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癣的症状如何表现
脚癣的症状如何表现
七月流火,夏季热浪来袭。是脚气多发的季节,尤其爱穿运动鞋的人们脚气的发生率大大提升,夏季得了脚气是非常痛苦的煎熬。脚气危害性不仅表现为自身传染,引发手癣、股癣、体癣和甲癣等,而且还极易传染给他人,因此,脚气的预防是重中之重。
【常见症状】
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①浸渍糜烂型脚气:
浸渍糜烂型脚气主要表现为第三和第四趾间,也有波及全趾间皮肤,部分趾间皮肤皲裂,有时露出红色糜烂面,有臭味,可引起丹毒、癣菌病等合并症。
趾间糜烂、角质层浸渍发白是浸渍糜烂型脚气最显著的特点,多见于脚部多汗或经常穿透气性差的雨鞋、胶鞋的人。
②水疱型脚气:
水疱型脚气的症状为水疱壁不易被穿破,周围皮肤无红晕。如果不继发细菌感染,数天后疱液可自行吸收。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脱屑,皮损继续向四周扩大。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则疱周出现红晕,疱液化脓变浑浊,疱壁溃破后局部出现糜烂或肿胀。
此时,如果用药不当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容易引起淋巴管炎等一些脚气的并发症。水疱型脚气往往剧痒难忍,有时需将水疱抓破才能缓解。
③角化过度型脚气:
角化过度型脚气为脚跟、脚跖或脚缘皮肤粗厚、皮肤纹理增宽加深,易发生皲裂,可因皲裂致出血及疼痛。角化过度型脚气的特点为角质增厚、脱屑、干燥,累及整个为掌跖甚至向脚背蔓延,双脚对称发病。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并发症】
1、丹毒
不治疗脚气有哪些危害?当脚气患者感染了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时,这种致病菌就很易经脚气病灶处的皮肤侵入到中型或细小的淋巴管,引起皮肤和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也就是丹毒。
此病的发病比较急骤,开始时多在患者脚气一侧的脚面、小腿处出现红肿、灼热和有疼痛感的皮疹,然后皮疹开始发硬,形成有灼热感的斑片,并迅速向周围蔓延成为大片猩红色的斑块。
2、急性蜂窝组织炎
此病一般发生在脚气的病灶处。由于病灶处的皮肤比较疏松,所以炎症极易向四周扩散引起急性弥漫性的化脓性炎症,有时还可波及到筋膜下,甚至是深部肌肉组织。
患者的患处皮肤一般都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症状,且皮损处呈暗红色,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此类患者常常伴有畏寒、发热、乏力等症状。该炎症可迅速加重,会导致局部化脓或出现局部出血性坏死,甚至可引发败血症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3、急性淋巴管炎
当患者脚气病灶处的皮肤出现了浸渍、糜烂、水疱或化脓等症状时,就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管炎是致病菌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
总之,不论自己还是他人是否有脚气,不要共用洗脚毛巾,甚至在公共场合穿人家的鞋子,防止交叉感染。勤洗脚,洗完脚后,要用毛巾将脚趾缝里的水,擦干净,以免引起脚气。
脚癣的症状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卫生状况和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汗疱型
初发为多数散在厚型小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鳞屑,亦可形成多环状鳞屑,可逐渐扩延成片,皮肤逐渐增厚,自觉瘙痒。
2、趾间型
好发于第3,4或4,5趾间,表现为少量鳞屑,自觉奇痒,病人常不自觉的搔抓,有时鳞屑不显著,仅感瘙痒,称为无症状型,但常为带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烂,湿润有渗液。
3、鳞屑角化型
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显,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冬季症状较重,易致皲裂,夏季常可出现少数丘疹或小疱,病程慢性,时久皮肤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病情顽固,难以治愈。
4、湿润糜烂型
此型多继发于趾间型或汗疱型,多由过度搔抓,常继发细菌感染,局部炎性明显,浸渍糜烂,有明显渗出,自觉痒痛,夏季多见。
脚癣有哪些症状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卫生状况和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汗疱型:初发为多数散在厚型小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鳞屑,亦可形成多环状鳞屑,可逐渐扩延成片,皮肤逐渐增厚,自觉瘙痒。
2.趾间型:好发于第3、4或4、5趾间,表现为少量鳞屑,自觉奇痒。病人常不自觉的搔抓,有时鳞屑不显著,仅感瘙痒,称为无症状型,但常为带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烂,湿润有渗液。
3.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显,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冬季症状较重,易致皲裂。夏季常可出现少数丘疹或小疱。病程慢性,时久皮肤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病情顽固,难以治愈。
4.湿润糜烂型 此型多继发于趾间型或汗疱型,多由过度搔抓,常继发细菌感染,局部炎性明显,浸渍糜烂,有明显渗出,自觉痒痛,夏季多见。
不同类型脚癣症状解析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水疱型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角化型脚癣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瘙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乌桕子的营养价值 杀虫止痒
乌桕子有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腹中长虫,对于身体上的一些癣症,湿疹有止痒作用。《福建药物志》:“杀虫止痒,拔毒散肿。治脚癣。”
引起脚癣的原因有哪些
脚癣大多是真菌中的癣菌所引起,主要有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玫瑰色毛癣菌及白色念珠菌等。以上这些真菌,除了引起不同类型的脚癣外,也可侵犯皮肤的其他部位.引起不同部位的癣病。
足部感染了真菌,并不一定都会得脚癣。而且,脚癣并非纯属真菌病。近年来,美国的皮肤病专家把脚癣分为单纯性脚癣和复杂性脚癣。单纯性脚癣,是指纯粹由真菌引起;复杂性脚癣,为多种病菌所造成。因为单纯性脚癣,症状较轻,在鳞屑中只能查到真菌,而复杂性脚癣,症状比较严重,在皮损内可培养出多种细菌,如细球菌、皮表短颈菌和假单孢菌属、变形杆菌属及其他细菌。由于多种细菌能联合抑制真菌生长,因此在皮损内却查不到真菌。专家认为,重型脚癣的发生。并不是多种细菌直接入侵,而是真菌打头阵,先行侵入皮肤后,多种细菌才趋视而人,一旦多种细菌站住脚后,即把真菌“镇压”下去取而代之。外观正常的足部,有时也能查到或培养出真菌。因为感染了数量不多的真菌形不成力量,还不至于造成危害。而且正常的足部皮肤既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害,较厚的角质层还有屏障作用,所以,感染了真菌并不一定会有脚癣的表现。
如果遇到人体抵抗力降低,足部皮肤有损伤,存在于皮肤表而的真菌,就会成为致病菌,趁机从破损处侵入,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索,于是就可发病。当然,脚癣的发生和发展,除了真菌、细菌之外,也与温度、湿度、卫生条件、卫生习惯等综合因素有关。
脚癣会传染吗
可以这样认为,脚癣的传染途径是一种接触传播。比如,脚癣患者穿过的袜子,用过的脚盆,没有得到过有效的消毒处理,其他正常人也去共用这个袜子或者脚盆,那么患者的真菌就会残留在这些物品上,再通过下一个人去穿或者去用,真菌就可能附着在下一个人的皮肤上,在人的皮肤上,有一层结构为角质层,也就是最浅表的部位,角质层中含有角蛋白,对于真菌来说具有丰富的营养,真菌可以在此久而久之形成脚癣或者手癣,这就形成了一个传播的过程。
综上所述,脚癣是会传染的,而且传染性还是比较强的,要引起注意,传播的途径为接触传染,一般来说,如果正常人接触了脚癣患者使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品,且这些用品没有经过高温消毒,那么是很有可能皮肤上被粘附上真菌,这些真菌定植在人类皮肤的角质层,依靠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提供其繁殖生存所需要的大量营养,从而被感染的人群给真菌营造了适合繁殖的环境,引起癣症的发作。所以脚癣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与周围人群的隔离。
茶水泡脚可治脚癣
通常坊间所说的烂脚丫就是脚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表现为趾丫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水疱,剥去皮屑见糜烂面,有奇痒,极易继发感染诱发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织炎等。
对于脚癣轻症,用浓茶泡脚是个简便易行的方法。每天以温中偏凉浓茶水泡脚,茶水要浸没脚趾,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然后用干净毛巾轻轻将脚丫擦干,待脚晾干后再穿鞋袜。如此连续1~2周左右,脚癣症状可以明显好转。当然,脚癣较严重或伴有继发感染者,还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茶为万病之药”。现代科学在研究茶时发现,茶中有咖啡碱、茶多糖、茶皂素、茶多酚、氟、硒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防癌、减肥、提神、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祛病保健功效,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都有良好的作用。经常用茶叶水泡脚,不但能减少脚气的发生,而且可使足部皮肤润泽、柔软,有脚疾患者,不妨一试。
日常生活中,如果使用癣病患者用过的脚盆、毛巾、鞋袜,就容易染上手足癣;光脚、穿塑料鞋球鞋胶鞋的人也容易患上足癣。人们在梅雨期间更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鞋袜勤洗脚,保持鞋袜干燥松软舒适,尽量少到泳池、浴室游泳和洗浴,不使用公用拖鞋、剪刀、指甲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