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十二正经穴位 6腕骨

十二正经穴位 6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5种按摩退烧法

1、清肺经肺经

定位:无名指指腹。

操作方法: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宝宝的无名指尖,从食尖向下推至指根50次,以清肺经。

2、推天河水

天河水定位: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方法:后用拇指蘸取少量冰水,推天河水50次。天河水即从宝宝手腕横纹至肘部横纹处。

3、按合谷穴

合谷穴定位: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

操作方法:用拇指点按宝宝左手合谷穴50次,然后换右手。

4、按大鱼际

大鱼际定位: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的部位。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甲垂直按在大鱼际穴,一紧一松地按压2分钟左右。

5、按揉列缺穴

列缺穴定位: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操作方法:用拇指按揉宝宝手腕两侧的列缺穴各2分钟。

腕骨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腕骨穴穴位解剖

有小指外展肌和小指对掌肌;有腕背侧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十二正经穴位 2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

配伍: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治疗哮喘擦法的不同穴位自我按摩有哪些

穴位:肾腧穴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门穴位于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作用:此二穴具有很强的补肾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二穴要经 常使用擦法,也可使用按揉法。穴位:背部督脉经及膀胱经主要是从肩膀开始到腰眼,从中间向 两边各延伸到肩胛骨内侧缘的长方形区域。作用:督脉经和膀胱经是人体强壮的重要经络,可以让患者趴在 床上,露出后背,家人用手掌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直线擦动,注意要 使局部发热发红,但不要擦破。臟重点穴位 天突穴、内关穴、列缺穴、曲池穴。穴位: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挠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 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这四穴是推拿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关键用穴,使用按揉 法,再辅助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哮喘发作时出现的喘憋。在哮喘缓解期,此四穴同样可以用来强身健体,预防哮喘发作。家人协助...

浅谈神奇的针灸

针灸的起源有点玄

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人们不断地与疾病进行斗争。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或有外伤时,用手或其它工具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时,疾病或许有所缓解。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用一种叫做“砭石”的石头按压效果较好,砭石也就成为最原始的针具,按压的部位也就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叫的“穴位”。后来人们又发现不同的穴位有其相似的功效,例如沿手臂内侧有十几个穴位都能治疗肺部的疾病,把这些穴位连成一条线,也就成为现在的“经络”。

针灸的起源说起来也许觉得很简单,实际上它是经过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演变与发展而形成的。

经络是什么

经络有点像现代医学的神经,错综复杂,但与神经完全是两码事。人体的经络包括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与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相连,并以五脏六腑命名,环绕周身,首尾相连。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有很多穴位,其它经脉上没有穴位,但它们对人体气血正常运行、抵抗外邪均有重要的作用。

经络到底是什么? 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检测出来。但经络现象确实存在,在我国发现了很多例经络敏感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穴位知多少

很多非针灸人士经常发出“人体的穴位这么多,真的很难记”这种感叹。实际上人体只有361个经穴。所谓经穴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经脉上的穴位。经脉以外也还有很多穴位,即经外奇穴,这些穴位皆有特定的功效。现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又发现了耳穴、手穴、足穴、踝穴、鼻穴等,这些穴位对于治疗某些疾病亦有其特别的效果。

十二正经穴位 4太白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十二正经穴位 3冲阳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上齿痛,足背红肿,口眼歪斜,足痿。现多用于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十二正经穴位 7京骨

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金门。

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痫证。现多用于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风池、天柱,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遗精拔罐那个位置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八髎穴位置:

八髎即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称。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

2.八髎穴取穴方法:取穴方法:八髎穴即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3.八髎穴功效: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按摩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大赫穴位置:

大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

2.大赫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1寸,中极(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3.大赫穴功效:

散热生气,大赫穴有益肾填精,益肾助阳,调经止带的作用。

1.内关穴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内关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3.内关穴功效: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和胃,和胃和逆,理气镇痛作用。

1.神门穴位置: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神门穴取穴方法: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3.神门穴功效:

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补益心气,宁心、安神、通络的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溪穴位置: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2.太溪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太溪穴功效:

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腕骨的定位 腕骨的作用

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脉经气所过,为之原穴,具有疏散太阳经邪气,清小肠之湿热而退黄疸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耳鸣,目生云翳,颊颌肿痛,痄腮,黄疸,热病汗不出,指挛臂痛,胁下痛不得息,腰扭伤等症。


腕骨的定位 腕骨常用配伍

1.配至阳,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清热祛湿,利胁退黄,治疗湿热黄疸,胁痛。

2.配风池,上星,头维,合谷,三阳络,针刺泻法,清热散风,治疗风热头痛。

3.配大椎,后溪,液门,曲池,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热伏少阳之疟疾,寒热往来。

4.配通里,大椎,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其中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安神定惊,治疗热盛惊风。

5.配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滋阴增液,治疗脾胃阴虚之消渴。


按什么穴位治落枕 腕骨穴

腕骨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位于手腕,经常按摩该穴,可调气活血,舒筋散寒,通络止痛,主治落枕,耳鸣,目翳,黄疸,消渴,热病,疟疾,腕痛。

腧穴定位:在腕区,在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 指腹按揉穴位,力度适中,每次3分钟。


按穴位治疗失眠心悸

睡眠不好是都市人群的典型症候。,失眠时不妨按按手腕上的内关、神门两穴(见资料图片3)。两穴均可缓解心血管系统的不适,并各有侧重。内关穴的定位为“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骨)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有个简单的测量办法,即先握拳屈腕,可摸到手臂正中的两根最为凸起的筋,内关穴约在两筋之间,再以手掌与手腕相接的横纹到肘部的距离为12寸,则选择靠近手腕一端的六分之一处为内关穴。按此穴可缓解胸闷、心慌、眩晕、晕船、胃痛、呕吐。

神门穴对失眠的缓解效果更为突出。其位置是“手腕关节手掌侧,尺(骨)侧腕屈肌腱的桡(骨)侧凹陷处”。简单来说,先拳屈腕,摸到手臂上最靠近小指一侧的一根筋,神门穴的位置在这根筋近大拇指方向且在手腕横纹上。

有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急救穴位,其实也有保健防病的效果。例如合谷穴,即虎口处正中略偏向第二掌骨处,可刺激人从混沌中立即清醒,其实,该穴还有缓解腹痛和便秘的效果。此外,经常按压耳甲腔(即外耳廓与耳道之间的空间),可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效果。

要提醒的是,上述保健穴位,除了任督脉上的穴位外,分布上一般为对侧的两处,例如神门、内关在左右手腕就各有一处,按压时切莫遗漏了一个。此外,按压穴位时应保持一定的频率和力度,一般建议一次按压持续五至十分钟。

是不是很神奇呢,马上给自己按一按,赶走失眠。

相关推荐

婴儿吐奶的中医推拿法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用拇指指尖轻按揉小儿足三里各100次。推膻中:膻中穴位于小儿两乳头连线正中点。用拇指螺纹面自小儿膻中穴向下推至脐部100次。推脾土:脾土位于小儿手拇指端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两手脾土部位轻柔地向指尖轻推各100次。推胃经:胃经位于小儿拇指第一指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来回推小儿双手胃经各200次。揉内关:内关穴位于小儿腕关节掌侧腕横纹上2同身寸两筋

经血发黑如何自我调理 经血发黑可通过穴位调理

位置神门穴:位于人体手腕部,仰掌取穴,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足三里穴: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直下三寸,距离胫骨前嵴-横指处取穴;准备适量的生姜芽,仔细剥出里面的细芽,扔掉外面的壳,然后捣碎,贴在患者右侧神门穴;再取一小段甘草捣烂或捣碎,贴在右侧足三里穴。将这两个部位的药贴用胶布固定,晚上贴好,早上起床后取下来。功效:可以通络调气,促进经血运行,改善经血量少发黑症状。位置三阴交穴:正

改善孕期颈肩部劳损的按摩方法

按摩选穴:风府穴、大椎穴、内关穴、外关穴。风府穴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偏头痛的治疗穴位有哪些

一 外关 由腕而上至此穴犹如“关”口,三焦经的络穴,别走心包经,故名外关。 位置:位于腕背横纹正中直上二寸,挠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偏头痛、热病、耳聋耳鸣、落枕、腮腺炎、胸胁痛、关节疼痛。二 风池 “池”指浅的凹陷处,是风邪窝积的地方,故名风池。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凹陷处。 主治:篇头痛、目赤痛、近视、感冒、鼻塞、高血压、视力模糊。三 天井 上部称“天”;“井”指凹陷处,故

腕骨的准确位置在哪

伸直手掌,位于手掌小指侧,沿第5掌骨向上摸,至第5掌指骨末端,与另一小骨交界处即是腕骨穴。腕骨穴属小肠经,为小肠经原穴,是小肠元气输注留止之处,其经脉循行上头项,且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膀胱经亦循 头项,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滋阴增液的作用,可治疗头痛项强;太阳经主表,本穴对外感表证,热病汗不出,疟疾发热等有效;太阳经上头抵面达五官,本穴可治五官郁热之实证;小肠经属火,本穴又为原穴,可泻脏

三个穴位助你入睡

1、内关穴位于掌心面,手腕横纹上2寸(同身寸,即每个人自身大拇指的宽度为1寸,下同),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2、神门穴位于掌心面的手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乃心经原气留止的部位,位于掌侧腕横纹的尺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处。此穴乃心气出入之门户,能养心安神,为治疗失眠的主要穴位。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可以摸到胫骨,它就在胫骨的后方。此穴乃足三

偏头疼按摩哪个部位图解 按外关穴

由腕上至外关穴犹如“关”口,三焦经的络穴,别走心包经。所以名外关。外关位于腕背横纹正中直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主治偏柔软,腮腺炎,胸胁痛,热病,耳聋耳鸣,落枕,关节疼痛等。

外关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外关的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前臂后区,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快速取穴法:1.抬臂,从腕背横纹中点直上量约2横指处,在前臂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与内关相对,用力按压有酸胀感。2.正坐或仰卧,俯掌,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腕横纹上2寸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经渠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经渠的准确位置图

经渠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外侧处,正当桡侧腕屈肌腱外侧。快速取穴:1.伸出左手,掌心朝上,用右手给左手八脉,则中指所在的位置就是该穴。2.伸臂侧掌,从腕横纹上1横指桡骨茎突的高点向内侧推至骨编外,可以感觉到与桡动脉之间有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中医按摩减少宝宝溢奶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用拇指指尖轻按揉小儿足三里各100次。推膻中膻中穴位于小儿两乳头连线正中点。用拇指螺纹面自小儿膻中穴向下推至脐部100次。推脾土脾土位于小儿手拇指端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在小儿两手脾土部位轻柔地向指尖轻推各100次。推胃经胃经位于小儿拇指第一指骨掌面。用拇指螺纹面来回推小儿双手胃经各200次。揉内关内关穴位于小儿腕关节掌侧腕横纹上2同身寸两筋之间。用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