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贫血做什么检查
再生障碍贫血做什么检查
1、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少数病例早期可仅1系或2系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细胞型,亦可呈轻度大红细胞。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但无明显畸形及多染现象,一般无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0.5×10[9] /L。
2、骨髓象。再障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油滴增多,非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一般在50%以上。再障呈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尤其是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尤其淋巴细胞增多。慢性型不同部位穿刺所得骨髓象很不一致,可从增生不良到增生象,但至少要有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晚幼红细胞(炭核)比例常增多,但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3、骨髓活组织检查和放射性核素骨髓扫描。所有再障患者均应进行骨髓活组织检查以评价骨髓造血面积。再障骨髓组织呈黄白色,主要为脂肪组织、淋巴细胞和其他非造血组织。再障时在正常骨髓部位的放射性摄取低下甚至消失,因此可以间接反映造血组织减少的程度和部位。
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治好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能治好吗?能治好的!但是处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发现自己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先不用紧张,等到医生确定病情的实际情况,再对症治疗是有机会康复的,当然保持良好的心境也是很有必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几型:重型再障工型、重型再障Ⅱ型及慢性再障。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型,半年内的病死率高达80%,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和出血的症状要轻一些,经过正规的治疗,有可能获得痊愈。
虽然说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够治愈,但是它又是非常难治的贫血性疾病。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使用雄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但都需要治疗3个月以上,才可能有初步疗效。而对于再生障碍贫血的患儿,除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应尽量避免感冒及其他感染。严重贫血患儿要输注红细胞制剂(不要输全血),血小板特别低而且有严重出血时,应注意减少活动,并输注浓缩的血小板制剂。使用环孢霉素A及雄性激素如康力龙时,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因为这些药物对肝脏功能有一定损坏。
急性再生障碍贫血的预防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及内脏出血。外周血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快。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度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的高温之中。多呈进行性加重,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明显。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的瘀斑,口腔粘膜有小血泡;可有鼻衄、龈血、眼结合膜出血等。所有脏器都可有出血,但只有开口于外部的脏器出血才能为临床所查知。
1.避免感染:尤其是感冒症状,临床上将病毒感染也作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之一,比较常见的就是肝炎病毒,监床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于非甲非乙型肝炎,而与甲型肝炎无关。有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病前有感冒史,说明部分再生障碍贫血可继发于普通感冒之后。
2.用药上要科学: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用药事项进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最好是咨询相关的专家辅导用药,必要时可观察血象变化,以便及时停药。避免接触苯等有害化学物质。有超量饮用糖精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故宜少食糖精。患营养性贫血,应积极治疗,以免迁延不愈发展成再生障碍性贫血。
3.避免长期接触高辐射物质:因为人体长期处于辐射量高的环境中,就会导致体内全血红细胞减少,进而诱发血液病,所以长期处于放射工作的朋友, 必须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加强防护,这样可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几率,避免过多照射发生。化学物质尤其是药物,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因素,所以 必须注意合理用药。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结果
一、血象:
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慢性再生障碍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平行下降,多为中度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O.01,但绝对值低于正常值;白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比例上升。急性再生障碍贫血,血红蛋白随贫血的进展而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0.01,绝对值15×10/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升;血小板数20×10/升。
二、骨髓象:特点为造血细胞减少,脂肪增多。粒红两系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活检其病理改变为红髓脂肪变,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
三、其他:造血细胞培养可见红系祖细胞、粒-单系祖细胞均明显减少;免疫功能检测淋巴细胞值减低;T细胞量减少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问题有哪些呢
1、预防口腔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刷牙时禁止用硬毛牙刷,进食宜慢,避免食用油炸食品或啃质硬的水果等引起口腔黏膜及牙龈受损。牙龈出血时可用止血环酸注射液加两倍量生理盐水漱口,每日3~4次,或者用止血环酸与云南白药调和,牙龈外敷。
2、预防鼻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尽量避免挖鼻孔,以免损伤鼻腔黏膜,引起出血,鼻腔黏膜干燥时可涂油保护。
3、预防月经出血过多--女性患者应注意月经量及时间,一旦若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4、预防注射部位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静脉输液时慎用止血带,拔针后压迫针眼处5~10min,防止注射部位出血。
5、预防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胃肠道大出血或存在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准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及用物,协助抢救。
因为治疗再生性障碍贫血还没有特效药,并且也只能是依靠普通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所以,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最好的方式。若是患病的情况下,除去临床专业治疗之外,平时的生活中,做好日常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慢性再生障碍贫血呢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分型,现多称之为“非重型再障”,临床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相对较轻。临床症状主要有:
1、贫血:往往是首发症状及长期表现;呈慢性过程,患者常见苍白、乏力、头昏、心悸、活动后气短等。经输血治疗后症状多改善,但不持久。
2、感染:高热较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一周以上。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其次为牙龈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
3、出血: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多表现为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女性患者可有阴道出血,出血较易控制。久治无效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总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较长,相对急性再障来说,预后较好。
老年再生障碍贫血的原因
化学毒物
苯以及它的衍化物导致再障的结果已为许多实验机构所肯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的乡镇企业开始兴起,由于刚开始不注意劳动保护,苯中毒导致再障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电离辐射
人和人的免疫力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些人的免疫力较好,但是一些人对于电离辐射等一些因素相对于抵抗力就较差,X线、γ线或中子可穿过或进入细胞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长期超允许量放射线照射(如放射源事故)可导致再障。
遗传因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发病原因不同,贫血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有家族性。贫血多发现在5~10岁,多数病例伴有先天性畸形,特别是骨骼系统,如拇指短小或缺如、多指、桡骨缩短、体格矮小、小头、斜视、眼裂小、耳聋、肾畸形及心血管畸形等,皮肤色素沉着也很常见。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和再障的关系已经被人们肯定,称之为病毒性的肝炎相关性再障,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引起再障的肝炎类型至今尚未肯定,可能为丙型肝炎,其余由乙型肝炎引起。
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治吗
有些人在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后,心情就非常的低落,以为这是一种类似白血病的病种,甚至是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没救了。其实不然。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白血病不同,它是可以治愈的一种血液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几型:重型再障工型、重型再障Ⅱ型及慢性再障。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型,半年内的病死率高达80%,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和出血的症状要轻一些,经过正规的治疗,有可能获得痊愈。
虽然说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够治愈,但是它又是非常难治的贫血性疾病。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使用雄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但都需要治疗3个月以上,才可能有初步疗效。而对于再生障碍贫血的患儿,除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应尽量避免感冒及其他感染。严重贫血患儿要输注红细胞制剂(不要输全血),血小板特别低而且有严重出血时,应注意减少活动,并输注浓缩的血小板制剂。使用环孢霉素A及雄性激素如康力龙时,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因为这些药物对肝脏功能有一定损坏。
重型再生障碍贫血的护理
1.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要养成勤换内衣物,做好皮肤清洁的习惯,长期卧床病人应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发生。
2.其次是要在饮食上给予高营养,最好是以补充维生素,蛋白质为主,高热或消化道出血病人应选择无渣半流或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禁食。
3.最后就是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因为该病治疗病程比较长,患者易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树立一个长期与病魔斗争的信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不少患者精神负担重,做好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病人亲属及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仔细耐心的解释工作,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再障贫血如何预防
1.避免感染,尤其是感冒症状,临床上将病毒感染也作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之一,比较常见的就是肝炎病毒,监床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于非甲非乙型肝炎,而与甲型肝炎无关。有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病前有感冒史,说明部分再生障碍贫血可继发于普通感冒之后。
2.用药上要科学,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用药事项进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最好是咨询相关的专家辅导用药,必要时可观察血象变化,以便及时停药。避免接触苯等有害化学物质。有超量饮用糖精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故宜少食糖精。患营养性贫血,应积极治疗,以免迁延不愈发展成再生障碍性贫血。
3.避免长期接触高辐射物质,因为人体长期处于辐射量高的环境中,就会导致体内全血红细胞减少,进而诱发血液病,所以长期处于放射工作的朋友,必须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加强防护,这样可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几率,避免过多照射发生。化学物质尤其是药物,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因素,所以必须注意合理用药。
再生障碍贫血到底好治吗
慢性再障患者几乎都是由贫血开始发病的,患者虽然血小板减少,但出血的症状很轻,一般表现为皮肤出血点或轻微的齿龈出血,比如刷牙时齿龈出血,女性患者可能有月经过多。虽然白细胞减少,但有严重感染者甚少,如有感染也大多为感冒。患者病程长,经过治疗后大约1/3患者治愈,1/3进步,1/3迁延不愈。极少数可能变成急性,死于出血或感染。
急性再障发病急骤,出血或发热感染。出血十分严重,不仅表现在皮肤、黏膜(如齿龈、口腔、鼻黏膜等)出血,还常有多处内脏出血,包括消化道(便血)、泌尿道(血尿)、子宫出血以及脑出血,出血量较多。
再生障碍贫血的治疗:
传统疗法治疗再障主要是采用输血治疗、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骨髓移植治疗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症状,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治病同时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因此,不能从根源治疗再障。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有哪些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脐血输注和胎肝细胞输注等,主要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0岁以下未接受输血及未发生感染的患者,有供髓者可考虑。
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用药物,可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并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但副作用较为明显,依赖性、成瘾性很强,不建议使用。
造血细胞因子主要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促进血常规恢复的作用。
康髓诺是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选药物,它可以激活髓诺造血功能,补血、养血、活血、盈血,使血象回升至正常水平,从而摆脱疾病困扰。
对于重型再生障碍贫血的患儿,除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应尽量避免感冒及其他感染。严重贫血患儿要输注红细胞制剂(不要输全血),血小板特别低而且有严重出血时,应注意减少活动,并输注浓缩的血小板制剂。使用环孢霉素A及雄性激素如康力龙时,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因为这些药物对肝脏功能有一定损坏。
虽然治疗方法有许多种,但是一定要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询问主治医师后再做决定。另外,患者的心态也很重要,在发现自己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先不要紧张,等到医生确定病情的实际情况,再对症治疗,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提。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
1.血象
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细胞型,亦可呈轻度大红细胞。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但无明显畸形及多染现象,一般无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少数病例早期可仅有一系或二系细胞减少,贫血较重,以重度贫血(Hb 30~60g/L)为主,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急性再障网织红细胞比例小于1%。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尤明显,急性再障均低于0.5×109/L。血小板不仅数量少,而且形态较小,可致出血时延长,血管脆性增加,血块回缩不良。急性再障血小板常低于10×109/L。
2.骨髓象
急性型呈多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尤为淋巴细胞增多。慢性型不同部位穿刺所得骨髓象很不一致,可从增生不良到增生象,但至少要有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晚幼红细胞(炭核)比例常增多,其核不规则分叶状,呈现脱核障碍,但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油滴增多,骨髓小粒镜检非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一般在60%以上。
3.骨髓活组织检查和放射性核素骨髓扫描
由于骨髓涂片易受周围血液稀释的影响,有时一、二次涂片检查是难以正确反映造血情况,而骨髓活组织检查对估计增生情况优于涂片,可提高诊断正确性。硫化99m锝或氯化111铟全身骨髓γ照相可反映全身功能性骨髓的分布,再障时在正常骨髓部位的放射性摄取低下甚至消失,因此可以间接反映造血组织减少的程度和部位。
4.其他检查
造血祖细胞培养不仅有助于诊断,而且有助于检出有无抑制性淋巴细胞或血清中有无抑制因子。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血清溶菌酶活力减低。抗碱血红蛋白量增多。染色体检查除Fanconi贫血染色体畸变较多外,一般再障属正常,如有核型异常须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骨髓超微结构
慢性再障红系显示明显病态造血,幼稚红细胞膜呈菊花样改变,细胞质有较多空泡,核膜间腔扩张,异形红细胞明显增多占90%左右,上述改变在急性再障少见。
6.造血祖细胞培养
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BFU-E、CFU-E)及巨核系祖细胞(CFU-Meg)均减少。急性再障成纤维祖细胞(CFU-F)亦减少,慢性再障半数正常,半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LP) 再障中性粒细胞生成存在质的异常,致骨髓及外周血N-ALP显著增高,病情改善后N-ALP可恢复正常。
7.造血生长因子(HGF)
急性再障无明显增高。慢性再障血清粒细胞或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M-CSF)增加,患者尿及血浆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显著增高,可达正常的500~1000倍。铁代谢,血清铁结合蛋白饱和度增加,血浆59Fe清除时间延长,骨髓对59Fe摄入减少,红系转铁蛋白摄入量低于正常。铁掺入循环红细胞量也减少,患者因常需输血(每400ml红细胞含铁200~250mg)故铁摄入量增加,而排铁无相应增加,24h尿铁仅1mg,致血清铁、骨髓细胞内外铁、肝脾等脏器储存铁均增加。
8.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
急性再障因骨髓严重受损,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利用较少,可轻度增高。慢性再障可能由于血红素生化合成障碍致FEP明显增加。
9.红细胞膜变异
红细胞膜蛋白组分电泳分析显示再障带4.2蛋白减少,带5及4.1蛋白明显增多。与红细胞膜的完整性与变形性有关。
10.红细胞生存期及其破坏部位
用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慢性再障红细胞外表半生存时间,缩短者占61%,脾定位指数增高者占48%,脾死亡指数增高者占26%。对选择脾切除和估计疗效有重要意义。
11.免疫功能
急性再障SK-SD及OT试验反应均显著减低,慢性再障轻度减低。急性再障T细胞绝对值明显减低,早期及成熟B细胞数明显减低,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转化率减低,对PHA转化反应偏低,3H-TdR掺入明显减低。说明急性再障T及B细胞都严重受累,提示全能造血干细胞受损。慢性再障T细胞数正常,早期及成熟B细胞数减低,淋巴细胞对ConA及PHA刺激转化反应率增高,3H-TdR掺入轻度减低。说明慢性再障主要是B细胞受累,损害主要在髓系祖细胞阶段。
急性再生障碍贫血的预防?
1.避免感染:尤其是感冒症状,临床上将病毒感染也作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之一,比较常见的就是肝炎病毒,监床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于非甲非乙型肝炎,而与甲型肝炎无关。有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病前有感冒史,说明部分再生障碍贫血可继发于普通感冒之后。
2.用药上要科学: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用药事项进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最好是咨询相关的专家辅导用药,必要时可观察血象变化,以便及时停药。避免接触苯等有害化学物质。有超量饮用糖精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故宜少食糖精。患营养性贫血,应积极治疗,以免迁延不愈发展成再生障碍性贫血。
3.避免长期接触高辐射物质:因为人体长期处于辐射量高的环境中,就会导致体内全血红细胞减少,进而诱发血液病,所以长期处于放射工作的朋友,必须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加强防护,这样可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的几率,避免过多照射发生。化学物质尤其是药物,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因素,所以必须注意合理用药。
再障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为了大家的健康,所以针对病因来预防是很有必要的。感染、不合理用药、接触高辐射物质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再障的发生。对于急性再障的预防与保健相当重要,因为处理不当则极有可能发展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