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
血尿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
腰痛-血尿综合征(loin pain and haematuria syndrome,LPH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Little等人在1967年提出的。它的定义至今仍未明确,其临床定义是指一个患者有间歇性或持续性的严重腰痛和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血尿,通常是镜下血尿。预防以放松、调整情绪为主,对发病患者积极对症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病人痛苦。
腰痛-血尿综合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对LPHS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一般给予对症处理。使用传统的止痛药是LPHS的主要治疗措施。
1.止痛药 常用到阿片或其他类似药物,有时用量比较大。多数患者所需的剂量是恒定的。如果患者是间歇性发作,则在间歇期不必用药。
阿片全碱(藩托邦)5~15mg,口服3次/d;或6~12mg,皮下注射。
阿法罗定(安那度)10~20mg,皮下或静脉注射,2次/d。
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口服,3次/d;或25~100mg,肌内注射,两次用药间隔为4h。
吗啡(Morphine)5~10mg,口服,3次/d;或5~10mg,皮下注射。
以上各药均有成瘾的危险性,应注意使用剂量和时间。
2.糖皮质激素、抗凝药 针对血管的病理改变,有人尝试以泼尼松龙(强的松龙)治疗,但通常效果欠佳。也有人试用抗凝药,如华法林(warfarine),2~4mg,口服1次/d,有一定疗效。
3.肾切除术 有的患者由于严重的腰痛而要求作肾切除术。但术后通常很快出现对侧腰痛。由此可见,肾切除术并不能解决腰痛问题而应避免采用。
4.去神经治疗 阻断沿肾血管走行的痛敏感神经纤维的方法有:直视下剥离、注射麻醉剂和破坏肾神经。这种治疗方法的缺陷是约6个月内肾脏重新恢复神经支配,因而腰痛复发。最近,Prager将一个泵植入患者体内,并通过泵长期作鞘内吗啡注射,成功地控制了1例LPHS患者的腰痛,因而认为鞘内麻药注射疗法可解除LPHS的慢性腰痛。
5.自体肾移植 自体肾移植曾被当作保留肾脏的去神经的外科疗法,用于治疗腰痛严重并依赖麻醉药的LPHS患者,其疗效不尽人意。Chin对10例LPHS患者进行了12次自体肾移植手术(其中2例为双侧手术)其中3例术后疼痛消失,但随访不足1年;8例随访了15~53个月(中位数为43个月),疼痛均明显缓解,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患者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1例因植肾区疼痛而于术后4个月作移植肾切除术。Harney等对4例LPHS患者做了肾移植手术,这4例患者的病程为3~18年,术前肾动脉造影和肾活检均正常,都需要麻醉药控制疼痛,自体肾移植术后接受随访30~35个月。术后6个月内,4例患者均无腰痛,不需麻醉药治疗。但术后18个月有3例疼痛复发,术后30个月有2例需行移植肾切除术。4例中只有1例疗效维持了35个月。因此,Harney等认为自体肾移植只能暂时缓解LPHS的腰痛症状,疗效并不持久。Talic等对1例LPHS患者做了双侧自体肾移植手术,术后早期疗效较好,但终因在双侧植肾区相继出现疼痛而不得不切除双侧移植肾和行血液透析治疗。综上所述,决定采取自体肾移植治疗LPHS患者时必须慎重考虑。
6.抗抑郁药 因精神因素在LPHS发病有一定作用。有人建议给LPHS患者服三环类抗抑郁药。该类药物兼有稳定血小板的作用。抗抑郁药最好夜间服用,以免白天过分镇静。
(二)预后
本病为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一般无明显肾组织器质性改变,故预后良好。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预防
1、婚前育龄妇女进行风疹病毒lgG抗体筛查,抗体阴性或抗体滴度小于1:16者,属易感者,应予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半年后抗体转为阳性方可怀孕,此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2、对孕早期(1-3月)的孕妇,普通检测血清风疹病毒lgM抗体,对确诊为风疹初次感染的孕妇,应劝其终止妊娠。
3、风疹多于春季流行,故此季节孕妇,尤其是孕早期,应避免接触风疹患者,尽可能少到公共场所,以减少风疹病毒感染机率。
4、孕妇不宜注射风疹疫苗,因为风疹疫苗是减毒的风疹病毒制成,为防对胎儿产生危害,不给孕妇接种为好。
赖特综合征预防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感染、免疫异常和遗传有关。由于本病可见于集体生活环境的人群,而且起病很急,先有肠道或泌尿道感染史,用抗生素治疗似有效,33%~47%的病人尿培养沙眼衣原体阳性,所以长期以来认为衣原体、螺旋体、痢疾杆菌、第4性病菌、支原体、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等为其感染性病因,但均未得到证实。相反,根据高γ球蛋白血症,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推测,体内免疫反应相关的炎症机制对本病起决定性作用。另外,在病人血内查到抗前列腺抗体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群体,从而提示体内炎症是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据报告,本病在英国、美国多发生于性生活后,而在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多发生在细菌性痢疾之后。
1.感染 在英国和北美大多数赖特综合征发生在性交后,称为性获得型。其致病菌为沙眼衣原体或支原体。有报告在赖特综合征病人的关节滑液或滑膜活检标本,33%~69%的病人有更高的衣原体特异性抗体反应。在欧洲、非洲、中东、远东和我国,则多发生在细菌性痢疾感染之后,称为痢疾后型。通常由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致,包括福氏杆菌、志贺杆菌、沙门菌、幽门螺旋杆菌及耶尔森菌。国内有报告90%以上的患者发病前有痢疾或腹泻史,大便培养阳性结果者均为福氏痢疾杆菌。本病也可发生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且以赖特综合征为最常见及最早被发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本病与感染有直接的关系。
2.免疫异常 因为赖特综合征患者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IgG、IgA及α2:球蛋白增高,而且非细菌性尿道炎或肠炎后可发生无菌性滑膜炎,提示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但目前尚未证实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样有普遍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异常存在。
3.遗传 赖特综合征患者HLA-B27阳性率80%~90%,HLA-B27阳性者本病的发病率高达20%,而且患者家族中有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者发病率上升,说明本病的发生与HLA-B27有关。但有的HLA-B27阳性者易患强直性脊柱炎,有的则易患赖特综合征,这可能与HIA-B27亚型不同有关。目前认为其发生机理可能由细菌质粒编码的细菌成分与HLA-B27抗原起反应,或本病的关节炎致病菌携带有模拟HLA-B27抗原的成分被识别而引起发病。也有资料认为是细菌与HLA-B27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
二、发病机制:
1.从我国报告的病例来看,多数发生在菌痢之后。本病病人HLA-B27抗原阳性率可高达75%~96%。虽然不是所有的HLA-B27阳性者经某些感染因素可引发本病,有些病人HLA-B27为阴性,但这一组织抗原在本病发病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HLA-B27阳性的中性粒细胞代谢特别活跃,或许增加了炎症反应。另一可能的因素是经微生物作用和HLA-B27特定的肽链片递呈给T辅助细胞,导致细胞毒淋巴细胞识别自身抗原,引起免疫异常。总之,本病主要是携带易感基因HLA-B327者,受某种病原体感染之后,体内免疫调控机制发生障碍,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从标志细胞免疫试验低下来看,细胞免疫失调也是引起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2.病理 本病早期,滑膜组织学改变类似轻度化脓性炎症,特点是炎症区明显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病变2周以上可见浆细胞及多种结缔组织细胞增生。
慢性关节炎病理特点是绒毛样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和关节软骨缘的骨性侵蚀,镜检呈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灶性浸润;部分病例可见淋巴小结或灶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微脓肿)。结缔组织和滑膜增生是本病的固有特点,慢性滑膜病变往往类似类风湿关节炎。韧带及关节囊附着点的炎症性病变是赖特综合征病变活动的常见部位。肌腱端病的典型表现有跟腱附着点炎,伴有关节周围炎症的腊肠样指(趾),X射线片显示的骨膜炎,以及肌腱附着点周围的骨质疏松、糜烂和骨刺形成。
皮肤病变的特征是皮肤角质层增生,类似皮肤角化病和棘皮病,表皮出现水疱,疱内充满上皮细胞、中性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并常见微脓肿样改变。真皮外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黏膜病理改变与皮肤病变相似,但无皮肤角化病表现。
1)皮肤活检在显微镜下观察,早期可见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细胞增多,伴有表皮突不规则延长和乳头上层变薄。真皮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并游走于表皮细胞间。随着病情发展,表皮棘细胞变性和溶解,可见不同程度的仅有细胞膜和细胞核的“海绵状细胞”,偶见有脓肿。最后“海绵状细胞”可互相融合而形成大疱。真皮乳头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间有散在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2)滑膜的病理改变早期为非化脓性炎症反应,尤其以富有血管组织的浅表部位最为显著,表现为滑膜充血。后期可见结缔组织细胞增生、坏死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另外还有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其组织学改变为软骨呈绒毛状肥厚,伴有血管翳形成及软骨下边缘性腐蚀
肾病综合征会死人吗
肾病综合征会死吗?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为全身浮肿、高血压、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那么肾病综合征会死吗?这是每个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害怕的事情。对于肾病综合征这种疾病是否会影响到患者生命,病理类型、临床因素、并发征、治疗和保养等都将决定其预后。
影响肾病综合征愈后的因素有:(1)病理因素:①病理类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预后良好,重征系膜增生性肾炎及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预后较差;膜性肾病则预后较好,进展缓慢。②慢性化指标:纤维性新月体的数量、肾小球硬化的数目、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以及肾小管萎缩的多少与预后相关。上述指标越多,则预后越差。③肾内血管疾病病变严重者预后较差。(2)临床表现:①持续存在大量蛋白尿和持续出现血尿者,肾功能恶化得较快;②血压高而且无法控制者,以及肾功能减退者预后差;③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征象,如肾性贫血、夜尿增多、肾性失钠、范可尼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等明显者预后较差。(3)饮食因素:高蛋白饮食可加速慢性肾炎病情的发展。
通过小编的介绍了解到,肾病综合征虽然不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但是如果治疗不当,病情很容易反复发作,可能会恶化为尿毒征,此时患者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小编再次提醒肾病综合征患者一定要抓紧时间治疗,以防病情恶化。
紫癜性肾炎症状
临床表现:
1、肾外表现:半数病者于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几乎所有病例都有特征的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开始时为荨麻疹样,随后变为高出于皮肤的斑点状紫癜,较常见于下肢伸侧和臀部,皮疹可于几个月内反复出现。有60%的病人有腹痛、便血;约30%病人有关节痛,特别是膝和踝关节。有些病例肾损害先于皮疹。成人胃肠道症状等全身性表现可不明显。
2、肾损害表现:约40%病者有肾小球损害,多于紫癜后8周内出现。但也可发生于2年后,甚或在出疹以前。
过敏性紫癜的肾损害的特征为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临床上可表现如下:
1、急性肾炎综合征:占约30%。
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较少见。在几周至几个月内进展至尿毒症。
3、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综合征:约占本病的50%。
4、肾病综合征:成人约占10%,在儿童较多见。
5、部分病人可发展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的预防及治疗
有时候我们感觉很多疾病离我们很远,就不会注意一些生活的细节。一旦自己得了典型预激综合征。就十分害怕,不需要太惊慌失措,先平复情绪了解一下,然后开始积极治疗
一、治疗
1、在决定对预激综合征是否采用药物治疗前,应首先对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评估其内容步骤如下:
(1)记录患者起病年龄及发作次数,特别注意发作时的症状。
(2)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的演变趋势。
(3)发作时及非发作期间曾用过的有效或无效药物。
(4)全面体检,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
(5)运动试验,一般在运动中δ波突然消失者,提示今后发生心室颤动及猝死的机会较少,如果运动中δ波持续存在者,应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有预激综合征但无症状及心动过速史者,若从事较危险的职业如飞行员,运动员等,也应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如果发作次数较少,发作时心率在100~200次/min,但症状不多,且短期内自行缓解者,也可暂时不给予药物治疗和心内电生理检查,但需密切随访。
2、无并发症的预激综合征的治疗对于体检心电图发现有预激综合征,但无并发症发生者,不需治疗,但需追踪观察。
3、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发作期的药物治疗:由于心室预激的存在而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发作频繁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而有症状者,应立即行药物治疗。
①顺向型(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治疗:详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②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的治疗:一些学者把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及合并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总称为预激综合征合并QRS波增宽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约有30%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QRS波畸形增宽,发作时急诊处理的紧迫性,取决于心动过速时心室率的快慢和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的程度。
A、血流动力学情况不好(伴有严重低血压等)或尚好,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快而持续时间较长者,应首选电复律(除非无复律设备或有电复律之禁忌证)。
B、血流动力学情况尚好,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尚能耐受,应先试用药物治疗,应选用可延长房室旁路的不应期和抑制其传导功能的药物。
a、普罗帕酮:常为首选药,剂量70mg或1.0~1.5mg/k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注射时间应大于5min,通常在5~7min,如无效,在15~20min后可重复应用一次,多数患者使用70~140mg即有效,普罗帕酮(心律平)可延长房室结,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延缓或阻滞旁路前向和逆向传导,抑制异位搏动,因而可终止心动过速或减慢心室率,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心律平)后,复律和心室率减慢者约各占一半,平均剂量107.9mg(70~190mg),普罗帕酮(心律平)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少数患者用药中心室率可能增快,因而心律失常加重,这可能与该药延缓房内传导,减慢心房率,导致房室结或旁路1∶1传导有关,例如用药前为2∶1传导,用药中因心房率减慢导致1∶1传导,心室率倍增;二是普罗帕酮(心律平)对心肌收缩力有抑制作用,尤其剂量大或心功能差者,可于复律后发生低血压状态,如能严格掌握指征,该药是安全有效的。
b、普鲁卡因胺:有人主张作为首选药物,剂量0.5g溶于40ml液体中(5%葡萄糖),静脉缓慢推注10min,即50mg/min(适用于成年人),至总量10~14mg/kg,有效率为88%,普鲁卡因胺能明显延长旁路前向有效不应期,可中等程度延长逆向有效不应期及显著延长P-A间期。
c、胺碘酮:胺碘酮终止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急性发作,有效率可达80%,剂量为每次3mg/kg,用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速度为15~20mg/min为妥,如10~15min后无效可重复一次,不能超过总量9mg/kg,宋有城报告12例次急性发作时,静脉推注胺碘酮平均剂量为455.8mg(150~900mg),终止发作者5例次,未复律而心室率减慢者3例次,心室率增快4例次;有半数以上例次患者于静脉推注胺碘酮中发生血压下降,被迫停止用药而施行电复律,国内报道尚少,须积累资料,静注胺碘酮心室率增快,可能与药物引起的低血压效应,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促使旁路加速传导有关,心室率增快和低血压均有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之潜在危险,应予以警惕。
d、其他药物:一是氟卡尼:可考虑应用,剂量为1~2mg/k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以0.2mg/kg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50mg,二是奎尼丁:对心房颤动的转复效果虽好,但口服转复较慢,三是利多卡因:对WPW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者亦具有一定疗效,一组报告3例次,结果用利多卡因后,复律2例次,心室率减慢1例次,但有报告旁路前传不应期短者不宜应用利多卡因,它可使心室率增加,发生心室颤动等不良作用,因此,宜在监护并准备好电除颤器的情况下用此药为妥,四是β受体阻滞药:对旁路无作用,不宜单用,不宜与延长房室结不应期以及延缓或阻滞传导的药物合用,此外,也有加快心房颤动发作时心室率的报告。
e、洋地黄制剂毛花苷C(西地兰),维拉帕米(异搏定)应禁用:洋地黄制剂毛花苷C(西地兰)可使患者的旁路前传不应期缩短,而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被阻滞,则更多的心房激动将通过旁路下传心室,使心室率突然增快,并可导致心室颤动的发生,故应禁用,维拉帕米(异搏定)对旁路不应期的直接作用较小,但可通过以下两方面使心室率增快和血流动力学恶化:一是抑制房室结传导而使心房激动由旁路下传;二是通过低血压作用而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系统;缩短旁路有效不应期,故应禁用,有心房颤动史的间歇性预激综合征患者也应禁用维拉帕米(异搏定)。
如果经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或因心律失常加重或病情发展危重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者,均应即刻施行同步电复律,大多数患者经复律一次成功,且多无并发症,提示电复律较为安全,可靠。
(2)发作间歇期的治疗: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少,持续时间短,症状不明显且能自行转复的间歇期患者,可以不必治疗,但应避免过劳及其他诱发因素,如有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发生应服用普罗帕酮(心律平),美西律(慢心律)等予以纠正,可减少心动过速的发作次数。
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动过速发作次数频繁的间歇期患者,应长期服用上述治疗有效药物的维持量预防复发,也可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律失常的方法来筛选有效的预防药物。
在间歇期时,对发作频繁的患者,应采用根治的方法,目前大多采用射频消融术,成功率可达95%以上。
(3)同步直流电心脏电复律:电复律(功率100~200J)对终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都有效,当后者由于预激使心电图中QRS波增宽且畸形,因而与室性心动过速难以鉴别,以致选用药物发生困难时,以及由快速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有明显障碍时尤为适用,复律后仍需用药物来维持。
(4)预激综合征的外科治疗:在导管射频消融术未开展前,对预激综合征进行外科治疗,切断或用无水酒精注射或局部冷冻旁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愈率为80%,但是外科手术法由于创伤大,难以广泛应用,已被导管射频消融术所取代,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伴有预激综合征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者,可考虑同时行外科手术法治疗预激综合征。
(5)预激综合征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987年以来,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的评价:
①预激综合征经导管射频消融的适应证:
A、Ⅰ类:
a、有症状的持续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或病人不能耐受,或不愿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上述心律失常者。
b、心房颤动或其他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旁路前传所致快速心室率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或病人不能耐受,或不愿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B、Ⅱ类:
a、电生理检查或消融治疗其他心律失常过程中证实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伴旁路前传所致快速心室率患者。
b、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由于自发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异常心电图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就业,重要活动和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安全。
c、心房颤动伴有旁路前传,但心室率不快。
d、患者有家族心源性猝死史。
C、Ⅲ类:药物治疗有效并能耐受其治疗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更愿长期服用药物而非消融控制心律失常。
②射频消融安全性高:是用低能量射频电流经导管消融,由于它没有直流电击所带来的心肌明显的热损伤,不需全身麻醉,不产生气压伤,一般不导致心肌穿破,亦很少诱发心律失常,可以多次,多部位发放射频电流消融,而患者无任何感觉和痛苦。
③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但成功率明显地与术者的经验有关,多条旁路消融治疗成功率为93.1%,单条旁路消融治疗成功率为96%,左侧旁路治疗成功率为99.1%,右侧旁路治疗成功率为97.5%。
④射频消融旁路治疗预激综合征的复发率与失败率:射频消融术后1年内预激综合征复发率为1%~9%,单旁路复发率(1年内)为1.9%,多旁路复发率(1年内)为7.6%,左侧旁路复发率(1年内)为1.5%,右侧旁路为4.1%,如复发可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率仍很高,射频消融治疗失败病例中隐匿性预激占34%。
⑤射频消融治疗失败的原因:
A、大头消融导管操作不熟练。
B、消融导管定位困难,早期误以为大头导管需与冠状窦内标测定位电极对接,忽视了左心房室环的实际标测,或因无法贴近或贴近后放电无效,左后间隔及右前间隔旁路是最难消融者,或是不能准确辨认后间隔旁路或右游离壁旁路的局部心内电图特征。
C、隐匿性旁路起搏标测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最早逆传A波不在同一部位,而放电时仅以起搏标测为依据,故消融部位离旁路有一定距离。
D、反复发作心房颤动使标测和消融无法进行。
E、右游离壁显性旁路标测时,因导管操作机械损伤,使体表心电图δ波消失且房室分离,无法继续标测。
F、右髂内动脉痉挛变细,消融导管无法进入;消融导管在升主动脉内打结;外撤导管时致动脉鞘损伤而渗血不止,被迫取出鞘管而终止消融。
G、单旁路可由多条纤维组成,有报告单旁路宽度可达20mm,约有18%的单旁路需在3cm范围内行射频消融术,才能将其前向传导及逆向传导两条通路完全阻断。
H、导管射频消融WPW房室旁路的并发症:可发生心脏压塞(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局部血管栓塞,肺栓塞等,发生率均很低。
(6)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导管射频消融失败时可考虑应用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二、预后
1、预激综合征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尤其是有心房颤动史者可能发生心室颤动和猝死,儿童WPW综合征者猝死率约为1%,成人患者大约为3%,目前尚无预测WPW综合征患者猝死危险性的可靠方法,前述高危WPW综合征的诊断可作参考。
2、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此类患者的猝死率不明确,但比不合并心房颤者要高,其危险在于会演变为心室颤动,一组报告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室颤动的患者中有80.6%系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发生快速心室反应所致,测量心房颤动发作时最短的R-R间期,常可提示心室颤动发生的危险性,≤250ms提示有演变心室颤动的危险,
看完对此典型预激综合征的介绍,希望你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平时在生活中多注意细节,照顾好自己。记住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你减少很多疾病的侵袭
马凡氏综合征是什么 马凡氏综合征预防
1、马方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减缓或推迟心血管病变的发生,防治室性心律失常。
2、定期的随访复查,终身应用β受体阻滞药。
3、限制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减缓和延迟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肾病综合征如何防治
肾病综合征预防措施如下:
1、在治疗的时候不要乱服药,一定要在医生的医嘱下用药,尽量不要使用肾毒性药物。
2、多注意休息,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不要太过劳累,多加休息,避免对肾脏造成负担。
3、要每时每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要因为一些事情造成负面情绪,不要有悲伤的心情。保持好的心情可提高免疫力。
4、预防感冒、感染,换季的时候感冒和感染的人很多,所以要随时增加衣服,预防感冒和感染。
以上专家对于肾病综合征的预防常识的介绍,上文回答了:要怎样预防肾病综合征的出现呢?肾病综合征比较难治,治疗过程非常长,而且在治疗过程很容易恶化导致其他病情,所以患者一定要注意正规治疗,以尽早能恢复健康,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
干燥综合征预防
目前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EB病毒感染有关,与遗传因素有关。积极防治EB病毒感染应对预防干燥综合征发生有积极意义。
1.致残分析
(1)约半数患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侵犯膝、肘、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表现为疼痛无力,影响关节功能。
(2)20%~30%患者出现全身各系统血管炎,神经系统小血管炎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癫痫样发作,偏瘫偏盲,共济失调。
(3)恶性淋巴瘤发病率明显升高,可致死。
2.个人预防
(1)一级预防
避免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如风暑燥火等;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注意卫生,预防感染。
(2)二级预防
①早期诊断:干燥综合征为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各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化,而且起病隐匿,缓慢进展,不易早期诊断,中年女性如出现猖獗齿,反复腮腺肿大,眼睑反复化脓性感染,眼眦有脓性分泌物,非感染性器官损害,原因不明的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胰腺炎,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应高度怀疑本病,进行自身抗体检查,眼及口腔有关的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②早期治疗:主要是代替及对症治疗,预防因口眼干燥而引起的继发性病变。
肾病应当如何预防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对已有的肾脏疾患或可能引发的原发病因,如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早期普查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防止肾病综合征持续进展和突然加重对肾病综合征鶒的患者,积极纠正脂质代谢紊乱、进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避免加剧因素,适寒温,避风寒。避免外感、感染.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和休息,以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促进病情恢复。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对进入终末期肾功衰的患者积极治疗健康搜索,以防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如高钾血症、心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中国人口如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加强肾病综合征的早期预防和延缓病程进展。
(四)跟踪随访
肾病综合征患者必须定期随访,就诊的频度应据病情决定,如有否高血压、心力衰竭及残余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加等。
羊水吸入综合征预防
关键是预防胎儿宫内或产时缺氧。母亲定期做产前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发现胎儿有宫内窒息的征象时,应尽快结束分娩。缺氧时间越长,吸入羊水的可能和吸入羊水的量将越大,并且长时间宫内缺氧还可造成胎儿脑损伤。
1、重视产前检查,特别是孕中、后期的产检。
2、通过胎心监护或胎动显示对胎儿进行监护
3、产前产时妥善处理胎儿窘迫,尽量避免和减少发生吸入。
肾病综合征预防与保健
肾病综合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出血浆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临床特点:大量蛋白尿持续2周以上;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浮肿。
(一)临床表现:
1、单纯性肾炎: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特点为: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水肿,开始眼睑、面部水肿,随后波及全身,呈凹陷性,逐渐加重且 随体位变化,严重者出现胸水、腹水、阴囊水肿,腹部及大腿内侧皮肤可出现紫纹。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腹泻,少尿等。
2、肾炎性肾病:除单纯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外,可有肉眼血尿和扶持性镜下血尿,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补体下降,肾功能减退并出现氮质血症。
(二)治疗:
严重浮肿伴合并症者应卧床休息,低盐限蛋白饮食,(这时若高蛋白饮食,则尿蛋白增多,肾小球高滤过,加速肾小球硬化)尿蛋白转阴后,可适当增加优质蛋 白;长期血脂升高者,应低脂饮食。不常规给口服利尿剂是因为肾病未缓解时,利尿越多,蛋白丢失越多,而且易造成电解质紊乱。高度浮肿时以速尿利尿,而且血 浆蛋白明显降低时可静脉输入白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纱A、D、C,钙及微量元素。适当应用抗凝治疗,如潘生丁等。
(三)预防与保健: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积极预防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及其他系统感染。一旦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紫癜性肾炎的常见症状都有哪些
1、肾外表现:半数病者于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几乎所有病例都有特征的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开始时为荨麻疹样,随后变为高出于皮肤的斑点状紫癜,较常见于下肢伸侧和臀部,皮疹可于几个月内反复出现。
有60%的病人有腹痛、便血;约30%病人有关节痛,特别是膝和踝关节。有些病例肾损害先于皮疹。成人胃肠道症状等全身性表现可不明显。
2、肾损害表现:约40%病者有肾小球损害,多于紫癜后8周内出现。但也可发生于2年后,甚或在出疹以前。过敏性紫癜的肾损害的特征为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临床上可表现如下:
①急性肾炎综合征:占约30%。
②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较少见。在几周至几个月内进展至尿毒症。
③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综合征:约占本病的50%。
④肾病综合征:成人约占10%,在儿童较多见。
⑤部分病人可发展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预防
1.医疗保健人员应以积极主动与更年期妇女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消除恐惧与疑虑,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更年期。
2.对更年期妇女的家人,主要是对她们的丈夫也要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帮助他们了解妇女更年期可能出现的症状,在一旦出现某些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时,应给予关怀,安慰,鼓励和同情。
3.更年期妇女最好半年至1年进行1次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防癌检查,有选择地做内分泌检查,医疗保健人员应向更年期妇女提供优质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预防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或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4.绝经前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者,适时补充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