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

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

1、伤食型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臭气很重,矢气较多,口臭纳呆,常伴呕吐。舌苔厚腻,脉滑。

中成药:

①保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儿滞灵冲剂,每次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食疗:

①莱菔子9克,鸡内金6克,淮山药、白糖各适量。将莱菔子、鸡内金水煎取汁,去药渣。将山药研粉,与药汁一起煮粥,调入白糖服食。连服3~5天。

②鲜胡萝卜2个,炒山楂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天1剂,分数次服用,连服2~3天。

2、风寒型表现:大便稀溏,色淡多沫,臭气轻,肠鸣腹痛,或伴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滑,脉浮。

中成药:

①藿香正气丸,每次2~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暑湿感冒冲剂,每次5~10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食疗:

①防风3~5克,藿香2~3克,葱白2茎,白蔻1克。加水共煎,沸后10分钟,取汁去渣。另用粳米 30克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每天分2次服完,连服3天。

②藿香5克,白蔻15克,生姜2片,水煎沸后10分钟,取汁代茶饮,或加红糖调味服。

3、湿热型表现:发热或不发热,大便如水样,内有不消化食物,色绿或黄,或有少许粘液,每天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量少色黄。舌红苔黄腻,指纹紫。

中成药:

葛根芩连片,每次1~2片(每片重0。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生苡米30克,白头翁15克,高梁米、白糖各适量。高梁米放锅内爆炒,取6克与苡米、白头翁同煎取汁,加白糖调服。每天1剂,分2~3次服用,连服数天。

②鲜竹叶15克,生石膏20克,扁豆10克,荷叶蒂1个。洗净后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再入粳米50克,同煮成稀粥,每天分2~3次服食。

4、脾虚型表现:时泻时止,日久不愈,大便稀溏或有不消化食物,食后即泻,面色苍白,睡眠露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中成药:

①小儿止泻片,每次3克,生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②参苓白术丸,每次2克,每日2次,空腹时大枣煎汤送服。

食疗:

①党参6克,茯苓9克,大枣5枚,炒米30克,红糖适量。加水煮粥服食,每天1剂,分次服用,连服2~3天。

②鸡内金1个,淮山药30克,糯米适量,鸡内金和山药炒香研末,每次5克,同糯米煮粥食,每天1剂,连续数剂。

哪个医院能治愈小儿腹泻

第一方面、医生队伍对得了小儿腹泻的人的医治时非常重要的指标

病人将要把自己委托给医院进行诊断、医治,而医治疾病的任务是由医生、护士和其他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其中医生是完成此项工作的主体,在疾病诊疗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要挑选有非常好的医生,也就是在医德上和业务技术上大多数非常好的医生所在的医院去就诊。

第二方面、医资力量时医院挑选的重要基本要求

医资力量是评价一个治疗小儿腹泻的医院好与不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挑选治疗小儿腹泻的医院也是如此。术业有专攻,治疗小儿腹泻的医院也是有自己的重点科室,有侧重点的。挑选治疗小儿腹泻的医院,不只看医院整体情况,还必然考量医院的重点科室。

第三方面、在挑选治疗小儿腹泻的医院时

必然挑选具备先进医治手段的医院这样能够使得了小儿腹泻的人得到非常好的医治具体疗效;挑选得了小儿腹泻的人医治基率高的医院,医治率高的医院说明它的医院具备更全面的医疗团队;在挑选医院时也能够参考得了小儿腹泻的人对医院的评价而做出挑选。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

伤食型: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泄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风寒型: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型:常见症状有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

脾虚型: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泄,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

解析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中医在辨证的同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往往有效:

寒泻即孩子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后引起的腹泻。常见发烧,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以选择藿香正气软胶囊,一次2粒,一日2次;或外用小儿敷脐止泻散贴脐,一日1次。

热泻即孩子肠胃积热,或外受暑湿引起腹泻。常见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可选用清热、止痛止泻中药治疗。如周氏回生丹,一次1~2粒;或用葛根芩连微丸,一次1克,一日3次。

伤食泻即孩子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常见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症状。用药可服至宝锭,一次1丸,一日2次。

脾虚泻即孩子久病久泻,或身体虚弱引起腹泻。常见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等症状。用药可选启脾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桂附理中汤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孟晓露用中药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满意。基本方为:红参、附片各5克~10克,肉桂3克~5克,茯苓10克~15克,甘草3克。加减:有伤食史伴呕吐,可加益黄散(青皮、陈皮、丁香、诃子、炙甘草);腹胀加小茴香、防风;大便白淡,四肢不温,重用附片,加炮姜;发热伴舌苔白黄厚腻,加荷叶、姜汁炒黄连。用法:上方剂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1剂,水煎取汁少量频服。有脱水者根据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

脐疗法

药物制作: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研成极细末,过筛,置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勿令漏气受潮。

使用方法:取药粉适量,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纳入脐孔,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绷带围绕脐部缚紧,以防脱落。12~24小时后揭去。一般12小时吐泻停止,24小时痊愈,愈后再贴1天,巩固疗效。

中医认为,脐部——即神阙穴,内连五脏六腑,为冲任经气汇集之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其表皮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敷脐易于穿透,药力可直达病所。脐疗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药粥疗法

豆粥取鲜山药30克去皮洗净,白扁豆15克,粳米30克。先将粳米、扁豆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八成熟,再将山药捣成泥状加入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2次温食。具有消暑化湿,健脾止泻之功效,适用于患儿湿热并重型腹泻。

丝瓜叶粥取鲜丝瓜叶30克,粳米30克。先将丝瓜叶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再滤取煎汁煮粳米为粥,粥成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分2次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湿之功效,适用于患儿感受外邪,热重于湿型腹泻。

茯苓前仁粥取茯苓粉30克,车前子30克,粳米30克。先将车前子布包放入锅中加水500毫升,煎半小时后取出布包,再将茯苓粉、粳米一起放入煎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具有清热健脾,利湿止泻之功效,适用于患儿湿重于热型腹泻。

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用纱布将山楂、神曲包好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去掉药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加适量白糖调味食用,每天2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功效,适用于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而致消化不良的患儿。

茯苓大枣粥取茯苓粉30克,大枣15克,粳米30克。先将大枣去核切碎,放入锅中加水浸泡20分钟,然后把粳米、茯苓粉一起加入煮成粥,服时加适量白糖,每天2次。具有健脾补中,利湿止泻之功效,适用于患儿脾虚久泻者。

参莲大枣粥取党参10克,莲子10克,大枣15克,粳米30克。先将党参、莲子研成细末,把大枣去核切碎,再将粳米与党参末、莲子末、枣肉一起加水适量煮成粥,加白糖少许,即可食用,每天2次。具有益气健脾止泻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之患儿。

糯米固肠粥取糯米30克,山药15克。先将糯米炒微黄,山药研成细末,然后把二者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熟后加胡椒面少许,白糖适量调服,每天2次。具有健脾暖胃,温中止泻之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型腹泻。

成人腹泻治疗最佳方法

成人腹泻治疗最佳方法:

腹泻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对于腹泻有什么治疗方法呢?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腹泻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医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医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医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做圆圈运动。

摩腹:腹指小儿腹部,医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做圆周运动。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医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

捏脊: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腹泻西医治疗方法

1控制感染:根据致病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一般可用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氟呱酸等抗生素。

2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可静脉输液。

3治疗休克:调整微循环紊乱,纠正酸中毒,可应用血管扩张药及碱性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腹泻次数过多者可用止泻剂,伴有心衰、脑水肿、休克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应及早给予对症治疗。通过这篇文章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治疗腹泻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腹泻虽然是小病,但是它带来的危害却是不容小觑的。被腹泻困扰的患者们,不妨尝试一下以上的治疗方法,只要您耐心坚持,相信一定能看到成效的。

腹泻治疗护理

一、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医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医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医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做圆圈运动。

摩腹:腹指小儿腹部,医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做圆周运动。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医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

捏脊: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二、腹泻西医治疗方法

1、控制感染:根据致病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一般可用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氟呱酸等抗生素。

2、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可静脉输液。

3、治疗休克:调整微循环紊乱,纠正酸中毒,可应用血管扩张药及碱性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腹泻次数过多者可用止泻剂,伴有心衰、脑水肿、休克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应及早给予对症治疗。

治疗小儿腹泻的中成药和食疗法

小儿腹泻中医里也称为“泄泻”,中医根据辨证理论,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种类型,根据小儿腹泻类型,提供相应的中成药和食疗法。下面看看治疗小儿腹泻的中成药和食疗法吧。

1、风寒型

表现:便便稀溏,色淡多沫,臭气轻,肠鸣腹痛,或伴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滑,脉浮。

中成药:①藿香正气丸,每次2~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②暑湿感冒冲剂,每次5~10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食疗法:①防风3~5克,藿香2~3克,葱白2茎,白蔻1克。加水共煎,沸后10分钟,取汁去渣。另用粳米30克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每天分2次服完,连服3天。②藿香5克,白蔻1?5克,生姜2片,水煎沸后10分钟,取汁代茶饮,或加红糖调味服。

2、湿热型

表现:发热或不发热,便便如水样,内有不消化食物,色绿或黄,或有少许粘液,每天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量少色黄。舌红苔黄腻,指纹紫。

中成药:葛根芩连片,每次1~2片(每片重0.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法:①生苡米30克,白头翁15克,高梁米、白糖各适量。高梁米放锅内爆炒,取6克与苡米、白头翁同煎取汁,加白糖调服。每天1剂,分2~3次服用,连服数天。②鲜竹叶15克,生石膏20克,扁豆10克,荷叶蒂1个。洗净后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再入粳米50克,同煮成稀粥,每天分2~3次服食。

3、伤食型

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便臭气很重,矢气较多,口臭纳呆,常伴呕吐。舌苔厚腻,脉滑。

中成药:①保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②儿滞灵冲剂,每次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食疗法:①莱菔子9克,鸡内金6克,淮山药、白糖各适量。将莱菔子、鸡内金水煎取汁,去药渣。将山药研粉,与药汁一起煮粥,调入白糖服食。连服3~5天。②鲜胡萝卜2个,炒山楂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天1剂,分数次服用,连服2~3天。

4、脾虚型

表现:时泻时止,日久不愈,便便稀溏或有不消化食物,食后即泻,面色苍白,睡眠露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中成药:①小儿止泻片,每次3克,生日2~3次,温开水送服。②参苓白术丸,每次2克,每日2次,空腹时大枣煎汤送服。

食疗法:①党参6克,茯苓9克,大枣5枚,炒米30克,红糖适量。加水煮粥服食,每天1剂,分次服用,连服2~3天。②鸡内金1个,淮山药30克,糯米适量,鸡内金和山药炒香研末,每次5克,同糯米煮粥食,每天1剂,连续数剂。

5、脾肾阳虚

表现:久泻不愈,日轻夜重,黎明更甚,便便如水样,有不消化食物,腹痛喜暖,形体日见消瘦,四肢发凉。舌淡苔滑润脉沉迟弱。

中成药:①附子理中丸,每次3克,每日2~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②四神丸,每次3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均可合用十味石榴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法:栗子仁与白糖适量。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喂服。每天1~2次,连服3~5天。

焦米粥止小儿腹泻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由于婴幼儿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加之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入侵,容易引起腹泻。气候变化,小儿腹部易受凉则肠蠕动增加,若天气过热则消化液分泌减少,都可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其病理是由“湿”所致。小儿脏腑娇嫩,易为外邪所侵,导致腹泻。中医将小儿腹泻归为伤食型、湿热型、寒湿型、脾虚型以及脾肾阳虚型。由于调护失宣、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营养过剩,皆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失司,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故腹泻。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均可导致脾胃虚弱。

粳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止烦渴、止泄、壮筋骨、通血脉之功。主治泻痢、胃气不足、口干渴、呕吐等。粳米炒熟发焦黄色使其性温,温胃止泻效果好。茶叶具有止痢作用,含有儿茶素类物质,能抑制肠道中的病原菌。红糖甘甜、温润,入肝、脾。有润心肺、和中助脾、缓肝气、补血、破瘀等功效。主治心腹热胀、口干欲饮、咽喉肿疼、肺热咳嗽、心肺及大小肠热等。红糖茶叶粥对于小儿腹泻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中医治疗应进行辨证论治,如果反复发作,则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防止疾病恶化。

秋季小儿腹泻的推拿疗法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脾胃功能失调或外感时邪所致,临床可分为伤食泻、惊吓泻、风寒泻、湿热泻和脾虚泻,小儿秋季腹泻以脾虚泻最为多见。小儿腹泻除有大便不正常外,还可出现许多兼加证:如发热、呕吐、口渴、流涕、咳嗽、腹痛、厌食、面黄、疲乏无力等。

对于小儿腹泻,中医常采用中药内服、膏药贴脐、饮食疗法及推拿捏积等方法治疗。吃中药需要请大夫根据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进行辨证施治。贴脐的膏药,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品种,可酌情选用。腹泻小儿的饮食疗法,可选用山药、生薏米、莲子等加在大米中煮粥,要求粥中的米要煮烂,其米汤也可给小儿频频饮之。

小儿秋季腹泻推拿捏积方法

采用推拿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可酌情选用补脾土、揉板门、揉外劳、运内八卦、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推拿手法,捏积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补脾土

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

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医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揉外劳

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医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运内八卦

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医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做圆圈运动。

揉脐

脐即肚脐,医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摩腹

腹指小儿腹部,医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做圆周运动。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医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

捏脊

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小儿腹泻的治疗注意事项

1、补足液体很重要

脱水是小儿腹泻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必须及时预防和纠正脱水,以免发展成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循环衰竭。对急性小儿腹泻患者,要补充足够的液体。具体的做法,可以配制米汤盐溶液(米汤1000ml加食盐3.5g)或糖盐水(白开水1000ml加蔗糖20g,食盐35g),先在四小时内按每公斤体重20-40ml口服,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就给多少。如果患儿病情不见好转或三天内出现腹泻次数和量增加,频繁呕吐,明显口渴,不能正常饮食,以及发热、大便带血等任何一种症状,就应该找医生诊治。静脉输液适用于中、重度脱水的患儿,是小儿腹泻的治疗重要的注意事项。

2、饥饿疗法不足取

小儿腹泻时采用饥饿疗法已沿用很久,不少家长和孩子腹泻后马上禁食。其实,这种饥饿疗法是不科学的,不但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降低小儿腹泻患者的抵抗力,而且容易使腹泻迁延不愈或发生营养不良。因此患儿腹泻应继续饮食。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若为人工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内的,用等量米汤或开水稀释牛奶喂养2-3天,以后恢复正常饮食。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可喂稀饭,吃面条、鱼或肉末,水果可榨汁或捣烂喂服。并应鼓励小儿腹泻患者多进食,每日加餐一次,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

腹泻如何治疗 治疗小儿腹泻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小儿腹泻有哪些常用药物

目前,治疗小儿腹泻常用的药物,国内外较推崇的有:1、蒙脱石粉,即思密达,具加强、修复消化道粘膜的屏障作用,并能固定、清除各种病毒、细菌及其毒素,适用于各种腹泻。2、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制剂,可调节肠道内环境的稳定,保护肠道内有益菌群,有利于腹泻的治疗。3、丁桂儿脐贴(原名:宝宝一贴灵),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外用贴剂,简单方便有效,且无副作用。 此三种药物,可作为家庭小药箱的常备药物,父母还可以自己去药店买一些药材来制作,但是父母要根据医生的叮嘱来做,还要了解孩子会不会对这些药材过敏。婴幼儿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症、轮状病毒感染及其他细菌感染,促使肠蠕动增强,大便次数增加,腹部不适等。目前虽然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方法有多种,但病程长,费用高。采用吴萸散敷脐疗法,既经济,又方便,且疗效可靠。取吴茱萸3g,丁香1.5g,木香1.5g,苍术3g,肉桂3g,五倍子10g。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混匀后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每2日换药1次。如腹泻严重有脱水症状者,可口服补液盐。

现在很多父母会用中医来给孩子治疗腹泻,因为中医对孩子的身体副作用会小很多。很多父母感到疑惑于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小儿腹泻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又要怎么运用中药来治疗呢?腹泻多由饮食不节,食滞胃肠或感受暑湿,致使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调,因而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吴茱萸、丁香是辛热,可以除寒呕、温胃;而木香微温,散滞和胃调风;肉桂辛热,通脉、温补,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五倍子酸寒,收敛固涩,此外醋也有收敛固涩之功。诸药合用敷脐通神阙穴,具有通风燥湿健脾,解除腹胀调气血之效,从而达到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治病的目的。以上的中药材可以给孩子治疗腹泻,可是中药比西药效果慢一些,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是用中药还是西药。

小儿腹泻用药原则

小儿腹泻时要注意什么?1、饮食调整。 2、根据病原选择抗生素治疗。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静脉补液。 4、对症支援疗法。 用药原则,用药前应明确病因,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多为自限性疾病,如“秋季腹泻”,切不可滥用抗生素,避免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而致腹泻迁延不止。对于婴儿腹泻重症需用抗菌药者,最好作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1、细菌性肠炎选用1~2种抗生素,如庆大酶素、氟呱酸、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 氟呱酸儿童慎用。 2、酶菌性肠炎选用制酶菌素、克酶唑口服。 3、轮状病毒性肠炎口服潘生丁,或静滴病毒唑,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4、腹泻时间长,体质虚弱者予支援疗法,输注白蛋白或血浆。 5、中毒症状消失,大便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球,但腹泻不止者可用止泻剂,呕吐、腹胀者对症处理。6、重型腹泻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即应进行液体疗法,输入各种组成液,如半张液、2/3张液,酸中毒严重者补充碱性溶液。 7、如出现低钙抽搐者,可补钙。

婴儿腹泻中医推拿疗法

如何通过推拿来给宝宝治疗腹泻呢?有一些基本的推拿处方,家长可以在家自行给孩子推拿,一是可以止泻,另外也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伤食泻和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治疗手法是不一样的,需要中医进行辩证治疗。比如伤食泻可以加“推大肠”,风寒泻就可以在推拿基础上加”推三关”等。

准备:医生提醒,在给孩子按摩推拿之前,一定要准备好BB油,在按摩部位涂抹均匀。

1.揉腹法。家长可以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者2分钟左右。这个按摩手法可以让孩子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医生提醒,一定要逆时针,也就是要逆着肠子的方向揉动。

2.推背法。方法要领是顺着宝宝的脊柱由下往上搓,一直搓到皮肤微红发热为止。小儿腹泻伤经液,气血经液同源,所以要给宝宝补气血。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推背可以补阳气,健脾补肾,增强孩子抵抗力。

3.推上七节骨。用拇指侧面或者食指、中指指腹,从宝宝的骶骨(尾椎)出往上推,直推到腰部,即命门(督脉穴,第二腰椎下凹陷中)处止。推拿时,手法可以稍重一些,推到皮肤发热为适度。这是比较好的止泻手法。

4.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家长可以用右手拇指指腹顺时针旋揉宝宝手掌大鱼际,次数在50次左右。按揉这里,可以健脾促消化,增强肠的蠕动功能,让宝宝的肠功能更好。

5.补肾。家长按住宝宝的小拇指最外面一节的指腹,顺时针旋推,150~300次。在这里,是宝宝肾经的反应点,肾主水,所以推拿此处可以补肾水,防治宝宝因腹泻而发生脱水的情况。

相关推荐

小儿食积的中医疗法

中药调理法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主,可选用保和丸加减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山楂、莱菔子、厚朴、槟榔、木香、枳壳等。几味药膳调理治食积1、如用大米50g,白萝卜100g,胡萝卜100g煲粥。2、谷芽、山楂、槟榔、枳壳各等分碾末冲服,每次1-2g,每日三次。3、焦馒头粥或焦米粥。将馒头切碎后炒焦加水煮粥,或将米炒黄煮粥,也可用饭锅巴适量煮水喝。4、内金粥。鸡内金15克,大米15克炒焦,共研成细末,

珠芽蓼止泻颗粒用多久有作用呢

珠芽蓼止泻颗粒由纯天然植物药材制成,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药物不被消化道吸收,是国家目前批准的.纯中药制剂的儿童专用止泻药。但有些家长不清楚珠芽蓼止泻颗粒需要服用多久才能起治疗作用,下面,笔者为各位家长讲解这个问题。研究证明,小儿秋冬季腹泻,大多数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由于病毒损害小肠上皮细胞,影响钠和水的吸收,停留肠内引起引起渗透性腹泻。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虚弱,或天气变寒,感受外邪,脾胃失调。湿浊表里

小儿腹痛中医推拿疗法

1. 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2. 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3. 方义:推脾经,摩腹,分腹阴阳——调理脾胃,和中止痛。运内八卦——理气调中,并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拿肚角,掐揉一窝风——缓急止痛。4. 加减治疗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推脾经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⑵伤食痛:加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

小儿腹泻会带来什么危害

小儿腹泻的疾病如果一旦出现了,那么作为家长自然是最担心不过的了。不过,在担心的同时,专家提醒家属,切不可乱了阵脚,此时,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认识到腹泻对小儿的危害,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方法的选择也要慎重认真。小儿腹泻除了影响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外,还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损害某些机体组织。这是因为在腹泻过程中,本来应该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进入机体,但机体内各器官还需照常进行各项生理功能。如长

小儿咳嗽的中医疗法

小儿咳嗽的中医疗法中医的角度看来,宝宝咳嗽多数情况是小儿肺热未除,外邪(受凉)入侵,宝宝阳气过盛而易化实热,阴津不足易化虚热,肺常不足则热邪易于克肺脏,引起肺热。在传统方剂基础上,中国中医研究院对小儿肺热、咳、喘症状多发、易反复、肺部易感染等特点只需服用一种中成药即可系统治疗小儿肺热、咳、喘症。可作为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辨证治疗的首选药品之一的用药。小孩咳嗽常用中成药1、小孩化痰止咳颗粒:针

中医拔罐如何治疗小儿腹泻

中医拔罐如何治疗小儿腹泻小孩腹泻主要就是吃错了东西,天气寒冷,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冷风侵入体内,从而造成了一种胃肠道疾病,此症以婴幼儿夏秋季发病居多。现代医学儿科中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属此类范围。利用拔罐疗法可以消除病痛,来了解一下吧。一、外感风寒(一)症状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夹有较多泡沫,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白,食指侧(靠近大拇指方向)的皮肤可见血管纹色红。(二)治法(1)选穴

婴儿腹泻的中医疗法

1、伤食型腹泻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泻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可采用以下食疗:荠菜汤:取鲜荠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苹果汤:取苹果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1岁者,可吃苹果泥。2、风寒型腹泻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可采

让孩子轻松远离肚子疼

中医小儿腹泻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罗爱武医师认为,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疗。其中小儿腹泻调整饮食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得好,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或止泻,促使脾胃肠道早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有利于机体较快康复。一、辩证治疗:1、湿热型小儿腹泻湿热型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

小儿腹泻伴发热该如何处理

西医首先我们先谈谈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临床最常见的引发小儿腹泻的病原体是病毒和细菌。若病发于5-8月份,大便呈蛋花汤样,色较黄,有粘液,以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能性大。对由此引起的腹泻及发热,应控制感染,临床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口服,感染较重者可予头孢菌素类药物静脉注射。但此类感染仅占小儿腹泻病的30%左右,临证应细心鉴别,不要冒然使用抗菌素。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多发于秋、冬季,通常起病较急,大

小儿腹泻的饮食疗法是怎样的呢

秋季小儿腹泻常用的饮食疗法1、饮食策略:适当延长喂哺的间隔时间,减少喂哺剂量(对于吃得少的宝宝,只要宝宝想吃,就不要限制),减少食物种类,改变烹饪方法(如把鲜奶多煮沸几次,弃去上面的奶皮)等。2、禁食疗法 : 对于单纯腹泻,大多不需要禁食。即使禁食,也不超过6~8个小时。禁食的结果,可能使宝宝出现饥饿性腹泻,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还可能造成营养不良。没有医生嘱咐,爸妈不能对腹泻的宝宝实行禁食或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