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几个月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的好处
宝宝几个月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的好处
爬行时宝宝必须把头、颈项抬起来,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
这不仅使手、脚、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锻炼而逐步发达起来,而且爬行是个全身的动作,必须靠手脚运动协调才能爬得好、爬得快,所以也使宝宝身体的平衡协调功能得到完善,从而为以后站立、行走、跳跃打下良好基础。
宝宝学会爬行以后,扩大了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了大脑,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爬行还能提高宝宝的新陈代谢水平,有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爬行,对宝宝来说可谓是一项剧烈的运动,能量消耗较大,这种活动与坐着相比能量消耗要多1倍,比躺着要多两倍。由于身体能量消耗增多,宝宝就吃得多、睡得香,身体也长得快、长得结实。
宝宝多大用学步带
一般来说,大部分满周岁的宝宝已经会独站了,被爸爸妈妈牵着手也可以走上几步,这时候就可以用学步带来帮助宝宝学走了。
不过受到环境和抚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同年龄的宝宝发育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什么时候训练宝宝学走路应该依据宝宝的身体发育状况。
如果宝宝的身材比较轻盈灵巧,则早些走路不会对宝宝有多大的影响,若宝宝还没有达到走路的月龄段,父母就训练宝宝学走路,这对宝宝的腿脚发育是不利的。
宝宝一岁不能走路怎么办
你好宝宝一周岁正是学走路的时期,教宝宝正确的走路姿势,先要给宝宝选择一双学步鞋,鞋底柔软,面料舒适的鞋子,开始时可以给宝宝使用学步带,地板上铺上爬行垫,宝宝摔倒后不会感觉到疼,宝宝会勇敢的学走路,开始宝宝学走路时,时间不要过长,中途宝宝要休息一下。
宝宝几个月学走路 宝宝学走路的过程
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让宝宝推着学步车走,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搀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宝宝学走路应注意什么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 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TIPS:宝宝不敢往前迈步怎么办?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为了让宝宝能勇敢地试着往前走,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当宝宝害怕踏出脚步时,您可以用温和带着微笑的口吻告诉他 “宝宝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妈妈在这里陪着你”,这样宝宝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当宝宝走到目的地时,父母可以抱抱他或为他拍拍手,让宝宝更有信心。
3. 注意异常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TIPS:扁平足大多不需担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出现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尤其到了学走路的阶段,看起来就更为明显。不过,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先观察,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再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也不迟。
4. 注意安全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四处探索新事物。因此一定要格外留意,否则宝宝很容易碰撞、跌倒或滑倒等。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更安全的行走空间,父母应该对家中环境来一个彻底的检查和处理。请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以便将发生意外的几率降至最低。
收拾地面
尽量维持地面的干净整洁,将电线、杂物等收拾好,以免宝宝不小心被绊倒,或是踩到尖锐的物品。
注意锐角
检查家中摆设是否有尖锐处或棱角,如果有这类的摆设,可以先暂时收起来。如果不能收起来,则可以在尖锐处或棱角上加装软垫。
铺设软垫
家中地面如果是比较光滑的材质,可以加装地垫或软垫,以防宝宝在学走路的过程中不慎摔伤或滑倒。
地面平整
在宝宝学走路时,如果家中地面不够平整,宝宝就可能因重心不稳而跌倒。因此应仔细检查地面,尽量消除高低不平的情形。
避开易碎物
将容易碎裂或损坏的贵重物品收起来,以免宝宝受到吸引去碰撞物品而受伤,或是损坏家中的摆设。
列出救援电话
将紧急救援的电话号码贴在明显处或电话机旁,一旦宝宝不幸发生紧急状况,就可以立刻寻求协助。
3要决协助宝宝学走路
要诀1
刚开始学走路时,宝宝很容易重心不稳。此时可以扶住宝宝的腋窝,让宝宝双脚踏在大人的脚背上,跟着大人一起走路。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让宝宝的双脚踏在地上,由大人扶着他慢慢向前走,增加练习的机会。
要诀2
充分利用家中比较低矮的家具摆设,比如沙发、床、椅子等,让宝宝扶着来慢慢移动身体,作为练习走路的基础。通过这种手脚和身体的挪动配合,能够很好地训练宝宝的平衡感,对将来学走路很有帮助。请注意,一定要将家具的尖锐处都包裹好,以免出现意外撞伤。
要诀3
当宝宝能试着自己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声音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来引导宝宝向前走,以训练其稳定度与平衡感。此外,父母也可以站在离宝宝几步远的距离,张开手臂做出欢迎的姿势,引导宝宝向自己这边走过来。
TIPS:宝宝学走路需要穿鞋吗?
对人类来说,走路是一种本能,是很自然的一种发展。不过,在宝宝学走路时,反复练习与适当的刺激仍然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大量累积的知觉经验,可以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而更加有助于学习走路。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建议让宝宝赤着脚学走路,并在不同的地面上练习,如草地、沙地、土地等,增加宝宝脚部的触觉刺激,帮助他们踏出稳健的第一步。
宝宝学步的3个注意事项
一是学走路的时机要把握。
宝宝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生长流程,随着学会翻身,然后是会坐会爬,最后都是要学会走路。但是每个宝宝学走路的时间是不同的,而且有些相差得可能比较多。所以有些家长可能会对比谁家宝宝几个月就学会了走路,一般只要在一岁六个月之前会走路就算是正常的,家长也不用逼着宝宝去学走路,有些宝宝还没到要学走路的年龄就不会想去走路,所以不要强迫宝宝去走路,这样反而会影响宝宝的肢体发育。
二是要注意学走路的姿势。
一般来说当宝宝的肢体还处于发育的状态下,有些宝宝就开始有走路的意愿了,这样会比较容易出现姿势不正确,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宝宝慢慢长大后,就会自己调整过来了,所以家长并不用担心。现在一般走路偏内八的姿势是比较常见的,有些宝宝由于脚筋比较柔软,所以不能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导致脚板重心偏内,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当宝宝长大后就会调整了,但是当宝宝到了两岁还是一样的话就需要进行改正。
还有一个姿势是最被新妈妈们关心的,那就是常说的O型腿。一般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小腿是向内弯的,在学走路的时候会有比较明显的O型腿的情况,但是会逐渐好转的,一般会自行调整,但是如果在一岁半之前还没有改善的话就需要请教医生了。
宝宝在学走路的时候刚开始常常摔倒是很正常的,父母不用太担心,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运动协调能力还没哟发育完全,就容易出现重心不稳。父母在平时主要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摔倒的频率在减少就说明宝宝在进步。
三是鼓励宝宝向前走。
有些宝宝虽然会站着了,可以迈出脚步却没有勇气,为了让宝宝可以很好的迈出第一步,爸爸妈妈们应该要多鼓励宝宝,如果宝宝走了一段就不愿意走了,宁愿用爬的,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用温柔的口吻去鼓励宝宝,或者在目的地等着宝宝,或者拿着宝宝最喜欢的玩具,在终点等宝宝。
学步车的好处和坏处 学步车的好处
1、为宝宝学走路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使宝宝克服胆怯心理,成功独立行走;
3、比宝宝扶桌腿或其他物品学走路更不易摔跤;
4、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家长(不必夹着、扶着、拉着宝宝学走路等)。
宝宝学走路踮脚的改正方法
改正方法:
1.宝宝站立时脚尖着地或走路时踮着脚,见于6个月以下的正常婴儿及较大的刚刚学走路的孩子。若6个月以上的宝宝仍脚尖着地,或较大孩子学走路时经常为踮着脚,就要考虑为病理状况了,常见于脑性瘫痪的孩子。你的宝宝1岁多,站立挺稳,只是走路时踮脚,我想与他刚学走路有关,可在宝宝走路时帮助他全脚掌着地,若训练1-2周仍不能纠正,就要去看医生了.
2.如果宝宝是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的情况,这是正常的,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也会出现学步阶段踮脚走路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宝宝不再使用学步车后的一周左右,就不再踮脚走路;正常宝宝学走路时,都是双脚平稳着地的,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建议家长带宝宝去医院做下检查
3.。如果孩子在刚学习走路的时候,踮脚走是常见的。最初孩子学走路,不知道正确的步态,为了保持平衡,担心摔倒,孩子都会踮脚走路。还有孩子是外八字,内八字等多种步态,但是随着孩子走稳,踮脚的步态就会彻底改过来。
你的孩子学会走路已经两个月,突然踮脚走路,一是要检查鞋底是否太软;二是要检查孩子是否鞋子里面不平整;三是要看鞋子里是否有异物;四是检查孩子是否平脚板。如果家长自己不会检查,可以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检查,找出原因对症处理。
宝宝一岁一个月了还不会走路怎么回事 互动、练习不够
宝宝学走路也是需要家人的陪同、带动和鼓励的,如果平常和宝宝的互动、走路练习不够,那么也会导致宝宝走路晚,到了一岁一个月还不会走路。
这种情况一定要有耐心,尽量让宝宝练习站立,适当引导宝宝走路,慢慢的宝宝就会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