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仆参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仆参穴功效与作用

仆参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仆参穴功效与作用

仆参为足太阳与阳跷脉交会穴,位于足跟部,阳跷脉司人体的运动功能,故本穴作用于治疗与运动有关的下肢痿痹,疼痛,转筋等症;再者,阳跷脉与足太阳之脉均入络与脑,通手足太阳,阳明及足太阴五条阳经,刺激可调和阴阳,使阴阳之气平衡,故本穴有宁神镇静熄风作用,而用于治疗癫痫。


身柱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身柱穴功效作用

功效:宣肺止咳,祛风清热,宁心安神。

主治:1.感冒,咳嗽气喘,身热头痛,疔疮。2.心悸,失眠,癔症,惊风,癫狂。3.脊背强痛。

作用:身柱属督脉,位于背部,督脉000002行于脊中,为阳脉之海,故本穴有通调督脉,清热镇痛的作用,可以治疗身热,头痛,脊背强痛;再者,身柱位近心肺,居两肺俞之间,乃肺气横贯之处,故本穴有祛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咳嗽气喘,并可清热解毒,治疗热毒郁表的疔疮;可宁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癔症,惊风,癫狂。


仆参按了疼是什么原因

仆参穴位于足部,在足外侧,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跟坐骨神经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仆参穴按了出现疼痛现象的时候,即是足跟出现疼痛,有可能是局部出现了关节损伤,或是肌腱拉伤,也有可能是跟坐骨神经相关的病症,具体情况应该就医检查之后,及时进行调理治疗。


仆参按了疼是什么原因

仆参穴位于足部,在足外侧,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跟坐骨神经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仆参穴按了出现疼痛现象的时候,即是足跟出现疼痛,有可能是局部出现了关节损伤,或是肌腱拉伤,也有可能是跟坐骨神经相关的病症,具体情况应该就医检查之后,及时进行调理治疗。

仆参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通窍醒神,疏通经络,疏筋利腰之功,主要用于治疗风痰阻窍之癫痫,经脉痹阻之下肢痿痹,腿痛转筋,膝肿,脚气,足跟痛诸症。

髀关的准确位置图 髀关穴功效作用

髀关穴具有舒经活络,强壮腰膝,解痉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膝冷,下肢麻木,下肢酸软,痿痹,腹痛,肌无力,腹股沟淋巴肿大疼痛等症;配伏兔治痿痹效果更明显。


仆参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仆参穴养生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揉按仆参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可以缓解足跟痛,下肢麻木。


仆参的准确位置图 仆参穴穴位解析

仆参者,奴仆参拜也;水为主,火为仆,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汽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


筋缩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筋缩穴功效作用

功效:熄风止痉,通络调中。

主治:筋脉拘急,四肢不收,抽搐,癫痫,胃痛,黄疸,脊强疼痛。

作用机制:筋缩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在两肝俞之间,乃肝气横贯之处,肝主筋,故本穴有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或肝风内动的筋脉拘急,四肢不收,抽搐的作用;并可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治疗肝气犯胃的胃痛,肝胆湿热的黄疸,督脉行于脊中,上贯入脑, 故可通调督脉,治疗脊强,癫痫;此外还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对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定作用。


督俞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督俞穴功效与作用

功效:宽胸理气,调理胃腑。

作用:督俞穴属膀胱经,位于背部,近胸邻腹,故有宽胸理气作用,用于治疗心肺疾患;此外还有调理胃腑作用,用于治疗中焦气机失调的胀满疼痛等。

主治疾病:1.胸闷,心痛,咳嗽,气喘,呃逆,气逆;2.胃腑疼痛,腹胀肠鸣。


仆参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仆参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处。

取穴:仰卧或正坐,在足外侧部,于昆仑穴直下,当跟骨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之。


仆参按了疼是什么原因 仆参穴常用配伍

1.配环跳,伏兔,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仑,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经活络,治疗经气不利之下肢痿弱,痹痛等。

2.配阳陵泉,承山,承筋,针刺泻法,散寒除湿,舒筋止痛,治疗寒湿入络之腿痛转筋, 脚气等症。

3.配昆仑,丘墟,太溪,针刺平补平泻法,通络止痛,治疗经气不利之足跟肿痛,不得着地。

4.配水沟,太冲,合谷,十宣,针刺泻法,十宣点刺出血,苏厥醒神,治疗风痰阻窍之癫痫,晕厥。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吗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艾灸可以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既能帮助身体部位疏通不通导致的痛,也能促进营养帮助缓解不荣导致的痛,所以脚后跟疼很适合使用艾灸来治疗。

脚后跟疼艾灸取穴

1.大钟穴

定位:大钟穴位于脚内踝后下方,在跟腱内侧前方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以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疏通经络,排毒御寒,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2.然谷穴

定位: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脚弓高点的赤白肉际取按压痛点就是然谷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升清降浊,主治喉痹,咳血,消渴,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阴痿,遗精,脐风口噤,足跗肿痛等,是脚后跟疼艾灸治疗的适宜选穴。

3.仆参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脚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散热化气,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等,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4.昆仑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血,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6.太溪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7.三阴交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补肾通络,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适合用于艾灸治疗脚后跟疼。

8.阿是穴

定位: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阿是穴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映点,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选择阿是穴艾灸治疗脚后跟疼是很适合的穴位。

相关推荐

大迎的准确位置 大迎穴的功效作用

大迎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下颌部,以疏利面齿风邪,消肿止痛,通利牙关见长;此外,由于大迎位于胃经上,负责将胃经中的精微血气传到头部,因此具有过滤浊气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㖞斜,口噤不开,唇吻瞤动,面浮肿,牙关脱臼;风热上攻之齿痛,颊肿,瘰疬诸病证。

臑会准确位置作用 臑会穴功效作用

功效:化痰散结,舒筋利节。作用机制:此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肩臂交会之处,三焦又宣气利水之功,故臑会有行气利湿,化痰散结的作用,用于瘿气,瘰疬治疗。可疏经活络利节,用于上肢痹痛。

中封准确位置作用 中封穴位功效作用

中封穴属足厥阴肝经,为该经经穴。有清肝胆热,利下焦湿,舒筋通络之功效。临床上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腰痛,小便不利,胸腹胀满,黄疸,内踝肿痛,足冷,少腹痛,嗌干等症。

交信准确位置作用 交信穴功效作用

类属:交信穴为阴跷脉郄穴。功效:补肾调经,清利下焦。作用:交信属肾经,位于小腿内侧,为阴跷脉之郄穴。本穴对妇人月经具有双向良性调理作用,既可补肾气,培固本,以固摄经穴,治疗崩漏;又因本穴为郄穴,可 通调气血,治疗冲任,胞脉经气运不畅的月经不调;肾为封藏之本,补肾气可益脾气,而升提下陷,用于治疗阴挺,疝气。由于肾经经气由此会入脾经,故补本穴可用于治疗肾阳虚衰,影响脾阳所致的便秘,泄泻,慢性痢疾。肾开

犊鼻的准确位置作用 犊鼻穴的功效

犊鼻穴位于膝关节部位,通调膝部经气作用甚强,可行气活血,祛风除湿,通经散寒,疏利关节,除痹止痛,逐湿清热之功效

京骨的准确位置 京骨穴功效作用

类属:胫骨为膀胱经原穴。功效:疏经活络,散风清热,宁神清脑。作用:京骨位于足外侧,为本经原穴,是膀胱经元气会聚之处,膀胱经起于鼻根部,系目,循头入脑,膀胱经又主一身之表,故京骨穴有散风清热,舒筋活络的作用,用以治疗头痛,寒热之表证以及目翳,鼻衄;还有安神镇静作用,用于治疗癫痫;另外,循经治疗腰腿酸痛。

承山准确位置作用 承山准确位置

简便取穴: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肠肌部出现人字陷纹,从其尖下即为本穴。标准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肤与肌腱交角处。

上星的准确位置 上星穴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头散风,明目通窍。作用:上星穴属督脉,位于前头部,故可清头散风,治疗头痛目眩。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可醒脑安神,熄风镇惊,用于治疗癫狂癫痫,小儿惊风。督脉为阳脉之海,其泻火清热之力颇强,故可治疗热病及疟疾的发热等;又因督脉行于两目之间,通行于鼻窍,故本穴可散风通络,明目通窍,治疗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衄,鼻渊等。

承满的准确位置 承满穴功效作用

功效:理气降逆,和胃消胀。主治:胃痛,呕吐,上气喘逆,胁下坚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腹泻等。作用机制:该穴属胃经,居上腹部,内应脾胃,具有理气降逆,和胃消胀,调理肠腑之功。上可治呕治喘,中可消胀止痛,下可调肠止泻,可用于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患。注意:承满深部为肝之下缘及胃腑,过饱时不宜进行针刺;对肝脾肿大和胃溃疡者,针刺方向宜向下斜刺,不得进入腹腔,以免损伤重要脏器。

眉冲的准确位置 眉冲穴功效作用

功效:疏经通络,清头明目。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视不明,鼻塞,癫痫。作用:眉冲穴属膀胱经,位居头部,其经气下抵目,上入脑,故本穴具有祛除头部风邪的作用,能疏风通络,清头明目,用于风热之邪循经上攻,干扰清空之目赤,头痛,眩晕;还可宣通眼,鼻经气阻滞,用于鼻塞,视物不清;还能用于目失气血阴精荣养之夜盲,视物不清;此外还可用于风痰循经入脑,扰乱神府之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