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诊断患者是否患上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依据是什么

诊断患者是否患上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依据是什么

症状、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 病程短。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体温一般为38 -40度,持 续6-14日。皮瘆少,多为充血性,1/4-1/3病例可无皮瘆,1/2 -2/3的病例有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大多仅有头晕、头 痛,部分可有失眠、听力减退等。但烦躁不安、谵妄或昏睡、昏 迷等少见。可有心动过缓或轻度低血压。

地方性斑疹伤寒如何确诊

发病早期(7天以内),1/4~1/2的病例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随后,近1/3的病人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但DIC较少见,90%病人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ALT,AKP和LDH等也多有升高,其它异常尚有低蛋白血症(45%),低钠血症(60%)和低钙血症(79%),严重的病例可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患者血清也可与变形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效价为1∶160~1∶640,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阳性反应出现于第5~17病日,平均为第11~15病日,外斐试验虽然敏感,但特异性差,不可用以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区别,较为敏感和特异的试验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固相免疫测定等,所用抗原为特异性莫氏立克次体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效价在发病后1周内升高者达50%,15天内升高者几乎达100%,有条件单位可用PCR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的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

一般实验室不宜进行豚鼠阴囊反应试验,以免感染在动物间扩散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

1.血象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为正常,明显增多或减少者罕见。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反应中OX19呈阳性反应,效价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阳性反应出现于5~17病日,平均于11~15天。

(2)以莫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3)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4)DNA探针杂交与PCR基因扩增技术联合,检测患者血中立克次体DNA同样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3.动物接种 将患者血液注入雄性豚鼠的腹腔,动物一般于接种后5~7天开始发热,阴囊因睾丸鞘膜炎而肿胀,鞘膜渗出液涂片可见肿胀的细胞质内有大量的病原体,需要注意一般试验室不宜进行动物试验。

心电图可显示低电压,ST-T改变等,胸部X线检查常见肺部间质感染征象。

地方性斑疹伤寒如何造成的

病原学:

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其形态、大小、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及生物学特性均与普氏立克次体基本相同。只是莫氏立克次体毒力较小,感染发病的症状较轻,自然病死率很低。较少出现多形性,基本形态为杆状及亚铃形。病原体能引起雄性脉鼠睾丸严重肿胀及病人血清对莫氏立克次氏体有特异性补体结合作用和凝集作用,借此可有助于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全世界性的,凡是有老鼠和跳蚤的地方都可能有地方性斑疹伤寒疫源地的存在。发达国家报告病例数较少。我国解放后有三次流行高峰:第一次1950-1952年,为流行性和地方性混合流行,以云南最严重。第二次流行高峰除台湾外,2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第三次流行高峰自1980-1984年。国内自80年代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97年开始回升。

1.传染源:家鼠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以鼠→蚤→鼠的方式在鼠间循环,大多在鼠死后,鼠蚤转而吮吸入血,使人受染。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并经虱传播本病。

2.传播途径:鼠蚤为传播媒介,本身并不因感染而死亡,能较长期(约1年)携带病原体。蚤粪中的立克次体通过皮肤搔伤而进入人体。偶尔也可经呼吸道或眼结膜入侵而使人受染。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亦可致病。

3.易感人群: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一定交叉免疫。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一般散发,有时可发生小的暴发流行。

斑疹伤寒的症状体征

(一)潜伏期

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如果感染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前驱症状不明显,有的只有低热、头痛和疲倦等。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体征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四项,即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三)物理检查

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四)并发症

中耳炎、腮腺炎、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的可出现阴囊、阴茎、阴唇肿胀和坏疽。有时可出现神经刺激症状,有的昏迷、迟钝、呆傻,有的兴奋。

斑疹伤寒临床表现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高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状为特点。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伤寒两种,前者又称虱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为媒介传播的。后者又称蚤型或鼠型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通过蚤而传播的。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发生于冬春季3~4月份,地方性斑疹伤寒四季散在发生,以夏秋季8~9份多见。人群对此病有普遍易感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4天。典型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如下。

(1)初期:起病急,持续高热,1~2天体温可升至39~41℃,常稽留不退。患者呈急性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充血,行动不稳,似酒醉状,伴有头痛、耳鸣、耳聋、烦躁、谵妄等。并有全身酸痛,腰痛和腓肠肌痛为其特点。

(2)发疹期:大多数病人出现皮疹,约在第3~5天,5~6天达高峰。自胸背部开始出现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遍及全身,以后变为暗红色出血性皮疹。疹子形态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多数孤立,也可融合,面部无疹,下肢稀少,4~5天后消退。此期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更重,表现高热持续,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也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表现脉细弱,心律失常,奔马律等,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3)恢复期:病程第3周开始退热,数日内降到正常,症状随之逐渐消失。

两型斑疹伤寒症状相似,但地方性斑疹伤寒病情较轻,多数为弛张热,发热持续时间短,皮疹稀少,一部分患者无皮疹。恢复快,极少有后遗症。

是斑疹伤寒还是恙虫病

每到秋冬季节,随着天气逐渐寒冷,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病症:病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随之身上出现玉米粒大小的斑丘疹,重者出现谵语、恶心呕吐甚至昏迷、还有心肌炎的表现,无论用多少青霉素或者“头孢”都无效。碰到这种情况,一般都用四环素做试验性治疗,一旦取得疗效,许多大夫都认为是斑疹伤寒肯定无疑,不再作深入探究。

那么真的是斑疹伤寒吗?不一定!因为具有上述“高热、头痛、皮疹和四环素治疗有效”这样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的也有八、九个,包括斑疹伤寒类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斑点热类的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和立克次体痘症;恙虫热类的恙虫病;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类的战壕热等。其中,斑点热类发生在美国、澳洲、非洲或地中海沿岸国家,战壕热发生在欧洲。那么在我国就只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发生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体虱传播;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鼠蚤传播,据卫生部调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流行性斑疹伤寒已基本消灭,地方性斑疹伤寒也仅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散发。恙虫病则不同,它由东方立克次体感染所致,传染源是鼠类,多发于亚太地区,流行于东南亚、中国和日本,恙虫幼虫为传播媒介。

恙虫多生活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丛林边缘、河湖岸边、草莽地带及农田的土壤中,其幼虫遇到鼠类等动物时,可附着于其体上叮咬吸血,如被叮咬的动物带有病原体,则幼虫受感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并传给第二代幼虫,第二代幼虫叮咬人即能传播恙虫病。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气温降低,恙虫怕冷,遇有机会,便爬上人体,寻找温暖、潮湿、气味较浓之处叮咬从而造成传染。

和斑疹伤寒一样,本病也有寒战、高热、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便秘、面红、眼红、咳嗽、胸痛、皮疹、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表现;但是,和斑疹伤寒不同,恙虫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焦痂及溃疡:为本病特征,斑疹伤寒不会有!人被恙虫叮咬后局部即出现无症状的红斑,及至为丘疹以至水泡,破裂后中央坏死成褐色、黑色或灰色痂,即焦痂。焦痂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直径1--15毫米,平均5毫米,边缘略隆起,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一般无痛痒,偶有化脓。多数只有一个焦痂,个别可多至十个以上。部位多在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肛门等处,但头、颈、胸、腹、乳、四肢、臀、背、眼睑、足趾等部位也可发现。请注意,焦痂仅见于65--98 的患者,并非个个都有,但一旦发现就具有诊断意义。

二、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如核桃或蚕豆大小,压痛,可移动,不化脓,消失较慢。全身浅表淋巴结也可轻度肿大。

三、并发心肌炎者较多:表现为心音低,心率快,舒张早期奔马律,心电图异常等。

四、外斐氏反应oxk阳性:阳性率在第一周30 ,第二周60 ,第三、四周达80--90 ,第四周后开始下降,到第九周后多数阴性。请注意,斑疹伤寒是ox19阳性!

五、补体结合试验: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外斐氏反应高,其抗体可维持5年。

六、病原体分离:可分离到东方立克次氏体。

请留点神,再遇到所谓“斑疹伤寒”患者时,注意一下,是斑疹伤寒还是恙虫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辅助检查

(一)血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约1/4在1万/mm3以上,少数低于5000/mm3。血小板数一般下降,嗜酸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见,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

(二)血清免疫学试验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诊断价值。常用者有外斐试验、补结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外斐试验虽特异性较差,但由于抗原易于获得和保存,故仍广泛应用;其原理为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OXK或OX2的抗原部分相同,故患者血清对有关变形杆菌株可产生凝集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血清对OX19株的凝集效价一般超过1∶320,但常在第2周末或恢复期始达有意义的水平或高峰;继而效价迅速下降,于3~6月内转为阴性。非立克次体病如变形杆菌尿路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伤寒等也可出现阳性反应,其效价大多较低,且很少有动态改变。其他立克次体病患者对OX19株也可产生凝集反应,但除地方性斑疹伤寒,其凝集效价一般也较低。复发型斑疹伤寒虽也为普氏立克次体所引起,但外斐试验往往呈阴性,或凝集效价<1∶160。

补结杭体在病程第1周内即可达有意义的效价(1∶40),第1周阳性率为50%~70%,第2周可达90%以上,低效价可维持10~30年,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以提纯的普氏立克次体颗粒性抗原作补结试验,不仅具组特异性,且有种特异性,故可用以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复发型斑疹伤寒患者的补结抗体出现也较早,大多在病后第8~10日达高峰,其组成以IgG为主,而流行性斑疹伤寒则主要是IgM。

以可溶性抗原作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微量法更可节省抗原。阳性反应的出现较外斐试验为早,病程第5日即可有80%以上病例呈阳性;试管法>1∶40,微量法>1∶4为阳性反应。2~3周时阳性率几达100%,效价于病程1月左右达高峰,继迅速下降而于数月内消失,因而不适用于追溯性研究。本试验具组特异性,可用以与其他组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各种斑点热、Q热等区别。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可出现效价较低的阳性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现症患者的凝集抗体属于IgM,而复发型斑疹伤寒病人的凝集抗体则主要属于IgG。

间接血凝试验的一些特点与微量凝集法相同,也只具组特异性。血凝抗体于病程第5~7日出现,迅速上升,高值维持2~10周,下降较补结抗体为快。一般以>1∶100的效价为阳性标准。

其他血清免疫学试验尚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火箭免疫电泳、葡萄球菌蛋白A(SPA)玻片协同凝集法等。

(三)病原体分离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立克次体血症通常出现于病后1周内,宜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接种于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或采集病人身上体虱在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待虱发病死亡后,作涂片染色检查立克次体。豚鼠对普氏立克次体敏感,可用发病早期的患者血液3~5ml注入雄性豚鼠腹腔内,经7~10d后动物出现发热反应,取鞘膜和腹膜作刮片检查,或取脑、肾上腺、脾等组织作涂片,染色后镜检,可找到位于胞质内的大量立克次体。豚鼠阴囊反应呈阴性,或仅有轻度发红而无明显肿胀,可供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时的参考。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用DNA探针或PCR方法检测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具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

(五)其他有脑膜刺激征者,应作脑脊液检查,外观大多澄清,白细胞及蛋白稍增多,糖一般正常。心电图可示心肌损害,如低电压、T波及S-T段改变等,少数患者可有肝、肾功能的改变。

得了地方性斑疹伤寒怎么办

地方性斑疹伤寒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病人必须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注意补充维生素C及B,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软食,多饮开水。液入量每日保证约2500~3000ml。

2.药物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对本病皆有特效。氯霉素、四环素族(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10余小时症状减轻。24~48小时后完全退热。氯霉素1.5~2g/d,分3~4次口服,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多西环素0.2~0.3g顿服,必要时2~4天再服1剂。临床实践中氯霉素疗效虽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选。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近来有用红霉素、氟喹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及米诺环素(Minocyciline)等治病本病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慎防大汗。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液补充血容量。头痛剧烈兴奋不安者,可给予异丙嗪、安定、巴比妥、水化氯醛等。心功能不全者可静脉注射毒K0.25mg或西地兰0.4mg。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低血容量倾向或休克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对有心功不全者要注意减轻心脏负荷,可用强心药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头痛可给止痛药。对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地塞米松等治疗。

与患者年龄、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治疗方法、过去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及病原菌的型别和毒力等有关。在有效抗生素应用之前,病死率为20%。应用氯霉素以来,病死率约1%~5%。老年人、婴幼儿、孕妇预后较差。骨髓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差者、病情重,易迁延不愈。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肺炎、贫血等,则病死率较高。氯霉素治疗的复发率一般在10%左右,氟喹诺酮类治疗几无复发。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多在发病第2周恢复。但老年患者或未经治疗患者,感染后可陷于极度衰弱,恢复期延长。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近年来发生暴发流行,仅极少数严重病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斑疹伤寒的症状有哪些

(一)潜伏期: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如果感染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前驱症状不明显,有的只有低热、头痛和疲倦等。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体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四项,即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三)物理检查: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四)并发症:中耳炎、腮腺炎、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的可出现阴囊、阴茎、阴唇肿胀和坏疽。有时可出现神经刺激症状,有的昏迷、迟钝、呆傻,有的兴奋。

什么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修伤寒(endemictyphus)亦称鼠型或虽型斑疼伤 寒。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mooseri)以鼠虽为媒介而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病程较短,病死率极低。

相关推荐

稽留热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大叶肺炎的发生由于感染或变态反应等原因所引起。感染 主要由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有些传染病可继发大叶性肺炎。变态反应 大叶性肺炎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具有过敏性炎症。受寒感冒、长途运输、劳役过度、环境卫生不良、吸刺激性气体等,均本病的诱因。述病原菌通过气源、血源或淋巴源途径,侵入到肺组织,并迅速繁殖,沿着淋巴径路向支气管周围和肺泡间隙的结缔组织扩散,引起肺间质发炎,逐渐

感冒的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临床很像“伤风”,不同之处包括:(1)起病急骤、鼻腔发痒、喷嚏频繁、鼻涕呈清水样,无发热,咳嗽较少;(2)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3)如脱离过敏源,数分钟及1~2小时内症状即消失;(4)体检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5)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流行性感冒为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常有较大范围的流行。临床特点:(1)起病

氯霉素的适应症有哪些

1.伤寒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为敏感菌株所致伤寒、副伤寒的选用药物,由沙门菌属感染的胃肠炎一般不宜应用本品,如病情严重,有合并败血症可能时仍可选用。2.耐氨苄西林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或对青霉素过敏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本品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3.脑脓肿,尤其耳源性,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4.严重厌氧菌感染,如脆弱拟杆菌所致感染,尤其适用于病变累及中

对待斑疹伤寒要“四早”

秋冬季节斑疹伤寒的流行季节。一旦怀疑自己此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尽量做到“四早”。临床中较常见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该病的唯一传染源。本病起病急,突然高热,常有寒战。体温可在1~2天内达39~40℃。伴严重头痛、肌肉酸痛(以腰、小腿肌肉为甚)、失眠、耳鸣等,重者可出现昏迷。部分病人在3~5天开始出现皮疹,其先起于躯干,很快遍及四肢。皮疹形态不一,边缘不整,大小不等。人们对本病普遍易感

土霉素的功效与作用

土霉素的作用:土霉素抗菌谱与四环素相似,对多数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沙眼衣原体、放线菌及螺旋体等都有效,对伤寒杆菌几乎无效。用于痢疾、斑疹伤寒、沙眼、结膜炎、肺炎、中耳炎、疖疮及皮肤化脓感染等。土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抑制作用,对衣原体、立克次氏体、霉形体、螺旋体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霉素主要用于防治畜禽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如犊牛白痢、羔羊痢疾、仔猪黄白痢

四环素的适应症

1.该品临床主要用于:⑴立克次氏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恙虫病和Q热。⑵支原体属感染。⑶衣原体属感染,包括鹦鹉热、性病、淋巴肉牙肿、非特异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宫颈炎及沙眼。⑷细菌性感染 包括回归热、布鲁菌病、霍乱、兔热病、鼠疫等。治疗布鲁菌病和鼠疫时需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⑸肺炎双球菌或流感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⑹敏感的大肠杆菌与变形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⑺

斑疹伤寒的注意事项

斑疹伤寒起病时常易被误以为感冒。如果病人有长时间发热不退,近周内又有在野外草丛随意坐卧或接触带有恙虫的农作物时,应注意有否淋巴结肿痛及附近有否焦痂。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期及早确诊。斑疹伤寒有特效药物治疗的,早期治疗治愈率达100%。因受啮齿类和恙螨孳生繁殖的影响,斑疹伤寒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自5月开始出现病例,发病季节多见于7-11月,而以6~9月为高峰,一般以农民较多,凡在疫源地随意

尿路感染有什么常用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尿路感染: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尿路感染,本品的主要成分为盐酸多西环素,可以有效治疗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衣原体属感染,包括鹦鹉热、性病、淋巴肉牙肿、非特异性尿道炎、输卵管炎、尿路感染等疾病,朋友们可以选择此药物治疗尿路感染。注射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尿路感染,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呼吸系统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弥漫性细 菌

斑疹伤寒的病因什么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虱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得了这种病后高热持续不退,全身出现阏点样皮疹,面色通红如酒醉样,由于高热而神不清,说胡话,病死率很高,在旧社会流行猖獗。新社会由于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这个病已很少见到,但在边远山区,穷困地区,虱子还没有完全消灭,斑疹伤寒的流行随时都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警惕流行性斑疹伤寒。引起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由一个叫立克次

斑疹伤寒的主要体征

1.焦痂与溃疡为斑疹伤寒之特征,可见于70%~100%。人被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随后出现红色丘疹,不痛不痒,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随后结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其边缘突起,周围有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多为4~10mm;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随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有继发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