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雌激素对妇女是致癌剂吗

雌激素对妇女是致癌剂吗

男子与女子体内,都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女子体内雌激素比较多些,对女子第二性征的发育及生殖功能的维持来说,雌激素是必不可心的。

老年妇女常常因病(如更年期综合征)需要使用雌激素。此外,国外许多没病的老年妇女也使用雌激素以图延缓衰老。更年期后卵巢功能消失,雌激素明显减少,使女性体态消失,骨质疏松而引起弯腰驼痛。性激素缺乏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可能增加,并可引起老年性阴道炎。服用雌激素后,上述情况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欧美妇女在绝经后服用雌激素是比较多见的。

不少学者后来发现老年妇女用雌激素后,有可能引起一些癌瘤的发生率增加,因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正常育龄期妇女体内也有较高水平的雌激素,为什么不会致癌呢?这是因为年轻妇女的雌激素分泌量有周期性变动,在月经期水平较低,以后逐渐升高,到了排卵前达最高峰。排卵后出现黄体,产生孕激素,由于孕激素的作用,改变了雌激素对细胞的影响。而绝经以后,既无排卵,也无黄体,当然不会产生孕激素。如果绝经后长期口服或注射雌激素,使某一些组织长期在雌激素的影响下,便有可能产生癌变。

自从本世纪20年代有人在动物身上发现雌激素可能引起肿瘤后,世界各国的实验室,相继在各种各样的动物身上,进行了无数次的科学实验,证明雌激素可在小白鼠、家鼠、免、豚鼠、鼠猴及狗六种动物身上引起肿瘤,产生肿瘤的部位有乳房、子宫颈、子宫内膜、卵巢、脑垂体、睾丸、肾脏及骨髓。但是,在与人类较接近的猕猴身上,经过反复实验,并不能产生肿瘤。因此使人怀疑,在人类是否存在着这种关系。

因为在人体上不可能进行像在动物身上进行的那些试验,只好借助于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所得材料来进行分析。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在世界各国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期,同一个题目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现在主要的问题似乎集中在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上。1976年英国的一篇报道认为:绝经后长期应用雌激素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特别是应用达15年以上者,其危险性更大。差不多同时,另一项研究结论是,乳腺癌的发病率在用和没用雌激素的妇女间没有差别。而又一篇报道则说,口服避孕药者乳房良性肿块比对照组少得多,认为雌激素致癌是没有根据的。在雌激素是否引起子宫内膜癌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争议。例如美国雌激素的销售量,从1965年起逐年增加,1974年比1965年增加了1倍以上。假如雌激素致癌的话,应用的人多了,在每年癌的发病统计上容易反映出来。但1974年的统计结果表明,虽然雌激素的用量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并没有增加。而1976年的统计,却又说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升高了,似乎雌激素消耗量的增加与发病的升高有些关系,可是在未用雌激素的人群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升高了。

总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雌激素是否致癌问题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既不能肯定,又不能否定。所以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时应谨慎些,没有必要用的就不用。如果必须用的话,剂量要适当控制,应用有效量的最低剂量。对确实需要长期应用者,则可采用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即前10天用雌激素,后10天雌激素与孕激素并用,然后停止用药10天,这样可以多个周期重复应用。因为孕激素能减少细胞内雌激素的受体,并能激活酶的作用,使雌二醇向雌酮转化;而雌酮与雌激素结合球蛋白的结合力不强,可以很快离开组织,这样就可以避免雌激素对细胞的长期影响,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降低其可能致癌的危险性。孕激素可选用安宫黄体酮,2mg/片,2-6mg/天×10天。不过须长期应用雌激素的老年妇女,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定期到医院随防、检查。

注射雌激素警惕患肿瘤

35岁开始,女性雌激素水平逐步下降,随着绝经年龄到来,燥热多汗、情绪失控等“绝经综合征”开始出现。专家表示,补充雌激素对于此阶段女性保健非常重要,但60岁以后的女性使用雌激素治疗需进行风险受益评估,且只能一步步“微调”治疗。

雌激素水平降 冠心病几率升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生殖内分泌专科副主任谢梅青告诉记者,女性卵巢功能下降的最初5~10年内,绝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的自觉不适。“而从 45岁起,卵巢功能下降明显加速,70%~80%的人会出现潮热、多汗、情绪不稳、睡眠欠佳、肌肉骨骼酸痛等绝经症状,这种症状可持续至绝经后,甚至多年仍不能消失。”

除此以外,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进入围绝经期后的女性患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发生骨折几率明显增加。补充雌激素治疗成了此时期妇女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

妇科肿瘤患者

不宜接受雌激素治疗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女性在绝经早期或围绝经期接受雌激素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更年期症状,还能够增加性欲、降低骨折发生率、改善心血管功能及认知功能。

然而,雌激素补得过早、过多或过急可能引发诸多副作用。有以下情况的妇女也不应该补充雌激素:乳腺癌患者、孕妇、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者、肝功能异常者、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癌患者、脑血栓患者、心肌梗死患者。

另外,雌激素治疗也并非对所有年龄层女性都安全。绝经学的权威机构国际绝经学会指出,60岁以上女性使用雌激素治疗前需进一步进行风险受益评估。

剂量“微调”保障用药安全

“雌激素替代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过程中还需定期检查,评价性激素治疗的效果,相应进行剂量调整,以恢复正常的生理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谢梅青指出,“雌激素治疗会致癌”的说法之所以流行,与临床部分人群补充雌激素剂量超出其生理需要有关,忽视各种性激素之间的平衡,确实可能给癌症发生创造了机会。

她指出,根据病人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来决定剂量,并根据服药后雌激素的变化来对剂量进行一步步“微调”,更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

治疗需健康生活方式配合

谢梅青介绍,雌激素治疗只是维持绝经后妇女健康的整体策略中的一部分,必须有健康生活方式的配合。她建议绝经后女性每周至少进行3次持续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吃两次鱼;限制总脂肪和盐的摄入;每天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0克及戒烟等。

补充雌激素太多会致癌吗

并非每位更年期女性都能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有的人甚至应该禁用这种治疗方法,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黑色素瘤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阴道出血原因未查清者,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者,近半年内曾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等,均不能应用雌激素,脑膜瘤患者也禁用雌激素类药物。

另外,一些绝经后女性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也要慎重,如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均与雌、孕激素有关,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后,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可能加重,故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再做决策。如患者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应在内科医生指导下,先控制好血压和血糖,再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也不迟。其他像患胆囊炎、癫痫、哮喘和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亦应慎重。

认为,即使进入更年期或更年过渡期的女性需要服用雌激素,也要到正规医院在妇产科专家指导下合理应用。因为雌激素是一柄双刃剑,恰当服用可以调整内分泌,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顺利度过更年期。过量服用或不规律应用,则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引发子宫癌或乳腺癌等严重疾病。

女哮喘病人更易患肺癌

女性体内所具有的雌激素水平天生就比男性高,这种差异会使妇女增加对肺癌的易感性。在抑制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复发方面,阻断雌激素的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战略。而且阻断雌激素受体对于预防肺癌的高危妇女人群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就象阻断雌激素效应可能预防妇女患乳腺癌一样。

察了肺癌细胞系中的两种雌激素受体(ER),即α-ER和β-ER,并对正常肺细胞和肺癌病人的正常及肿瘤组织进行了培养。研究人员发现正常的肺组织很少检测到α-ER,而肺癌细胞中这种受体具有明显高的水平明显高得多。β-ER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均有发现。用雌激素来处理培养的肺癌细胞,结果导致细胞分裂增加。将雌激素给予带有人肺癌组织的动物,可以导致肿瘤的增生。而雌激素拮抗剂可以抑制这种效应。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均说明雌激素就象它在乳腺癌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在肺癌的发展中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天然雌激素类制剂

(1)17β-雌二醇:商品名诺坤复,是微粒化的天然人17β-雌二醇,片剂:1mg/片。

(2)戊酸雌二醇:商品名补佳乐,是长效雌二醇的衍生物,即雌二醇的戊酸酯。肌肉注射后缓慢释放,作用维持2周~4周。针剂:5mg/1ml、10mg/1ml;片剂:1mg/片。

(3)妊马雌酮:商品名倍美力,为结合型雌激素,是从孕马尿中提取的水溶性天然结合型雌激素。其中主要成分为雌酮硫酸钠。片剂:03mg/片、0625mg/片。

(4)苯甲酸雌二醇:目前最常用的雌激素制剂之一,是雌二醇的苯甲酸酯,油溶剂,供肌肉注射,作用维持2日~5日。针剂:1mg/1ml、2mg/1ml。

(5)环戊丙酸雌二醇:长效雌激素制剂,是雌二醇的环戊丙酸酯,作用比戊酸雌二醇强而持久,维持时间3周~4周。针剂:1mg/ml、2mg/1ml、5mg/1ml,供肌肉注射。

(6)雌三醇:片剂:1mg/片、5mg/片;针剂:10mg/1ml;外用药:局部外用鱼肝油制剂含E3001%。

不要把雌激素奉为中年妇女的至宝

在本世纪60年代,大家都把雌激素奉为中年妇女的至宝,相信它有消除更年期的各种症状、延缓衰老过程、令妇女“青春常驻”的功能。但后来,在70年代,一些研究发现这种东西能引致癌症,这对于迷信雌激素的人来说无异于当头一盆冷水。到了80年代,雌激素制剂经过改良后卷土重来,不过,人们在决定使用之前已开始再三考虑。在改良的内泌素制剂中,雌激素的剂量已尽可能减至最低,并且与黄体酮结合在一起,以摹拟人体自然产生的那两种内泌素。

然而,并非人人都认为这种疗法没有危险。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露易丝?布林顿说:“我们对这种疗法还没有十足的信心,”这种内泌素混合剂,只有为数不多的妇女已服用了很长时间,到现在为止,已有一些证据表明,这种药品能消除一些与雌激素有关的子宫内壁患癌危险,但有关引起卵巢癌和乳腺癌危险的问题,则仍未能解决。

在一项规模最大和最乐观的研究中,美国乔治亚医科大学的当?甘布来尔医生报告说,使用雌激素和黄体酮混合剂的内泌素疗法,能使一些妇女减少患乳腺癌的危险。但更年期妇女长期服用这种内泌素是否安全,目前仍知之甚少。布.林顿解释说:“一些专注于雌激素的其他研究显示,对某些妇女来说,患乳腺癌的危险大概会稍微增加。

绝经后的变化

绝经前后最明显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卵巢功能衰退的最早征象是卵泡对fsh敏感性降低,fsh水平升高。绝经过渡早期雌激素水平波动很大,甚至高于正常卵泡期水平。系因fsh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引起雌二醇过多分泌所致。

整个绝经过渡期雌激素水平并非逐渐下降,只是在卵泡停止生长发育时,雌激素水平才急速下降。绝经后卵巢不再分泌雌激素,妇女循环中仍有低水平雌激素,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和来自卵巢的雄烯二酮经周围组织中芳香化酶转化的雌酮。绝经期妇女循环中雌酮(e1)高于雌二醇(e2)。

绝经后雌激素下降,很多女性都会体验到潮热、心烦、尿道和阴道黏膜萎缩造成的干燥、疼痛等恼人的体验。骨质疏松、心血管病和老年痴呆也和雌激素下降有关。所以,科学补充雌激素能缓解这些症状,降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

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一、乳腺癌疾病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

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

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

乳腺癌的症状乳腺癌致癌因素有哪些

孕激素

激素补充法治疗妇女绝经期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可增强妇女骨骼,改善心情,甚至可以预防心脏病。但是美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妇女患乳腺癌与孕激素有关。换言之,孕激素有增加患乳腺癌危险之嫌。研究人员发现,同时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妇女,其患乳腺癌的危险是仅服雌激素妇女的两倍。另有科学家对绝经后的妇女研究的结果显示,服孕激素和雌激素5—10年的妇女,其患乳腺癌的概率比未服激素的高出51%,而仅服雌激素的妇女乳腺癌发生率稍微有所下降。这就说明孕激素可以抑制子宫内膜中的雌激素受体,并激活乳腺受体,刺激其细胞无序生长,从而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

甜食过多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20个国家的糖消耗量与乳腺癌发病率作了专门调查,结果表明,那些糖消耗量大的国家,如英国、荷兰、丹麦和加拿大等的乳腺癌发病率都很高,而糖消耗量小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南斯拉夫和日本等的乳腺癌发病率则很低。女性的乳房是一个能过度吸取胰岛素的器官。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使血中胰岛素含量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因而乳房组织得到的胰岛素就更多了。虽然胰岛素是乳房正常组织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但早期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也需要大量胰岛素,如果胰岛素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胰岛素是一种致癌物。它与乳腺癌的关联性,同雌激素、催乳素与乳腺癌的关联性是完全相同的。

避孕药能调理月经吗

所有避孕药都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复合而成。二者共同作用,实现避孕的目的。医学证明,低剂量的雌激素对于女性一些妇科疾病,比如痛经,月经失调、多毛卵巢综合症等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另外对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正是由于避孕药是由雌激素制造而成的,而大多数女性朋友出现的月经不调是由于体内雌孕激素比例失调而导致的,因此,正确的食用避孕药可以调理月经。


天然雌激素类制剂

(1)17β-雌二醇:商品名诺坤复,是微粒化的天然人17β-雌二醇,片剂:1mg/片。(2)戊酸雌二醇:商品名补佳乐,是长效雌二醇的衍生物,即雌二醇的戊酸酯。肌肉注射后缓慢释放,作用维持2周~4周。针剂:5mg/1ml、10mg/1ml;片剂:1mg/片。(3)妊马雌酮:商品名倍美力,为结合型雌激素,是从孕马尿中提取的水溶性天然结合型雌激素。其中主要成分为雌酮硫酸钠。片剂:03mg/片、0625mg/片。(4)苯甲酸雌二醇:目前最常用的雌激素制剂之一,是雌二醇的苯甲酸酯,油溶剂,供肌肉注射,作用维持2日~5日。针剂:1mg/1ml、2mg/1ml。(5)环戊丙酸雌二醇:长效雌激素制剂,是雌二醇的环戊丙酸酯,作用比戊酸雌二醇强而持久,维持时间3周~4周。针剂:1mg/ml、2mg/1ml、5mg/1ml,供肌肉注射。(6)雌三醇:片剂:1mg/片、5mg/片;针剂:10mg/1ml;外用药:局部外用鱼肝油制剂含E3001%。

相关推荐

引起骨质疏松的7大原因

1、衰老:人体老化的自然现象之一。2、雌激素下降:雌激素会刺激骨质的形成及抑制骨质的分解。妇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便雌激素停止或减少分泌,就会加速骨质疏松,这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3、营养失调节:钙摄取不足或常吃高蛋白、高盐的食物或嗜烟、嗜酒,这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之一。4、生活不正常:缺少运动、少晒太阳阳。5、疾病:罹患肾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

长期吃避孕药也会出现乳腺癌

我们说避孕药会导致乳腺癌,主要通过数据调查发现的,因为在临床上我们女性35岁前服用避孕药比35岁后服用避孕药的乳腺癌发病率要高;乳腺癌低发区服用药物的妇女较高发区危险性为高;生育者服用避孕药比不生育者相对危险度值高;服用避孕药的低社会阶层妇女比高社会阶层妇女发病率高;第一次服用后再间隔若干年,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而持续服用或近期服用者则增加危险性。3、激素分泌紊乱:女激素分泌紊乱也会导致乳腺

植物雌激素-自然之宝

植物雌性激素也称作饮食雌性激素,因为天然的类雌性激素化学物质存在于豆类、坚果、全粒谷物、油脂中。植物雌性激素不真正的类固醇雌性激素,但它们在人体内却真正扮演雌性激素的角色——比如,在子宫和乳房里——但它们也能通过侵占雌性激素利用的细胞膜的位点,从而妨碍雌性激素进去这些组织。这个过程听起来很复杂,但总结起来就植物雌性激素可以调节和缓和雌性激素在人体里的功能作用。当你体内雌性激素的含量很高的

子宫内膜癌增3成荷尔蒙别补错

荷尔蒙维持女性青春和生殖能力的重要激素,会随着年纪增长而减少,因此许多女性年过25岁就大量补充雌激素食物,但资深药师表示,妇产科门诊发现近两年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增加3、4成,原因多半与过量摄取雌激素有关,建议有荷尔蒙失调的女性,先接受完整的医疗评估和检查,再由医师和药师提供合适的治疗和食补建议。乱补雌激素!子宫内膜增生易癌变子宫内膜癌好发于40至50岁以上妇女,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最主要原因就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

一、肥胖 脂肪过多将增加雌激素的储存,以及增加血浆中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这种游离的具有活性雌酮增加,可能子宫内膜癌的致癌因子,或促癌因子。二、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或耐糖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三、高血压 内膜癌伴高血压者较多。肥胖、糖尿病与高血压三者并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称为“宫内膜的三联征”或“宫内膜癌综合征”。三者可能与高脂饮食有关,而高脂饮食与子宫内膜癌有直接关

子宫内膜癌病因

子宫内膜癌的真正发病原因迄今不明,但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却长期被人们注意。其危险因素有:1、肥胖 脂肪过多将增加雌激素的储存,以及增加血浆中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这种游离的具有活性雌酮增加,可能子宫内膜癌的致癌因子,或促癌因子。2、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或耐糖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3、高血压 内膜癌伴高血压者较多。肥胖、糖尿病与高血压三者并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称为“宫内膜的

卵巢癌术后仍可有正常性生活

女性卵巢所产生的雌激素能促使女子性征发育,但一旦发育成熟以后,其性欲的产生和维持仅有赖于思维、情感及对性敏感部位的刺激,而与雌激素无关。例如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虽然卵巢萎缩不再产生雌激素,但仍能保持性欲。因此,成年女性若因卵巢癌或其他疾患而必须切除两侧卵巢时,不必担心卵巢切除以后会影响性欲。实际上因为切除了卵巢,月经不再来潮,不必担心妊娠,性欲反而可能增强。但卵巢切除后会导致体内缺乏雌激素,从而

乳腺癌患者如何安度更年期

女性患上乳腺癌的风险从30岁即开始上升,40岁后更急剧上升。一旦确诊为乳腺癌,面临的必然手术以及药物的辅助治疗。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对手术的恐惧和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必然在心理上掀起巨大的波澜,抑郁和焦虑几乎必然的。度过了手术关,紧接着药物治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头发脱落、翻江倒海的消化道反应等等,考验着人的躯体极限,也挑战着人的心理极限。因为雌激素导致乳腺癌的元凶之一,绝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

​女性滥用雌激素易患癌症

雌激素一定要缺乏时再补雌激素想吃就可以吃的。一些更年期女性应用雌激素的目的为了弥补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不足,以满足其最低生理需要,从而使因雌激素缺乏导致的症状得以改善,预防并延缓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激素替代治疗的核心“替代”,即补充作用,缺乏的人需要补充,不缺乏的人应用雌激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过量的雌激素会打乱身体内分泌平衡,引起不良后果,如

绝经后注意提防六种疾病

1.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绝经后出血常见的因激素变化而引发的老年妇科病之一,导致绝经后发生阴道出血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跟绝经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的主要有:(1)炎症。绝经后,卵巢功能明显减退,机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阴道、宫颈及子宫内膜等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抗病能力下降,这使细菌 、病毒等更容易入侵感染,如老年性阴道炎、老年性尿路感染、宫颈炎等。(2)功能性子宫失调。处于围绝经期卵巢分泌功能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