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手法
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手法
治则: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常用按摩手法:
1.患儿仰卧,按摩者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施用三指揉法。
2.拿患侧胸锁乳突肌(桥弓穴)。
3.在患侧胸锁乳突肌 (桥弓穴)处用三指揉法。
4.配合小儿颈项部被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向健侧侧弯,患侧旋转为主。
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率为0.42%-1.3%,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大致与胎位不正、分娩时损伤等因素有关。对于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手术方法治疗,但手术带来的副作用相对较多,而采用中医“活血调筋”推拿法治疗,副作用少,治愈率高。
一、针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主要以软坚消肿散结为治则,采用揉捻、拿捏和滑推的手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
①患儿仰卧,暴露患侧颈部皮肤。医者坐于床边或患儿对侧,一手托扶患儿项部,使其后伸,另一手用指揉法自胸锁乳突肌的乳突部,自上而下地沿其轮廓反复揉动,并在肿块周围加重揉动的力量,时间约5分钟。
②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捏揉患侧胸锁乳突肌,重点在肿块部位,用力要深达肌层,时间亦为5分钟。该手法不宜过重,并需与揉法相交替进行,以避免因疼痛而致患儿哭叫。
③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拿患侧胸锁乳突肌,以肿块处为重点,反复操作1-2次。
④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将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反复操作10余次。
⑤患儿俯卧,医者位于患侧,揉捏患侧斜方肌,并配合拿风池、肩井,结束操作。
二、针对非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主要以舒筋缓拘、牵张患肌为治则,采用揉捻、拿捏和伸扳的手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
①患儿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拿并稍向上提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操作2-3次。
②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手稍向下压住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上方,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作被动侧向运动,反复作数次。
③医者一手托扶患儿头项部,一手摩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结束操作。
在进行推拿治疗前,如果先将局部热敷,可提高治疗效果。取红花、芒硝、木香、苏木、木瓜、伸筋草各10克,水煎后,用一条毛巾在煎液中蘸湿,拧干后趁热敷在患儿患处,注意温度,不要烫伤患儿。方中红花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芒硝软坚散结;木香、苏木行气散结止痛;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诸药合用,可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筋通络、消瘀止痛之功。
为什么小儿易患歪脖子
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系—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的头颈部向患侧倾斜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斜颈的主要病变发生在颈部的胸锁乳突肌上,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所致,但发病的原因不清。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头前移,脸部后仰,患侧的耳、鼻、口位置低,而健侧的脸部较长、直而瘦。有的小儿可造成颈椎侧弯,两眼不在同一水平。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会逐渐加重。
先天性斜颈的最佳治疗时机是在新生儿期,此时可通过按摩、磁疗、局部热敷的方法。按摩时一定要注意手法,按摩时固定肩部,下颌转向健侧,使之牵拉患侧。家长可用手配合按摩患侧,每日约200次左右,以防止胸锁乳突肌萎缩。平日在喂奶的时候,让小儿侧卧于健侧,使之牵拉患侧。此治疗一般需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若不见好,即在1岁时进行手术矫治,切不可超过6~8岁。否则,年龄大了脸部和颈部畸形难以纠正过来。
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从而使小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有治病功效的一种保健方法。如今小儿推拿其功效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肯定,成为一种时尚的小儿保健方法。如今的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
先天性斜颈按摩手法 穴位按摩手法
取穴:扶突穴、水突穴、天鼎穴、翳风穴、天容穴、天牖穴。将婴儿平放在床上,保持仰卧位,用中指指端分别在上述穴位上进行点按,每个穴位点按3-5分钟,每日1次。
小儿斜颈按摩手法方法
1.按摩的常用手法
(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体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或向内外压按。小面积的按法也称点法。
(2)摩法。用大拇指或手掌在伤处(多为软组织)或穴位上反复地予以摩擦。
(3)推法。用手或手掌(主要是手拇指和小指的指腹部或掌根部等)向外用力推挤患者肌肉或用力进行直线式的按摩。在背脊部位推也称为推脊法。
(4)拿法。用一手或两手提拿患处的肌肉,加以压挤或提起肌肉后迅速放手等方法。后者也称“弹筋”。
(5)揉法。用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压按在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或掌指关节为主,做回旋状的揉动。
(6)掐法。用拇指指甲掐在主治的穴位上,予以一定程度地压按。
(7)搓法。用双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皮肉做快速揉搓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8)摇法。用两手牢牢固定住某一关节部位的两端(主要是颈、肩、肘、腕、髋、膝和踝等较大的关节),并从两端摇动关节部位,做回旋运动,以加强关节的活动能力。
(9)滚法。用手背部近小指侧的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以腕部做前、后、左、右连续不断地滚动。
(10)抖法。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同时做上、下、前、后摆动。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于腰部或肩部。
(11)摸法。用双手细细抚摸受伤的部位及周围,依靠双手的触觉检查损伤的真实程度,检查有无阳性体征(条索或硬结等物)。
(12)提法。将病人受伤损而下垂的肢体部分用手(或绳子)或轻或重地提起。必须注意由逆到顺,避免造成新的损伤。
(13)拔法。用双手或借助于他物来对向用力,使伤损而收缩重叠的筋肉伸展分离。必须持久适度用力,防止造成新的损伤。
(14)拉法。一般是平行用力,拉直筋络,帮助按揉理顺。
(15)晃法。轻轻摇晃,使受伤而粘连的骨肉组织松解、分离。
(16)端法。整复脱、断或变形的肢体部分(一般应由专业医师进行)。
(17)拍法。适度用力,以空心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可单手拍,也可双手拍。
(18)捏法。用两手指撮住皮肤表层高高提起,循序滚动前进。
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手法 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表现
在出生后,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梭形肿物(有的经半年后,肿物可自行消退),以后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突兀如条索状,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部旋向健侧。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周围有骨疣样改变的硬物,颈项活动障碍,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弯有困难。
小儿肌性斜颈按摩手法 小儿肌性斜颈日常调护
1.矫正头部,父母在日常喂奶,怀抱,睡眠垫枕时,应采用与斜颈相反的方向,以矫正斜颈。
2.自我按摩,父母在平时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螺纹面在小儿颈项患侧用揉法,揉小儿患部肿结处为主。
3.孕妈妈应注意孕期检查, 纠正不良胎位;孕期注意坐的姿势,不要曲腰压腹,防止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而致斜颈。
4.小儿不宜过早直抱,防止发生姿势性斜颈。
发生斜颈的病因是什么
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及面部变形为特点。少数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及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斜颈可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前者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引起的头颈歪斜的先天性颈部畸形,相当多见;后者是因颈椎骨质发育畸形所致的斜颈,较少见。
斜颈病因学说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目前仍未明了。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压力异常或胚儿胎位不正是产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主要原因。胎儿在宫内位置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可使一侧颈部受压,胸锁乳突肌内局部血运循碍,致使该肌发生缺血性纤维变性引起斜颈,也有学者认为是胸锁乳突肌营养血管栓塞,导致肌纤维变性而形成斜颈。
难产及使用产钳是引起肌性斜颈的原因之一。因为此症多发生于臀位生产者,但对胸锁乳突肌局部肿块进行检查并未发现有陈旧性出血痕迹,因此此观点未得到最后证实。此症有1/5的患儿有明确的家族史,故认为其的发生同遗传有关,且此类患儿常合并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
斜颈病理改变
胸锁乳突肌内肿块主要为条索状纤维化肌肉组织,大体标本外观类似较软的纤维疤痕,切面呈白色。镜下观察见其由致密的纤维组织组成,肌肉组织减少,横纹减少,严重者肌肉组织消失,出现较多的疤痕组织,但肌肉内无出血。
可根据肌肉及纤维组织所呈比例,分为三种病理类型:
1、肌肉型:以肌肉组织为主,仅含少量纤维变性的肌肉组织或纤维组织。
2、混合型:含肌肉组织和纤维组织。
3、纤维型:以纤维组织主为,含少量的肌肉或变性的肌肉组织。
此分型对临床疗效的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一般情况下,肌肉型疗效较好,纤维型疗效较差。
温馨提示:对斜颈患儿,在出生后两周即可开始被动牵拉矫正,即将患儿的头倾向健侧使健侧耳垂向肩部靠近,进行与畸形相反的方向运动。手法要轻柔,对肿物同时进行按摩,每次牵拉15—20次,一日-6次。在日常生活中喂奶、睡眠的枕垫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儿注意力,都可纠正姿态,有条件的可作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