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吃的心理治疗
儿童口吃的心理治疗
口吃属于心理疾病,因此,纠正口吃应从心理治疗入手,重点应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应该引起注意,孩子非经常性的,短暂的言语重复现象或口误性言语停顿不应视为口吃症,随着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会自行痊愈。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神情紧张地面对孩子,甚至斥责他“怎么这样说话”,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真的导致口吃症。
纠正儿童口吃越早越好。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多让孩子听表达流畅、声音优美、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父母可以神情自然地跟着孩子一起讲,一起念。
2、正确示范。父母耐心、细心地多与孩子谈话,多做示范,少做纠正,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在说的过程中从心理上轻松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
3、与孩子说话的时候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如果孩子一时没接上来,也不要急着提醒,父母可以自然而铸地继续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不加强注意自己是否口吃的心理,久而久之,口吃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会缓解甚至消除。相反,“你看,怎么又口吃了!你不能想清楚,把一句话一下子说完吗?”父母这样的纠正方法恰恰加强了孩子说话的心理压力。
4、帮助孩子确立纠正口吃的信心。设法让小伙伴们不要嘲笑他,对孩子表现出耐性和信心,不要急躁。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口吃基本上就能得到缓解和纠正。
拿什么来拯救口吃儿童
2~4岁孩子易口吃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轻重程度各有不同。2~4岁为儿童语言发育阶段,小儿对周围事物兴趣很浓,但语言功能尚不成熟,所以讲话时会出现口吃,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吃就会消失,所以口吃一般不会引起家长注意。但实际上,口吃本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导致不良心理的产生,应该重视。
有口吃现象的儿童,在上学后常常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提问,不能很好地与同学交谈,由此可能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小儿因讲话时怕被人嘲笑,情绪紧张口吃更严重,时间久了,小儿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变得孤独、自卑、情绪不稳、焦虑,重者食欲减退、失眠。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小儿的学习和社会交往。
纠正要趁早
由于许多家长不认为口吃是一种疾病,并且没能及时帮孩子纠正,往往忽视了其危害性。因此,口吃在我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专家建议,儿童口吃应该早发现、早治疗。
有资料表明,80%的孩子在2~4岁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口吃的现象,这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阶段,是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掌握词汇的增加,这种现象可逐渐消失。然而,由于有些儿童语言中枢的协调性比较薄弱,如果口吃持续半年以上,就应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孩子口吃将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一些受到小朋友嘲笑的孩子,时间长了,性格会有攻击性,对他人产生敌意。因此,家长要重视。
要矫正儿童口吃,必须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强他的自信心,更应本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努力帮助孩子进行矫正。专家称,儿童口吃的最佳治疗时期应在6 岁之前。建议家长们运用综合性治疗方法,争取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五个方法克服口吃
口吃是心因性疾病,但绝不是“绝症”,不属于“不治之症”,只要积极参与治疗并及时矫正,是完全可以治好的。对口吃病的正确矫治,应从心理治疗入手,着重于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纠正口吃的主要方法包括:
1.让孩子模仿你正确的说话方式。既然孩子能模仿口吃,就能模仿正常的说话方式,但你必须用比较慢的节奏与孩子交谈,话语要清晰、简洁,不要太多形容词,不要用儿语,最好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字词、电报语与孩子交流。
2.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信心。创造条件,让口吃的孩子能经常同说话流畅的同伴们一起玩。同时,要设法教育小同伴们不要嘲笑口吃的孩子。绝对不要取笑,不要表示厌恶、恐吓,甚至打骂。
3.说不好就唱,这是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博士提倡的矫治口吃的方法。他曾用这种方法对许多孩子作过尝试,效果很好,孩子说话有了不口吃的体会,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经过多次练习,就能治愈。
4.尽量减少紧张的环境因素。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指责孩子、批评孩子,让孩子在众人面前出丑,或是在孩子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他们经历考试、竞赛等令人心情紧张的活动。
5.多抄写。让口吃的孩子抄文章大有益处。因为在抄写过程中还需要默读文句, 对纠正其发音障碍是有促进作用的。
如何预防矫正儿童口吃
1.家族遗传:遗传学家在调查了大量口吃患儿的家族情况后发现,口吃可由决定声带音质的遗传因子遗传给下一代。
2.模仿他人口吃:口吃的感染性很强,而儿童的语言机能还很不完善,他们若经常模仿他人口吃,便很容易形成结巴。
3.突然的精神刺激:惊吓、环境突变等刺激可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如果这种紧张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就可能导致儿童口吃。
4.父母矫枉过正:孩子在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若父母对此急于做过多的矫正,甚至经常打断孩子说话,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从而使其出现口吃的现象。
5.强行矫正左撇子:父母或老师强迫有左撇子习惯的孩子改用右手,也可使一部分孩子出现口吃。
儿童口吃的危害口吃对儿童语言功能的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口吃不仅影响儿童语言功能的发育,还会极大地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使儿童产生心理压力,自尊心受挫,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羞怯、自卑的不良个性。口吃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容易激动。他们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讲话,害怕上课时老师提问,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儿童口吃的矫正口吃儿童的语言器官及神经系统一般都无异常,因此,只要及时进行矫正,其口吃习惯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儿童口吃的矫正分为心理治疗和语言矫正训练两个部分
怎样治疗说话口吃呢
口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言语障碍。口吃者不仅有异常的言语行为 , 往往还伴有情绪困扰和处世态度、方式的改变。不同的口吃者具体表现又各式各样。由于口吃的复杂特性,口吃的治疗也非常复杂多样。目前口吃治疗多集中在非药物治疗上,有言语训练、心理治疗、生物电反馈节拍器、改变发声方法、延迟语音反馈方法、声音掩蔽法等等。治疗应针对个体各自的口吃特点、性格、情绪和行为等的不同,选用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
儿童轻度和中度口吃是有自愈性的,重度口吃需要进行矫治。一般认为,约80%的儿童口吃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父母或矫治师的早期干预很重要。首先要消除父母的失望和歧视态度,要提醒儿童慢慢地说话,不要批评或惩罚孩子,缓和其紧张情绪,增强儿童的信心,减少对口吃的恐惧,使其不过分注意自己的讲话过程。父母应该慢慢的、放松地与孩子谈话,同时要有较多的停顿,并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节奏说话,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肯定。下面介绍几种口吃矫正的方法。
结巴和口吃
小孩子结巴,在孩子语言发育时期经常可以见到。有时甚至奇怪,刚学说话那时孩子结巴还算正常,但有时似乎孩子已经说话说得很溜了,过一个时期,怎么又有点小结巴了。让人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对待孩子结巴的问题,做家长大可不必紧张。成人中真正结巴的没几个吧,小孩子说话结巴只是个过渡时期,大人们不妨放宽心,不必当真,遇到小孩子结巴时千万不要取笑他们,万一小孩结巴成为一个心理疾病就难以治疗了。现在我们给家长们支招,如何治疗儿童口吃结巴问题。
口吃属于心理疾病,因此,纠正口吃应从心理治疗入手,重点应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应该引起注意,孩子非经常性的,短暂的言语重复现象或口误性言语停顿不应视为口吃症,随着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会自行痊愈。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神情紧张地面对孩子,甚至斥责他怎么这样说话,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真的导致口吃症。纠正儿童口吃越早越好。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正确示范。父母耐心、细心地多与孩子谈话,多做示范,少做纠正,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在说的过程中从心理上轻松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
2、多让孩子听表达流畅、声音优美、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父母可以神情自然地跟着孩子一起讲,一起念。
3、与孩子说话的时候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如果孩子一时没接上来,也不要急着提醒,父母可以自然而铸地继续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不加强注意自己是否口吃的心理,久而久之,口吃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会缓解甚至消除。相反,你看,怎么又口吃了!你不能想清楚,把一句话一下子说完吗?父母这样的纠正方法恰恰加强了孩子说话的心理压力。
4、帮助孩子确立纠正口吃的信心。设法让小伙伴们不要嘲笑他,对孩子表现出耐性和信心,不要急躁。
看到以上专家所说的几个方法,家长们不妨试试。抱着一个平常心,正确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结巴口吃问题,孩子们自信心有了,口吃问题自然不治而愈了。孩子们语言能力发育的好,做家长的自然开心放心了。
儿童口吃的原因
造成儿童口吃的原因
很多人在儿童阶段其实就已经有口吃了,但家长没有引起重视,导致成年之后,口吃严重,影响自信心,影响人际交往等,那么,儿童口吃的治疗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应该弄清楚儿童口吃的原因,才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其原因如下:
1、神经系统弱化。儿童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2、基因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多见惯用左手,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3、模仿导致口吃。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小孩子喜欢模仿,常常因为看到别人口吃感到有意思而加以模仿,从而感染上口吃。
4、精神导致发病。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迫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此有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
儿童口吃的危害
1、引起心理障碍。口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患了口吃的儿童,如果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往往容易产生羞愧心理,引起心理障碍。
2、影响社交能力。儿童容易陷入越说越说不清楚,越说越结巴的状况,影响正常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口吃的宝宝往往会受到讥讽和嘲笑,而使宝宝不愿说话。
儿童口吃的治疗与预防
1、培养良好习惯。安排好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儿童日常的生活要有规律,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吃饭,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
2、耐心正确教导。对于患口吃的儿童,父母、老师应耐心教导,告诉他怎样把话讲清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强迫3~7岁的儿童牢记各种长篇故事或不适应他们语言能力的诗歌。
3、音乐矫正口吃。有节奏的唱歌、朗诵对儿童语言训练有一定的帮助,儿童听了音乐后,因心情愉快分散说话时的注意力,不是仅关注讲话的动作,这样就能使儿童容易讲出自己要说的话。
4、讲故事可改善。家长可让孩子叙述幼学校里的事情;与孩子对话,讲看的新书、电视剧。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老师要有耐心, 同时要求口吃的儿童也心平气和、不慌不忙。
每次时间不要过长,时间长了容易使患口吃的儿童感到精神疲倦,一般20~30分钟即可。
5、给予温暖帮助。父母或学校、幼儿园老师对患口吃的儿童要给予多方面的温暖和帮助, 周围的人也不要戏弄、嘲笑或故意模仿儿童的口吃。
小孩口吃其他应注意
1、说话不要急躁。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讲话要缓慢,不要着急,尽量说一些短的话,并教会孩子说一些常用语,如:你吃饭了吗?等等。
2、不被打击打倒。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结巴而打击他,否则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肯定受不了的。可以给予鼓励,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3、充满期待微笑。若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结巴的情况,首先不要着急,最起码不要看起来着急,要微笑充满期待的望着他,给予鼓励的眼神,让宝宝把话说完。
如果宝宝急的哭了也不要训斥,而是应该给予安慰。
4、医院检查治疗。如果宝宝口吃不清、结巴等,经过很多努力效果不大,建议去一下医院,检查一下舌头,看看有没有发育的异常,如舌系带过短等,需要相应的治疗。
儿童口吃多缘于模仿
儿童口吃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患儿的主要表现为讲话不流畅、阻塞和重复,在2-3岁的儿童时期最多见。口吃不仅会对患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患儿的人际交往,使患儿形成孤独、退缩、羞怯和自卑等不良人格特征。其实,儿童口吃并非肌肉或神经病变引起的,绝大多数是一种功能性的言语障碍或者是一种错误的言语习惯。
儿童口吃多始于幼年的学话期,很多是模仿出来的。这是因为幼儿的言语形成是依赖并模仿他人的。模仿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通过个人听觉反馈及不断自我矫正的过程,直到其熟练掌握某一种语言为止。如果在幼儿期,经常与有口吃的人在一起,并不断模仿口吃的人说话,孩子就有可能逐渐出现口吃。轻者只是在着急或讲话过快时才表现出口吃,重者在平日讲话时也表现为明显口吃。
为了科学的预防和矫正儿童口吃,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儿童幼年期时期,家长要注意教育孩子不要模仿他人口吃;其次,一旦发现孩子有口吃习惯,家长也不要着急,更不要训斥孩子,应通过耐心开导和言语训练加以矫正。
家长在矫正孩子口吃是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事项:(1)越早矫正口吃效果越好。儿童口吃一经发现就要及时矫正。(2)在矫正儿童口吃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多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勇气,避免紧张和恐惧,这是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之一。(3)家长要掌握正确训练方法,医生对儿童口吃的矫正训练通常是从发单个音开始,再发多音节,并逐渐将这些音节连接起来,最后通过问答和对话结束训练。
可见,孩子口吃多数是由模仿他人引起的,家长要正确认识儿童口吃,帮助孩子矫正口吃,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方法,再对孩子进行言语训练,这样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你去矫正口吃
诊断标准
1、经常反复出现语音、音节、单词重复、延长、频繁出现停顿,使言语不流畅。但言语表达的内容无障碍;
2、症状至少已3个月
3、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抽动障碍和精神病性言语零乱所致。
口吃的种类
口吃可分为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
暂时性口吃:暂时性口吃是一种发育性口吃,始于1~2岁婴儿初学说话时表现出来的口吃,3岁年龄阶段最多。
良性口吃:3~5岁出现的口吃称良性口吃,也要家长耐心矫正,半年到6年内多可消失。
永久性口吃:5~8岁出现的口吃,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持续固定的言语形式存在,除非进行持续的有效的矫治,否则保持终生,称为永久性口吃。
儿童口吃的心理治疗
1、多让孩子听表达流畅、声音优美、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父母可以神情自然地跟着孩子一起讲,一起念。
2、正确示范。父母耐心、细心地多与孩子谈话,多做示范,少做纠正,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在说的过程中从心理上轻松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
3、与孩子说话的时候,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如果孩子一时没接上来,也不要急着提醒,父母仍然可以自然而然地继续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相反,“你看,怎么回事 ?又口吃了?你不能想清楚,把一句话一下子说完吗?”父母这样的纠正方法恰恰加强了孩子说话的心理压力。
结巴的主要病症
1. 口吃,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2.它是一种由“口吃核心行为”、“口吃附加行为”和“口吃心理”这三大层面所构成的、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这三大层面紧紧纠缠,成为了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3. 口吃,不是静态的,是一个动态的恶性循环!口吃的核心行为、口吃的附加行为和口吃心理,这三者构成了动态的恶性循环。口吃语言行为,导致了口吃心理的产生;口吃心理,其所带来的焦虑、紧张和压力,不但会让你结巴得更厉害;还会导致附加行为的产生;口吃的附加行为,原本是口吃者因恐惧和羞耻,为逃避和摆脱口吃而发生的行为。但它却让口吃者的语言行为更加“偏离常态”,最终成为了这种“不正常语言行为”的一部分,并与口吃核心行为一起,反过来进一步加重口吃心理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