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要比治疗更重要
为什么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要比治疗更重要
有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60 岁以上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概率高达 40%。由于骨质疏松发病是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所以经常被忽视,但是一旦发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出现各种合并症,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在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不仅要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而且要预防骨质疏松并发症的出现。
骨质疏松症,预防更重要
每年的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已有100多个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员国家及组织参与了这一活动。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调查结果指出,我国约2.1亿人存在低骨量问题,近7000万骨质疏松患者。
2015年9月,北京市疾控中心使用超声骨密度检查的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的4个社区为1000余名居民进行了初步筛查。筛查结果是,40岁及以上人群中81.5%超声检查提示骨健康状况异常,40岁以下人群中76.2%骨健康状况异常;骨健康状况异常者中以骨量减少为主,年龄增大,有骨质疏松的比例增高;这些人可初步判断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该到医疗机构做进一步的检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矿物质含量低下、骨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但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疾病早期是没有明显感觉的。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和严重后果。有的甚至翻身或咳嗽都会引起肋骨骨折或椎骨骨折,而一旦发生骨折,将对生活和健康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危害,比如髋骨骨折,会造成病人长期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还可能并发脑梗塞、肺或泌尿系统感染,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全世界每3秒就发生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1/3女性和1/5男性会在50岁后遭遇一次骨折,50%的人在遭受1次骨质疏松骨折后会遭受第2次骨折。随着我市老龄化进程加快,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快速增长态势。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包括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等。
是否具有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可以通过很简单的1分钟测试得知,如果测试中任何一个问题回答为“是”,就证明有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建议您去医疗机构做进一步的检查。
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采取措施延缓和减轻骨骼的退化过程的。所以,每个人应该尽早树立骨骼健康意识,做好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增加峰值骨量: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多食用富含钙的食品,如牛奶、豆制品等;坚持锻炼,多做“日光浴”,不吸烟、不酗酒、少喝咖啡、浓茶和碳酸饮料;尽可能在年轻时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为今后一生储备最充足的骨量。
二级预防的关键是早发现:35岁前后,人体骨骼达到峰值,中年以后,尤其是妇女绝经后,人体骨量丢失速度加快,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长期预防性补充钙和维生素D,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身体活动、合理的膳食营养、不吸烟、少饮酒等。
三级预防,预防骨折、积极治疗和康复:步入老年后,仍需坚持适当运动、加强防摔措施,预防骨折;积极补充钙和维生素D;如已发现骨密度低下或患有骨质疏松症,可适当配合药物治疗,阻止骨丢失、降低骨折风险;对已骨折的老年人,应积极康复、预防骨折的再次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误区
1、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实验证明同样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对老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少食油腻,坚持喝牛奶,不宜过多食入蛋白质和咖啡因。
2、治疗骨质疏松症等于补钙。简单来讲骨质疏松症是骨代谢的异常(人体内破骨细胞影响大于成骨细胞,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造成的。因此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患者应当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3、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与年轻人无关。骨质疏松症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中钙的摄入少,体瘦,又不拒绝不良嗜好,这样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就会使骨质疏松症有机会侵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要及早开始,使年轻时期获得理想的骨峰值。
4、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当接受正规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5、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多数骨质疏松症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应当定期去具备双能X线吸收仪的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您的骨密度变化。
老人如何避免骨质疏松性的骨折
可以自己预测一下,平时是否常有腰背疼痛,疲乏无力,指甲软而断裂,脱发,多汗,身体缩短或驼背,发生多次骨折等。
测量你的身体是否缩短:可伸开双臂,双手指尖的距离等于你的身高。
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就是去看医生,通过相应的检查,如照X光片,测量骨密度,血、尿的生化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红十字中心医院可为您提供比较详细的检查和详尽的咨询。
骨质疏松除了服用药物外,还有营养疗法(含Ca、P、VD微量元素)、运动疗法、电疗、光疗等。骨质疏松症预防要从儿童开始,中老年人更要注意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避免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严重后果。
到中老年时,人体骨量收入日渐减少,支出日渐增加,如果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储存,到老年就不容易患骨质疏松症,也就避免骨质疏松性的骨折的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的饮食指导 总结
总之,对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比治疗更易奏效。在日常生活中要兼顾各种营养的平衡(钙、磷、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D等),绝不能等到老年或绝经后再注意。
骨质疏松是老人骨折的隐患
“约70-80%的中老年骨折就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的!”华东医院骨质疏松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朱汉民教授昨天下午明确表示,骨质疏松症其实是一种可以治疗并且也需要治疗的疾病,而进行早期诊断,则是预防骨折发生的第一步。
在上海率先启动的“银丝带”计划,旨在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公众健康教育平台,通过系列化、多层次的活动,唤起广大女性对骨骼健康的重视,以提高中老年妇女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上海站系列活动在社区、超市、公园等中老年女性常去的场所,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请各大医院专科医生提供咨询和骨密度测试等服务;同时还计划走进商务楼、健身中心等进行面对面宣教,呼吁年轻女性从现在起关心母亲的骨骼健康,帮助母亲了解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活动得到了市妇联的大力支持。
市六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章振林教授则称,仅靠饮食调整和摄入钙片并不能真正解决骨骼健康问题。中老年女性必须到正规医院接受定期的骨密度检测。如发现症状,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配合生活方式改变,完全能够有效降低骨折的风险。
专家介绍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密度和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是人体中正常的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失去平衡,进而使骨骼变得更为疏松脆弱,增加了骨折的发生风险。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腰部、脊柱和腕部。
骨质疏松的危害与防治
一、骨质疏松症流行及危害
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随着人均寿命延长、生活条件改善、体力活动减少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状态。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现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在美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人数已超过心肌梗死、脑卒中和乳腺癌的总和。在我国,情况也不乐观。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男1534万,女5410万)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390万人存在低骨量(男10043万,女11347万)。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可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医学界已将“防治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治疗高血脂预防心肌梗死”、“治疗高血压预防中风”放在同样重要位置。
二、骨质疏松的防治
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生活质量下降,出现各种合并症,可致残或致死,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非常重要。骨质疏松症需要综合防治,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骨健康基本补充剂、药物干预、运动康复治疗及定期监测等。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环节。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对骨质疏松有了深入全面了解,加强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才能更好的坚持骨质疏松的治疗,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2. 生活方式干预
(1)进食含钙、维生素D丰富、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2)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
(3)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4)采取防治跌倒的各种措施。
3.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钙摄入量800mg(元素钙)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
(2)维生素D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健康、保持肌力、改善身体稳定性、降低骨折风险。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维生素D缺乏比较常见,推荐剂量为400-800IU/d。
4. 药物干预
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可分为抗骨吸收类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类药物。抗骨吸收类药物有:双磷酸盐、性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等;促进骨形成类药物有甲状旁腺激素、氟制剂等。
5. 运动康复治疗
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运动对骨骼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适量的负重运动不仅能够增加骨量,减少骨量丢失,而且还可以调节神经、肌肉功能,预防跌倒,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6. 定期监测
抗骨质疏松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骨密度、肝肾功能、血钙磷、尿钙磷、碱性磷酸酶、骨代谢标志物,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骨质疏松的防治任重而道远,提高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的认识,重视防治工作,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深远意义。
喝咖啡会引起骨质疏松症吗
据宰主任介绍,年轻白领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用喝咖啡、喝浓茶甚至抽烟的方式来提神,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肠道对维生素D和钙剂的吸收。喝得越多, 越容易患骨质疏松。女人一生中要经历月经、生育、哺乳等,在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上,要远大于男性。像小顾这样,骨密度值已经接近临界点,咖啡应该少喝为 妙。
“任何人都可能患上骨质疏松症,严重的还能引发其他并发症。现代人运动少,室内活动多,不见太阳,喝碳酸饮料浓茶咖啡,这些都能导致骨质疏松。”宰 主任说。骨骼健康成长最强健的时期在20-30岁之间,在这段时间里,骨骼达到最高骨量、最好质量。超过40岁,骨质的流失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骨量下 降,骨质变脆。因此,年轻时就应该加强运动,可以使骨量尽可能达到最高峰,这样将来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身材瘦小易患骨质疏松
据宰主任介绍,到医院来看骨质疏松的有两类人:一是老人,已经有症状了,疼得忍不住了才来就诊;另外一种是健康体检人群,测量骨密度发现数值过低了,才对身体开始在意。“等到‘碰一下也能骨折’的时候来医院,那就晚了。”
宰主任表示,“又瘦又小”的人比较容易得骨质疏松。现在很多女性朋友都减肥,其实人体有适当的脂肪,雌激素也会相对较多,从而增加肠钙的吸收,促进 骨的形成,防止骨质疏松。不少都市现代女性过度追求苗条,在减去脂肪的同时也减掉了骨量,年纪轻轻就被发现有骨质疏松的症状。因此,女性保持适当体重其实 是非常有必要的。
骨质疏松症预防为主
“骨质疏松症重在预防!在中国,大家的保健意识还不是很强。”之所以要强调预防,是因为骨质疏松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特殊的表现,有的人甚至一直不会有 感觉,它的发展也比较慢,没有人在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中,至少50%的人都有骨质疏松,女性甚至得达到60%、70%。要是不提前 预防,骨质疏松早晚酿大祸。
而提到骨质疏松,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补钙。这个钙该怎么补?补了钙就不会得骨质疏松了吗?宰主任解释说,补钙肯定是预防骨质疏松最好的 办法,大部分人可以通过食物来摄入适量的钙质,而年龄偏大或是有慢性疾病的人需要补充钙剂。最重要一点是,除了大家要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没有维生素 D,人体不能吸收和利用钙,但过量的维生素D对人体也是有害的,所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同时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丢失得特别快,使骨骼开始变脆。这个时期,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服用一些雌激素。同时,晒太阳是很好的预防措施,每天晒1小时的太阳,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停经早是什么原因 早发性停经患者多注意心血管、骨骼健康
早发性停经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骨质疏松症风险比一般女性来得高,因此更要多注意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预防。
若能使用荷尔蒙疗法至正常更年期年龄,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风险。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又称阶梯预防方法。它是将应纳入骨质疏松症预防的人群分成三个预防阶段,每个阶段又针对其特点有侧重地采取预防措施,达到提高预防水平,减少预防费用的目的。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通过各种适宜的方式、方法,如增加户外活动,合理接受日照。
合理日照,科学健身,进行适应不同年龄者的承重运动;培养和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配膳,均衡营养,增加钙的足够摄入,控制体重、减少肥胖,戒烟,限酒等,使儿童期、青春期、孕乳期、成人期能够储备更多的骨矿物,争取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减少围绝经期、绝经期后的妇女及老年人骨矿物的丢失,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积极预防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除正确防治原发性疾病外,在医治某些疾病中必须使用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的药物时(如糖皮质激素、肝素、抗癫痫类药等)应慎重、适量,同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级预防:有病早治,通过调查和骨密度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对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的监护和健康指导,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手段,缓解骨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重点是防止骨折。
(1)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均衡营养,获得足够的钙剂,保证骨量;注意锻炼身体,改善骨代谢,保障良好的骨结构。
(2)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
1)药物治疗(钙制剂、活性维生素 D、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
2)含钙食品(奶制品、豆类、蔬菜、虾皮等海产品);
3)充足的日照和适量运动(散步、慢跑、体操等)。
(3)消除引起骨折的非骨骼因素:
1)日常活动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2)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以免受伤;
3)营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和照明设施;
4)改善着装,使行动方便;
5)调整药物,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
6)高龄老人外出要有人照顾。
总之,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类人群应有侧重地进行防治,不可将三级预防分割开来。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骨质疏松症简便自疗
每天坚持做上下跳跃的女性,一年后便可使骨密度增加;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髋部,其骨密度能增加3%。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在做跳跃运动时,不但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而且地面的冲击力更可激发骨质的形成。专家们告诉人们,妇女在绝经期前就应该开始多做跳跃运动,中老年男性也宜尽早多做跳跃运动,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坚持下去。如此便可大大增高骨密度,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极为有益。因此,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可以多做些跳跃运动。
一些中老年人为了防止发胖,采取了严格的节食措施。过度节食减肥虽然可以丢失脂肪,但同时也丢失了宝贵的骨质,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症。因为脂肪与雌激素的生成密切相关,而雌激素对减少骨质的丢失有其重要作用。所以,过度节食减肥会留下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隐患。
跳跃运动是防治骨质疏松最简便、最实用而有效的方法。跳跃方法也很简单,找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周围没有什么障碍物或锐利物,双足蹦起,上下跳就行了。倘若觉得这样跳枯燥,可用跳绳的方法,或者两者交替进行。
上述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骨质疏松症简便自疗的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可以帮助身边的人治疗骨质疏松症。大家应该对骨质疏松多重视,多了解,在生活中多注意预防,要及时补钙,一旦发现,要及时去医院确诊,治疗。
预防骨质疏松的小处方
质疏松症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统计,45岁以上的妇女,近三分之一患有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而75岁以上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的。
骨质疏松症除了骨痛、抽筋等症状以外,还有一点需要值得注意。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所以骨质疏松症应该积极诊断与治疗,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如果您出现上述不舒服后,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全身不舒服,腰腿乏力,莫名其妙地骨头痛。医生再经过详细的检查诊断患有骨质疏松症后,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止痛药和补钙药。
另外,还需要作一些配合,比如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晒1小时的太阳,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对骨质疏松症比较有意义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晒太阳与运动锻炼先是时间短一些,然后慢慢增加,延长锻炼时间。吃菜不应挑食,应该吃低盐、清淡膳食,注意营养要丰富。每天应保证1瓶牛奶。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疗了2个星期,骨痛、抽筋没有得到缓解。
你可以再去找医生开一些针药,帮助调节你身体内部骨钙含量。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这种病确实不能只靠打针、吃药。它是一种慢性病,是随着我们每个人年老后慢慢发生的。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我们缺少运动很有关系,千万不要小看了运动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作用。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骨组织就不容易丢失钙质,骨组织中的骨小梁结构会排列得比较合理,这样骨质疏松症就不容易发生。
有研究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体内骨密度要比不爱运动的同年纪老人的骨密度高;并且他们不容易跌跤,这就有可能有效地预防骨折的发生。 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峰值骨量、降低骨量丢失和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
骨质疏松只有老年人才有吗
一些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过程的正常结果。确实,老年人中患骨质疏松症的比例相当高,该疾病与增龄密切相关,它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那么,人老了都会得骨质疏松症吗?
答案是否定的。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因此,骨质疏松症是病理性的骨骼疾病,而非正常的生理现象。既然是疾病,就有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
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年轻时期(20岁-40岁)峰值骨密度的达到和维持,以及与绝经后或老年时期骨量丢失的速度密切有关。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的学者调查表明,居住在欧洲西北部老人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要比地中海地区的人高得多;白种人的患病率也比黑种人高。而同样是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女性要远远多于男性,可达到男性的3倍。这主要是由于女性达到的峰值骨量低于男性,而且绝经后和骨密度相关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因此,并非所有老年人都会得骨质疏松症。在200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和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30.8%和8.8%,也就是说在50岁以上人群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女性和男性没有骨质疏松症。
即使在发病率较高的老年女性中,国外有研究显示,8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是三分之二,也就意味着仍有三分之一的80岁以上女性没有骨质疏松症。在这些没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女性中,除了遗传因素以外,环境因素也很重要,良好的骨骼与她们足量的钙与维生素D的摄入、适当的锻炼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抽烟、不酗酒、不饮用碳酸饮料等)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要有正确的认识。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预防比治疗更现实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儿童开始,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和防止骨量的丢失
男性和女性均在20岁-40岁左右达到最佳骨峰值,之前是储备期,之后均属支出。骨峰值的高低80%左右决定于遗传因素,其余决定于环境因素。在环境因素中,富含钙的饮食和规律的锻炼有利于建立骨峰值。因此从儿童期开始就应注意进食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饮食,注重获得足够的光照,同时进行规律的负重运动,如果达到满意的骨峰值,那么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几率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