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汗的治疗方法
不出汗的治疗方法
不出汗的治疗方法
临床对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的无汗症目前尚无法治疗外,若为其他疾患造成的无汗则应积极治疗原发(引起无汗的病症)疾病。全身无汗在夏季不能调节体温,身体极端不适者除采取治疗外、可迁居低温地区或采取人工降温,如室内安装空调。
中医对无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1、肾阳虚:不出汗手脚容易发凉,不管怎么运动都不出汗,怕冷是身体元气虚弱的表现,多是肾阳虚,阳气虚则气不行血,于是血液无法到达血管末梢,身体的末梢即手脚,于是就会发凉。
2、肾阴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全身无汗、惟有手足心发热、微微出汗,形体消瘦、潮热、五心烦热、咽干颧红等。
(1)内治法
①阴液亏损证:多见于先天不足,或热病伤阴,盛夏难忍,口干咽燥,便如羊粪,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养阴生津,滋益汗源法。
处方:生地30g,麦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0g,黄芪20g,葛根10g,当归10g,丹参10g,五味子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②阳虚气弱证:常见于先天不足,或久病体弱,汗溢减少,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肌肤干燥,舌淡少苔,脉细无力。治宜益气壮阳,滋润肌肤法。
处方:肉苁蓉20g,锁阳10g,鹿角霜30g,黄芪30g,党参15g,熟地30g,生山药60g,白术15g,杜仲15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外治法
①夏日炎热,汗闭不出,可穿着浅色棉织品,宽松的衣服;做好其他防暑措施。
②无汗肤热,盛夏难耐者,可用六一散60g,枯矾15g,冰片2g,研细末,纱布包块。
③配成5%的甘草酒精,外搽后,可有效降低皮温。
(3)饮食疗法(适于盛夏炎热之时)
①绿豆60g,白米80g,白糖20g,熬粥。
②西瓜皮(去翠衣及瓜瓤)60g,切片煮水,代茶饮。
③绿茶10g,绿豆衣15g,沏茶。
出汗多和不出汗都是身体不健康的表现,下面的内容就告诉你出汗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治疗手出汗的药膳
1、百合粥
[功效] 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用法] 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
即可食用,吃饱。
百合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手心出汗小偏方
2、黄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材料] 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 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黄蓍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3、浮小麦饮
[功效] 益气固表止汗。
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用法] 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浮小麦甘,凉。入心经。止汗。
手心出汗小偏方
4、小麦山药汤
[功效] 补气敛汗。
[材料] 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 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手心出汗,与身体素质、内分泌等等都有关系的。身体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应该是干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没有汗,手心却满是冷汗,感觉冰凉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手心出汗是体质虚寒的表现,如果你同时很怕冷,并且冬天手脚冰凉的话,应该就没错了吧。多吃些温补的食物调理身体,还要加强锻炼,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夏天吃姜有什么好处 防伤风感冒
中医认为,姜味辛性温,有发表、止呕、祛痰、助消化等功效,可防风寒感冒等。所以伤风感冒时,吃几片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发热出汗,减轻感冒症状。也可将连根葱白5根加生姜3片水煎后加红糖趁热服用。将生姜捣烂,涂搽病人足心、前胸、后背及两臂弯曲处,也可促使发汗,治疗感冒。
怎么治疗腋下出汗
及时除去腋窝大汗腺的分泌物,不让它被细菌分解而产生臭味。要注意个人卫生,多洗澡换衣,洗澡后可在腋窝处洒些香水,或扑点香粉,保持皮肤特别是腋下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腋毛多者应剃光,衣服要宽松,多清洗腋窝。
选择使用一些外用药物涂搽。如15%三氯化铝、3%—5%福尔马林液、0.1%新洁尔灭液、2%明矾液等外搽,每日1—2次。但各种外用药使用后如果发生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则应停用。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则可考虑用“高频电针疗法”、“二氧化碳激光点射”等手术治疗烧灼毛囊处,破坏大汗腺以治疗狐臭,有一定疗效。或采取手术切除腋窝的大汗腺以求根治。手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治疗。术后要防止继发感染,以减少复发和瘢痕。
中药治疗腋臭效果也较好,公丁香15克,白芷20克,冰片20克,尖头小红辣椒15克(烘干切碎),放入50%酒精300毫升内密封浸泡10天后,涂擦腋窝,每天3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三个疗程可基本治愈。
如何治疗手脚出汗
中医
中医认为: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难者,属阳明热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属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烦热者属心肾阴虚;手足汗而手足不温者,属脾胃虚寒。
治疗:
1、 阳明热盛,燥结内结,宜苦寒攻下,如《医方类聚 手足汗》曰:“阳明病,手足汗出,谵语,大便难,此热证也,与承气汤下之。”又如《东医宝鉴 手足汗》认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证也,宜大柴胡汤下之。”清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 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清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 汗症》也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
2、手足汗,脾胃湿热者,宜清利湿热,如明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祝建权认为脾主四肢,临床上手足汗属脾胃湿热者多见,治疗当以化湿清热,以蕾朴夏菩汤加减(蕾香,制半夏,茯苓等,光杏仁,生薏仁,川朴,泽泻,苍术,白蔻仁,通草)而获效。赵务俭认为手足汗出者于夏之际而发,因湿气主令,内外相搏,脾不运湿,故用三仁汤加味(杏仁,竹叶,葱仁,半夏,薏仁,川朴,通草,甘澜水,丹参,牛膝)口服治疗以清利湿热,理血通经,效果满意。
3、手足汗,心肾阴虚者,宜滋阴清热,麦味地黄汤主之。夏建忠认为手足心汗多大多属阴虚阳亢之症,宜养阴清热,护液止汗,自拟护液止汗汤(生地黄,山萸肉,麦冬,知母,地骨皮,龙骨,牡蛎,五味子,酸枣仁,白芍,桑叶)治疗取效。张登部认为手足多汗症属心肾阴虚,心肾之阳偏亢,迫汗外出者,治宜滋心肾调营卫,固表止汗,针刺补复溜,阴郄,泻合谷,以复溜属肾,阴郄属心,能补心肾之阴而潜阳寓阴,故汗出得解也。
4、手足汗,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者,宜温补中阳,治宜理中汤加乌梅。刘明武认为手足汗出属胃中虚冷,阳气不固者,非理中,真武不能取效。张登部认为手足多汗症属心肾阳虚,卫气失于固摄,手足汗出者,治宜补心肾,固卫止汗,针刺补复溜,气海,以补心肾之阳,助卫外之气,方有固卫止汗之功。刘金英等认为顽固性手足自汗症属阳虚,治宜补气固卫,佐敛阴调营,生脉散加味(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牡丹,附子,获神,白芍,熟地,桂枝,远志,柏子仁)治疗,效果良好。
西医
手汗症的治疗有分内科及外科两种方法。
内科药物治疗内科方面使用的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常会有口乾舌燥或肠胃障碍等副作用发生,使人不敢长期服用。而局部涂抹的药剂也因时效有限,需要时常补抹,并非很方便的方法。
因为内科方法均有其有限性,故外科治疗便成为势之所趋了。外科手术治疗控制手部汗腺的交感神经位在於胸椎的第二及第三节,也就是大约位於乳头连线,再高一点的背部脊椎的两侧,,只要将这两节的交感神经切断,就可以达到手部不流汗的目的。传统的手术方式是从背部中央切入,又把肋骨与脊椎相接处的骨头剪开,把两侧第二,第三交感神经节切除。因手术的时间约需2-3小时,术后有一约五~七公分的伤口,比较痛,相对复原需较长的时间,大约需住院3-5天。另外也有可能造成气胸(肺部漏气使得肺部无法呼吸,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后遗症),目前多半已由电视内视镜进行交感神经切除术所取代。此手术伤口小,不须缝合,手术过程只需不到半小时,等到麻醉恢复后,,当日即可复原回家休息,且手术的成功率可高达98%。
睡觉出汗怎么治疗
1、保持干燥
有睡觉流汗现象的人,应该注意勤换衣被,并且经常洗澡,准备好软布擦身,或者用一些小儿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如果身上有汗。不要直接吹风,避免感冒。
2、降低温度
如果家里条件允许的话,应该适当的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特别是针对阴虚血热的睡觉出汗患者来说,居住环境应该偏凉才可以。
止汗露哪个牌子好 driclor止汗滚珠
价格:约120元/75ml
这个牌子是英国的,可能会比较陌生,隶属于全球最大的皮肤学制药公司。它里面含有一种名为三氯化铝的医学成分,它是一种强效的止汗剂,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手心、脚和腋下出汗的症状,它可以作为多汗治疗使用,因为没有味道,所以不具有除臭效果哦!
治感冒简单有效的方法
如果是感冒初期,症状比较轻的感冒,可以通过这几种方法治疗:
(1)热水浴,轻微的感冒可以通过泡热水澡让身体出汗治好。
(2)热水泡脚,一般的感冒都是因为受了风寒引起的,用43度的热水泡脚,使热水盖过脚背,一般泡个十来分钟就会出汗,一天泡3-5次,感冒的症状就能消除了。
(3)用盐水簌口,喝热茶。茶叶中含有单宁酸,可以杀菌,还含有维生素C,能帮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热茶还有暖身的效果,可以辅助去除体内寒气。盐水也能抑制细菌的滋生。
(4)运动,感冒初期可以通过运动出一身汗,赶走体内的寒气。平常也应该多多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这样才能不感冒。
(5)喝姜汤,风寒感冒可以切数片生姜,煎水喝,喝完后会感觉出汗了,感冒的症状就能减轻了。
怎样治疗出汗呢
1、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2、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盗汗治疗偏方
1、银耳红枣汤
取银耳30克、红枣20克、冰糖适量。先将银耳用温水泡发,除去蒂头,洗净后撕成小块。红枣洗净撕开。二味药共入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慢煨至银耳、红枣料熟,放入冰糖溶化调匀,即可出锅食用,每剂分2次食完,适宜于阴虚盗汗者。
2、黄芪二蜜饮
黄芪30克,糯稻根30克,麻黄根15克,蜂蜜30克。将上述三味药同放锅内,加水3碗煎煮,煮至l碗时,捞去药渣,加入蜂蜜溶化后分2次饮用,每日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
3、龙眼人参饮
取龙眼肉30克、人参6克、冰糖30克。先将龙眼肉洗净,人参切薄片,然后与冰糖共放碗内,加水适量,置蒸锅内蒸一小时左右,取出后待凉即可食用,一天内分2次吃完,每天一剂,适宜于气虚盗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