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流涎起因

小儿流涎起因

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 生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粘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小儿流口水也有外治偏方

小儿流口水 也有外治偏方。小儿流口水,专业术语就是小儿流涎,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当小儿有脑瘫、先天性痴呆、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时,会流口水。下面介绍一剂小儿流口水外治偏方。

外治偏方:取胆南星1克,吴茱萸3克。将以上两味药放微波炉里烘干,待冷,共研极细粉末,贮瓶备用。

使用时,将药粉加少量面粉、少许米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小儿两足心(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12小时,次日清晨弃去。连用3-4次可获良效。

小儿流涎应该如何预防

发现婴儿经常流口水,家长们应重视。注意观察婴儿的表现,找出流涎原因,特别是婴儿发烧、拒绝进食时,要进行口腔检查,观察有无溃疡。如果是脾胃虚弱引起,平时不要给婴儿穿着过多或过厚,饮食上注意节制,以防体内存食生火加重流涎现象,引起呼吸道感染。必要时到正规医院的儿科进行诊治。

流涎的护理措施

1。 宝宝口水流得较多时,妈妈注意护理好宝宝口腔周围的皮肤,每天至少用清水清洗两遍。让宝宝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避免患上湿疹。

2。唾液中含有口腔中的一些杂菌及淀粉酶等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不精心护理,口周皮肤就会发红,起小红丘疹,这时需涂上一些婴儿护肤膏。

3。 不要用较粗糙的手帕或毛巾在宝宝的嘴边抹来抹去,容易损伤皮肤。要用非常柔软的手帕或餐巾纸一点点蘸去流在嘴巴外面的口水,让口周保持干燥。

4。 为防止口水将颈前、胸上部衣服弄湿,可以给宝宝挂个全棉的小围嘴,柔软、略厚、吸水性较强的布料是围嘴的首选。

5。 宝宝在乳牙萌出期齿龈发痒、胀痛,口水增多,可给宝宝使用软硬适度的口咬胶,6个月以上的宝宝啃点磨牙饼干,都能减少萌芽时牙龈的不适,还能刺激乳牙尽快萌出,减少流口水。

6。 如果皮肤已经出疹子或糜烂,最好去医院诊治。在皮肤发炎期间,更应该保持皮肤的整洁、清爽,并依症状治疗。如果局部需要涂抹抗生素或止痒的药膏,擦药的时间最好在宝宝睡前或趁宝宝睡觉时,以免宝宝不慎吃入口中,影响健康。

地仓针刺方法 针刺地仓的作用主治

地仓穴位足阳明胃经穴,并为该经与手阳明大肠经,阳跷脉相会之处,有祛风扶正,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小儿流涎诸症。


治疗宝宝流口水的4款食谱

治宝宝流口水食谱:白术糖

原料:生白术30-60克、绵白糖50-100克

制作: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连服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治宝宝流口水食谱:姜糖神曲茶

原料:生姜两片、神曲半块、食糖适量

制作:将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成。

用法:代茶随量饮或每日2-3次。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治宝宝流口水食谱:益智粥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治宝宝流口水食谱:摄涎饼

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宜忌:对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忌服。

晚上睡觉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么

现代医学认为,当患口腔粘膜炎症以及神经麻痹、脑炎后 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时,因唾液分泌过多,或吞咽障碍所致者,为病理现象。而假如是本身无其他疾病,只是单纯在睡梦中流口水,就如张先生这种状况,有可能是 脾虚导致。中医认为,“五脏化液,脾为涎。口为脾窍,涎出于口,涎为脾之液。”即为脾统摄液体,当脾胃虚寒、阳气亏虚会引起脾功能失调,无法运化津液,造 成睡觉流涎的症状。

成年人脾虚多是从小就造成的,小儿时脾虚流口水,长大后也较易发生脾虚流口水的情况。另外睡眠姿势不当,侧睡、趴着睡时,嘴角被挤开或者刺激到唾液腺,导致唾液增多,也会造成流涎的情况出现。脾虚引起的可以服用君子丸调理,卧姿不当则需调整睡姿,睡觉时尽量保持仰睡

小儿和老人易发生睡觉流口水的情况,但是原因与成人流口水有所不同。小儿流涎多属生理现象。小儿到了四五月大的时候,开始咀嚼食物,同时乳牙萌出,这些都会使牙龈受到刺激,增加唾液的分泌。小儿口腔浅无法及时将唾液咽回,导致流涎。

如果是老人,排除了帕金森综合征、中风、 面瘫、口腔附近炎症等疾病的情况下,仍易流涎,则要考虑是否为脾胃不好或肾亏。医学专家认为,老人与成人流涎,共同点都为脾胃功能不好,但是老人较成人而言,又多增加一个因素:肾亏。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加上年轻时一些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影响,到了老年,肾阳多亏虚。因此,老人流涎,除了健脾益气外,还需温补脾肾。

三个月宝宝流口水怎么回事

小宝宝从三个月开始,由于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逐步完善,从三个月开始,小儿往往会出现流口水现象,有的宝宝口水很多,下巴和胸前衣服常常是湿湿的。同时,因过多的口水积储在口腔和咽喉部,小儿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经常可以听到喉咙处发出“咕噜、咕噜”或“呼哧、呼哧”的“痰”声,仰卧躺着时或者在小儿体位发生变化时,这种声音可能加重,有时还会伴有一声半声的呛咳,尤其在小儿醒着手脚用力乱动时这种“痰”声和呛咳声更为明显。

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主动吞咽口水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好转或消失,但好转或消失的时间每个小儿都不一样,早的在8~9个月就消失了,迟的到2岁左右可能还流着口水。如果过了正常时期还在流口水的婴儿,应该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有些婴儿流口水是病理性的,预示婴儿患了某些疾病。

小儿流涎较多且伴有口角破溃发炎的,则属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溃烂,拒食烦躁等,则称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萎缩、咀嚼无力,这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发育不全、痴呆,这是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以上病理性流涎症需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来说原发病因消除了,小儿流涎症也会好转或痊愈。

如何辨别宝宝三个月流口水正常

小宝宝从三个月开始,由于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逐步完善,口水的分泌量逐渐增多,而此时宝宝们还不会将唾液咽到肚子里去,也不会象大人或大小孩一样必要时将口水吐掉。因此,从三个月开始,小儿往往会出现流口水现象,有的宝宝口水很多,下巴和胸前衣服常常是湿湿的。同时,因过多的口水积储在口腔和咽喉部,小儿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经常可以听到喉咙处发出“咕噜、咕噜”或“呼哧、呼哧”的“痰”声,仰卧躺着时或者在小儿体位发生变化时,这种声音可能加重,有时还会伴有一声半声的呛咳,尤其在小儿醒着手脚用力乱动时这种“痰”声和呛咳声更为明显。

以上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主动吞咽口水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好转或消失,但好转或消失的时间每个小儿都不一样,早的在8~9个月就消失了,迟的到2岁左右可能还流着口水。如果过了正常时期还在流口水的婴儿,应该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

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有些婴儿流口水是病理性的,预示婴儿患了某些疾病。

小儿流涎较多且伴有口角破溃发炎的,则属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溃烂,拒食烦躁等,则称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萎缩、咀嚼无力,这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发育不全、痴呆,这是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以上病理性流涎症需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来说原发病因消除了,小儿流涎症也会好转或痊愈。 由于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因此,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常流口水的孩子,由于唾液经常浸泡下巴等部位的皮肤,也会引起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脱皮。

针对病理性的楼口水,局部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平时可用柔软质松敷料垫在颈部以接纳吸收流出的口水,并经常更换;

2、经常用温水清洗面部、下颌部及颈部,寒冷季节可涂油脂类护肤。

小儿流涎鉴别诊断

病理性流涎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儿不正常地流口水,常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伴有小嘴歪斜、智力下降等。另外,唾液分泌功能亢进、脾胃功能失调、吞咽障碍、脑膜炎后遗症等均可引起病理性流涎。

睡觉流口水

有些人在夜间睡觉时会流口水。正常人每天分泌唾液总量为1000~1500毫升,即使在没有食物刺激的情况下,每分钟能分泌0.5毫升唾液,因此在人们睡眠时仍有少量口水不停地分泌出来以滑润口腔黏膜以保护牙齿。

流涎,是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是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无论是长时期或短期流口水,都会使两侧口角发生糜烂,下颌部皮肤经常浸渍着口水,皮肤发红,形成湿疹或表皮破损溃烂,并可继发细菌感染。

如果宝宝到了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流个不停,就要小心宝宝有罹患口腔、咽喉黏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黏膜及舌尖部、颊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尽早治疗溃疡。

宝宝流口水饮食疗法

1、小儿流涎饮食支持疗法

可以多给宝宝多吃些水果、蔬菜,不要过甜、过咸、厚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每天大便通畅。这对防治小儿流涎有一定的意义。另外,多给宝宝喝水,这也会减轻宝宝的流涎症状。

2、小儿流涎食疗方

(1)冰糖儿茶汤:儿茶5克,冰糖适量。水煎汤代茶饮,1天1次,连服5天为1个疗程。可治小口角流涎。

(2)陈皮大枣汤:大枣10枚,陈皮5克,竹叶7克。将这三味水煎,每天1剂,分2次饮服。3天为1个疗程。防治小儿流涎。

(3)姜糖神曲茶:生姜2片,神曲半块。将生姜和神曲放入罐内,加水煮开后稍煮,代茶饮,每天2-3次。可防治小儿流涎。

流口水其他常见疗法

1、敷贴疗法

(1)选细辛10克,凡士林膏少许。把细辛研成细末,用适量凡士林调成膏状,外敷于脐,胶布固定,每天敷3次。

(2)选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共研末。临睡前把双腿洗净,用陈醋调匀药末敷于涌泉穴。包扎固定,12小时后取下。每2天1次。

(3)选吴茱萸30克,食醋10克。将吴茱萸研细过筛,加食醋调成糊状,涂在双足涌泉穴,用两层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12小时换1次。

(4)选五倍子、天南星、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睡前以米醋调匀药末敷涌泉穴。纱布固定,次晨取下。10日为1个疗程。

婴幼儿流涎与健康

婴幼儿流涎俗称流口水。婴幼儿流口水的原因很多。总所周知,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唾液腺尚还不完善,加上幼儿半岁左右处于出牙期,且婴儿口腔浅,唾液的分泌略有增加,孩子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液体。随着乳牙的出齐和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也会逐渐转为正常,流涎也会自然停止。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幼儿不正常的流口水。

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喜爱捏压幼儿颊部,导致腺体机械性损伤。腮腺有损伤的儿童,唾液的分泌量和流涎现象大大超过正常;另一方面患有口腔疾病,如口腔炎、粘膜充血或溃烂或舌尖部、颊部、唇部溃疡等也可导致儿童流涎。

小儿流口水,常常打湿衣襟,容易感冒和并诱发其它疾病,有的不经治疗可数年不愈。有的流涎是由脑炎后遗症、呆小病、面神经麻痹而导致调节唾液功能失调,因此应去医院明确诊断。

流涎多,不论是生理的或是病理的,都要做好局部的护理,注意清洁,避免皮肤刺激。同时根据小儿的特点,采用一些方法治疗,这里介绍二则验方,可根据条件选用。

处方一:山药粉20克、鲜茨菇30克、捣烂如泥、红糖适量(以甜为度,下同),加白开水调成糊状,煮服。每日分2次,连服5天为一疗程。

处方二:鲜茨菇一枚(重约30克)、藕粉3克、冰糖适量。用法同上或加入稀粥同服。

小儿流涎喝栗枣粥

1岁以内的婴幼儿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一般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1岁左右流口水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孩子到了两岁仍在流口水,就可能出现异常了。

中医认为,小孩流口水不止,主要与体质虚弱、脾肾阳虚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肾为水之下源,脾肾阳虚,运化失职,不能摄纳涎唾,水邪泛溢,故流口水不止。治疗宜温补脾肾,推荐食用栗子茯苓枣粥:取栗子、大枣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将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大米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等,煮熟服用即可。

栗子味甘,性温、平,入脾、胃、肾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常用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腹泻便稀、心神不安等。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此粥可以暖胃、健脾、补肾,对于因脾肾阳虚而流口水的小儿,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此粥大枣较多,含糖量很高,不宜长期食用;服用退热药时,不可食用红枣;如果小儿流口水严重,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性口炎、黏膜充血或某些先天性疾病。

宝宝流口水食疗方法

很多宝宝在睡觉的时候都会出现流口水的症状,作为大人看到了经常会不以为然,认为擦掉就可以了,其实这种症状是可以治疗的。接下来就介绍几种能够治疗宝宝流口水的偏方,赶紧来看看吧!

一、摄涎饼

【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宜忌】对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忌服。

二、益智粥

白茯苓30-50克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三、姜糖神曲茶

【原料】生姜两片,曲半块,食糖适量。

【制作】将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成。

【用法】代茶随量饮或每日2-3次。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四、白术糖

【原料】生白术30-60克,绵白糖50-100克。

【制作】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连服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相关推荐

宝宝什么情况下流口水要治疗

乳牙出齐后流口水即为流涎症,通常由于小儿患口、咽黏膜炎症及面神经麻痹、脑炎后遗症、呆小病等疾病时,唾液过多不能下咽而引起口涎外流,此时应治疗原发病才能治愈。宝宝流口水,称为流涎,大多属正常生理现象。随着脑发育的健全,流涎便较少发生。吞咽功能及中枢神经进一步完善,就不流口水了。?口腔内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必须进行诊治。孩子患感冒、伤风,呼吸不畅时,常用口呼吸,也会导致流口水。还有个别孩子

小儿流口水诊断详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无论是长时期或短期流口水,都会使两侧口角发生糜烂,下颌部皮肤经常浸渍着口水,皮肤发红,形成湿疹或表皮破损溃烂,并可继发细菌感染。如果宝宝到了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流个不停,就要小心宝宝有罹患口腔、咽喉黏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了。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黏膜

六神曲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六神曲的用法用量

1.治小儿流涎。生姜两片,六神曲半块,糖适量的。把生姜、六神曲、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可。代茶随量饮或者每天两至三次。2.治小儿厌食。炒六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克,炒莱菔子6克,炒鸡内金5克。一起研成细末,加淀粉1至3克,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睡觉前敢于患儿肚脐上,然后用绷带固定,第二天早上取下,每天1次。3.治消化不良。六神曲15克,粳米100克,将神曲捣碎放入锅中,加入200毫升水煮至100

栗子茯苓枣粥 治小儿口水多

现将其介绍如下:栗子、大枣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将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先将大米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连续5~7天。点评:小儿流口水,中医称之为“滞颐”(流涎不收),此证主要是由于脾脏虚冷(或脾胃积热),津液不收所致。多见于3岁以内小儿,其主要表现有:唾液增多,或流涎不断,浸渍于两颐及胸前,不仅衣服被浸润而常湿,且口腔周围可发生粟样红疹及糜烂。据中医临床所

白术的副作用

白术,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结节状。茎直立,通常自中下部长分枝,全部光滑无毛。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山区湿地。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

孩子为什么会流涎

孩子流涎原因: (1)生理性。由于婴儿的口腔浅,不会控制口腔的唾液。在新生儿期,唾液腺不发达,到第5个月以后,唾液分泌增加;6个月时,牙齿萌出,也会刺激唾液分泌增多,以致流涎稍多,这些均属生理现象。 (2)病理性。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儿不正常地流口水,常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伴有小嘴哨斜、智力下降等。

小儿脑瘫会合并流涎吗

流涎可看做是部分儿童脑瘫症状之一,且难以治愈。流行病学研究认为,10%~37%的脑瘫患儿伴有流涎,开始可能仅为口腔的功能性损害症状,但后续可能导致不断地更换衣服、体液丢失、下唇及下颌区炎症、外观形象邋遢肮脏、营养失衡,进一步造成语言沟通能力减弱、性格孤僻等。我们都知道,婴幼儿流涎是一种正常现象。通常的情况下,所有的婴儿多有大约6个月的时间流涎,通常随着口腔运动功能发育成熟,很快便学会吞咽口水,流涎

脑瘫患儿流涎护理注意事项

一、保护好患儿面部皮肤家长用清洁手帕或餐巾纸擦干脑瘫患儿胸前流涎处时,不可以用力擦拭,以免损伤皮肤。用温水洗净面颊、下颌等部位,擦干并涂上护肤霜,同时经常更换围巾,尽量保持流涎处干燥,尤其是在冬季。以保护小儿这些流涎处部位的皮肤。二、不要用力挤压患儿面部家长不要随便捏弄脑瘫患儿的面颊部,以免刺激唾液腺而加重流涎。告诉家长给孩子洗漱时,选用软毛巾,避免用力按压搓洗。三、引导患儿吮吸手指家长可吮吸脑瘫

婴儿流涎的内外兼容调治法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儿不正常的流口水。大人们经常因宝宝好玩而捏压其脸颊部,可导致腺体机械性损伤。腮腺有损伤的小儿,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过正常儿。婴儿患有口腔疾病,如口腔炎、黏膜充血或溃烂,或舌尖部、颊部、唇部溃疡等,也可导致流口水。婴儿流口水,常常打湿衣襟,容易感冒和并发其他疾病。内治法(1)良附丸,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或理中丸,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或参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或香砂六

导致小儿流口水的起因是什么

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