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抗体
丙型肝炎抗体
丙型肝炎抗体临床意义
1)在输血后患肝炎有80-90%的病人是丙型肝炎,其中大部分为阳性。
(2)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特别是经常使用血制品(血浆、全血)的病人可以引起丙肝病毒的合并感染,使疾病转为慢性化、肝硬化或者肝癌,所以对乙型肝炎的复发病人或是慢性肝炎病人要进行HCV-Ab的检测。
丙型肝炎抗体正常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阴性
丙型肝炎是怎么传播的
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主要是通过输血、血制品和注射途径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人人体。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经静脉注射毒品导致感染者,在某些地区较为突出,患艾滋病或有性乱史者感染率高,母婴传播的途径在 HCV感染的危险性亦极高。另外,使用非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以及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具亦是导致传播的重要途径。
得过甲肝还会再感染吗
得过一次甲型肝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甲型肝炎。人类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会产生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lgM)、免疫球蛋白Aa(IgA)抗体等。其中IgG抗体可保持终身,是保护性抗体,具有免疫作用。再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时,甲型肝炎抗体滴度会逐渐升高,至少5~7年内保持有牢固的免疫力;如果再度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可以重新激发免疫反应,使已经下降的抗体滴度再度上升,从而使感染者获得稳定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甚至终身。
但人体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后,只能获得甲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只能对再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类型肝炎,例如乙型、丙型、戊型肝炎均无作用。所以得过甲型肝炎的患者仍有可能得其它类型的肝炎。
丙型肝炎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主要是通过输血、血制品和注射途径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人人体。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经静脉注射毒品导致感染者,在某些地区较为突出,患艾滋病或有性乱史者感染率高,母婴传播的途径在HCV感染的危险性亦极高。另外,使用非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以及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具亦是导致传播的重要途径。
急性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
急性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1、急性丁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炎:其临床及生化特点与单纯乙型肝炎相似,症状较轻,肝组织损害不十分严重。偶尔可见分别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两次转氨酶高峰,最后可痊愈。此类患者的肝组织内丁型肛炎抗原仅一过性出现,血清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M呈低滴度短暂上升,不继发产生相应的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G,与单纯的急性乙型肝炎相比,发生慢性肝炎的危险性较低。
急性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2、暴发性肝炎:临床症状及肝损害严重,病死率高。这是因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血症时间延长,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增多,为丁型肝炎病毒复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丁型肝炎抗原血症时间短暂,先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随后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在这种情况下,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程度严重,加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可诱发暴发型肝炎。
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
限性肝炎:一般临床症状不严重,病程较短,有自限和恢复的倾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病毒攻击的目标,丁型济炎病毒感染后肝组织内出现丁型肝炎抗原,随后出现丁型肝炎抗原血症,血清中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及高滴度而持久的丁型肝炎。
丙肝阳性表现时如何治疗
(1)病人如果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其抗体可能仍是阳性,但是HCV-RNA阴性,转氨酶等指标均是正常。这时的指标阴性只能说明其感染过丙肝病毒,但是已经痊愈。
(2)丙肝病毒抗体阳性,同时HCV-RNA 阳性,以及肝功能异常等,依据这些指标可以判断病人患有丙肝。
(3)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人,也可能出现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此时就不能单纯根据丙肝抗体阳性来说明病人患有丙肝,可以进一步检查病人免疫系统的有关指标。 因此,不能单纯的通过一次的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丙肝,应仔细询问病史并做进一步检查。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由于丙型肝炎存在窗口期、丙型肝炎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丙型肝炎,因此,无法完全筛出丙型肝炎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丙型肝炎。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丙型肝炎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丙型肝炎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阳性母亲将丙型肝炎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型肝炎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丙型肝炎的预防:
1、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2、大力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
3、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纹身、穿刺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4、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5、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在治愈前应避免怀孕;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避免母乳喂养。
6、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丙肝。
如果是丙型肝炎阳性的人也不必担心,必须保证每天得到充分的休息,但也不能一味地休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做一些活动。由于个体差异很大,具体的活动量需要自己灵活掌握,没有量的规定。一般以活动结束后没有明显的疲劳感为宜。活动项目以散步、太极拳等比较舒缓的运动为宜。需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熬夜也不行,每晚除保证7—8小时睡眠外,中午最好能午休半小时。另外,长期用眼,常会影响肝功变化,因此要消除眼睛疲劳,可以通过交叉工作法达到积极休息。
丙肝抗体没有保护作用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初期,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在2个月左右的潜伏期后,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病人会出现食欲差、疲倦、黄疸等症状;而大部分的患者却没有任何感觉。而且,感染后大约要经过二十年左右才会出现肝硬化。因此,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感染。
因此,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上,最重要的办法是查看血液中是否有病毒。病人在急性感染后的数天内,血清中会出现病毒rna,并且在产生抗体前一直会存在几个月,所以通过检查病毒抗原或病毒rna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但是,目前用的试剂是利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所产生的病毒蛋白做成的,所以,并不能直接检查。而且,由于血液中的丙型肝炎数量相当少,有时甚至测不出。这并不表示没有丙型肝炎了,只是代表病毒当时的活性很低。
病毒在体内悄悄地“躲藏”7-8个星期之后,这时,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抗体。但是,这种抗体并不具有中和或者消除入侵病毒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抗体是没有保护作用的,这是和乙型肝炎不同的地方。因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并不表示不会再得丙型肝炎,只是代表病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丙型而已
急性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什么意思呢
急性肝炎:指的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侵害肝脏,使肝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损,继而引起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这些损害病程不超过半年。这些常见的致病因素有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乙型肝炎。国外,以酒精性肝炎居多。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急性肝炎,多数指的是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肝炎感染后早期症状:患者近期出现低热、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腻。
急性重症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10天内出现意识障碍、出血、黄疸及肝脏缩小。病程不超过3周。暴发型肝炎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病情进展迅速,故出现下列症状进,应考虑重型的诊断。
急性肝炎并发症较少见,但也可发生。如消化系统常见的并发症有胆囊炎、胰腺炎、胃肠炎等,内分泌系统并发症有糖尿病等,血液系统并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循环系统并发症有心肌炎、结节性多发动脉炎,泌尿系统并发症有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皮肤并发症有过敏性紫癜等。
丙肝检查指标都包括什么
确诊丙肝病毒感染需要进行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以及丙肝病毒rna(hcv-rna)检测,但是并不能确定具体的丙肝病情,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肝功能、b超、肝活检等方式检测。
丙肝检查指标都包括什么,怎样确诊丙肝病毒感染,又该怎样确定丙肝病情呢?丙肝是由于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脏疾病,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凡是有可能发生血液接触的如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都会导致丙肝病毒的感染,那么该怎样确诊丙肝,又该怎样进行丙肝检查呢?
肝病专家范殿英教授指出,丙肝病毒感染之后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如果不是经过检查很难发现,确诊丙肝病毒感染需要进行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以及丙肝病毒rna(hcv-rna)检测,但是并不能确定具体的丙肝病情,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肝功能、b超、肝活检等方式检测。
确诊丙肝病毒检测丙肝抗体,对人体无保护作用,这是目前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的方法,而且1次阴性,也不能直接否定诊断。当各型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及单项alt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应考虑是否为丙型肝炎感染。
丙肝病毒rna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可用于丙肝感染的早期诊断,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对有典型临床表现且其发病与输血及血制品密切相关,hcv-rna及抗hcv均阳性或hcv rna单独阳性即可确诊为丙型肝炎。
检测外周血中丙肝病毒核糖核酸
目前认为,
检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AVANA)有助于丙肝抗体(抗—))阴性的丙型肝炎诊断和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的肝损害可能与HAVANA血症有关,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可贮存HAVANA,在丙型肝炎患者的慢性化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一般认为,PBMC中HAVANA仅在抗—HIV阳性患者中检出,尚未发现抗—HIV阴性患者中(PBMC)内存在HAVANA阳性。但在血清HAVANA阴性的外周单核细胞中却能直到HAVANA阳性,不能排除这是丙型肝炎患者趋向慢性化的标志。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意思
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意思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G阳性表明已有HCV感染。输血后肝炎有80%~90%的患者抗-HCV IgG阳性。经常接受血制品(血浆、全血)治疗的患者可以合并HCV的感染,易使病变转为慢性、肝硬化或肝癌。参考值:ELISA法为阴性;RIA法为阴性。
2、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病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丙肝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主要经过血液传播的传染性很强一种疾病,在全世界性范围内是很流行的。我国属于丙型肝炎中度流行的地区。丙肝病毒在人体内通常会表现为隐性病理特征,加之人们在关注乙肝的重视度逐年上升的同时,也使得大部分人群忽视了丙肝病毒的入侵。
隐蔽性强
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一般人群的丙型肝炎抗体流行率为3.2%,约有4000万HCV感染者。但我国年诊断出的丙肝患者仅三万多人,大多数感染者因无法及时诊断和治疗而被延误。丙肝已成为乙肝之外,我国肝病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数据都明确的表现了丙肝病毒的隐蔽性。
损害性大
关于丙肝,它对肝脏的破坏是持续的、不可逆转的。丙型肝炎约75%-85%易发展为慢性,急性丙型肝炎可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感染丙肝20年后,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10%-15%,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每年肝癌的发生率为1%-7%。因此,丙型肝炎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肝的治疗目的是为了消除丙肝的病毒,从而能彻底的阻断丙肝的一些进程。关于丙肝,和乙肝不同的是,只要您及早的采取抗病毒的治疗,是完全可以做到清除病毒的。
在这里笔者简要的做如下几点说明,以便于丙肝患者的恢复治疗。首先人们在日常生活饮食中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其次酒是肝病患者的大忌,一定要戒酒;另外家庭成员间不要共用牙刷、牙杯、剃须刀等卫生用具;还有夫妻间性生活应使用安全套,避免相互传染。如果肌肤或某部位出血,应该用消毒剂擦干,不要污染他人用品。
生病时谨慎使用有肝脏毒性的药物。注意生活检点,避免合并感染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俗话说的好:“三分治七分养”,丙肝也不例外。
丙肝病毒抗体阴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是怎么回事。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结果是+,说明感染过丙肝病毒,建议查一下HCV-RNA和肝功。1 如果HCV-RNA阴性,肝功正常,是既往感染丙肝病毒,目前已自愈,没有传染性,也不用治疗;
2 如果HCV-RNA阳性,肝功异常是活动性丙肝或急性丙肝,必须进行抗病毒和保肝治疗;3 如果HCV-RNA阳性,肝功正常是慢性丙肝,如果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仅有轻微炎症坏死且无明显纤维化者,可暂不治疗,但每隔:3-6个月应检测肝功能。后两者有传染性。
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
对于肝炎这种疾病来说如果我们做一些检查的话,我们得知道肝炎这种疾病的主要知识点都有什么,再者对于肝炎这种疾病来说我们还会做一些疾病的检查工作,但是我们在做疾病的检查工作的时候,我们得知道我们检查的目的是什么,肝炎患者出现什么样的检查结果才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甲型肝炎:
1)血清抗-HAV-IGM:甲肝病毒(HAV)近期感染的指标 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2)血清抗-HAV-IGG: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 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
(1)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
1)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 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2)抗-HBS阳性: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 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2)E抗原(HBEAG)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3)核心抗原(HBCAG):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
如检测到HBCAG,表明HBV有复制,因检测难度较大,故较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4)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DNA聚合酶):
1)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
2)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
3)HBV DNA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乙肝血清学检查结果是考核的重点,应该归纳记忆:
①提示乙肝感染的标志:HBSAG阳性、血清HBCAG阳性、血清HBEAG阳性、血清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和DNAP;
②提示乙肝感染恢复的标志:HBSAB阳性
3.丙型肝炎
(1)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在病程早期即可出现 而于治愈后很快消失
(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标记
抗-HCV-IGM见于丙型肝炎急性期,病愈后可消失。
4.丁型肝炎:血清或肝组织中的HDVAG和(或)HDV RNA阳性有确诊意义
5.戊型肝炎:抗-HEV-IGM及抗-HEV-IGG 近期感染指标,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以上对于肝炎这种疾病的治疗结果阐述我们专家做了这么多的内容总结和阐述,但是我们还应该知道肝炎这种疾病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们注意,比如说我们在护理这些疾病的患者的时候最好最好自己的防护工作,不要感染了肝炎这种疾病,此外还应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哪些人易感染肝炎病毒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根据各类型肝炎的特点,易感染的人群也不一样。
甲型肝炎易感染人群:各年龄段对甲型肝炎均易感染,甲型感染后机体可产生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在本病的高发地区,成年人血液中普遍存在甲型肝炎抗体,发病者以儿童居多,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乙型肝炎易感染人群:乙型肝炎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人群,乙型肝炎的发生跟抗体的滴度有关系,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高的地区,常是本病的高流行区。
丙型肝炎易感染人群:凡是接触输血及血制品者、注射(尤其是静脉注射)、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丙型肝炎家庭内接触者、丙肝孕妇所生婴儿等,均是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此外,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处理血或血制品者,其丙肝的发病率也较高。
丁型肝炎易感染人群:由于丁型肝炎是一种缺陷性病毒,他需要乙肝病毒的外壳做为自己的外壳,才能形成完整的丁肝病毒,所以丁型肝炎的易发人群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急、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静脉内注射的人也极易感染。
戊型肝炎易感染人群:戊型肝炎各年龄阶段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与各型肝炎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相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