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的位置
胆的位置
胆,dǎn,从肉从詹。詹有不断说话义。胆,不断分泌胆汁。
胆,连肝之府也。白虎通曰。府者、为藏官府也。胆者、肝之府也、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仁者必有勇也。素问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囊位于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约2.2~3.5厘米,其容积为30~50毫升,分为底、体、颈三部。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管长约2~4厘米,直径约0.3厘米,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胆囊管及其开口处变异较多,手术时常易损伤此处。
胆经的准确位置图
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髎),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窝。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有三分支。
一支从耳(风池)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横入髋关节(环跳);一支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于足厥阴肝经。具体位置如下图:
足少阳胆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少阳胆经开始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上行到额角,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嵴外踝前,止于第4外侧端足窍阴,足背分支处足大趾交肝经。
胆俞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胆俞穴位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布有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10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胆俞的准确位置图 胆俞养生按摩方法
用两手指指腹按,揉,压,或用按摩槌敲打刺激胆俞穴,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能养护肝胆,预防肝胆疾病。
胆结石按摩哪个位置
胆俞穴
功效:可以促进胆囊机能的穴位,加上肝俞穴、肾俞穴的指压,可以增强效果。
位置:位于背部上下正中央附近的脊柱(第10胸椎)两侧。
操作:患者俯卧,按摩者用两手压在其背部,以拇指指压,先轻度的指压按摩,后稍微加力。
日月穴
功效:日月穴掌管人体机能而维持健康的重要穴位。本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通过按摩刺激能够缓解因胆结石引起的呕吐、胀满、胁肋疼痛、吞酸、黄疸等不适。
位置:位于期门穴正下方,于人体的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操作:患者仰卧,按摩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用力,以肋骨下方轻度凹陷为度,从心窝的巨虚穴到本穴进行按摩,其效果更佳。
丘墟穴
功效:丘墟穴是治疗胆结石的特效穴位,能够缓解和治疗胸肋满痛不适。可用急救处理和缓和胆结石引起的剧烈疼痛。
位置:位置外踝前侧下方的穴位,于足背,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距跟关节间凹陷处。
操作:以拇指之间用力指压,以局部酸胀为度。
期门穴
功效:期门穴属于足厥阴肝经穴位,通过按摩刺激可以有效肝肾因胆结石引起的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等不适。
位置: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操作:用掌心摩擦期门5分钟,可以疏泄肝胆。
中脘穴、天枢穴
当胆结石发作腹痛时可以通过腹部按摩来进行缓解,选择的穴位有中脘(位于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处)、天枢(位于中腹肚脐左右各三横指处)等。
具体方法:以食指为中心,四指为辅,或以手掌为点,顺时针按揉穴位,每次30-50次,每日1次。也可采用腹部揉按法可采取仰卧或坐位,右手紧贴着右上腹,在前臂和腕关节的带动下,连续并有节奏地做环形按摩,顺时针方向,用力要均匀,平均每分钟80-100次,按摩时间为15分钟左右,腹痛缓解即可停止。
胆结石按摩哪个位置 胆俞穴
功效:可以促进胆囊机能的穴位,加上肝俞穴、肾俞穴的指压,可以增强效果。
位置:位于背部上下正中央附近的脊柱(第10胸椎)两侧。
操作:患者俯卧,按摩者用两手压在其背部,以拇指指压,先轻度的指压按摩,后稍微加力。
胆囊位置在哪里
胆囊位于右上腹部肋骨下缘,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胆囊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但不分泌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胆的大小:
胆囊多呈卵圆形,超声所测胆囊大小,长径不超过9cm,宽径2~3cm,胆囊随呼吸而移动,可时大时小,时隐时现。胆囊大小5.4X2.2cm,5.4小于9cm,2.2在2~3cm之间,胆囊大小属于正常范围。
胆俞的准确位置怎么找
胆俞穴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也就是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胆囊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胆囊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类属:中医腧穴。
类别:经外奇穴。
定位取穴: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胆经阳陵泉穴直下1~2寸;压痛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处;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浅神经,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功效:利胆通络。
主治病症: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等胆道疾病;腰腿痛,下肢痿痹;胸胁痛,慢性胃炎;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胆囊穴的临床应用
治急性胆囊炎∶独取胆囊穴。
治胆石症胆绞痛∶胆囊穴,内庭,公孙,三阴交。
治胆道蛔虫症∶胆囊穴透阳陵泉,迎香透四白,巨阙,内关,合谷。
治慢性胃窦炎∶胆囊穴,足三里。
治肩周炎∶胆囊穴,肩禺(骨旁)。
胆结石刮痧位置
刮痧位置:脊柱两侧,肩上区,胸8~12及其两侧(急性期配胸1~5及其两侧),肩胛区,上腹部及异常反应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及肩上区,至泛红为止,再于胸8~12及其两侧(或加刮配段)刮5行(手法力度:急性宜重,慢性中等),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肩胛区和异常反应区、上腹部及膝弯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胆囊炎、胆结石症。
急性期(发作)用泻法,慢性期(缓解)用平泻法。临床屡用,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必要时,应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刮痧位置:发作期取天宗、胆俞及肩胛部期门、日月、梁门;缓解期取胆俞、日月及上腹部阳陵泉、胆囊穴、光明、丘墟及小腿外侧。
治法:用刮痧法。发作期用泻法;缓解期用平泻法。随证取穴,依次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胆绞痛(胆囊炎、胆结石症)。
此法适用于慢性期治疗。对于急性病例(有感染)及剧烈的胆绞痛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刮痧位置:分3组:一为天宗、胆俞及肩胛部;二为期门、日月、梁门、阳陵泉、胆囊穴;三为光明、丘虚。并随证配穴:肝郁气滞配肝俞、章门、太冲;肝胆湿热配三焦俞、三阴交、昆仑。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至有得气感为止,每日1次。最后随证加刮配穴,2型均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急性胆绞痛。
用之临床,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配合以药物解痉治疗,则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应避免暴饮暴食,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刮痧位置:中脘、天宗、阿是穴(压痛点)、胆俞、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强压点揉中脘穴3~5分钟,并寻找压痛点(多在背部,每取1或2个压痛点)。再刮天宗、阿是穴、胆俞、足三里,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痧痕未消失时,改用点揉,已消失仍用刮痧法。
主治:胆囊炎、胆结石症。
验之临床,不仅有止痛之效,若连续治疗20天后可能排出结石。
刮痧位置:分2组:一为肝俞、胆俞、膈俞、曲垣、章门、日月、梁门、太乙、足三里、胆囊穴;二为肝俞、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太冲。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背部的膈俞、肝俞、胆俞、曲垣,再刮胸腹部的日月、梁门、太乙、章门,然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胆囊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的肝俞、胆俞,再刮胸胁部日月、期门,然后刮下肢部阳陵泉、胆囊穴、太冲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慢性胆囊炎(第1组主治)和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结石症(第2组主治)。
多年使用,用之多效。
胆结石艾灸哪个位置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胆俞: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神厥:在腹中部,脐中央。
日月: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曲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在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重点的桡侧缘凹陷中。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中皖:在前中线上,脐上4寸。
足三里: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丘墟:在足外踝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胆囊穴:在小腿外侧上部,阳陵泉下2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