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就诊前要注意些什么 糖尿病就诊前准备工作有哪些
糖尿病就诊前要注意些什么 糖尿病就诊前准备工作有哪些
一位病友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方法较科学,其经验值得借鉴。他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撰写了“60年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报告”,并将自己历年来的就诊资料按顺序装订成册,每次就诊前根据资料写成简明扼要的书面情况,内容包括:
1.此次就诊主要症状:目前身体有哪些不舒服的情况,希望医生帮助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头晕、失眠、心慌等;
2.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的确诊时间,有无“三多一少”的症状,有无心脑血管、微血管等并发症,采用过哪些治疗方案、药物疗效,近期血糖、血压控制情况,饮食和运动情况等;
3.既往病史:过去曾患何种疾病,因何病住院治疗,做过什么手术、留下什么后遗症等;
4.目前用药情况:药物的种类、剂量、服药的方法和频率,有无用药不适,是否漏服等;
5.过敏史:对何种药物过敏(这点很重要,可以提示医生避害趋利);
6.辅助检查结果,并按时间顺序将历次化验检查结果归类粘贴在一起,自我监测的血糖、血压数值表等;
7.一般情况:体重增减、腰围、饮食、夜眠和大小便等情况。
该病友对自己身体状况了然于胸,医生看完后,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他的病情有了全面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医患沟通和理解,也能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获得双赢的效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糖友”就诊前能针对自己此次就诊目的记上几点简要的提纲,就诊时就能有条不紊地向医生陈述病情,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并加上血糖检查情况:
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的时间,1天内的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
或者空腹血糖(指空腹状体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7.0mmol/L;
或者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判定为糖尿病。
备注:无糖尿病症状者,需要另日重复进行测定血糖以明确诊断。
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医学上过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然而,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是极为严重的。临床观察表明,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人因心肌梗死而死亡者,可占糖尿病死亡人数的75%~80%。因此,在第1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大会上,心脏病和糖尿病专家一致提出:“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美国心脏联合会早就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依据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易感基因;糖尿病人几乎具有所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低度系统性炎症等。糖尿病不仅糖代谢异常,而且是一种糖脂病,即血糖血脂紊乱性疾病。近年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仅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但心肌梗死等大血管并发症并未显著减少;而严格控制血压,方能明显降低大血管并发症。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了5―8倍,糖尿病已成为人类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杀手。糖尿病人心脏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死亡率高5―6倍;其心脏病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早、发病快。有相当多的患者,糖尿病和冠心病几乎被同时发现,除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外,糖尿病心脏病往往还合并有心肌与心脏自主神经的损害,其严重性远远高于非糖尿病人的冠心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在糖和脂肪等代谢紊乱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基础上,心脏会发生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即冠心病;微血管病变即心肌病;自主神经病变则常导致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上述三种病变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重叠发生,所以,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患者早期可以无症;吠,稍晚可出现头晕、多汗、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等;部分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胸痛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心肌梗死常为无痛性心梗,病变累及血管多而严重,极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情凶险,抢救成功率低而死亡率极高。
糖尿病性心脏病虽然死亡率高,但更为可1、6的是,至今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糖尿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心血管病的极高危人群。他们离心血管病只有“一步之遥”,却不知道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还要及时纠正体内的高血黏、高血凝、高胰岛素血症状态。
专家认为,只有及时控制“六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等,使这些指标都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才能减少和减缓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多尿、多饮、多食是最明显的特征,早期的患者肥胖居多,糖尿病持续一段时间后,消瘦多见。许多人无任何症状,仅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高血糖。所以没有症状不代表健康,高危人群还是要以检查化验为准。
警惕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其并发症,肾病(肾功能衰竭、泌尿系感染)、眼病(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脑病(脑血管病变)、神经障碍(足部坏疽、四肢酸痛麻木)、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皮肤病(皮肤瘙痒、皮肤感染)、性障碍(阳痿、月经不调)、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肺炎、肺结核)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身体虚弱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诊断标准
1.尿微量白蛋白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但24小时内不会超过20毫克,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当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为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
2.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氟酸脱羧酶抗体
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者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测定意义较大,如果发病已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
3.糖基化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糖基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的测定可反映测定前1-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其临床意义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相似。
4.血胰岛素及C肽
胰岛素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原可被相应的酶水解生成胰岛素和C肽,因此血胰岛素和C肽都能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例如测定注射过胰岛素或正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而C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
尿里有糖就是糖尿病吗
在检验技术不甚发达的年代,医生只能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检测尿中的葡萄糖含量是否超标,所以就产生了「糖尿病」这个名字。但是早在尿中出现葡萄糖之前,血液中的糖含量就已经超标,所以现在已经使用血液代替尿诊断糖尿病。葡萄糖是身体所需要的能量,正常情况下不会通过尿排出,但是一次进食含糖食品过多,或者患某些肾脏病的时候,尿中也会出现糖,这些情况并不能说明就是糖尿病,需要测血糖来鉴别。
糖尿病诊断标准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糖尿病最初的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典型的表现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视力模糊:因为房水的渗透压受血糖的调节,血糖高,房水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进而导致视力模糊。
2型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可有皮肤瘙痒,尤其是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顽固的外阴瘙痒,很难治愈。 多数病人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以并发症或伴发病就诊。早期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分泌时相异常,很容易饥饿,可表现为低血糖症状。
此外,在围手术期发现血糖高,以及在应激状态(感冒发烧、中风、心肌梗死等情况)下发现血糖升高的人应该要怀疑糖尿病。 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如有遗传倾向者、肥胖者、老年人、妊娠糖尿病、胖大婴儿、宫内发育不全者等),应该进行健康体检,便于早期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标准
尿糖阳性不等于是糖尿病。糖尿病最初命名为是因为尿里面出现了糖,因而称之为『糖尿病』,实际上许多情况下尿里面都有可能出现糖尿,常见的有:
肾性糖尿:正常人每分钟约有100毫克糖从肾脏排出,但经肾脏时又被重新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正常人尿中是不会有糖。当肾脏有病时,如患了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老年性肾病等疾患时,肾脏的重新吸收能力会下降,于是便出现了糖尿。
神经性糖尿:某些疾病,如休克、外伤、脑出血等,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肝糖元大量分解,血糖浓度上升,出现糖尿。
药物性糖尿:如长期使用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肥仔药)以及吗啡、解热止痛药等,可使某些人出现糖尿。
妊娠性糖尿:妊娠妇女在妊娠中及后期,由于乳腺功能活跃,所分泌的乳糖增多,同时因妊娠使肾脏重新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都有可能使妊娠妇女血糖浓度升高,尿糖增高,尿糖检查阳性。
中医治疗糖尿病可信吗
首先,这里不存在可信与否的问题,中医和西医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上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对糖尿病的认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不是根据血糖数值的高低来治疗糖尿病的,而是采用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而西医则根据检测指标来确定治疗方案。所以,只要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西医是没有冲突的。
有没有必要去专科医院治疗?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不属于疑难杂症,一般的综合医院都可以常规治疗,没必要一门心思找特效药,找特色专科医院治疗。
糖尿病就诊前要注意什么?
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查看您的血糖监测记录,讨论饮食和运动方案的实施情况,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应用情况,分析空腹喝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化验结果,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以及将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就诊前一定要携带原有的病历本、血糖监测记录本及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果不能记住药物的名称,可以携带药物说明书或药盒。
红秋葵能治糖尿病吗
红秋葵属于日常养生食物,通过吃红秋葵来治疗疾病,是万万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红秋葵能帮助糖尿病人辅助治疗糖尿病,但用红秋葵治糖尿病就属于大忽悠了,建议科学治糖尿病,在正规医院进行就诊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