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1、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长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孩子也是百依百顺。比如饮食方面,许多的孩子都是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青菜,挑食的现象非常严重。进入幼儿园以后,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课件等方法让幼儿了解吃蔬菜的好处,必要时带幼儿到厨房参观叔叔阿姨怎样为小朋友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
还可制作“不挑食的好宝宝”的评比栏,鼓励幼儿不挑食,尽量把饭菜都吃完,不要剩饭、倒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午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下午孩子是否有精力参加活动。原来带过小班的一位女孩因为没有睡午觉,下午吃加餐的时候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所以一定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值中午班的老师首先要给幼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午休环境,比如:可以给幼儿放轻音乐,让幼儿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安睡;其次要安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安静、愉快的进入睡眠状态。
3、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习惯。
小班幼儿的抵抗力较差,也比较容易被传染,所以要把好盥洗这一关,防止病从口入。可以把洗手的顺序编成一个儿歌教给幼儿,先引起他的兴趣,他们就非常喜欢洗手了。
冬天的水比较凉,老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好温水,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安装热水器。有了热乎乎的水,孩子们更喜欢洗手了。
1~2岁宝宝排便应注意什么
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宝宝可能会出现便秘等情况。
如果在饮食中缺乏足够的纤维元素,或者固体食物食用太多,流质食物缺乏,都有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饮食无规律,所以,关注饮食状况,是保障宝宝身体健康的根本前提。
这个阶段的宝宝,基本已经可以察觉和控制自己的排便意识,在有便意的时候及时地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自己有意识地蹲下。
所以,对家长来说,照料宝宝的排便变得轻松多了。
当然,许多宝宝还是会有尿裤子、尿床的状况发生,爸爸妈妈也不必过于担忧,宝宝的自理能力尚不完善,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在日常护理中,不仅要帮助宝宝注意便后的清洁.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注意卫生的意识
比如,训练宝宝在小便的时候不要弄湿衣服,便后未洗手的时候不用手拿东西吃等。
一些小的生活习惯,会对宝宝的健康发育有积极的保障作用,也能够渐渐培养宝宝良好的修养。
绘画玩具的用处
1、帮助宝宝熟悉颜色,发展手部精细动作。
2、可写,可画,可关,有的还可以听音乐、还可以识字、乐趣无穷,并可培养宝宝的自信心及生活自理能力。
3、可训练动作的准确性,目的性及手眼协调能力。
4、培养宝宝耐心关注的品质。
脑瘫儿需要培养好的自理能力
脑瘫患儿虽然有肢体功能障碍,但还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自理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独立自强打下良好的基础。
家长要帮助脑瘫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瓜果蔬菜洗净再吃,训练患儿自己洗脸、梳头、刷牙齿、上厕所。对于那些尚无法自己刷牙的患儿,也要进行口腔清洁,可用棉棒擦拭牙齿表面,并练习漱口。
家长要帮助训练脑瘫儿童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脑瘫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训练时应循序渐进,如练习穿脱衣服时,应先拿着衣服教孩子认识衣服每个部位的名称,如衣领、袖子、衣襟、扣子等,可以先手把手地教他解扣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说明脱衣服的过程,然后再让患儿自己练习,必要时给予协助。脱衣服时应先脱肢体灵活的一侧,再脱另一侧。孩子反复做几次,一般就可以掌握动作要领,自行完成了。上厕所也是需要重点训练的项目,要帮助和教会小儿自己上厕所和清洁,掌握上厕所的时间。可以在马桶周围设立扶栏和条凳,便于孩子扶着。
如何培养宝宝的饮食习惯
1、宝宝到了应该添加辅食的年龄却因为对母乳过分依赖而不吃辅食,妈妈应该考虑断奶。
2、在用餐方面,需要固定座位和时间。这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宝宝来讲,吃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补充身体必需的营养,还可以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不要让孩子边玩边吃饭,吃饭三心二意,一顿饭下来,宝宝吃的都是冷饭冷菜。
4、父母可以制定比较适合自己宝宝的饮食表,定时定量喂食。两餐之间不可有过多的点心和零食,尤其是吃饭半小时之前不可吃零食。宝宝在用餐时有了饥饿感自然而然就会积极认真地吃饭。
5、为了让宝宝营养均衡搭配和养成不挑食的习惯,父母提供多种辅食是无可厚非的,可以每天添加多种辅食,分几次喂食,一次不要超过3种口味。
此外,宝宝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宝宝有足够表达能力的时候,允许宝宝在用餐时正确表达自己的用餐意愿。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还有吃多少。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父母理应尽量满足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宝宝服从父母的安排。
绘画玩具的好处
1、色彩鲜艳的玩具,可以开发宝宝的脑力,增强宝宝的视野。
2、锻炼宝宝手指的抓握能力和增强手腕的力量。
3、教导宝宝对物品颜色和形状的认识。
4、色彩鲜艳的图案有助发展宝宝的想象力。
5、帮助宝宝熟悉颜色,发展手部精细动作。
6、可写,可画,可关,有的还可以听音乐、还可以识字、乐趣无穷,并可培养宝宝的自信心及生活自理能力。
7、可训练动作的准确性,目的性及手眼协调能力。
8、培养宝宝耐心关注的品质。
宝宝流口水的护理方法
1。可用细软的纱布清洁宝宝的口腔,当宝宝自理能力有所提高时,培养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2。给宝宝用围嘴。围嘴可以保护外衣不被弄脏,还可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爱整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3。唾液中含有口腔中的一些杂菌及淀粉酶等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不精心护理,口周皮肤就会发红,起小红丘疹,这时需涂上一些婴儿护肤膏。
4。宝宝长牙后,尽量少给他们吃半流食,或煮得特别烂的食物,而要选择稍硬的东西(如鸡蛋饼等),来提高咀嚼能力。
5。如果宝宝的皮肤出疹子或糜烂,最好去医院诊治,期间要保持皮肤的整洁、清爽。如果局部需要涂抹抗生素或止痒的药膏,最好在宝宝睡觉时进行,以免药物被吃入口中。
宝宝学校教育要抓住独立性萌芽关键期
小班的悦悦入学一周了,活泼可爱。可是李老师发现她的依赖性实在太强了,她什么事情都要喊老师帮忙,吃饭要老师喂,小便要老师给她脱裤子、穿裤子,午睡时要老师给她脱鞋、脱衣服……老师想让她自己做,她总是以“我不会”而拒绝。李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悦悦妈妈,悦悦妈妈无奈地说:“是啊,有一阵子,她老是要自己做,我还嫌她烦;现在可好,懒得不得了,什么都要大人帮忙,想叫她自己做,她总是不肯。”
在李老师的耐心鼓励下,悦悦终于开始自己穿衣服了,老师大大地表扬了她,她非常高兴。下午,当妈妈来接悦悦的时候,悦悦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了。”“是吗?”悦悦妈妈一边回答着女儿,一边习惯性地把挂在教室外面的悦悦的外套拿下来,然后给她穿上。
这一现象在刚入学的小班的宝宝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宝宝0-3岁时,父母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喂养上,想方设法让宝宝吃得多,吃得好。这是对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还有一点很重要,却容易被很多父母忽视,就是宝宝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幼儿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有独立性的幼儿,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宝宝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如果宝宝的自理能力好,进入幼儿园后,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相反,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宝宝,在幼儿园里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影响他的自信,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宝宝的上进心。
宝宝的这种独立性倾向,是一种积极的表现,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励,并引导他学会“自己来做”。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宝宝的能力有限,虽然他想自己来,但常常还做不好。例如,自己吃饭,不仅吃得满脸、满桌都是饭菜,而且边吃边玩,饭菜都凉了,这时有些父母就干脆夺过勺子喂他了。孩子自己扣钮扣,也是好长时间扣不上一个,父母也会忍不住代劳。
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这时,宝宝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他事事都想尝试自己做,尝试自己动作的力量和效果,他常常表示要“我自己吃”“我自己拿”,而且讨厌大人的帮助或干预。其实,当宝宝用手抓饭自己吃,用手来夺大人手里的勺子时,已经意味着独立性的萌芽。
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耐心指导不容易,但是应该坚持这样做。如果在宝宝独立性倾向正在发展的时候,没有给他适时的锻炼,错过了这个时机,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重,你再想让他自己做,就很困难了。同时,如果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孩子的独立行动,常常会遭到宝宝的拒绝,伤害他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所以,一定要创设条件,让宝宝自己做,慢慢培养他的独立性。以下是具体操作的几点建议:
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
进入幼儿园以后,再培养独立性已经晚了。
不要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孩子的独立行动。
创设条件,让宝宝尝试自己做。适时地给予宝宝必要的指导。
宝宝的这种独立性倾向,是一种积极的表现,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励。
如果担心把宝宝的衣服、地板等弄脏,可以事先垫些毛巾或报纸等。
在时间充裕时,比如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尽量让宝宝自己做,如穿脱衣服等。
在宝宝自己做的时候,最好有大人在一旁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适时的帮助。
千万不要因为宝宝做得不够好而训斥宝宝,挫伤宝宝的积极性。
尽量满足宝宝要求“自己做”的心理需求,让他自己做。
不要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宝宝的独立行动。如果时间紧,先与宝宝商量,让宝宝先试一两次,再由父母帮忙。
不要因为嫌宝宝烦,索性让他自己来,一点也不帮他,等着看他自己受不了挫折,再放弃。
尽量头一天晚上做好准备工作,如准备好第二天宝宝要穿的衣服,提前准备好早饭,留出较为充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