中暑有什么临床上的表现
中暑有什么临床上的表现
热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出现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冷水反复擦拭皮肤,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临床表现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起病前往往有头痛、眩晕和乏力。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中暑有没有后遗症 中暑有后遗症吗
中暑只要情况不是非常严重,并且及时处理,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后遗症的。如果一旦发现中暑应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适当补充生理盐水,或者采取天措施缓解中暑的症状。
中暑有何症状
症状和体征
起病常突然,首先四肢肌肉受累,剧烈疼痛和腕足痉挛而使手足无法活动。常常是发作性的,痉挛性肌肉感觉呈硬结状。若痉挛仅累及腹肌,疼痛可类似急腹症。生命体征通常正常。皮肤可干热或凉而粘腻,主要取决于湿度。
容易中暑是什么原因 空气流动差
热的发散和周围环境的湿度、气温有密切关系以外,周围空气流动的速度也跟中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空气流动快,就能增加汗水的蒸发,皮肤觉得凉爽,体内不至于积蓄过多的热量。如果皮肤的散热受到影响,人的体温就会一步步上升,达到损害生命的程度,从而出现中暑。
中暑有哪些症状
1、先兆中暑的症状为:
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色、四肢无力、头昏眼花、胸闷、 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
2、轻度中暑
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或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 体温升高到38℃以上、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
3、重度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如果还出现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说明中暑严重,应紧急处置,昏迷者针刺人中、十宣穴。在急救的同时,及时送医院治疗。
中暑有哪些前兆
夏天的时候,当人在高温的环境中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而且不采取如何防暑降温从事的话,体内的热量不能发散出去,这个时候就极有可能会出现中暑现象,此外,带病工作、睡眠不足、神经紧张也是容易出现中暑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中暑会有哪些前兆。
中暑起病急骤,大多数患者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烦躁等前驱症状。按病情的程度和表现特点,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类:首先是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其次是轻度中暑,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通常表现为体温在38.5℃以上,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并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和脉搏细弱而快等。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第三是重度中暑,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以突然昏迷起病。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中暑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如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先兆中暑,完全可以防止中暑的发生及发展。那么,一旦中暑应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呢?
首先应将患者迅速搬离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而阴凉的地方,解开患者衣服,用冷水擦拭其面部和全身,尤其是分布有大血管的部位,如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可以加置冰袋。给患者补充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或用电扇向患者吹风,或将患者放置在空调房间温度不易太低,保持在22℃~25℃。同时用力按摩患者的四肢,以防止血液循环停滞。当患者清醒后,给患者喝些凉开水,同时服用十滴水或人丹等防暑药品。对于重度中暑者,除立即把其从高温环境中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外,应将患者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以免发生生命危险。
以上内容为大家讲解了中暑的前兆和出现中暑的急救知识,在高温天气下大量出汗之后,最好适当饮用盐水和盐茶水,这样可以补充体内流失的盐分,另外提醒一些有特殊疾病的人应远离高温工作环境。
预防中暑有误区
预防中暑误区1:防晒霜太厚或涂满清凉油
很多人误以为,防晒霜能防晒,自然也能防中暑。其实,厚厚的防晒霜覆盖在皮肤上,会影响汗液排出,自然会导致散热慢。同样,在全身涂满清凉油,由于有一种凉凉的感觉,也会减少汗液的排出。
预防中暑误区2:在密封的室内泼水降温
很多人喜欢在室内泼水降温。但是,如果室内通风透气不好,在地面上泼水,蒸发的水汽难以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就会使室内空气湿度不断增大,而且,时间稍长,室内气温又会上升,从而引发中暑。
预防中暑误区3:夜晚在大树底下乘凉
在盛夏的夜晚到树下乘凉,其实是不可取的。太阳下山后,树下地面散热受到树冠的阻挡,散热的速度更慢,而且,二氧化碳较多。
预防中暑误区4:大量喝啤酒用以解暑
夏天时,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较大。“如果这时再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热乎乎’的感觉会不断持续,口渴、出汗现象会更加厉害。”
预防中暑误区5:洗冷水澡“降温”
很多人认为用冷水“冲凉”让人更舒服,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事实上,大汗淋漓时用冷水“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
预防中暑误区6:中暑后喝大量白开水
很多人中暑后会喝大量的白开水。但是,人在失水状态下,喝下太多的白开水,就会产生“排出去”的反应,结果反而又回到失水状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喝些淡盐水或者鲜果汁。”
预防中暑误区7:室内空调保持低恒温
很多人认为,高温天气,在室内把空调开得越低越舒服。事实上,空调开得过低,会使室内室外温差过大,容易使人中暑。
绿豆莲藕汤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暑
绿豆和莲藕都是属于性凉的食物,对于体内上火或者是夏日炎热而导致的中暑现象有一定的作用,能够清热解暑,有利于降低人体中火气,防止因为上火导致的喉咙干痛、全身发热或者是中暑的情况,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恢复健康平衡状态。
中暑的临床诊断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一)诊断原则
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诊断及分级标准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热射病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
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二)治疗原则
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
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
重症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