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呼吸道异物进入
预防呼吸道异物进入
1.最好不要给五岁以下儿童吃瓜子、花生、豆类等食物。吃西瓜时可先去掉瓜子。进食避免谈笑、哭闹或打骂小儿。要改掉边走边玩边进食的不良习惯,以免一旦跌交后啼哭,将口中食物吸入下呼吸道。要细心照看小儿,教育年龄稍大的儿童,勿给幼儿喂吃瓜子、花生、豆类等食物。也要提防小儿自己拿取上述食物。
2.教育儿童不要把小玩具放在口中,发现儿童口中含有东西时要及时设法取出。但切不可强行夺取,以免哭闹后吸入。
3.成年人应改掉工作时把针、钉等物咬在嘴里的习惯,以防发生意外。对于昏迷或全麻后未清醒的病人,要细心护理:预先取下已摇动的假牙,呕吐时,头应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下呼吸道。
怎样预防呼吸道发炎
1、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有助于增进婴儿抗感染能力。尤其是分娩后最初分泌的初乳,含有丰富的抗体及微量元素,特别是SIGA有助于预防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因此,母乳喂养的小儿一般较少发生伤风感冒。
2、体格锻炼
体格锻炼有利于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对疾病的防御能力。体育活动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进行锻炼;如开窗睡眠,使小儿吸入较冷而新鲜的空气,上呼吸道粘膜,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待小儿习惯开窗睡眠后,可进一步实行户外睡眠。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用温水洗浴,或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三浴(日光浴、水浴、空气浴)锻炼,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增加营养
获得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A,小儿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通过适当饮食调整,增加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A的摄入,或用锌制剂和维生素A丸治疗后,这些小儿的免疫力可明显提高,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七大措施预防呼吸道疾病
1. 加强孩子的体格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 居室一定要保持空气清新,温度和湿度得当,让孩子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条件不太好的公共场所。
3. 夏天的雨水比较多,早晚温差有一些变化,在带孩子的时候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
4. 到了夏天很多家庭喜欢用空调电扇,有小孩的家里空调温度不要开得特别低,以大人感觉到比较凉爽适宜但是又不觉得冷就可以了。
5. 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同班的小朋友有发热症状的话,让孩子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进行预防。
6. 孩子户外活动补充液体摄入量特别是糖盐水。
7. 从外面回来以后一定要及时给孩子清洗双手,最好用淡盐水再漱漱口,清洁一下鼻腔。
咳嗽的预防
不论是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的哪一部分发炎,或食物、灰尘、烟雾等异物吸人呼吸道,或呼吸道的菓一部位受肿瘤或肿大的淋巴结的压迫、牵引,或胸膜受刺激等因素,均可引起咳嗽。有的小儿还会模仿成人咳嗽。这些因素可刺激、支配呼吸、消化等器官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再将这种刺激传到大脑呼吸中枢的咳嗽中心,于是产生咳嗽反射。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有清扫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气管畅通的作用。所以,对小儿咳嗽单用止咳药来制止咳嗽显然是不对的,而应对症消炎止咳。有些肺炎病儿,病情好转时咳嗽反见增多,这是因为呼吸道内稀薄的分泌物需通过咳嗽反射来清除的缘故。如突然发生呛咳,则往往说明有异物进入呼吸道,这时应鼓励咳嗽.通过咳嗽反射将异物排出体外。
对由于慢性咽炎的长期刺激形成的习惯性咳嗽,应在炎症消除后,通过加强自我意识控制而逐步减少咳嗽。总之,针对病因治疗咳嗽是根本。
由于绝大部分咳嗽是由于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因此预防呼吸道疾病是防止咳嗽的关键。预防措施有;
1.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
3.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家人有感冒时,室内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5.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
6.感冒流行期间可服中药预防。配方是:贯众12克,防风12克,荆芥10克,每日一帖,连服2—3天。
对经常易感冒的小儿,可每天以黄芪15克,红枣7只,煎汁代茶,长期服用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导致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症状
气管支气管异物又称气道异物,多见于儿童,分内源性及外源性两类,前者是指呼吸道内有假膜、干酪样物等堵塞;一般所指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属外源性,即外界物质误入气管、支气管内而致的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该病发生时主要有以下症状表现。
一、临床分期表现:
1、异物吸入期:异物经声门入气管时,必出现剧烈呛咳,有的同时出现短暂憋气和面色青紫。如异物嵌顿于声门,则可出现声嘶及呼吸困难,严重者发生窒息。如异物进入气管或支气管,除有轻微咳嗽外可无其他症状。
2、安静期:异物进入气管、支气管后,停留于某一部位,刺激性减小,此时患者可有轻微咳嗽而无其他症状,常被忽视。此期长短不定,如异物堵塞气管引起炎症,则此期很快结束而进入第3期。
3、炎症期:异物的局部刺激和继发性炎症,加重了气管、支气管的堵塞,可出现咳嗽、肺不张和肺气肿的表现,患者此期可出现体温升高。
4、并发症期:随着炎症发展,可出现肺炎、肺脓肿或脓胸等。患者有高烧、咳嗽、脓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此期的长短和轻重程度可因异物大小、性质、患者的体质及治疗情况而异。
二、具体临床表现:异物所在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症状。
1、喉异物:异物进入喉内时,出现反射性喉痉挛而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和剧烈的刺激性咳嗽。如异物停留于喉入口,则有吞咽痛或咽下困难。如异物位于声门裂,大者出现窒息,小者出现呛咳及声嘶、呼吸困难、喉鸣音等。如异物为小膜片状贴于声门下,则可只有声嘶而无其他症状。尖锐异物刺伤喉部可发生咯血及皮下气肿。
2、气管异物:异物进入气道立即发生剧烈呛咳,面红耳赤,并有憋气、呼吸不畅等症状。随着异物贴附于气管壁,症状可暂时缓解;若异物轻而光滑并随呼吸气流在声门裂和支气管之间上下活动,可出现刺激性咳嗽,闻及拍击音;气管异物可闻及哮鸣音,两肺呼吸音相仿。如异物较大,阻塞气管,可致窒息。此种情况危险性较大,异物随时可能上至声门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青岛医学院曾遇一例3岁患儿,异物为西瓜子,病程10个月。在10个月期间,共发生3次窒息,均在去医院途中缓解。此因西瓜子在气管内上下活动,突然贴于声门下而封闭声门裂发生窒息。
3、支气管异物:早期症状和气管异物相似,咳嗽症状较轻。植物性异物,支气管炎症多较明显即咳嗽、多痰。呼吸困难程度与异物部位及阻塞程度有关。大支气管完全阻塞时,听诊患侧呼吸音消失;不完全阻塞时,可出现呼吸音降低。
婴幼儿呼吸道进入异物如何急救
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的病死率在逐年下降。而因意外伤害造成的儿童死亡率却在逐年上升。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率更高。其中由于呼吸道异物造成的儿童窒息死亡占了一大部分。
从儿童的发育情况看,当婴幼儿牙齿未萌出或萌出不全时,其咀嚼和吞咽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其上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力也较弱。因此,当儿童在进食瓜子、豆类、果冻等食物时,或玩耍扣子、小件玩具时,如果突然出现惊吓、跌倒、哭、笑等情况时,极易使异物进入呼吸道。
异物进入孩子的呼吸道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异物进入喉室内。此时,异物会刺激孩子喉室内的粘膜,而使其先出现剧烈的呛咳、气急等症状,随后,会出现喉鸣、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等症状。如果异物将声门堵塞,或引起喉痉挛时,孩子会出现口唇、指甲等处的青紫及面色苍白等缺氧情况。此时,若不采取急救措施患儿可在数分钟内,因窒息缺氧而死亡。若发生此种情况时,家长们应立即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急救:
1.倒立拍背法:立即倒提孩子的双腿,让其头朝下,同时用力拍击孩子的背部。这样可以通过异物自身的重力和拍打时胸腔内所产生的气体压力,迫使异物排出。
2.推压腹部法:让患儿坐着或站着。家长站在孩子的身后,用双手抱住患儿,一手握拳,大拇指向内,放在患儿的肚脐和剑突之间,另一手的手掌压住拳头,有节律地使劲向上向内推压患儿的上腹部。这样可使患儿的横隔抬起,从而压迫其肺底,使其肺内产生一股较强的气流向外排泄,从而迫使异物随着气流排出。家长进行抢救时要动作迅速、用力适度,以免造成患儿的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在异物退出、进入患儿的口腔后,应及时用手帮助患儿将异物取出,以防异物再次被吸入呼吸道。
二、棱角较小的异物越过声门进入气管。在这种情况下,患儿也有剧烈的呛咳和气急等症状。此时,气管内的异物多可活动。异物会随着呼吸的气流而在气管中上下移动,冲击声门。若异物卡在声门下面,患儿可立即出现口唇、面色青紫及呼吸困难等窒息缺氧症状。若发生这种情况时,家长也可使用上述的倒立拍背法和推压腹部法进行急救。当这两种急救方法均不能见效时,家长还可以立即为患儿做环甲膜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的具体操作办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床上,抬高其肩部,让其颈部伸展,并在其喉部做无菌消毒。家长可一手固定患儿的喉部,另一手持一根粗针头,在孩子喉结下方的凹陷处将粗针头插入气管内。也可用刀片在患儿喉结下方的凹陷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环甲膜,并进入气管。然后,再将一根小塑料管或两端开口的笔管插入气管内,以保持患儿气道的开放。这样可以使患儿免于窒息。同时,应迅速将患儿送往附近的医院,做进一步抢救。在为患儿做上面的小手术时,一般情况下严重窒息的患儿神志已丧失,患儿不会感到疼痛,再则环甲膜处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所以,只要救助者动作迅速,细心谨慎,一般不会损伤患儿颈部的血管,并能达到解除患儿窒息的目的。
三、较小的异物进入支气管。出现这种情况的患儿一般症状较轻,所以有时会被家长忽视。而当异物使患儿出现长期咳嗽、发烧,甚至出现肺炎、肺脓肿、肺不张等病症时,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常常是家长送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异物才被发现,并予以处置。
怎样预防呼吸道感染
1、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有助于增进婴儿抗感染能力。尤其是分娩后初分泌的初乳,含有丰富的抗体及微量元素,特别是SIGA有助于预防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因此,母乳喂养的小儿一般较少发生伤风感冒。
2、体格锻炼
体格锻炼有利于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对疾病的防御能力。体育活动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进行锻炼;如开窗睡眠,使小儿吸入较冷而新鲜的空气,上呼吸道粘膜,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待小儿习惯开窗睡眠后,可进一步实行户外睡眠。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用温水洗浴,或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三浴(日光浴、水浴、空气浴)锻炼,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增加营养
获得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A,小儿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通过适当饮食调整,增加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A的摄入,或用锌制剂和维生素A丸治疗后,这些小儿的免疫力可明显提高,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4、按时预防接种
如接种麻疹、百日咳、风疹等的预防针,可有效地提高小儿对这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切断这些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
秋冬季预防呼吸道疾病
避免受凉
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所以,秋冬季保暖很重要,尤其儿童、老人及有基础疾病的人。
净化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远离家禽及其分泌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少去空气不流通或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用流动水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鼻口,并及时将纸巾投入有盖的垃圾桶内;吃禽肉、禽蛋要煮熟煮透。
补充营养
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冬季气候干燥,空气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注意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内环境。
注意生活规律
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但雾天不要晨练,因为浓雾中不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
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雾天外出可戴口罩。
免疫预防,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接种
流行季节前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麻疹、流脑、肺炎等疫苗。根据我的观察以及平时了解的情况,有些人在疫苗接种时仍存在以下误区:误区一:接种甲型流感疫苗能预防所有流感。误区二: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能预防甲型H1N1流感。误区三:季节性流感疫苗“包治”感冒。误区四:接种流感疫苗百无禁忌。
早发现,早治疗
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如何处理呼吸道异物
1、冲击腹部法。 站在患者的身后,从背后抱住其腹部,双臂围环其腰腹部,用其中一个拳心向内按压于患者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也捂在拳头之上,双手同时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挤压,反复实施,增加腹部的压力,让患者将堵塞物吐出。
如果是自己独自一人,请立即用自己的拳头和手掌猛烈刺激腹部,或者用一些钝的桌角之类的物体猛烈刺激按压腹部,将异物吐出。
2、海姆立克急救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救助的方法。也被称为生命的拥抱。救助者采取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势,然后让患者拱门坐在他的大腿上,让身体稍微向前,然后双臂分别从两个患者腋下围住病人。左手紧握,他的右手握着左手手腕从前面,左钩在胸部以下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突然收紧双臂,用左拳的户口猛烈打击患者上腹部区域上方,给腹部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腹部下陷,而腹部下陷之后,腹部的内容就会上移,迫使隔膜上升挤压肺部和支气管,每个冲击能为气道提供一定的气量,因此,将气管内异物冲出来。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直到异物排出。
咳嗽的危害
因为会造成咳嗽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一些疾病因素造成的所以说面对这些可能会出现咳嗽的疾病最重要的是要积极的接受治疗,而平时的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预防一些异物进入呼吸道。
咳嗽是咽喉部受外界因素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对人体正常的保护性机制。如从支气管、肺排出的痰会刺激咽喉部产生咳嗽反应,促使排出;有害气体刺激咽喉部,会引咳嗽,提醒人们避开危险;异物刺激咽喉部,会引起强烈咳嗽反应,以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
咳嗽的危害也很多,最主要的是对肺的损伤,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肺内压增高,在有肺部疾病时,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结核病人,剧烈咳嗽可使肺泡壁弹性减弱,最终导致肺泡破裂,形成肺大泡,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咳嗽本身会造成咽喉部充血,不利于咽喉炎的康复。危害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细数。 建议,有咳嗽的人要及早到医院检查,明确病因,无论是咽喉炎、支气管炎、还是结核、肺炎,都要积极治疗。
异物进入眼睛怎么办
闭上眼睛
如果是轻微的灰尘进入眼睛,暂时将眼睛闭上,异物刺激所产生的泪水会将异物冲洗出来。
冲洗眼睛
若一时眼泪难以将异物冲出,可把脸沉入干净的水中,并且不停地杂眼睛,或者侧卧着让旁边的人用温水冲洗眼睛。特别是遇到不小心将洗涤剂等吃继续液体进入眼睛时,及时用清水不停地冲洗是最有效的缓解方法。
棉签拭去异物
如果上述方法任然不能缓解异物进入眼睛所引起的不适,可用干净的大拇指按住下眼睑,轻轻地把它拉开,检查下眼睑内侧,如果有灰尘存在,可以用棉签或者干净的手帕沾上清水后轻轻的将异物拭去。切忌不可用手揉搓,以免将手上的细菌造成眼睛感染。
打喷嚏和咳嗽的区别是什么
打喷嚏的现象是指在将进入鼻腔的异物(如灰尘、细菌、花粉等)驱赶时出现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射”。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的突发性症状,咳嗽由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的保护性作用。
呼吸道梗阻
呼吸道异物梗阻是危及生命的常见紧急情况,特别是小儿,是导致昏迷和呼吸心跳停止的常见原因。如不及时解除梗阻,病人很快因缺氧出现紫绀、意识障碍和死亡。如果异物早期梗阻在喉、气道声门和大气管内,及时采用一些简单的清除方法,完全有可能将异物排出,解除异物梗阻。现场抢救的时间、方法及程序正确与否,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
一、呼吸道异物梗阻的表现
如果发生呼吸道异物梗阻,可从病人的表情、咳嗽、呼吸声音、面色、胸部呼吸运动和全身反应等表现出来。
1、部分气道阻塞表现:
(1)痛苦表情:常不由自主地以一手呈“V”字状地紧贴于颈部、喉部,表现出窒息的痛苦表情,以示痛苦和求救。这成为一个特殊典型的体症。
(2)尚有较好的通气者,多有剧烈、有力的咳嗽,有典型的喘鸣音。阻塞严重气体交换不足时,表现为呼吸困难、明显气急、咳嗽无力,或有鸡鸣、犬吠样的喘鸣音。
(3)口唇和面色可能发生紫绀或苍白。
2、完全气道阻塞表现:
(1)突然不能说话、不能咳嗽;有挣扎的呼吸动作,但无呼吸声;
(2)面色立即紫绀、灰白、苍白等;
(3)神志很快丧失、出现昏迷,随即出现心跳骤停。
二、清除呼吸道异物的徒手操作方法
如果病人尚有较好的呼吸通气,为非完全梗阻,这时候鼓励病人缓缓吸气,然后强力向外咳嗽,力争自行将异物咳出;如果出现明显气体交换不足,有可能为完全梗阻,应立即采用体位排出法、手拳冲击法、拍背法等。其机理是利用患者体位,以手法增加胸内压,用气流去冲击异物,使异物排出气道。
1.1:腹部冲击法:(海姆立克Heimlich法)
1.1.1 立位腹部冲击法:适用于意识清楚的患者。 取立位,急救者站在患者背后,给患者弯腰头部前倾,以双臂环绕其腰,一手握拳,使拇指倒顶住其腹部正中线肚脐略向上方,远离剑突尖。另一手紧握此拳以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将拳头压向患者腹部,连续6~10次,以造成人工咳嗽,驱出异物,每次冲击应是独立,有力的动作,注意施力方向,防止胸部和腹内脏器损伤。(图2)
1.1.2 卧位腹部冲击法:适用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另外,此法也可用于抢救者身体矮小,不能环抱住清醒者的腰部时。将患者置于仰卧位,使头后仰,开放气道。急救者跪其大腿旁成骑跨在两大腿上,以一手的掌根平放在其腹部正中线肚脐的略上方,不能触及剑突。另一手直接放在第一只手背上,两手重叠,一起快速向内向上冲击伤病者的腹部,连续6~10次,检查异物是否排出在口腔内,若在口腔内,用手取异物法取出,若无,可用冲击腹部6~10次进行检查。(见图3)
1.2婴幼儿呼吸道异物的现场
(1)拍背法:抢救者可以前臂支撑在自己的大腿上,婴儿脸朝下骑跨在前臂上,头低于躯干。抢救者一手
牢牢的握住婴儿下颏以支持其头颈部,用另一手的掌跟部用力拍击婴儿两肩胛骨之间的背部4次,利用拍击背部而增加的气道压力,使气道阻塞物松动。
(2)胸部手指猛击法:患儿取仰卧位,抱持于急救者手臂弯中,头略低于躯干,抢救者用两个手指猛击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4次,通过驱使肺内空气向上进入气道,以有足够的驱动力排出异物。必要时可与以上方法交替使用,直到异物排出。
对已失去知觉的婴儿,抢救者应立即进行两次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若胸廓上抬,说明气道通畅,应进一步检查昏迷原因。若吹气时阻力很大胸廓不能上抬,说明有气道异物存在导致呼吸道梗阻。抢救者在呼救的同时,应立即按照上述方法轮换着拍击背部和胸部,由于婴儿失去知觉不能咳嗽,所以,连续拍击数次后,要将婴儿脸朝上,将大拇指放进婴儿口内舌部上面,提起舌¾下颏部使口腔张开,仔细检查口内有无异物。注意要确实见到异物时才能试图将其取出。如此反复持续进行,直至专业抢救人员到达后用器械取出异物。
通过以上抢救程序,如清除异物成功,则畅通气道,根据心肺脑的情况,给予生命支持,适时转送。如清除异物失败,能吹入气体者,则按如下程序:清理口咽异物——快速连续拍背4次——人工呼吸2次,反复交替进行;不能吹入气体者,除重复以上程序,有条件时可采用气管穿刺、气管切开,或用喉镜、气管镜及时取出异物,切勿耽搁时间而延误抢救。
怎样防止呼吸道异物
1、将食品切成小块,细嚼慢咽。特别是年糕等食物,注意不要粘住喉咙。
2、吃饭时不要说笑。
3、饭前和吃饭过程中不要过量饮酒。
4、小儿嘴里塞满食物时不要走动、玩耍。
5、婴幼儿身边不要放置小件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