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性眩晕饮食有讲究
位置性眩晕饮食有讲究
位置性眩晕患者吃什么好?
在饮食方面,宜多吃清淡利湿之品,如冬瓜、玉米、小米、荷叶粥、萝卜、豆类及豆制品、黑木耳、茄子、豌豆苗、西红柿、莴笋、橘子、柚子、桃、豆油、茶、鲤鱼、海蜇等。其中,特别强调多食金橘、橘饼和萝卜。金橘能理气、解郁、化痰。《随息居饮食谱》说它“醒脾、辟秽,化痰”。
《中国药植图鉴》还说“治胸脘痞闷作痛,心悸亢进”。这对痰浊中阻眩晕症者,食之为宜。橘饼能化痰、宽中、下气,痰浊中阻眩晕之人宜食之。另外,橘皮、橘红、橘络皆有化痰利气的作用,对痰湿偏重之人眩晕者,食之皆宜。萝卜有化痰热,消积滞的作用。《本草经疏》还说它“去痰癖,化痰消导”。痰浊中阻眩晕者,食之则宜。
位置性眩晕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眩晕之人应根据各自症情忌食下列食品:
大枣 性温、味甘,能补气益血,气血不足眩晕者相宜。但大枣滋腻助痰。《医学入门》中认为“多食动风”。对痰浊中阻眩晕者,食之则加重痰湿,故当忌之。
辣椒 《食物宜忌》说它“辛苦,大热”,故易耗阴助热上火。《药性考》中指出:“辣椒,多食眩旋,动火故也。”这说明对肝阳上亢,肝火过旺,包括高血压病的眩晕者,应忌食之。
荔枝 性温,味甘酸。《玉楸药解》认为:“荔枝,甘温滋润。”《本草纲目》中曾说:“火病人尤忌之。”古人还认为:食荔枝肉过多会醉人,有头昏、恶心、乏力感,这是由于吃得太多,在体内引起糖代谢紊乱。因此,对肝火眩晕和痰浊眩晕之人,法当忌食。
此外,体虚眩晕者还应忌食葱、姜、辣椒、胡椒、桂皮、萝卜、茶叶、白酒等辛辣香燥、破气耗气之物;痰湿型眩晕者还应忌食桂圆、肥肉、黄芪、鹅肉等滋腻助湿生痰之品;肝阳型眩晕者还应忌食狗肉、公鸡、辣椒、肉桂、人参、川芎、紫河车等甘温辛辣助热上火的食物。
眩晕的诊断鉴别
1.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须特别注意有无眼球震颤,及眼震的方向,性质和持续时间,是自发性或诱发性,伴有眼震者多考虑前庭,迷路,小脑部位的病变,检查眼底有无视神经盘水肿,以了解是否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有听力减退或消失,则需确定为神经性或传导性,迷路病变及听神经病变常伴听力丧失,有无指物偏向及倾倒现象,明确前庭有无受损,注意有无共济失调,有共济失调者多为小脑,脑干的病变。
(2)耳科检查:外耳道有无耵聍,鼓膜有无穿孔,有无中耳炎或耳硬化症等,电测听,瘘管试验等。
(3)前庭功能试验:包括变温试验(微量冰水试验或冷热水交替法),旋转试验,位置试验(Hallpike位置性试验,即患者坐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偏侧头位使身体快速向下卧倒至平卧位,但头部后仰30°),直流电试验,视动性眼球震颤试验,眼跟踪试验,必要时作眼球震颤电图。
(4)内科检查:应特别注意血压,心脏等情况。
2.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前庭系统眩晕因损害部位不同,而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两类,前者主要由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损害所引起,后者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病变所引起。
3.眩晕的病因鉴别诊断:依据患者是单次或反复眩晕发作,单侧或双侧的前庭损害,症状与头位变化的关系等,可作病因鉴别诊断。
(1)单次眩晕发作:
①常见原因:
A.周围性: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
B.中枢性:脑干卒中或小脑卒中,多发性硬化。
②少见原因:迷路梗死,Ramsay Hunt综合征,梅毒性迷路炎,结核性迷路炎,莱姆病,结节病(肉芽肿),胆脂瘤,听神经瘤。
(2)反复眩晕发作:
①常见原因:
A.周围性:梅尼埃(Ménière)综合征。
B.中枢性:偏头痛,椎-基底动脉缺血。
②少见原因:梅尼埃(Ménière)病,外淋巴瘘,复发性迷路缺血,高黏状态,Cogen综合征,耳硬化症,前庭发育不全,家族性复发性共济失调,前庭癫痫发作。
(3)位置性眩晕:
①常见原因:
A.周围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
B.中枢性: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②少见原因: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前和水平半规管),酒精中毒,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4)双侧前庭神经病变:
①常见原因:周围性:耳毒性前庭神经损害(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②少见原因:
A.周围性:耳硬化症,前庭神经元炎后遗症,双侧听神经瘤(神经纤维病),双侧梅尼埃(Ménière)综合征,特发性双侧前庭神经病,Paget病。
B.中枢性:韦尼克(Wernicke)综合征。
位置性眩晕症状体征
1、发病情况
发病突然,带有一定的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该病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眩晕特点
①具有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②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③适应性(易疲劳性) ④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3、眼震特点
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4、病程特点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体位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但不伴有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
5、患者年龄
多见于45~50岁中年患者。主要的临床检查方法有:①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 。应为常规检查的重要方法。 ②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③姿势图检查。患者描述的病史多为无诱因地在某种体位和头位时突然发作眩晕并出现眼震,伴有轻度自主神经症状,但不伴有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其他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的临床特点和病史与之明显不同。
耳石症症状有什么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
(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3~10秒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位置性眩晕是怎么回事
一、器质性病变
因椭圆囊自发性退变,耳石自囊斑上脱落,沉积在后壶腹嵴上。γ球蛋白血症,球蛋白沉积在壶腹嵴上,或酗酒者酒精使壶腹嵴变薄,均可产生本征,重度耳聋儿童戴用高强度(120~130dB)助听器时,约有半数发生位置性眩晕。
二、病毒感染
感染可以诱发此症,例如在病毒性迷路炎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过程中,白细胞,吞噬细胞或内皮屑质进入内淋巴液中;脑外伤或镫骨手术,血液进入内淋巴液中,都可形成有形颗粒,而沉积在壶腹嵴顶,Barber报告,颞骨纵行骨折,47%的病人可出现位置性眩晕,无骨折出现此征者亦有20%,Dix及Hallpike(1952年)报告100例中耳炎病人,26%并有位置性眩晕,耳部手术如鼓室成形,乳突根治等损伤前庭,亦可并发本病。
三、其他因素
Lindsay,Cawthorne病理发现,前庭前动脉和上前庭神经支分布的椭圆囊和上半规管及外半规管变性,而球囊和后半规管均正常,故认为高血压,心脏病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前庭前动脉栓塞,而致耳石膜变性,脱落,沉积在壶腹嵴上。
曾证实在后半规管壶腹嵴内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嵴顶的沉淀物(嵴顶沉石症)可能是来源于耳石的一种碳酸钙结晶,正常时植入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上。椭圆囊耳石膜的自发性蜕变,迷路震荡,中耳炎,耳部手术和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可能是与发病有关的病因学因素。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眩晕可以避免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专家指出,往一侧歪头或是猛地做一些动作时,有天旋地转之感,并伴有眼球震颤者为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自限性”疾病,非致命性,症状一般在两个月内自行消失(定期自愈疾病)。
日常预防发作的方法主要是:
1.侧身睡觉的时候要注意歪在不晕的一侧。
2.早晨起床时动作要慢,在床边坐一会儿再下床。
3.避免低头捡东西,避免头部过份后仰。
4.避免过度劳累。
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及早治愈这些疾病,即可预防眩晕发作。
颈椎病中颈性眩晕是怎么回事
颈椎病等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颈性眩晕"基本都被指颈椎病所致。那么,颈椎病所致的眩晕有没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同专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专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颈椎病眩晕的产生有两种情况,
一是推动脉受骨刺的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当推动脉本身有病变的时候,这种压迫更易于发生;
二是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推动脉痉挛。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头颈部必须转到某一位置,让推动脉受压或让交感神经受刺激。简言之,颈椎病的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明显相关,称为位置性眩晕。
颈椎病的颈性眩晕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头颈部转动或侧屈到特定位置时发作,位置回复后症状消失。病人经2-3次发作后,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非常警惕地回避这一特定的位置。但是,当推动脉型颈椎病有推动脉交感神经丛的作用参与其中,或与交感型颈椎病混合发生时,眩晕症状可以变得不典型,异常复杂而难以鉴别。
通过上述专家的讲解我们已经熟悉了关于颈椎病中颈性眩晕的问题,专家提醒广大患者:最重要的是积极接受医生的治疗,不延误,不迟缓。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什么样的人易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由于现在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中,头部的轻微碰撞,都可能日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成为危险人群,但引发的原因不明;社会老年化日益加剧,老年人耳器官功能减退,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眩晕是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起的。因此,得此病的人很多,往往占医院门诊眩晕病人总数一半以上。由于手法治疗有效,许多患者完全康复后,对治疗非常满意、感到医生非常神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该和什么病鉴别?
可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它认识不足,往往被误诊为颈椎病、梅尼埃病、脑供血不足。由于药物治疗无效,往往被认为是难治性颈椎病、梅尼埃病、脑供血不主不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是:与固定方向的头位变化有关,时间很短,短于一分钟,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特殊的眼球运动变化。有的颈椎病病人的眩晕表现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非常相似,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梅尼埃病除了眩晕外还伴有耳聋、耳鸣、耳闷,而一般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仅是眩晕,无耳聋、耳鸣、耳闷。脑供血不主不足(循环障碍)除了眩晕外,还有复视,共济失调表现,由于脑血管疾病急、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且许多病人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此外,有些脑肿瘤病人早期症状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同,应该高度警惕。因此,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耳科医生必须知识全面。面对典型的、与位置变化相关的眩晕,而本专业又无法解释、治疗无效时,神经内科、骨科医生应该考虑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人应该怎么办?
病人一旦得病,应该到有经验的、治疗眩晕的专科医生那里去诊治。首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疾病本身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其他疾病,尤其脑血管疾病一旦误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情被耽误,病人有可能错失抢救机会。其次,耳石脱落在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选用正确的手法治疗,使治疗变的简单、有效。对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错误的方法和粗暴的操作,有可能导致患者耳石异位、眩晕加重,对于有颈椎病的患者,不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瘫痪,甚者危及生命。再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饮食上无特殊限制,一般经过一到两次的手法治疗,病人基本上能够完全康复。手法治疗结束后,医生要求病人需要一周内高卧,即休息时垫两个枕头;晨起时动作缓慢,在床边低头静坐几分钟;两周内不要尝试偏向发病的位置。
什么是耳石症呢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引起因素是什么?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 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
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颈性眩晕也是颈椎病的分类
"颈性眩晕"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而是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而所谓"某些病因"又以颈椎病最为常见,故在一般情况下,"颈性眩晕"都被用指颈椎病所致之眩晕。 那么,颈椎病所致的眩晕有没有什么特点,可以使之与其他的眩晕相区别呢?
我们已经了解到,颈椎病眩晕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推动脉受骨刺的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当推动脉本身有病变的时候,这种压迫更易于发生;二是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推动脉痉挛。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头颈部必须转到某一位置,让推动脉受压或让交感神经受刺激。简言之,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明显相关,称为位置性眩晕。
有些病人可以有猝倒病史,多数是在行走中听到背后呼喊,回头一看时突然下肢无力而倒地,倒地后头部位置回复,症状消失,马上就可以爬起来,整个过程病人神志清楚。 颈性眩晕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头颈部转动或侧屈到特定位置时发作,位置回复后症状消失。病人经2-3次发作后,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非常警惕地回避这一特定的位置。 但是,当推动脉型颈椎病有推动脉交感神经丛的作用参与其中,或与交感型颈椎病混合发生时,眩晕症状可以变得不典型,异常复杂而难以鉴别。
头晕该怎样鉴别和诊断呢
一、鉴别
1、体格检查 需进行下述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须特别注意有无眼球震颤,及眼震的方向、性质和持续时间,是自发性或诱发性。伴有眼震者多考虑前庭、迷路、小脑部位的病变。检查眼底有无视神经盘水肿,以了解是否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有听力减退或消失,则需确定为神经性或传导性,迷路病变及听神经病变常伴听力丧失。有无指物偏向及倾倒现象,明确前庭有无受损。注意有无共济失调,有共济失调者多为小脑、脑干的病变。
(2)耳科检查:外耳道有无耵聍、鼓膜有无穿孔、有无中耳炎或耳硬化症等,电测听、瘘管试验等。
(3)前庭功能试验:包括变温试验(微量冰水试验或冷热水交替法)、旋转试验、位置试验(Hallpike位置性试验,即患者坐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偏侧头位使身体快速向下卧倒至平卧位,但头部后仰30°)、直流电试验、视动性眼球震颤试验、眼跟踪试验,必要时作眼球震颤电图。
(4)内科检查:应特别注意血压、心脏等情况。
2、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前庭系统眩晕因损害部位不同而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两类。前者主要由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损害所引起,后者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病变所引起。
二、病因鉴别诊断
依据患者是单次或反复眩晕发作、单侧或双侧的前庭损害、症状与头位变化的关系等,可作病因鉴别诊断。
(1)单次眩晕发作:
①常见原因:
A.周围性: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
B.中枢性:脑干卒中或小脑卒中、多发性硬化。
②少见原因:迷路梗死、Ramsay Hunt综合征、梅毒性迷路炎、结核性迷路炎、莱姆病、结节病(肉芽肿)、胆脂瘤、听神经瘤。
(2)反复眩晕发作:
①常见原因:
A.周围性:梅尼埃(Ménière)综合征。
B.中枢性:偏头痛,椎-基底动脉缺血。
②少见原因:梅尼埃(Ménière)病、外淋巴瘘、复发性迷路缺血、高黏状态、Cogen综合征、耳硬化症、前庭发育不全、家族性复发性共济失调、前庭癫痫发作。
(3)位置性眩晕:
①常见原因:
A.周围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
B.中枢性: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②少见原因: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前和水平半规管)、酒精中毒、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4)双侧前庭神经病变:
①常见原因:周围性:耳毒性前庭神经损害(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②少见原因:
A.周围性:耳硬化症、前庭神经元炎后遗症、双侧听神经瘤(神经纤维病)、双侧梅尼埃(Ménière)综合征、特发性双侧前庭神经病、Paget病。
B.中枢性:韦尼克(Wernicke)综合征。
耳石症诊断标准
(1)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
(2)Dix-Hallpike试验阳性。该试验具体操作时由测试者位于病人之后方,手持头部,帮助患者由坐位迅速平卧,在保持上部躯体水平条件下,头向左右转动各一次,应保持头与矢状面成45°角。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经过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发作和旋转型眼震,通常持续20~30秒,患者复原至坐位时出现反方向旋转型眼震,上述位置重复数次后眩晕和眼震不再出现(易疲劳的)。病变侧别则根据Dix-Hallpike试验结果确定,即头偏向左侧出现眼震时判断为左侧病变,反之为右侧病变,双侧均可诱发出明显眼震时,则诊断为双侧性BPPV。由于上述测试可诱发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会恐惧、喊叫或不配合,因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检查前应将目的交代清楚,取得配合,保证不闭眼。此试验对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慎用或禁用。由于BPPV的预后良好,各种神经系统和耳科学检查正常,故对所有门诊眩晕患者均应行Dix-Hallpike测试,阳性者可即刻得到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无效的“对症处理”。
洱源性眩晕症状有哪些
耳源性眩晕症发病特点是发作快,时间短,但后续时间较长,几小时到几天。症状为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敢睁眼,耳鸣,恶心呕吐,上吐下泻。但症状缓解以后和常人无异。耳源性眩晕。其病因,在中医来讲是痰浊中阻,为痰浊扰清空,以至眩晕,呕吐黏涎。耳源性眩晕的治疗方法:普通康复疗法低盐低脂饮食,少饮水,禁烟酒,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过度;眩晕因情绪波动而作或加重。平时性情急躁,胸胁胀闷。
眩晕发作期中,患者应自选体位卧床休息。卧室保持极度安静,光线尽量暗些,但空气要流动通畅。戒绝刺激性饮食及烟、酒,宜用少盐饮食。
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及顾虑,对药物中毒引眩晕者应立即停药,多饮水。
在间歇期不宜单独外出,防止突然发作,出现事故,对于位置性眩晕患者,可加强前庭锻炼,注意精神调理,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