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打孩子吗
你会打孩子吗
一位妈妈说:“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妈妈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
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7、打完孩子的平复工作
孩子哭完不要急于吃饭和睡觉,一定要等孩子心情平静下来
等孩子心情平静了,告诉父母是爱他的,是为了让他意识到错误和问题的严重性,抱抱孩子,或是带孩子散散心,去踢会球等,孩子很快就会从不良心情中走出来。
宝宝呛到了怎么办 倒拎拍背
宝宝呛到后,家长要争分夺秒做好急救处理。对于较小的孩子可以用手拎住孩子的脚使其倒挂,同时使劲往下拍打孩子的背部,或者用手托住孩子的颈部,让孩子往下靠在手臂上,另一个手拍打孩子的背部。
打骂孩子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细数打孩子危害
一、打孩子的危害
1.易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了伤害,因为孩子身体上的骨头还是比较脆弱了,不小心容易出现脱臼或者骨折现象。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打太过于暴力的话,孩子就很容易因此出现身体上的伤害甚至是残缺。
2.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因为孩子只处于发育阶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孩子长期在这种黑暗局面下生活,心理容易出问题。
3.易对孩子的精神造成损伤,导致整天心神不宁。
4.会让孩子潜意识地认为,打人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以后孩子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问题,就会经常通过打人来应对。
5.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会造成影响,经常在孩子的打骂下成长的孩子,由于缺乏肯定,而且长期存在暴力之下,因为智商也得不到开发。
6.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孩子慢慢对打骂有了免疫性,被打成了自己的家常便饭了,所以自然不再害怕,性格也会变得更加忤逆了。
7.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会受损害,而且家长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8.特别是在公众地方打孩子的家长,容易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9.会让孩子变得很害怕,觉得这个世界很恐怖。
二、该不该打孩子?
1.孩子犯了错误,该不该打,首先要看看孩子犯的是什么错误,会造成什么影响,孩子为什么会犯错误。
2.打孩子切忌暴力,否则就构成了虐待行为了。
3.打孩子之前,要允许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错能改,否则,打孩子是起不了教育作用的。
4.家长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不要打孩子,这样对孩子有失公平,而且也更容易造成伤害。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其实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
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家长,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
1、当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们不能打孩子,要好好说,让他明白怎样是对的。
2、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没有把话说清楚。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也常常在犯,父母应以身作则,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改正错误,要吸取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当孩子说谎的时候要告诉他那是不对的,要是在打仗的时期,你要把信息说错了,严重的全军覆没,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大家才会喜欢。
4、当孩子迷恋上网时,要对学习有帮助的话可以玩一会,在作业复习完时可以看一会动画,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5、当孩子不吃饭的时候,要好好商量,再哄他不吃饭没有力气走路,大风一吹就跑了,你那东西都拿不动了,你会越来越受,没有抵抗了好有病,没精神了。
6、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这时父母往往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是么打他。
7、进入学校后独立自主意识有了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需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会的孩子。
殴打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多少年来,“棍棒底下出孝子”已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一句俗语。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世代相传。现在,多数家长的民主意识虽然比以前已大有改观,但是,有少数家长仍保留着封建家长式的遗风,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时,常常采用打的办法。笔者认为,这种办法是十分有害的。
首先,打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当着许多人或其他孩子的面打孩子,更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其次,打孩子,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家长经常打孩子,容易使本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孩子形成胆小、怯懦、冷淡、撒谎等性格特点。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再次,打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经常打孩子,会使孩子感到家庭无温暖,父母无情意,从而在内心中产生抵触情绪,以至同家长关系疏远,感情对立,甚至怨恨家长。
第四,打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被家长打伤、打残甚至打死的例子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孩子挨打,除皮肉受苦之外,精神和情绪以及脑细胞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心脏活动和身体的内分泌活动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紊乱和失调。
因此,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后,家长忌采用殴打的办法来教育孩子。
那么,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后,家长应当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一是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批评时既要注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又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采用适度惩罚的方法。适度惩罚的具体方式是:可以不让孩子出去玩;不让孩子看电视;减少给孩子的零用钱;拒绝买已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等。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杜绝使用罚站、罚跪、不让吃饭、不让睡觉等惩罚手段。另外,对孩子的惩罚应有度,要根据孩子错误的轻重和性质,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和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
父母绝对不能打6种孩子
打孩子行为侧面反映父母修养高低
教育孩子并没有公认的一定之规,这要看家庭传承的文化与习惯,当下的社会风气,父母自身的修养,孩子的个性与家庭亲密度等等。从统计学来看,在父母文化不高、经济状况不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多一些,因为父母的嘴不太善于说理,手就自动来帮忙。父母文化高、经济状况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少一些,被管束和教育的程度却要高得多。他们父母的智商一般都比较高,能想出很多有效的办法来制服淘气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打其实提示一种关系的亲密性,中国历来有“打是爱”之说。
亲情融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反而随意一些,有时也会有敲敲打打或批评得过火,孩子不会计较,也明白父母的用心。亲情不融洽的家庭,敲打孩子或批评过火可能引发逆反,得不偿失。严重时,甚至产生家庭内的敌意,父母与子女形同陌路。能不能打孩子,要看你和孩子关系铁不铁,常识中“亲妈打得,后娘打不得”就是这个道理。
打孩子从小挫伤孩子自尊
在我的临床咨询中,的确有不少的成人把一生的不快、不幸福归结于父母的粗暴态度,使他从小就没有尊严与自信心,这样的事要两说。许多人成年后不愿意接受现实,以为如果小时候父母不如何如何,自己现在就会怎样。其实,这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持这种想法的人,甘愿扮演一个社会的弱者,沉浸在对过去事物的抱怨中,以“我无能为力”来放弃他该有的努力。
家庭暴力摧残宝宝未来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暴力,父母有性格的问题,或酗酒,或婚姻危机,或社会失意,拿孩子当出气筒。这种打一般比较凶,有皮肤的损伤,严重时可能还会有躯体器官的损伤。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身心都会遗留很大的创伤,使孩子的灵魂扭曲,成年后两极分化,要不怯弱胆小,要不就胡作非为。西方社会非常重视父母对孩子的虐待行为,其中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体罚、忽视),精神虐待(骂、指责、冷漠)。专门有个儿童权益保障委员会来督促父母行使好监护权,如有证实的虐待行为,可能会取消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资格。
打孩子,你选择“传统”还是“人性”?
中国古代主张对孩子要严教,“黄荆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家严出孝子”这类至理名言仍旧活跃在国人的潜意识中。当然,从人性的角度,打孩子毕竟是非人性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决策能力,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再重视你是否是好人,是否是温良恭俭让的人,而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是否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对孩子冷漠不亚于“打骂教育”的危害
绝对地不打骂孩子是不是就对呢?其实不然,对孩子冷漠与忽视比打骂还要伤人。在我们的临床中,有两种疾病与童年遭受父母冷落忽视,甚至遗弃有关。一是边缘性人格,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缺乏自我边界,内心非常苦痛。另一类是创伤后适应障碍(PTSD),童年长期处在被忽视与否定的环境中,人格退缩,依赖,常有分离样情感色彩与躯体障碍。所以,能不能打孩子,该不该打孩子,不能很简单地用YES或NO来回答,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观察系统。那就是要看打这个行为对解决某个问题是否有效,有效则“响鼓不用重锤”,孩子后来会感激你。没效势必“矫枉过正”,打会打出更大的麻烦。
有些孩子是不能挨打的:
1.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好,越打越疏远,越打越逆反,这种无效行为宁可不做。
2.孩子已经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万别干。
3.过于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天性敏感,处理应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掖在心里,外表看不出来,打会加重孩子的压抑。
4.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爱好、社交、友情,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5.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强的自尊心,她们长成后遇到的社会压力会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种受虐倾向,以为打是一种被爱和被关怀,结果会无意识地鼓励丈夫的暴力。
6.打后还要让孩子自我检讨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一般都很窝火,可以让孩子表达他的不满,让他有个心理的缓冲。这个时候强迫他认错,等于逼迫他撒谎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创伤。
当然,最后要提醒的是,打不要真打,打只是一种策略,对孩子起到威慑的作用也就够了。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玉玉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责任在玉玉,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再加上玉玉学习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周末玉玉回家后就对其实施暴打教育,不想酿成惨剧,被亲妈打死。
其实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1998年发起的每年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就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其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目的就是号召家长不要打孩子。
但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好的时候是天使,气人的时候是恶魔,闹起来时根本听不进道理,还顶嘴,或者直接不理你,看着就想揍!不过揍完就后悔,而且孩子下次还犯,好像越打越不听话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生气时想打孩子时怎么办?
其实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
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家长,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
1、当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们不能打孩子,要好好说,让他明白怎样是对的。
2、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没有把话说清楚。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也常常在犯,父母应以身作则,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改正错误,要吸取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当孩子说谎的时候要告诉他那是不对的,要是在打仗的时期,你要把信息说错了,严重的全军覆没,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大家才会喜欢。
4、当孩子迷恋上网时,要对学习有帮助的话可以玩一会,在作业复习完时可以看一会动画,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5、当孩子不吃饭的时候,要好好商量,再哄他不吃饭没有力气走路,大风一吹就跑了,你那东西都拿不动了,你会越来越受,没有抵抗了好有病,没精神了。
6、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这时父母往往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是么打他。
7、进入学校后独立自主意识有了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需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会的孩子。
如何用教育孩子来代替打骂?
1、尊重孩子的权利
父母要学会用文明的方法对待孩子,用爱呼唤爱,用真情呼唤真情。因为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被尊重的权利。拳脚相加是一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要知道,父母可以惩罚、批评孩子,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尊重孩子。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办法让孩子更好地接受道理,改正错误。所以我们要放弃、要改变打孩子的陋习。
打孩子既是违法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有可能使问题恶化。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打好的。因为当孩子被打得多了,他的思维就会僵化,学习也只是应付了。何况打孩子还可能把亲子关系打糟了,关系不好教育就糟了。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将心比心是做好教育的最简易方法。
2、打孩子之前先数数
往往多数父母打孩子的时候是一时冲动。我认为,当您打孩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当你发怒了的时候可以给自己立一个规定,打孩子之前先数数,从1数到100,实际上你数数的过程就是一个让你冷静的过程,教育孩子才会理智。
3、让孩子自己找错误
有父母问,如果不打孩子,那么怎样找到合理的批评、惩罚孩子的方式呢?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找错误。父母要冷静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身上的错误,还可以共同做出规定,如何改正或保证再不重犯的一些规定,让孩子养成自己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习惯。
家长打孩子有10大危害
打孩子会使孩子认为打人是正确的,打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假如比利打了他的小妹妹,我们先是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紧接着就因为他打妹妹这事又打了他,这完全是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虚伪做法。这样的话,就会让比利认为有理由使用武力解决冲突,而这种想法只会造成更多的打斗。
打孩子会损害其认知发展。在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莎丽巴尔金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对二到九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测试,结果发现被打过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低于没有被打过的孩子。
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虽然被打时的疼痛或者惊吓可能在当时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挨打只能使孩子害怕被打,并不能帮助他们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自己的正误观来防止未来犯下同样的错误。在孩子由于从饼干桶里偷拿饼干而被打后,学到的可能并不是不能偷拿东西,而是尽量避免被发现。
打孩子无法教会孩子尊重父母,只会让孩子惧怕父母。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有良好的表现。而打孩子这种行为明显和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在不惧怕的前提下,孩子才可能尊重父母。
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通过她所察觉到的别人对她的看法,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识的。在孩子发展自我概念的时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人。挨父母打的孩子会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应该最爱他们的人也不一定会爱他们,这就会阻碍孩子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打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打他们所爱的人是对的。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从小遭受殴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击他们的父母,在长大以后,有这样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殴打自己的女朋友。
打孩子是一种具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行为。在关于打孩子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析中,伊丽莎白?格肖夫用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打孩子会导致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出现违法或者反社会性的行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攻击性及反社会性的刑事犯罪行为会不断升级,最终在长大成人后极有可能虐待他们的配偶和儿女。此外,这个研究还同时指出,打孩子会增加校园打架事件的概率。
打孩子会让孩子更容易焦虑和恐惧。2003年,一项关于打孩子会如何改变大脑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一岁以下曾经被施以体罚的孩子在遇到新情况,比如妈妈离开房间后立刻进来一个陌生人时,大脑会频繁地出现使人精神紧张的荷尔蒙皮质醇压力峰值。研究者的结论是,挨过打的孩子普遍都更为胆小,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打孩子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容易进行无保护及危险性行为。一项关于体罚研究的分析发现,从小遭受殴打或者其他体罚的孩子,在长大后更可能出现以下问题:以语言或体力强制对方进行危险性行为(如在婚前性行为中不使用避孕套)和自虐性的性行为(如性交时进行击打)。
打孩子更有可能导致家长对儿童的虐待行为。预防伤害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不打孩子的母亲中,只有2%被举报有虐待儿童的行为,而在曾经打过孩子的母亲中,发生过虐待儿童行为的则有6%。打孩子会使虐待儿童的发生率提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