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穴穴位层次解剖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背阔肌:该肌由胸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4.下后锯肌腱膜:下后锯肌由第9,第10,第11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支配。

5.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部小肌肉,腹腔内对应肾上腺,肝(右侧),脾(左侧)等。


肺俞针刺手法 肺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该肌由副神经和第3,第4颈神经支配。

4.菱形肌:该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第5颈神经组成。

5.上后锯肌腱膜:上后锯肌由第1,第2,第3,第4肋间神经支配。

6.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3,第4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深部小肌肉。


针炙治疗糖尿病穴位

针刺治疗糖尿病常用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穴为脾俞、膈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为肺俞、胃俞、肝俞、中脘、关元、神门、然谷、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缓慢捻转,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2.主穴为脾俞、膈俞、足三里。配穴:多饮烦渴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秘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疼、耳鸣加肾俞、关元、复溜;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加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针刺方法以针刺得气为指标。当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时,则留针15分钟,出针前重复运针一次再指压。

上消: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中消:内庭、三阴交、脾俞、胰俞、胃俞;下消: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胰俞。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经验穴。针刺方法为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阳经选穴:膈俞、脾俞、足三里。阴经选穴:尺泽、地机、三阴交、中脘、气海。针刺方法,两经穴位配合使用,补泻兼施,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灸法选穴

灸法治疗糖尿病常用穴位有:

承浆、意舍、关冲、然谷(《普济方》)。

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神应经》)

承浆、太溪、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手足小指尖(《神灸经论》)。

耳针选穴

耳针治疗糖尿病常选用的穴位有:

胰、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针法为轻刺激。每次取3~5穴,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个。

针法:捻转法运针1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每3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25例,疗后三多症状减轻,血糖、尿糖均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中医治胃炎的方式是什么

1、拔罐治疗

(1)取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穴,用真空罐吸拔上述穴位,留罐10~20min,每日1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胃炎胃痛。

(2)取中脘、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内关、足三里、解溪穴,每次选2~3个穴位,用单纯火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5min,每日1次。此法可改善急性胃炎之症状。

2、针灸治疗

(1)取中脘、气海、脾俞、内关、足三里、公孙穴,采用针灸并用的方法进行治疗。此法适用于寒邪犯胃之急性胃炎。

(2)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行间穴,用泻法进行针刺治疗。此法适用于急性胃炎出现脘腹胀满不适者。

(3)取建里、内关、足三里、内庭穴,用泻法进行针刺治疗。此法适用于饮食积滞之急性胃炎。

(4)取期门、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穴,用泻法进行针刺治疗。此法适用于肝郁气滞之急性胃炎。

(5)取耳穴脾、胃、肝、交感、神门、皮质下,每次选用2~3个穴位,疼痛剧烈时用强刺激,疼痛缓解时用轻刺激,每日1次或隔日1次进行耳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此法可缓解急性胃炎之腹胀恶心、纳呆脘痞等症状。

3、按摩治疗

(1)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腹重压于阿是穴、中脘穴或膻中穴。此方法可达到缓急止痛之目的,用以治疗急性胃痉挛、胃脘部疼痛等。

(2)用手掌在上腹部轻轻按摩,然后在脐周拧摩并进行节律性的轻压,自上而下,从右而左,由轻渐重。此法可缓解急性胃炎之剧烈疼痛。

(3)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膏肓、脾俞、胃俞、足三里、合谷、内关穴。首先患者取仰卧位,用揉摩法施于中脘部,循序往下至天枢、气海、关元等穴,并配合按足三里,时间约15min;之后患者取正坐位,用按法施于膏肓、脾俞、胃俞,接着循序推上述各穴,最后按内关、合谷穴,时间约10~15min。此法有助于促进急性胃炎的康复。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胃疼经验选穴治疗

主穴:足三里,中脘。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公孙;脾胃虚寒加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针法:亳针直刺,留针20分钟,肝气犯胃证用泻法;脾胃虚寒证用补法;隔日治疗1次,2周为一个疗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弱,气滞胃痛。

主穴:胃俞,中脘,梁丘。

配穴:胁痛加阳陵泉;急性胃炎加公孙。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五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止痛止呕,适宜于各种类型的胃疼。

取穴:合谷,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针法: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利于患者1侧,按上述先后顺序揉按,逐渐加压,使有酸麻胀痛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针刺合谷,足三里,中脘穴,得气后留针40分钟,并加艾条温和灸,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嘱咐患者取侧卧位,在脾俞,胃俞穴拔罐15-20分钟,除罐后按揉脾俞,胃俞穴片刻。

作用:缓急止痛,用于胃寒或脾胃虚之胃痛。

取穴:内庭,足三里,中脘,行间。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5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疏肝泄热,和胃止痛,适宜于肝胃郁热型的胃疼。

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期门,太冲。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5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肝胃气滞型的胃疼。


胆俞针灸向哪个方向刺 胆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下缘:斜方肌由副神经和第3,第4颈神经前支支配。

4.背阔肌:该肌由胸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5.竖脊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胃癌的2种外治疗法

胃癌的外治疗法包括:

(1)针灸及穴位封闭

针刺止痛:主穴:中脘、下脘、章门、胃俞、膈俞、足三里;配穴:丰隆、公孙、肾俞、脾俞、内关、三阴交。根据病情运用穴位及补泻手法治疗。

艾灸止痛:穴位:中脘、下脘、章门、胃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针刺止呃:针刺双侧内关穴、足三里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每B一次。

耳针止呃:主穴:膈、胃、肝、脾、交感;配穴:榭门、皮质下、肾上腺。

穴位封闭止呃法:用维生素B62 mg,取双侧内关穴作穴位封闭,有效率在95%以上。

(2)推拿按摩疗法:目的为改善胃的功能,缓解疼痛,降逆止呕。

①按摩止痛:a.患者仰卧,医者站其身旁,一手点内关,另一手点足三里,同时进行。先点左侧,再点右侧。b.双手用拇指沿肋弓向两侧做分推法数次。取穴中脘,梁门。c.患者俯卧,医者站其身旁,用双手掌揉腰脊背部数次。取穴:至阳、脾俞、三焦俞。d.用手掌揉搓小腿后侧(承山穴一带)数次,使局部有发热的感觉,此法有;生热祛寒、温暖脾胃的功能,适用于寒性痛疼。e.按压二、三掌骨缝的“落零五”穴,局部有酸痛感者,治疗效果好。

②推拿止呕:捏拿脊部胃俞穴处肌肉15-20次。或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1分钟。

针刺肾俞注意事项 肾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此层筋膜为腰背部的深筋膜,在腰部特别发达增厚,位于竖脊肌浅面,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腱膜。此层筋膜易受劳损,常成为腰腿痛原因之一。该筋膜由背阔肌的支配神经和相应的腰神经后支分布。

此层筋膜深面有由第1,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构成的臀上皮神经通过;若刺及该神经丛,可产生向臀部及大腿前内侧放射的触电感,腹腔内对应的器官为肾。


胃俞的作用与功效 胃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腱膜和下后锯肌腱膜:胸腰筋膜浅层为腰背部的深筋膜,在腰部特别发达增厚,位于竖脊肌前面,也是背阔肌的起始肌膜,此层筋膜易受劳损,常成为腰腿痛的原因之一,该筋膜由背阔肌的支配神经(见前)和相应的腰神经后支分布。


慢性胃炎的针炙治疗

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②肝俞、胃俞、中脘、下脘、足三里。火针及毫针取穴相同。配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肝胃不和加期门,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胸闷、恶心加内关。

[针法]取坐或卧位,选穴并常规消毒。然后以右手拇指持细火针针柄,左手持酒精灯并将其靠近穴位。将针于灯火烧红至白亮,迅即将针刺入穴内(可根据部位、胖瘦定角度和深度,灵活采用直刺、斜刺和点刺法,深度约0。5-1。0寸),并即刻敏捷出针(进出针靠腕力控制,时间约半秒),随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两组主穴交替使用,背俞穴和相应类俞穴交替使用,其他穴两侧交替使用。

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畏寒者加烤神灯。

两组均隔日1次,10次者为1疗程,疗程间隔10天。第4个疗程前复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肝、脾、胃关系密切,故取肝俞、脾俞、胃俞以疏肝健脾和胃,取上、中、下脘、建里健运脾胃,取膈俞活血化瘀,取足三里疏通胃气消痞满,取三阴交资生化源益胃阴,内关宽胸解郁,期门疏肝,章门健脾。诸穴共奏疏肝健脾、和胃化瘀之功。火针具有针与灸双重作用,既能调气和血,又能温通经络,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故可获效。

推荐针灸治疗失眠

二、治疗方法

2.1 体针

2.1.1 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针刺治疗失眠的优势和特色。临床多在针刺主穴的基础上,根据证型配合辨证取穴。(1)肝郁化火型: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而致,临床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多梦,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头晕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取宁神穴、心俞、肝俞、风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涌泉;耳穴取神门、交感、肝区、内分泌、皮质下。针刺配合耳穴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2)阴虚火旺型: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肝肾阴虚,扰动心神所致症见口燥咽干,多梦心悸,心烦易怒,头痛面红,舌红绛,脉细数。治疗采用调任通督法,取水沟、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神道、灵台、至阳、命门、气海、中脘、巨阙、鸠尾、膻中、承浆、印堂、心俞、肾俞;明显高于药物组(P <0.01)。(3)心脾两虚型:劳神过度或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脾运失司,心神失养所致,症见多眠易醒,心悸健忘,纳差,面色萎黄,腹胀腹泻,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选穴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平补平泻;配合推拿膀胱经手法,每次50 min。(4)心虚胆怯型:体质素虚,心神不安所致的症候。临床表现为睡后易惊,遇事易惊,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弦细。心胆论治主穴选择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配穴采用辨证取穴在心虚胆怯型上明显疗效较好。(5)心肾不交型:肾阴耗伤或心火内炽,心肾失交,扰乱神明所致,症见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眠,心烦头晕,潮热盗汗,健忘,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俞冬生等采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泻南补北针法,取穴神门、内关、太溪、涌泉、心俞、肾俞,其中涌泉用雀啄灸法灸30 min。

2.1.2 夹脊穴采用盘龙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治疗加用盘龙刺治疗,取穴华佗夹脊穴,自T1-L5紧贴脊柱两旁,两棘突间隙旁开5分,自上而下左右交替针刺,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治疗4周后结果治疗效果明显。

2.1.3 经验奇穴治疗失眠,选用百会穴、鼻翼穴(左侧)、次白穴( 右侧)。鼻翼穴在鼻翼上端的沟陷中;次白位于手背第3,4掌骨之间。治疗1个月后效果好。选用五花穴(足底针五花

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1寸,共5针,针刺0.2-0.3 mm左右)为主配合辨证选穴治疗失眠。

2.2 灸法

2.2.1 艾灸法针刺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配穴用辩证取穴,配合每晚艾灸百会15 min。

2.2.2 温针法孙远征等[12]运用温针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选百会、神门、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针刺得气后施灸30 min。

2.3 特殊针法

2.3.1 耳针选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耳背心、肾上腺和心为主穴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失眠,每

日按压15 min,治疗2周后结果有效。取皮质下、心、肝、肾、神门、耳背心等耳穴刺络放血治疗失眠,隔日1次,治疗4周后有效。

2.3.2 腹针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商曲、气旁、气穴为主穴辩证配合背俞穴治疗失眠。治疗20次。

2.3.3 电针采用电针配合耳穴按压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关元、中脘、双风池、双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电针双侧安眠及四神聪;耳穴取双侧神门、心、脾、

肾、脑、下脚端。治疗10次。

2.3.4 头针脑为元神之府,头部腧穴是大脑皮层下的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区,头穴对大脑皮层的调理作用较体穴直接而效果专一。治疗头穴透刺采用后神聪透前神聪、囟会透神庭、左右络却透通天、左右承光透曲差治疗20次。

2.3.5 穴位埋线取双侧安眠、心俞用穴位埋线法治疗2次,每次2周。

2.3.6 穴位注射采用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和佐匹克隆治疗,治疗2周后有效。

2.3.7 穴位贴敷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以宁神贴贴敷神阙穴,每晚1次;治疗28d后效果明显。

2.3.8 皮内针取穴印堂、内关、太冲、足三里,除印堂外均为双侧取穴。治疗2个月。

2.4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采用任脉特定经穴配合耳针疗法治疗失眠63例,选取任脉的膻中、关元、气海、中极、曲骨、下脘等穴位,辨证为实证者用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耳穴选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心、肝、肾区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治疗1个月。

针刺 阳池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后皮神经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和贵要静脉通过。

3.在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间通过:前者排列在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块肌肉均有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深层有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


慢性胃炎的针灸疗法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于中医学之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等病证中。一般认为多由脾胃受损,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而致。中医治疗本病方法多,疗效明显,尤其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针刺膈俞等穴治疗慢性胃炎。

选穴:

1、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

2、肝俞、胃俞、中脘、下脘、足三里。火针及毫针取穴相同。

配穴:

脾胃虚弱加章门,肝胃不和加期门,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胸闷、恶心加内关。

针法:

取坐或卧位,选穴并常规消毒。然后以右手拇指持细火针针柄,左手持酒精灯并将其靠近穴位。将针于灯火烧红至白亮,迅即将针刺入穴内(可根据部位、胖瘦定角度和深度,灵活采用直刺、斜刺和点刺法,深度约0.5-1.0寸),并即刻敏捷出针(进出针靠腕力控制,时间约半秒),随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两组主穴交替使用,背俞穴和相应类俞穴交替使用,其他穴两侧交替使用。

毫针组采用常规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畏寒者加烤神灯。两组均隔日1次,10次者为1疗程,疗程间隔10天。第4个疗程前复查。

说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肝、脾、胃关系密切,故取肝俞、脾俞、胃俞以疏肝健脾和胃,取上、中、下脘、建里健运脾胃,取膈俞活血化瘀,取足三里疏通胃气消痞满,取三阴交资生化源益胃阴,内关宽胸解郁,期门疏肝,章门健脾。诸穴共奏疏肝健脾、和胃化瘀之功。火针具有针与灸双重作用,既能调气和血,又能温通经络,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故可获效。

相关推荐

脾俞的简易找法怎么找

脾俞的简易找法科学定位:在背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旁正中线旁开1.5寸。简易找法:坐位,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4个椎体(第11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脾俞作用与好处脾俞为脾的背俞穴,是脾俞输注背部之处,善利脾脏水湿,具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和胃降逆,祛湿利水,消食化滞之功,是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

小儿泄泻推拿手法辩证 小儿泄泻推拿常用穴位

1.神阙:神阙位于肚脐中央,按摩时用拇指指腹轻缓匀速回旋按揉穴位。2.中脘: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按揉穴位。3.劳宫:劳宫位于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力度均匀的按摩穴位。4.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力度均匀的按摩穴位。5.脾俞脾俞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带状疱疹拔罐效果好吗 带状疱疹拔罐治疗处方

治则:清热解毒,泻火除湿,取局部穴位和相应夹脊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夹脊穴。配穴:肝经郁热者配行间,肝俞穴;脾经湿热者配脾俞,内庭穴。疗程:隔日1次,用梅花针叩刺后加拔火罐,10天为一个疗程。

陷谷穴的定位在哪里

陷谷的定位科学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趾跖关节近端凹陷中。快速取穴法:1.正坐位,足尖着地在足背第2,3跖骨间结合部之前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2.正坐位,在足背第2,3趾跖关节后,可触及一凹陷处,按之有酸胀感。陷谷穴作用主治陷谷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俞木穴,穴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本穴具有清热渗湿,泻火明目,通络止痛,理气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气化不利之面

癫痫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基本疗法: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气郁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者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脾俞、丰隆、心俞、神门。方义:脾为生痰之源,取脾之背俞穴脾俞、胃之络穴丰隆健脾胃、化痰湿以治其本;心为神之舍,取心之背俞穴心俞、心经原穴神门调养心神、醒脑开窍。标本同治,癫痫当除。加减:痰气郁结加中脘、太冲调气解郁;气虚痰凝加足三里、中脘益气健脾;心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健

婴儿惊风可以艾灸吗

婴儿惊风可以艾灸。小儿惊风多以外感时邪,内蕴痰热,或久吐久痢,脾虚肝盛为其主要发病因素,而艾灸具有补益脾胃,扶补阳气的功能,通过正确的艾灸方法,可以有效扶补脾肾阳气,调理脾胃,并且能用开窍熄风,从而有效缓解惊风症状。具体艾灸方法如下:治法:急惊风当立清热豁痰,开窍熄风之法;慢惊风应温补脾肾,育阴潜阳,以扶元固本为先。艾灸取穴:惊风发作时刻:水沟,十宣,百会,合谷,太冲。间歇期:急惊风加大椎,中脘,

外阴白色病变怎么办

针刺穴位注射取穴:主穴:肾俞、横骨、三阴交、蠡沟、止痒穴。配穴:萎缩加脾俞、血海;瘙痒加阴廉、坐骨点。止痒穴位置:阴阜处。操作:每次取2~3穴,背部俞穴斜向脊柱椎体,止痒穴由阴阜向大阴唇方向斜刺。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出现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穴位注射分肾俞、阴廉组和脾俞、坐骨点组,两组交替注射,每次每穴注射丹参液1~2毫升。以上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期停治,疗程间休息7~10天

​​老年小脑萎缩的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在选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 恰当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调节患者的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开通脑窍,促进脑萎缩患者康复的目的。①肾精不足型以补益肾气、益精填髓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百会(或四神聪)、太溪、命门、肾俞 配穴--关元、脾俞、复溜、阴陵泉 针刺方法:百会平刺,勿提插,多捻针、留针;关元可用灸补法;余穴均用补法。②气血亏虚型以补益气血、养血健脑

怎样用按摩和针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

按摩治疗(1)基本操作:①患者坐位,以双手拇指分推印堂至太阳穴,揉眉弓。后五指分开,沿头正中线分搓,使患者有热感。再以两手捏拿风池、肩井穴。②患者仰卧,指揉推法作用于胸腹正中线,乳头直下及腋中线,往返4~6遍。再以一手按压中脘,一手按压关元,一起一伏,交替缓慢按压数次。③分别点按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及肾穴各半分钟。(2)辨证加减:①心脾两虚者:揉按心俞、肝俞、胃俞、小肠俞、足三里各一分钟,横擦左侧

如何治痤疮

痤疮反反复复,甚至有痤疮患者病程达20多年,怎么治疗才能摆脱这“黏人”的痤疮?中医针刺、耳穴、拔罐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为众多患者彻底摆脱痤疮困扰。刺络放血法:耳尖配合大椎点刺放血治疗痤疮,取耳尖、大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2~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刺络拔罐法:局部(痤疮部位)火针配合背俞穴(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耳穴贴压法:治疗寻常痤疮,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