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斜颈的最佳治疗期
婴儿斜颈的最佳治疗期
对于任何病症,都有一个最佳的治疗期。对于婴儿斜颈也是如此。那么,婴儿斜颈的最佳治疗期是什么时候呢?
6个月
因为一直睡同一侧,头、脸会被压成左右不对称。因婴幼儿的头骨仍在成长中,在6个月大之前的不对称仍有机会恢复,6个月以后相对定型,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各个器官都在不停地生长变化,这种偏斜的情况如果持续3~4周以上,就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平衡。具体可表现为偏斜侧的面部和颅骨均比对侧小,两侧的眼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偏斜侧低,对侧高,鼻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偏斜。而且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这种面部不对称情况将日益严重,终致不可挽回。
2岁以内
年龄已超过1岁的宝宝则应进行手术治疗,切断纤维化的肌肉。如果能在2岁以前纠正斜颈,还不至于发生明显的面部偏斜畸形,面部五官偏斜可随着发育逐步纠正。年龄较大的斜颈宝宝,即使做了手术,但面部偏斜畸形也难以矫正。
新生儿斜颈要及早治疗
先治疗再手术
若持续复健治疗6个月仍没有明显的改善,或是虽有改善,但仍有明显的头颈部倾斜或脸部两侧不对称的情形,2岁前就必须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主要是根据斜颈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肌源性斜颈 主要的手术方式是胸锁乳突肌筋膜切开术或是胸锁乳突肌延长手术。手术的伤口1~2厘米,不但能达到肌肉放松的目的,也不会造成不美观的状况。
头颈部感染造成的斜颈 抗生素治疗若没有明显的改善,就必须考虑用切开引流手术,以彻底去除感染源。
神经性斜颈 也是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的程度,而有不同的手术方法。
骨源性斜颈 必须针对有问题的骨骼或关节做处理,有时做截骨矫正手术可矫正变形,有时还必须做骨骼关节融合手术。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新生儿斜颈治疗的预后,跟斜颈的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的肌源性斜颈,若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通常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甚至只靠复健拉筋也能痊愈。
若在宝宝3个月大前就诊断出斜颈并开始治疗,则几乎所有的宝宝不需手术就能痊愈。
若3~6个月之间才诊断出来并开始治疗,则有25%的宝宝需要接受手术。
若6~18个月才开始治疗,则有75%的宝宝需要接受手术。
若大于18个月才开始治疗,则几乎100%的宝宝需要接受手术。
所幸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大部分的宝宝都能得到不错的预后结果。不过,骨源性及神经源性的斜颈预后就没有肌源性斜颈这么好。有时为了让骨骼关节稳定而做的关节融合手术,反而会造成头颈部僵硬的后遗症。但无论如何,尽早发现斜颈并开始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越早治疗则治疗方式越简单且治疗效果越好。
家长与医护人员配合
新生儿斜颈是新生儿常见的头颈部问题,有相当多的原因会造成斜颈,而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治疗方式,这需要专业的医师仔细评估后才能决定哪一种治疗方式最适合。
新生儿斜颈的治疗是越早开始效果越好,而一个完善的治疗计划,需要家长与医护人员配合,持续努力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新生儿斜颈出现以后,让很多的母亲特别的担心,担心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会特别有影响,所以想尽早的通过治疗,要想尽快的通过治疗,让自己的孩子改善,必须要全面了解以上的介绍,通过了解了在进行通过正确的治疗,就能尽快让孩子得到改善。
婴儿斜颈是什么
斜颈俗称“歪脖子”,是小宝宝颇为常见的外科疾病。此症通常发生在幼儿,有四个症状:
(1)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
(2)颈部出现硬块;
(3)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
(4)颈部活动受限制。这些症状可能一出生就有,也可能在后来才慢慢出现,有些症状也可能不经治疗而自己消失。
治疗小儿斜颈
第一步: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滑石粉做介质,医者一手托颈使头后伸,一手推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和附近组织,上下数遍,揉法要深,手指与皮肤不要滑动,以免皮肤受伤。
第二步:拿捏患侧胸侧乳突肌的肿块,用拇、中、食三指仔细拿捏。如肿块偏近乳突就一直拿捏到乳突部;如肿块偏近胸锁骨处,应一直拿到胸锁骨的肌肉附着点。用力要深,犹如肿块要捏散一样,但要注意重捏与轻揉相结合,以免患儿剧烈哭闹。
第三步:做完以上动作后,头颈扳向健侧,作被动牵引。
第四步:用双手在挛缩处作分向牵扯筋腱数次,一天一次,治愈为止。
宝宝歪脖子怎么纠正
孩子的健康是家长最大的希望,而有的家长发现,自己家孩子的脖子是歪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要不要紧了?本文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内容。
斜颈俗称“歪脖子”,是婴幼儿常见的外科疾病。如果发现宝宝平躺时总把头偏向同一侧,坐着的时候头也总是固定转向一边,并且头颈部转动困难,那么宝宝就可能患有斜颈病。造成斜颈的原因很多,肌肉、骨骼、神经的异常都会使颈部歪向一侧,不过最常见的斜颈原因还是颈部肌肉的异常。通常情况下,颈部最大最粗的“胸锁乳突肌”发生异常,就会使宝宝出现斜颈。
斜颈通常发生在幼儿期,有以下几个主要症状:头向一侧斜,下巴朝对侧肩膀倾斜,颈部出现硬块,左右脸大小不对称,颈部活动受限制。这些症状可能一出生就有,也可能后来慢慢出现。
一旦发现宝宝有斜颈的可能应该立即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姿势进行纠正。如果保守治疗无效的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来说,半岁到12周岁之前是治疗斜颈的最佳时期。
小贴士:专家教你带宝宝
可采取按摩疗法帮助宝宝纠正斜颈:让宝宝平躺,一只手将宝宝的头部托起,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在肌肉挛缩处做按摩,每次10~15分钟。然后,提拿患侧胸锁乳突肌10-20下。
造成小儿痉挛性斜颈的原因
造成小儿原发性斜颈的原因
1.胎位不正,或子宫壁受到不正常的压力,使胎儿头颈部姿态异常,阻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使该肌肉缺血、萎缩、发育不良,进而挛缩。
2.由于难产,分娩时胎儿的胸锁乳突肌受到产道的挤压或产钳的牵引而受伤出血,以后血肿被肉芽组织替代(发生机化),肌肉痉挛,引起斜颈。现在发现难产,大多采取剖宫术手术助产,极少(几乎不用)产钳牵引,所以因此而致的斜颈,目前几乎不再存在。
3.遗传因素:约有17%的患儿有家庭遗传史。
引起继发性斜颈的因素为:
①颈部外伤或炎症使胸锁乳突肌出血、机化和挛缩。
②小儿麻痹症后遗斜颈。
婴儿斜颈一般在出生后10天时出现。检查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部可扪及一个硬韧或有压痛的椭圆形肿块,逐渐增大。1~2个月后肿块开始缩小,数月后消失,但胸锁乳突肌却形成了永久性、无弹性的纤维带。此纤维带逐渐挛缩,牵拉头部,使头部倾向患侧而成为斜颈。随着患儿长大,斜颈日益严重。当头部转向健侧或仰头时,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便突出于皮下呈索条状隆起,患侧肩部耸起,头和颜面部逐渐变形,患侧面部发育缓慢而缩小,下颌角较大,眉角与口角间的距离缩短,健侧颧骨增高。病程长者患侧颈部的其它肌肉也发生痉挛,颈椎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出现代偿性的侧挛。所以,诊断明确后应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婴儿斜颈可进行推拿,绝大多数患儿可以治愈。局部热敷,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逗引婴儿头向患侧旋转,向健侧屈曲。3个月以上的婴儿,可由医生手法矫正。1~1.5岁的患儿,可用绷带或长条布带在头和健侧肩关节作“8”字形固定矫正。如经上述方法矫正仍无效,可手术治疗。一般来讲,儿童期或胸锁乳突肌挛缩不严重的话,手术治疗有望治愈。即使颜面不对称,在斜颈解除后,随着发育成长,颜面畸形会逐渐好转乃至消失。
一起了解小儿斜颈症
婴儿时期宝宝的身体发育迅速,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加留意孩子的成长。本文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儿斜颈症。
网友咨询
我女儿刚刚3个月,我发现她睡觉时总是偏向一边。平时看东西时,头也总是侧向一边,摸她的颈部象是有一个硬块。为此我很担心,请问女儿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
从这位妈妈目前的叙述看,宝宝的“歪脖子”疑似“斜颈”。“歪脖子”即斜颈,是婴幼儿颇为常见的外科疾病。造成斜颈的原因很多,在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斜颈原因是颈部肌肉纤维化,所以一般所称的“斜颈症”就是指肌肉异常所引起的。斜颈一般有如下4个症状:
(1)颈部出现硬块;
(2)颈部活动受限制。
(3)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
(4)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
这些症状可能一出生就有,也可能在后来才慢慢出现,有些症状也可能不经治疗而自己消失。斜颈表现为脸部及头部的不对称性,越不对称表示斜颈的影响越大,越需要及早治疗。斜颈的治疗最好选择在宝宝6个月前。
当家长发现宝宝有斜颈的症状,应及时带去专业的小儿骨科就诊。
四个月宝宝脖子歪怎么矫正
宝宝总爱歪头睡?可纠正就不是病
有的小孩整天保持歪着头的睡姿,很容易令家长担心孩子因此而长歪了脖子,其实不然。
“宝宝睡觉长期侧向一边,可能会导致单侧颅骨枕部逐渐变平,对头部支撑更稳,孩子自然也更喜欢保持这一特殊的姿势。当家长发现孩子的头总是喜欢偏向一侧时,可以试着在孩子睡觉时将他的头轻轻扶正,并使用中空的O形枕等固定头部。但是,如果这样还是无法使他的头部保持中位,就要考虑其他可能性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康复科主任常燕群表示,“其他可能性”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后天疾病如扁桃体发炎、咽喉脓肿、颈椎受外伤等导致的颈部歪斜;第二种则是先天性肌性斜颈。其中,第一种情况只要通过抗感染等治疗手段治愈该病即可;第二种情况则要抓紧时间治疗,否则可引起面部发育畸形。
先天性斜颈可致面部发育畸形
常燕群告诉记者,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孩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之一。这种疾病主要由于怀孕过程中胎位不正或伴有脐带绕颈等因素造成,是先天性的,一般患儿在出生后2-3个月后便可发现脖子出现包块或颈部肌肉呈不对称性紧张,如遇上有经验的医生或细心的家长,甚至在出生后一周就能发现病情。
专家支招
先天性斜颈最佳治疗时间:三四个月大
“先天性肌性斜颈在治疗上并不复杂。”常燕群表示,先天性肌性斜颈一般通过推拿拉长与松弛肌肉,家长也可向专业的医护人员学习按摩技巧,平时在家帮宝宝按摩。按摩完后,再配合热敷及以俯卧位肘或双手支撑抬头的训练,以提高患儿颈部肌肉力量。一般来说,经过按摩治疗,病情较轻的小孩40天左右可以康复;包块较大时,则应同时配合颈部矫形器。
康复后年龄较小的孩子,为防复发,一般还需要继续坚持每周2-3次按摩,2个月后仍未见有异常则可以不用再治疗。
了解了以上的介绍,相信你也了解了4个月的宝宝出现脖子歪怎么进行矫正?在全面了解以后,为了能让自己孩子尽快的通过矫正,改善自己孩子脖子歪的这种不好的现象,一定要尽快通过正规医院,全面的进行治疗,才能尽快让自己的孩子脖子歪,通过矫正尽快改善。
新生儿斜颈的发生率
在这里,小编要问各位宝妈一个问题——“婴儿斜颈是什么?”有多少爸爸妈妈是了解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新生儿斜颈指的是1岁之内的婴儿发生脖子歪斜的现象,斜颈也俗称“歪脖子”,是小宝宝颇为常见的外科疾病,此症通常发生在幼儿。新生儿斜颈虽然是新生儿常见的头颈部问题,但在接受治疗后,大部分的宝宝都能得到很好的矫正。一般来说,婴儿斜颈的宝宝有四种症状。其一,宝宝的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在平躺时,小宝宝倾向睡同一侧,而在坐姿时,头就会固定转向一边。其二,宝宝的颈部出现硬块,大小约1~3公分,就好像是颈部长了一个瘤。其三,大多数有斜颈的宝宝的脸部都会出现左右大小不对称的现象。 最后一个,就是宝宝的颈部活动会受到限制。宝宝的爸爸妈妈可以尝试吸引宝宝左右看,如果发现宝宝头颈部转动有困难就要多加注意或者到医院确诊一下。
新生儿斜颈的发生率根据的调查现象,大多在0.3%~1.9%之间。其中绝大部分的新生儿斜颈都被发现在出生后3个月内,而在这些婴儿当中,约有1/5是暂时性的姿势性斜颈。
婴儿斜颈的原因婴儿斜颈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常见疾病,但是一般来说婴儿斜颈都是能及时纠正的。那造成婴儿斜颈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种,姿态性挤压。大部分的新生儿斜颈发现于出生后3个月内,其中约有1/5是暂时性的姿势性斜颈。胎儿在子宫内的最后两三个月时,因为姿态性挤压造成了暂时性的斜颈外观。这些婴儿除了脖子歪斜以外,并没有明显的颈部活动受限或是固定性变形的状况。这样的婴儿在出生后随着自主性肌肉的发展,到两三个月大时已经可以自主地控制头颈部的肌肉,也不会再有斜颈现象的产生。
第二,肌源性斜颈。这是最常见的斜颈类型,约占了90%以上。主要是因为颈部的一条肌肉“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颈部歪斜。若是右侧的挛缩,则婴儿的头部会倾向右侧,而下巴则斜向左侧。
第三,骨源性斜颈。这是较少见的类型,约占所有斜颈婴儿的2%,指的是因为骨骼的畸形所产生的斜颈,大部分是头颅底部与第一及第二颈椎有问题所造成的。有一些是骨骼发育上的畸形,有一些则是合并关节原发性的变形或不稳定,这都会造成颈部歪斜、颈部活动不良。这类的斜颈有时会合并有脑干或颈部脊椎神经受损的情形。
婴儿漾奶 婴儿躺着吃奶好吗 婴儿玫瑰疹 婴儿咳嗽有痰 婴儿碱性磷酸酶偏高 婴儿米粉怎么保存婴儿斜颈纠正方法了解婴儿斜颈的宝妈都知道,只要及时发现婴儿斜颈是能够被纠正的。那么,婴儿斜颈纠正方法有哪些?
首先,宝妈们要到医院做病因的诊断,不能自己妄下定论。因为虽然胸锁乳突肌的挛缩是造成斜颈最常见的原因,但是仍有很多其他原因会引起斜颈。尤其要注意的是,常常这些比较罕见的病因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如果是肌源性斜颈,一开始通常是复健治疗,利用拉筋的方式,让头部往健康的那一边倾斜,逐渐拉开挛缩的胸锁乳突肌。宝宝的生活环境也要做一些调整,来诱导宝宝自动自发地转动颈部。例如,可以把宝宝的玩具放在他的右上方,当宝宝想要看玩具时,他就必须用力把头会倾向左侧而下巴斜向右侧,这样也可以达到拉筋的效果。如果宝宝是骨源性斜颈,一般根据骨骼关节变形的程度来决定是否可以接受复健治疗。有些颈部脊椎不稳定的婴儿,若贸然接受复健拉筋治疗,容易造成颈部神经受损。若是神经源性斜颈或是感染造成的斜颈,可以先用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则必须考虑手术治疗。
此外,对于极少数经过物理治疗仍没有好转的孩子,外科医生会考虑通过外科手术来将颈部较短一侧的、紧绷的胸锁乳突肌适当切开,以达到肌肉伸张的目的。
婴儿斜颈的最佳治疗期虽说婴儿斜颈一般来说是很容易纠正的,但是也要在最佳的时期治疗才能及时的纠正,要不然对宝宝的未来也会造成困扰。那么,婴儿斜颈的最佳治疗期是什么时候呢?
小儿斜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头颈部先天性疾病,如果在早期进行正确有效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完全得以治愈。婴儿斜颈常常分为肌源性斜颈和骨原性斜颈。肌肉性斜颈的治疗是有时间性,所以必须把握治疗黄金时间。因为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各个器官都在不停地生长变化,如果这种偏斜的情况如果持续3~4周以上,就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平衡。
二个月大的小患者可利用按摩患侧,以及头部的伸展运动等保守疗法通常都可得到很好的结果,通常在一岁以内,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治愈率。而须治疗的期间,因开始治疗的年龄及肌肉短缩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如果宝宝大于一岁,患侧颈部旋转度少于健侧三十度,并且两侧脸型有大小不对称,复健运动治疗就难以奏效,可能就要通过手术才可得到好的结果。可见,父母及早的发现可能让宝宝避免手术,而且年龄越小的宝宝痊愈的几率就越高。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加不能迟疑,让他及早接受开刀治疗。一般来说,手术最好在五岁以前,这样才能使脸部的不对称得到比较好的再塑与回复。
婴儿斜颈怎么按摩
1.升降平衡法,以拇指指腹在患侧由缺盆向上揉按至风池;再取健康一侧由风池下揉至缺盆为一遍。连续操作20遍左右。
2.增长法:取患侧胸锁乳突肌,行左右弹拨与上下拿捏各5-10次,并于肿块或挛缩处,重点拿揉,约5分钟。
3.正斜法:一手按住患肩,向下用力,另一手扶住患侧头部,尽力向健康侧扳动,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次可持续1-5分钟,连续做3-5次。
4.拔伸旋转法:一手放于枕后,一手托其下颌,两手同时用力眼颈椎纵轴拔伸,在牵引的前提下,将下颌转向患侧。
5.常用穴位:翳风,缺盆,肩井等,每穴点揉约1分钟。
6.放松法:治疗结束时,一般采用局部摩法,揉法,震颤法及擦法等。
小儿先天性斜颈的种类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性所致,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二。
斜颈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法局部按摩及牵引为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措施,适用于1岁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婴儿,百分之二十患儿可获良好效果。保守治疗坚持半年到1年以上,如无好转,面部出现继发畸形或年龄不到1岁,胸锁乳突肌挛缩十分明显,颈部向患侧旋转活动明显受限,颜面已出现继发畸形者应改行手术疗法。手术松解一定要彻底,以术中姿势矫正满意为准。即便如此,术后远期效果仍不尽人意。
考虑与手术年龄、病理分型、术后治疗密切相关。手术的理想年龄为1~4岁,随着年龄增长,继发畸形进行性加重,手术松解的范围随之增加,难以获得最佳疗效。在3种病理分型中肌肉型效果最佳,混合型次之,腱型最差。而此分型与年龄无关。目前多主张术后保持过度矫正位固定4~6周以防复发。有人认为术后颈部长时间的制动不利于局部的血液循环,以致局部炎症反应消退缓慢,易致肌肉痉挛,组织粘连、挛缩,影响疗效,甚至导致复发。而术后早期手法治疗可以预防和改善这一过程,软化疤痕,效果更好。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属中医学“筋缩”范畴,民间又称之为“歪脖”。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颈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筋脉痹阻所致。治则当以行气活血、疏筋通络、软坚散结为主。手法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柔相济,循序渐进。具体应根据患儿个体特点、术后时间和恢复情况综合施以旋转拔伸、扳拉提捏、揉拿按摩等手法。手法按摩还应增加颈部双侧三阳经敏感穴位的刺激,如肩井、天柱、天窗、天鼎、风池等穴位,起到温通诸阳经脉,宣通气血的作用,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痉挛。
婴儿斜颈的类型
1、生理性斜颈
如果宝宝出生后3个月出现斜颈这种情况,往往都是生理性斜颈。这是因为孩子抬头后颈部力量不够,头部相对较重导致。这种情况不用治疗,到1岁左右通常会自然好转。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好。
2、病理性斜颈
(1)肌性斜颈
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斜颈,颈部可见明显肿块。对于这种情况,目前认为,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病变导致紧张痉挛所致,病因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缺血、纤维化。另一个是纤维瘤病学说,即肌肉内良性纤维瘤病变。
治疗:80%的肌性斜颈通过功能锻炼等理疗方式可治好,20%到1岁没有好转的,则需要做手术才能松解。
(2)眼源性斜颈
出生时颈部没有肿块,到6个月时才出现斜颈。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斜视所致,一般跟患儿定位看东西时才有表现,睡觉时又会恢复正常。
治疗:因为需要孩子的配合,眼缘性斜颈必须等到1到2岁左右才能确诊,之前确诊不了,需定期复查。
(3)骨性斜颈
骨性斜颈由颈椎畸形导致。表现为宝宝出生后即出现斜颈,同时可伴发短颈等症状,也叫短颈综合征。
治疗:孩子没有不适感可不用干预,如果出现颈椎滑脱、疼痛,可以通过手术解除症状。但要长期保持颈椎的稳定,还需配合功能锻炼。
早产儿更易遭遇头颅畸形
美国就有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为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父母帮助婴儿使用“仰卧睡姿”。随着这个建议的推广,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率减少了40%,但婴儿头颅不对称的发生率则上升了13%,可见睡姿对头颅的影响。
其次,头颅畸形在早产儿、斜颈患儿中更为多见。“前者是因为头骨比足月儿更柔软,而且他们在温箱治疗期间,为方便监控和治疗,常常是仰卧着,小脑袋转向一侧,致使侧枕骨长期受压。有些孩子在温箱要睡十多天甚至一个月,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斜头畸形。”而斜颈患儿,则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头部常常屈向异常一侧,同时向正常一侧旋转,这样“奇怪”的姿势也会使一侧枕骨长期受压而出现斜头畸形。
除此以外,颅缝早闭、多胞胎、颈椎畸形和产伤等因素都会造成宝宝头颅畸形。
婴儿斜颈怎么按摩 小儿斜颈推拿手法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散结。
治法:整复斜颈。
1.升降平衡法,以拇指指腹在患侧由缺盆向上揉按至风池;再取健康一侧由风池下揉至缺盆为一遍。连续操作20遍左右。
2.增长法:取患侧胸锁乳突肌,行左右弹拨与上下拿捏各5-10次,并于肿块或挛缩处,重点拿揉,约5分钟。
3.正斜法:一手按住患肩,向下用力,另一手扶住患侧头部,尽力向健康侧扳动,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次可持续1-5分钟,连续做3-5次。
4.拔伸旋转法:一手放于枕后,一手托其下颌,两手同时用力眼颈椎纵轴拔伸,在牵引的前提下,将下颌转向患侧。
5.常用穴位:翳风,缺盆,肩井等,每穴点揉约1分钟。
6.放松法:治疗结束时,一般采用局部摩法,揉法,震颤法及擦法等。
类风湿最佳治疗期
类风湿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类风关患者2年致残率达50%,3年致残率高达70%。类风湿的主要症状是:关节肿胀、按压关节会疼痛、早上刚起床关节僵硬等。目前,治疗不规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目前仅有5000~6000名风湿免疫科医生,医务人员对类风湿的整体认识水平、治疗水平均较弱;二是患者对类风关的不重视和治疗不规范,也影响了疗效。
不要错过2年最佳治疗期。发病后2年内,主要问题多是关节中的滑膜发炎,骨质尚未达到明显破坏的程度,规范治疗仍能较好地预防残疾。但是,类风湿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如果不在最佳治疗期进行规范治疗,很容易使骨质破坏不可恢复,导致严重畸形甚至残疾。学术界目前还强调,类风湿发病3个月内的治疗能取得更好疗效。
不要恐惧激素治疗。激素确实是把“双刃剑”,不过,一般来说,在疾病早期,使用几个月小剂量激素,可以让治疗更加有效,利大于弊。伴有肾脏、肺等器官损伤的患者,要加大剂量。
不要过于迷信偏方。门诊中,很多患者热衷于各种偏方、妙方。市场上,各种号称能治好类风湿的广告也非常多。其实,拔罐、熏蒸等方法,对于缓解关节疼痛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对延缓疾病进展起不到作用。因为从发病机制上看,类风湿并不是一种因寒冷导致的病,而是与多种因素引起体内免疫系统紊乱有很大关系,比如已被科学研究证实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增多等。
类风湿的早诊早治非常关键,当发生关节肿痛且持续2~3周以上时,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尽管类风湿不能治愈,但只要做到个体化的规范治疗,绝大多数都能控制住。
秋冬季是类风湿发病和复发的高峰,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病情稳定的类风湿患者,一定要多运动,但要注意度,以不感到疼痛为宜。每天要让所有可以活动的关节都适当运动一下,比如手指可以做握拳、张开动作,腿部做踢腿、弯腿动作,也可以借助社区的健身器材做一些能让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动作,以防肌肉萎缩对病情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