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如何健康过冬
老人如何健康过冬
防感冒:
感冒是老年人冬季常见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极易诱发肺心病、“老慢支”、肺炎、哮喘病。因此,老年人要加强耐寒锻炼,入冬后坚持户外活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这样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防御寒邪侵袭,防止感冒发生。
防中风:
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防心梗:
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这是因为,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心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 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老年人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防胃病:
老年人冬季要特别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这是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老年人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要选服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防皮肤瘙痒:
入冬后,气温下降,空气干燥,致使老年人皮肤更加干燥,对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而引起皮肤瘙痒症。这是冬季老年人的常见皮肤病,其原因在于老年人皮脂腺机能减退,皮肤干燥,肌肤护理能力减弱,同时出现皮肤退行性萎缩。因此,老年人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豆制品,禁食煎烤、油炸、咸辣、燥热等食品,还应选用些养血益胃、润肤止痒的天然中草药,如黑芝麻、六味地黄丸等。
防尿频:
冬天,有很多老年人夜间尿频尿多,少则三五次,多则10余次。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机体衰老,脏腑功能减弱。尿频不但导致睡眠受到严重干扰,而且常因频繁起身而感受风寒,加重呼吸道疾病的感染。
详细解读健康过冬完全手册
晨起赖床10分钟
冬季醒来后不妨赖床10分钟,推腹、按穴、提肛
2分钟:推腹双手平齐放在胸口,手掌朝下,指尖对着指尖慢慢地稍稍用力往下推至肚脐眼以下,循环着推上20次。胃经、脾经、胆经等经络区域的穴位都可以按摩到,可舒肝理气、开胃健脾,补肾养心的效果。
5分钟:按穴花三四分钟按揉一下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内关等穴位。中医认为冬季养生也要将情志匿藏起来,不可以像春天一样精神外露,而是应该始终处于一种收敛的状态。所以每天坚持按内关穴,让整个冬天都感觉气顺神宁。
3分钟:提肛四季之中,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伸直放在大腿的两侧,全身放松自然意守肛门,一提一缩,做个两三分钟的提肛运动。冬天夜长昼短,中医认为,经常提肛可以升提阳气,阳气的温煦作用能使各个脏腑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年春天才有足够的阳气升发。
吃饭加餐补充钙铁
适当增加主食,吃得稍咸点儿,补充富含钙、铁食物
① 北方人之所以耐寒,除了穿着严实,主要是饭量大,摄入的热量明显高于南方人。所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雪寒冷天气,最实在的办法就是增加饮食量,进行加餐,从以前的一日三餐逐渐增加到四至五餐。
加餐可不是多吃零食,而是指适当增加主食,肉、奶、粮食,提供充足能量供应。当然,不是指全是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也要适当注意蔬菜和水果的补充。
早餐中,最好把豆浆换成全脂牛奶,而晚餐中,要增加一定的肉类食品。
② 长期吃盐会有很多不良影响,但是,偏咸的食物确实能带来温暖。在遇到严寒的时候,可以比平时吃得稍咸一点。
③ 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每100克海带中含钙高达1177毫克,含铁高达150毫克,所以冬天吃海带对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均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多补充富含钙的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等,和含铁的食物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
④ 在全身寒冷的时候,最先的表现就是胃寒拉肚子,姜汤能迅速提升身体的温度,更能让胃部感觉温暖,在熬姜汤的时候,要在里面放一些葱丝和红糖,迅速暖身的效果将更好,红糖可以补血,是冬天里的健康调味料。
出门保暖头和腰不戴帽子,就像暖水瓶没塞子;温暖腹部比温暖手脚更有效
戴帽子:当气温为零下10摄氏度时,约有3/4的体热从头部散失。这一数字是惊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冬日戴上一顶帽,赛过穿件皮夹克。
戴围巾:出门可以护颈,在外就餐或者在办公室工作时,可以将披肩或围巾取下围于腰部,既美观也保暖。要知道,腹部集中了全身70%的淋巴细胞,如果腹部受寒则会使细胞迟钝,机体产生的废物难以排出体外。所以,温暖腹部是一种比温暖手脚更可取的保健方法。
此外,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宜穿棉背心,睡时也要保暖背部,避免寒邪侵袭,损伤阳气。
至于脚部保暖就不说了,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提供一个小方法,下雪的话,可以在袜子外套上塑料袋再穿鞋,保暖又隔热。
路上开车别贪暖
用内循环两个小时左右时外循环5-10分钟
很多剐蹭甚至重大事故出现之前,司机并没有喝酒,更没有疲劳驾驶,却出现了暂时性的眩晕,这种情况尤其在冬天更多,甚至肇事司机们自己也找不到原因。
这种神秘的事故,很可能是因为“贪暖”。车内空调不是通过电产生热量而是通过汽油,因此换气时原油里的有害物质会散布到车内。而开启内循环会促使有害气体的释放加剧,车内空气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交换,有害物质就无法排出,车内司机及乘客易头晕恶心,有的司机还会出现瞬间的眩晕,这是最致命的。
最好在使用内循环两个小时左右时调为外循环,5-10分钟就可以将内部的有害空气和外面新鲜的空气进行循环和交换。
步行雪天解放双手双手来回摆动有助平衡
在下雪时行走,最重要的是步幅要小且保持固定步调。双手不要揣在兜里或提重物,因为双手来回摆动能起到平衡作用。走路要靠马路两边,防止被侧滑的车碰到或因着急躲车而滑倒。
雪天步行鞋子选择非常重要,高跟鞋与硬平底鞋要坚决拒绝。凹凸不平齿轮纹深的牛筋底的防滑鞋效果最好,因为牛筋底的弹性和韧性好,对地面吸附能力强,而且耐磨。
行走突然摔倒,尽量别用手腕去支撑地面,易造成手臂骨折。应尽量用双肘撑地。万一摔骨折了,不要乱揉乱动,可用围巾、书本等托住骨折部位,迅速去医院。如发现自己的髋部疼痛,就更不能乱动,不要起身,最好平躺着,请求他人帮助去医院。
老人体温低有什么危害
老年人冬季低温症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时间。当老人体温降到35℃、36℃时,一般自己还能诉说寒冷,但有嗜睡、无精打采的症状。
若体温低于35℃,就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此时老人的皮肤往往苍白,摸上去有冰凉的感觉,有时还可发现紫癜或水疱,面部肿胀,肌肉僵硬,很少有寒战反应,会出现呼吸、心率减慢,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发展到心跳骤停。
预防“老人低温症”,首先要注意保暖,老人的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0℃左右,睡眠时,床上要采取一些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其次,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种花、养鸟等等。第三,老年人冬季应多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但不宜多饮酒。如果体温一直不能回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冬季供暖后室内空气干燥,人们会出现嘴唇干裂、咽干声嘶,口苦干咳,肌肤干燥,鼻出血等“暖气燥”症状。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调节暖气,保持低流量,将室温控制在20℃左右,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花卉勤洒水,暖气片上放盆水,让水慢慢蒸发,或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3、多饮水。研究发现,缺水阻碍新陈代谢,加速衰老,老年人比青年人排尿多,因此,老年人更需要饮水,每天需饮2000毫升的水。
4、到河边、公园、湖旁去锻炼,那里蒸发出大量水分,可使空气湿润度提高10%。
5、多吃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这些水果水分充足,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而且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功效,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让老年人健康过冬。
宝宝健康过冬的安全守则
理论上讲,宝宝和大人都是一样的。各位爸爸妈妈在给宝宝防寒过冬时可以参考下几个方面来安排:
穿衣重保暖
入冬临过年,很多家长在考虑孩子穿着时会选择时尚的款式和鲜艳的搭配,但从健康角度讲,孩子冬天的衣服美观不美观,能不能赶上潮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既要防寒又要防风。帽子和鞋子要宽松一些,保暖一些,头和脚在里面舒服,血液循环才会比较好。内衣一定要是棉质的,小孩的皮肤非常娇嫩,一受到刺激就会痒。但保暖也不能过了头。冬天有的父母怕小孩着凉,捂得太厉害,穿了一层又一层,结果他身上总是汗津津的,出去一遇寒冷刺激,反而容易感冒。
室温要适宜
冬天主张“闭藏”不是说一定要把窗户都关起来,而是要有一定的温度、湿度,经常通风,让新的空气进来。室温不能过高,不要跟自然界的反差太大。反差太大了,人的适应没有那么快,也容易感冒。
饮食须均衡
小孩有一个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小孩子的消化功能比较稚嫩,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饮食要与他的消化能力相适合,而不能操之过急。中医讲究“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饥”里头有讲究,就是不能让他过饱,让他的肠胃负担太重。中医里还有一句话就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吃得多了,反而损伤了脾胃。此外小孩是“稚阴稚阳“之体,所以不太提倡冬季给孩子“药补”。只要饮食均衡,蔬菜、水果、含蛋白质较多的肉、蛋、奶、豆类以及粮食都给孩子吃,让他们心情愉快地正常吃饭,多喝白开水,这样的“食补”才有利于健康。
吃药要慎行
孩子稍微打两个喷嚏,就马上给孩子吃抗生素,这样是不对的。即使是中成药也应该是在孩子开始有症状,或是在确认幼儿园已经有孩子得了水痘或其它传染病后才可以吃一点药。有的父母一到冬天就开始给孩子吃板蓝根,这也是不对的,这类药药性苦寒,吃时间长了对胃有刺激。
运动天天有
冬天如果不常开窗,屋里的空气比较混浊,含氧量比外界相对要少些,所以要有一定的户外活动。大自然里氧气充足,新鲜的氧气可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因为冬季寒冷的天气,冬季保健是与其他季节不一样的,宝宝在冬天的时候,要想健康过冬,就要按照上面的注意事项来进行护理,这样才会让宝宝越来越健康。
冬季老人如何防暖气燥
1、调节暖气,保持低流量,将室温控制在20℃左右,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花卉勤洒水,暖气片上放盆水,让水慢慢蒸发,或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3、多饮水。研究发现,缺水阻碍新陈代谢,加速衰老,老年人比青年人排尿多,因此,老年人更需要饮水,每天需饮2000毫升的水。
4、到河边、公园、湖旁去锻炼,那里蒸发出大量水分,可使空气湿润度提高10%。
5、多吃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这些水果水分充足,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而且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功效,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让老年人健康过冬。
健康过冬养生小常识
1、戴围巾不捂嘴
围巾的材质一般为羊毛、兔毛、混纺毛线等,倘若围巾捂住嘴的话,容易使得细菌随着呼吸进入体内,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2、注意头部保暖
在冬季人们往往穿上棉靴、羽绒服,戴上厚厚的围巾、手套,却常常忽略头部的保暖。事实上,从头部散失的热量是不可忽视的,注意头部的保暖,戴上护耳的帽子,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身体热量的流失,让身体更加温暖。
3、做好足部保暖
足部受寒,会影响内脏,导致胃痛、痛经、腰腿疼等一系列的病症,因此在寒冷的冬季一定要注意足部保暖。
4、控制好室内温度
室内温度过高会令人心烦闷热,眼睛干涩,久而久之人体的生理平衡就会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而室内温度过低,则会大大消耗人体的热能,让人觉得不适。一般来说,室内温度18度比较适合。
冬天进补注意什么 改善上火症状少吃燥热食物多喝水
燥热体质者若不小心发生嘴破等症状时,一般而言只要避免再吃燥热食物,且多喝温开水,就能帮助改善上火症状;若为手脚容易冰冷的虚寒体质者,要吃姜母鸭跟羊肉炉补身,建议也应一周一次较佳,只要懂得正确进补,也能健康过冬。
宝宝健康过冬的秘密武器
外出要常备小帽子
半岁到1岁左右的宝宝,头发长得不是太多,所以带宝宝出去外面散步时,头部温度很容易被大风带走,以至于着凉生病。所以,冬天外出,要为宝宝常备一顶小帽子,保持头部的温度。毕竟头部是宝宝智慧之门,妈妈们一定要好好保护。
袜子每天多换几次
每天多换几次袜子对保暖挺好的。宝宝爱动,脚容易出汗,出了汗就容易生冻疮,所以每天给宝宝多换几次袜子或鞋子。实在不行,换鞋垫也可以。
比大人多穿一件
宝宝不要穿太多,捂得太厚反倒不好。正常宝宝穿比我们多一件就好了,习惯了就不怕冷了。
穿衣服速度要快
给宝宝换衣服的时候,可以事先把衣服一件一件全套好,内衣扑上爽身粉。这样穿起衣服来特别快,宝宝不容易着凉。
效果好不好要看手脚
宝宝最重要的是头部和脚部的保暖,要经常抚摸宝宝的手脚,如果小手暖而不出汗,那么保暖措施就很好了。
纯棉夹丝内衣,宝宝好暖和
去年,我还是一个新手妈妈,宝宝在春天出生的,出生的时候气温也不是太冷。所以当时没有育儿经验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为宝宝准备度过冬天的衣物。后来,在一次妈妈群聊天时,有妈妈说到给宝宝穿上纯棉的夹丝内衣后,可以很好地保暖。我也给宝宝买了两件试着穿了一下,保暖效果真的很不错。
在家也要穿鞋走路
1岁的宝宝正处于学步阶段,非常喜欢小脚接触地板的感觉,走起来特别有成就感。可是,冬季地板温度下降,冷得刺骨的触感让宝宝对下地板走路的兴趣大减,甚至有点害怕触碰寒冷的地板的感觉,不敢走路了。因此,妈妈们最好给正处于学步阶段的宝宝准备一双胶粒防滑鞋,在家中学走路时使用。如果是刚学会走路的宝宝,走动范围不大,也可以在比较温暖的房间中铺设塑胶地板,让宝宝在塑胶地板的范围内学习走路。这样的话,就保暖学步两不误了。
颈上围围巾,潮流又保暖
在冬天,我会为宝宝选购许多款式漂亮又保暖的小围巾。因为围巾围在宝宝的脖子上,可以防止宝宝体温向外流失,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而且,妈妈们可以按照宝宝的冬季服饰和气候进行配搭,好看又实用。
养生酒让老年人健康过冬
养生酒,相传始于唐朝。玄宗李隆基醉色于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渐渐面黄肌瘦,四肢倦怠。太医面奏:“臣东游,闻牛伏山中一老翁,一百四十余岁。”玄宗奇而召之,见乃翁乌发童颜,举止若壮。询其奥秘何在。翁告之道:“乃系百花之精,万药之神,五眼泉之水酿造美酒,常饮所致。”玄宗大喜,遂与贵妃同饮此酒,数日后,精神倍爽,故欣而起名“养生酒”。
冬季,身体弱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养生酒。养生酒主要用白米酒或高粱酒浸泡有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作用的中药制成。选择干净的棕色广口瓶,准备好白酒或黄酒,酒度数越高越好,泡好后存于阴凉处。晚饭前饮用最好。
枸杞酒、人参酒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现另外介绍红花酒、天门冬酒、仙灵脾酒、茯苓酒、地黄酒。
红花酒将红花浸酒,至呈棕色、味浓,饮用时需加入2~4倍的冷开水。功效为通经活血、降压止痛,适用于高血压、头痛者。
天门冬酒天门冬60g,白酒500g。先把天门冬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酒罐中。将酒倒入,密封,浸泡30天。功效为润五脏,和血脉。适用于肾阴不足,浮火上炎而易感外风,以致血脉失和、肢体麻木、疼痛等症。
仙灵脾酒取仙灵脾60g,白酒500g。先将仙灵脾洗净,沥干,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酒坛中,再把白酒倒入,盖好,浸泡七天即成。功效为益肝肾,强筋骨。适用于阴阳两损、命门火衰而引起的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四肢不温等患者。
茯苓酒茯苓60g,白酒500g。将茯苓入白酒罐中,浸泡七天即成。功效为补虚益寿,强筋壮骨。适用于因脾虚失运,不能营养四肢而引起的肌肉麻痹、身体瘦弱等症。
地黄酒干地黄60g,白酒500g。将地黄洗净,泡入白酒罐中,用不透气塑料纸严封,浸泡七天即可饮用。功效为舒筋活血,适用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而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