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肠梗阻的诊断鉴别
痉挛性肠梗阻的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在诊断本病时应详细询问过去病史,若过去有过类似发作史而能自行缓解者,应疑有本病的可能;或急性肠梗阻发生在腹部外伤以后,或在肾绞痛的同时,则应疑有肠痉挛的可能,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所见,可作出初步诊断,此外,B超,CT,核磁共振虽对本病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可以帮助排除肠道或腹腔其他脏器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机械性梗阻。
虽然如此,要将本病与急性机械性肠梗阻作明确的鉴别仍十分不易,多数情况下须通过剖腹探查方能明确。
鉴别诊断
本病宜与麻痹性肠梗阻和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
1.麻痹性肠梗阻
多继发于腹部手术后,腹腔炎症病变,胸腹部或脊柱外伤等刺激,临床以持续性腹部胀痛为主要症状,无绞痛发作,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全腹膨胀,肠型不明显,X线检查示胃肠道普遍胀气,小肠充气,肠襻大小较为一致。
2.机械性肠梗阻
多由小肠堵塞,小肠畸形和肠外压迫等因素所引致,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性腹痛,腹胀明显,呕吐主要为胃内物,X线检查示充气与胀大的肠管仅限于梗阻以上的小肠,充气肠襻大小不一。
本病X线检查胀气多不明显,且应用解痉药物后肠管充气影像消失是其重要特点。
痉挛性肠梗塞该如何治疗
概 述朋友家的小孩最近诊断出患了痉挛性肠梗塞,问了一下她说的一些情况,可能有些人对这个是一点都不懂,下面来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步骤/方法:1首先应该确认,引起痉挛性肠梗阻的原因是什么,痉挛性肠梗阻的发生可能同下面的因素有关: 1.肠腔内因素 如肠腔内的异物、寄生虫、炎症、刺激性食物、肠壁溃疡及血运障碍等,有时可引起肠壁痉挛。 2.反射性因素 腹部的外伤或手术,肠管或腹内其他脏器的病变如肠套叠等,通过腹腔神经丛及肠系膜下神经丛的反射作用,可引起肠管痉挛梗阻。 3.中枢神经所致的因素 如脑肿瘤、脓肿、癔病、尿毒症和各种腹绞痛等,可通过中枢神经的作用,偶尔也可致肠痉挛。 4.其他 食物中毒及其他不明原因。
2痉挛性肠梗塞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种,尽可能的话,还是先考虑非手术治疗,①使用解痉剂,如阿托品、645-2、颠茄合剂、②腹部热敷;③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鲁米那)、水合氯醛等;④胃肠减压。如果情况较为严重的,则要咨询医生的意见是否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注意事项:痉挛性肠梗阻无论采取哪种疗法,若未能消除病因,都有复发的可能。对于这种反复发作的病例,多次手术显然对病人有害无益,故再次手术必须慎重考虑有无必要,而且在手术时必须努力设法找出致病原因并将其去除,才能使该病得到根治。
肠梗阻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
1.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的病因有:粘连与粘连带压迫;嵌顿性外疝或内疝;肠扭转常由于粘连所致;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肠套叠;肠腔内原因。
2.动力性肠梗阻有:
麻痹性肠梗阻: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腹膜后出血、某些药物肺炎、脓胸脓毒血症、低钾血症、或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均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痉挛性肠梗阻: 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均可引起肠管暂时性痉挛
3.血管性肠梗阻: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病因。
各种病因引起肠梗阻的频率随年代地区、民族医疗卫生条件等不同而有所不同。而粘连所致的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肠梗阻的分类
1.按病因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上最常见,是由于肠内、肠壁和肠外各种不同机械性因素引起的肠内容通过障碍。
(2)动力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并无肠腔狭窄,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
前者是因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或毒素刺激肠管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后者系肠管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肠壁肌肉过度收缩所致。
有时麻痹性和痉挛性可在同一患者不同肠段中并存,称为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蠕动功能丧失,使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2.按肠壁血循环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
有肠梗阻存在而无肠管血循环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
有肠梗阻存在同时发生肠壁血循环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按肠梗阻程度分类
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分类
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5.按发病轻重缓急分类
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6.闭襻型肠梗阻
是指一段肠襻两端均受压且不通畅者,此种类型的肠梗阻最容易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
肠梗阻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的,但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如肠扭转可既是机械性、完全性,也是绞窄性、闭襻性。
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单纯性肠梗阻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最后也可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由于炎症、水肿或治疗不及时,也可发展成完全性肠梗阻。
肠梗阻成因是什么?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有绞窄性肠梗阻者为10%~20%。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
非手术疗法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观察不宜超过4~6小时。基础疗法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及毒血症。还可采用中药及针刺疗法。
手术疗法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或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襻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时,均应考虑手术治疗。
绞窄性小肠梗阻,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治疗,术中根据绞窄原因决定手术方法。
建议患有肠梗阻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检查过后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才能够对症治疗,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必要的时候,如果病情发作,而且反复发作的话,最好还是要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是很有效的。
什么是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通俗来讲就是肠道不通畅。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临产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四大症状。
肠梗阻刚起病时,梗阻肠段先出现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然后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严重时可导致毒血症、休克、死亡。急性肠梗阻诊断比较困难,病情发展快,常导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为10%-20%。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常为死亡原因。如果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治好。
肠梗阻流行病学
肠梗阻如今是外科的常见病,尤其在每年的春节长假后就诊的人数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其中最多见的就是粘连性肠梗阻。各种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
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有机械性肠梗阻 发病率约为肠梗阻的90%。其中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仍可高达5%~30%。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约为肠梗阻的40%左右,其中的70%~80%有腹部手术史[2] 。
麻痹性肠梗阻诊断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CT等检查,诊断即可明确,立位X线平片检查时,往往全部肠襻有充气扩张现象,并可见肠腔内有多个液平面,但也有少数病例只有个别肠襻发生局限性的肠麻痹,此影像须与机械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鉴别。
本病宜与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后者常与肠腔堵塞,小肠先天性畸形和肠外压迫等疾病有关,临床表现以阵发性腹绞痛为主要表现,听诊肠鸣音亢进,而麻痹性肠梗阻多为持续性胀痛,无绞痛发作,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机械性肠梗阻时充气与胀大的肠管仅限于梗阻以上的站肠,充气肠衬大小不一;麻痹性肠梗阻则可见胃肠道普通胀气,小肠充气肠襻大小较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