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黄热病症状有哪些
重型黄热病症状有哪些
重型黄热病症状
重型黄热病患者症状典型,患病在发热高,有明显的脉搏缓慢,严重的头痛、背痛、恶心、呕吐及明显的黄疸和蛋白尿,甚至可出现血尿及黑色呕吐物。发热可持续约5-7天左右。有一部分病人病程在3-4天后很快恢复。
出境旅游当防黄热病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今年春节长假,出境旅游人数上升约50%。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出境旅游莫忘防病。比如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就报告了秘鲁等43个国家黄热病正呈地方性流行,前往黄热病流行地区和国家的所有旅行者都应接种黄热病疫苗。
何为黄热病
黄热病是由感染黄热病病毒的蚊子叮咬易感人群传播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轻型),约15%的感染者症状较重(重型)。
重型分三期。
急性期:突然发病伴发热、头痛、肌痛、恶心呕吐,大约3天。
缓解期:退热及症状减轻,约持续24小时。
中毒期:发烧及症状再现,伴黄疸、呕血、黑便、昏迷甚至死亡。
从发病到死亡约两周,死亡率高达20%~50%。
黄热病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也曾经传播于北美洲和欧洲。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万人感染此病,并因此导致3万人死亡。虽然黄热病已经多年没有在非洲及中南美洲以外的地区流行,但是,每年仍然有病例输入到疫区以外国家的报告。黄热病是目前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3种检疫传染病之一,并仍然对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预防黄热病主要靠疫苗
目前,全世界对黄热病还没有特效性治疗办法。因此,接种黄热病疫苗,是人类对抗黄热病威胁的主要手段。
一项统计显示,从1934~1953年,非洲国家不断开展黄热病预防接种工作,使非洲的黄热病发病人数越来越少。目前,我们使用的黄热病17d 疫苗比当时的黄热病疫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世界上许多黄热病流行或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已经把黄热病疫苗预防接种纳入到儿童计划免疫中。这在预防黄热病流行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前往黄热病呈地方性流行国家的丛林地区或城市及其近郊的旅行者,感染黄热病的危险性很高,因为黄热病病毒存在的地区远远多于官方报告有黄热病流行的地区。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凡前往有黄热病感染危险地区和国家的所有旅行者都要接种黄热病疫苗,黄热病流行地区(非洲、美洲)和国家的旅行者,外出旅行时也要接种黄热病疫苗。
黄热病疫苗的耐受性相当好,仅有少数人(2%~5%)会出现轻微反应(其中包括肌痛和头痛)。接种后可以为被接种者提供10年以上的保护。最近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黄热病疫苗接种后的保护性免疫抗体在被接种者体内可持续存在30~35年。
哪些人不宜接种黄热病疫苗
凡对鸡蛋过敏者、有细胞免疫缺陷者、有症状的hiv患者、孕妇、9岁以下的幼儿和以前曾有黄热病疫苗接种过敏史者,均不能接种黄热病疫苗。对于老年人应权衡接种疫苗的利弊,征得被接种人同意再实施接种。没有感染黄热病危险者应该避免接种此种疫苗。同时,被接种者还应如实向接种医生申报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至刚
目前黄热病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有:安哥拉、贝宁、玻利维亚、巴西、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哥伦比亚、刚果、科特迪瓦、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瓜多尔、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圭亚那、肯尼亚、利比里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巴拿马、苏丹、苏里南、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委内瑞拉。
黄热病的症状 恶型黄热病症状
恶性黄热病具有非常典型的临床症状,其中爆发型的病人通畅在发病3-4日内病死。恶型黄热病患者高热可高达41度以上。发病第3天即可发生黄疸、尿闭、大量出血,还可出现黑粪、黑色呕吐物、鼻衄、血尿及紫癜等。此外,恶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有呃逆、震颤、腱跳动及谵妄等症状。
蚊子与黄热病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常出现黄疸伴发热,故名。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黄疸和出血等。根据流行学特点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应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明显减低。17~19世纪,本病曾在美洲和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在开凿巴拿马运河时,几万人得病,死亡较多。20世纪以来,仅局限在中南美洲和非洲。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蚊,城市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西非也是埃及伊蚊,东非有可能是黄头伊蚊、白点伊蚊和泰氏伊蚊等。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蚊叮刺病人传播的。丛林型黄热病是兽类的地方病,也是家畜的流行病。若人偶然进入森林,被蚊叮刺后可以得病。
病人经过3~6日潜伏期后出现症状,极轻型病人的症状类似感冒,只有1~2日的发热、头痛。轻型病例呈急性发病,有明显的发热、头痛、恶心、鼻衄、轻度黄疸和蛋白尿,几日后痊愈。重型病例常突然发病,表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全身痛、恶心、呕吐、面红、眼结合膜充血、末梢血液中白细胞降低。持续数日后,症状减轻。然后再出现发热并开始有黄疸,伴出血倾向,表现为软腭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呕黑色血水,有时出现蛋白尿甚至无尿。50%病人出现相对缓脉。意识清醒。肝功能受损,血胆红质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转氨酶升高,肝病重时可出现低血糖。10~60%病人在6~8日后出现休克、昏迷以致死亡。
感染蚊叮咬人后,将含黄热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 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定位于肝、肾、脾、心、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经消失,而组织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最具诊断的特异性。
(一)、传染源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媒介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丛林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有趋血蚊属,煞蚊属,蚊吸血感染后,37℃经4天即能传播。受感染的蚊可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递。
(三)、易感人群 无免疫力的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保持终身,未发现再感染者。流行区内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儿童发病占多数。
(四)、流行特征 城市型: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环,无贮存宿主。消灭了埃及伊蚊便可使黄热病得到控制和消灭, 而在埃及伊蚊重新增多的地方有传染源进入时又可引起暴发流行。丛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环,构成黄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季节性: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季节多在3~4 月,此时雨多,湿度大,气温高,利于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散发者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病。
黄热病症状
黄热病的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达13天。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者,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约占5%~15%)。
黄热病症状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头痛,肌痛仅持续1~2天自愈,难以与流感,登革热等相鉴别,只有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方能证实。这两型病例数多,易忽略,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全病程10天左右。
(一)、感染期(病毒血症期)黄热病症状急起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剧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随病情逐渐加重,病人烦躁不安,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本期持续3~4天。
(二)、中毒期 (器官损伤期) 病毒血症期后,病程第4天左右,病人症状可出现短暂的缓解,体温降低,症状改善。但几小时~24小时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 表现为热度上升,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各种出血征象相继出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便,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常于第7~9天内死亡,偶见暴发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而无明显肝肾损害。 该期一般3~4天,少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
(三)、恢复期 从病程第7、8天开始体温下降,尿蛋白逐渐消失,黄疸渐退, 食欲渐渐恢复。乏力可持续1~2周。一般无后黄热病症状遗症。
(四)、治疗 黄热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病人应就地处理,以防止感染扩散。对病人应进行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
1、一般处理 应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补充维生素B,C,K类,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处理 高热时宜采用物理降温,可给予少量镇静剂, 但阿斯匹林应慎用或忌用,因其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诱发或加重出血。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呕吐频繁时给服胃复安。有出血征象时用大剂量维生素K类。肾脏或心脏受累时,应及时作相应处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黄热病的症状有哪些 重型黄热病症状
重型黄热病患者症状典型,患病在发热高,有明显的脉搏缓慢,严重的头痛、背痛、恶心、呕吐及明显的黄疸和蛋白尿,甚至可出现血尿及黑色呕吐物。发热可持续约5-7天左右。有一部分病人病程在3-4天后很快恢复。
黄热病可致命
黄热病是个古老的疾病
早在1648年,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首次证实黄热病的流行。从17世纪到19世纪,黄热病通过交通工具传到欧洲和美洲。在近两个世纪内,黄热病成为非洲、美洲和欧洲一些地区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进入20世纪后,黄热病主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美洲流行。由于种种原因,在非洲和南美洲,黄热病病例只有少部分被官方报告。据血清学和流行病学调查估计,2013年非洲约有13万人感染黄热病,其中7.8万人死亡。
黄热病主要靠蚊虫传播
黄热病通过蚊虫传播,在适合蚊虫生活的地区可引起大规模流行。黄热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感染黄热病的人和猴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
感染黄热病毒者80%以上是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只有小部分病例发展为重症。这是因为黄热病的隐性感染和轻型病例不容易被发现所致。
重症患者病死率达50%
黄热病感染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重症者病死率高达50%以上。黄热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尿少和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肝功能、肾功能衰竭和胃肠道出血等而危及生命。临床过程分为四期:感染期、缓解期、中毒期(又称肝肾损害期)和恢复期。发病后第二周是预后的关键。20%~50%的患者进入中毒期后死亡。预后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无尿、休克、低体温、烦躁、谵妄、顽固性呃逆、癫痫、低血糖、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潮式呼吸、神志恍惚和昏迷。
黄热病有疫苗可预防
黄热病主要通过防蚊、灭蚊以及疫苗接种来预防。其中接种黄热病疫苗对防止暴发流行和保护个人起到关键作用。常用黄热病疫苗为17D毒株减毒疫苗,可有效地预防黄热病毒感染。抗体一般于接种后7天~10天出现。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接种1剂可以提供长达10年的免疫保护,甚至终身保护。对前往有黄热病流行的南美洲、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为防止在境外感染黄热病,建议至少提前10天接种疫苗。对计划前往有疫情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除了接种黄热病疫苗外,还应做好个人防蚊措施,如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等,避免蚊虫叮咬,尤其是白天咬人的蚊子。从疫区返回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入境时要主动申报,及时就诊并主动向医生告知自己的旅行史,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黄热病传染吗
黄热病是一种蚊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模式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丛林型是原发性自然疫源地,而城市型则由于人类活动从前者扩散而致。
感染蚊叮咬人后,将含黄热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 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定位于肝、肾、脾、心、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经消失,而组织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最具诊断的特异性。
(黄热病传染一)、传染源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
(黄热病传染二)、传播媒介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丛林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有趋血蚊属,煞蚊属,蚊吸血感染后,37℃经4天即能传播。受感染的蚊可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递。
(黄热病传染三)、易感人群 无免疫力的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保持终身,未发现再感染者。流行区内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儿童发病占多数。
(黄热病传染四)、流行特征 城市型: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环,无贮存宿主。消灭了埃及伊蚊便可使黄热病得到控制和消灭, 而在埃及伊蚊重新增多的地方有传染源进入时又可引起暴发流行。丛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环,构成黄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季节性: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季节多在3~4 月,此时雨多,湿度大,气温高,利于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散发者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病。
黄热病与登革热是同一种疾病
黄热病和登革热都通过伊蚊传播的黄热病科黄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都是患者和猴子,均在热带地区流行。都会出现病毒血症及脏器功能受损表现、有出血倾向,同样以防蚊及支持治疗为主,禁用阿司匹林。但二者的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的两种疾病。
(1)黄热病由黑热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以3~4月较多。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相对性缓脉和头痛。潜伏期为3~6天,最长13天。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头痛、肌痛仅持续1~2天自愈,这两型病例数多,是重要的传染源。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全病程10天左右。①感染期:突发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战、剧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出血、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随病情逐渐加重,患者烦躁不安,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本期持续3—4天;②中毒期:病程第4天左右,症状可出现短暂缓解,但数小时至24小时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热度上升,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各种出血症状相继出现。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便,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常于第7~9天内死亡,偶尔有爆发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的。该期一般3~4天,少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③恢复期:从病程第7、8天开始体温下降,尿蛋白逐渐消失,黄疸渐退,食欲渐渐恢复。乏力可持续l~2周。一般无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通常在第3天,90%患者可出现蛋白尿,严重病例可达到20 g/L。白细胞计数通常降低,到第五天下降到1500—2$00/pl;末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均常见,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血巾分离到病毒,或是抗体滴度升高,或者尸解发现特征性的中央区肝细胞坏死均可明确诊断。
治疗手段:黄热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对症治疗。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补充维生素B、C、K类,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宜采用物理降温,可给予少量镇静剂,但阿司匹林应慎用或禁用。
预防说明:切断传播途径,灭蚊是防止黄热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日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患者宜就地收治,予以防蚊隔离。来自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预防接种证明书,必要时留检观察。疫区可进行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