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在心理上不害羞
如何帮助孩子在心理上不害羞
找到问题的根源。一些专家认为羞怯可能是遗传于父母,而另一些研究表明,害羞可能是从早期的童年(2至3岁)阶段就开始产生。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害羞是可以克服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和朋友在孩子个性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内向和害羞是有区别的。观察孩子的举止行为,和家庭成员,朋友一起找出孩子害羞心理的原因。是出于自卑还是缺乏自信。这两个通常是造成害羞的因素。寻找方法来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害羞的人通常很难开始任何话题的交流。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多了解时事,这样你将有很大的信心和别人谈论某个话题。对周边的人多微笑,这将缓解你的焦虑,让你更加地外向。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多认识新朋友并与他们交谈。尝试去人比较多的地方,这样孩子可以与他们自由的交流。用愉快的微笑开始一段交谈。如果孩子觉得开始与陌生人交谈太困难,就先在家里与朋友和家人多练习,你也可以让孩子对着镜子说话,把镜子当做是陌生人。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有活力。通过运动,玩游戏,来刺激孩子的头脑,有健康的饮食,让孩子全方位的享受生活。取得专业性帮助。如果你没法自己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或你认为孩子的害羞很严重,那就需要寻求专业性的帮助。有很多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治疗师可以帮助你孩子克服羞怯。克服羞怯,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怎么让10岁害羞的小孩变得不害羞
宝宝害羞的表现:1、生理症状:面红耳赤,脉搏增快、心脏碰碰急跳、出汗。2、过分敏感:害羞是使人偏于极端地关心别人对其看法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逃避人与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潜在批评,同时亦会保持低侧面的行为反应,不敢抬头、挺胸地面对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3、过分专注自己:典型害羞者,一向很顾虑自己,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在任何工作上。最极端的是:不能接受游戏、跳舞、比赛或任何社会活动上的欢愉。这种人无论参与、抑或旁观,通常都过于担忧别人对他的印象。4、特殊的表现:犹豫、寡欢、独立性差、被动、退缩、容易忧伤、没有领导能力;爱脸红、说话结结巴巴、咬指甲;不敢正眼对人、较不友善、尽量单独活动、活动量少、易有无目的闲逛等表现。对待孩子害羞的方法:1、不要批评。2、不要把害羞当作错误行为。3、不要当他的面给他贴标识。4、对于自我评价低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5、要对朋友、同事做工作,不要过份要求这种小朋友"叫人"。6、还是要多讲一些故事,那些不害羞、胆子大的小主人翁影响他。
孩子害羞怎么办 孩子害羞的原因
有些人认为害羞是天生气质。从一些研究可知,比较害羞的人其大脑的特定区域反应,确实与个性外向的人不太一样,但也有些人认为害羞可能与生理发展有间接关联,包含后天环境及个人成长经历的塑造。像是爸妈是以什么方式管教孩子,或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与他人有许多成功互动的经验,也可能改变原本习惯的互动模式。认为天生气质还是后天环境都与害羞有着相当深的关联。
孩子个性害羞有可能与爸妈管教有关,到底怎样的教养方式将使得孩子变得害羞内向呢?总是掌控一切、否定孩子、合理化孩子行为或是过度放任的教养法恐养出害羞儿。
如果爸妈属于高压专制类型,许多事情都会帮孩子做好决定或是打理妥当,有时候孩子自己就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只要唯命是从就好。或是个性急躁的爸妈,缺乏等待孩子表达的空间与时间,让慢熟或慢热的孩子变成习惯凡事爸妈会做得好好的,这样孩子就更不容易踏出习惯模式。
如果爸妈时常跟孩子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或是你这样不好、你要改,具有这样特质的父母或是有这类型语言表达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好、不优秀,造成孩子对自我产生负向评价,影响孩子发展。
爸妈若时常在孩子面前说「我的小孩就是很害羞,他不敢…」,当孩子耳边总是这类言语,因而自认为我就是个性害羞、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互动,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害羞行为当然也就难以改变。
过于放任的爸妈让孩子可以自己做选择,因为缺少了练习机会,较容易让孩子照着既有习性进行生活,而害羞就是自我管教方式遗留下来的结果。
孩子害羞怎么办 怎么判断孩子是否害羞
当孩子看到认识的人,不敢打招呼却躲在妈咪后面,这样就算是害羞吗?若只有单一情境比较无法评断孩子个性是否属于容易害羞,需要多一点线索。像是今天打招呼的人,虽然是认识的,但不是那么熟悉,是比较少见面的亲戚朋友,可能就会解释成孩子是对于不熟悉人的陌生焦虑感,而不会说这样是害羞了。到底我的孩子算是害羞吗?可以从以下两点观察与判断。
倘若孩子时常出现「我没有那么好」的退缩想法、在意他人看法、与他人互动时的眼神及表情较少交流和接触,或是应答话语总是十分简短,可能都只有单词或单字。
时常感觉很紧张而出现脸红、口干舌燥、冒汗或是抠手、发抖等生理现象,可能就可以知道孩子承受较大压力。
若是孩子的行为符合此两个面向之描述,就较能认定孩子真的害羞或较属于害羞特质。
宝宝胆小害羞怎么办
一、害羞心理的发展阶段
1岁以前的孩子不太会认人,情绪表现也不够细腻,很少会出现害羞的问题。而1岁~2岁半的孩子,因为开始有机会接触新环境、新人群,可以去分辨出熟悉或陌生,在这个时期害羞是很正常的,渐渐的随着年龄增长,害羞的情形也会慢慢改善。
为了避免孩子容易害羞,父母可以在孩子1~2岁半的时候,积极去营造孩子与人相处的机会,并建立愉快的经验,如此便可减少孩子出现害羞气质的机会。
二、害羞心理的不利影响
孩子的害羞气质,对未来的学习或职场表现,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像是在学校里,孩子可能因为害羞不敢发言,无法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间的相处,也容易被误认为是态度冷漠、奇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长大求职的时候,也容易影响面试表现、同事之间的相处等。
三、害羞心理产生的因素分析
害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的如此外,还有以下原因:
1.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怕别人不尊重自己,对自己不友好;
2.自我评价低,怕别人说自己能力差,尽量躲避;
3.有陌生人焦虑。一般来说,五六个月到一岁半,这个现象比较重,但有的孩子会推迟出现或延续长久,到两岁以后还有表现,你的孩子可能属于这一类;
4.可能有“预见”,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受到过欺侮,不愿和他们玩,表现出退缩等。
四、改善害羞气质的教育原则
从许多研究和临床的案例中不难发现,造成孩子害羞的原因,除了先天因素之外,“缺乏自信” 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建议父母不妨参考下列方法,增进孩子对自我的肯定,来改善害羞的表现。
增加孩子的社交机会
让孩子有较多和他人相处的机会,是加强社交技巧的好方法。父母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带孩子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们彼此有更多的互动,以此让孩子熟悉和他人相处的情境。
多给予鼓励和赞扬
容易害羞的孩子,通常会比较在意他人的眼光,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被认同。因此,当孩子试图表达时,父母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赞扬,让孩子勇于继续向前,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
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适时提供机会,让孩子试着独立去完成工作,而不是过度的保护,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如此才让孩子拥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权,产生被信任的感觉,建立自信心。
肯定孩子的专长和优点
害羞和自卑感有一定的联系,为了使孩子对自己有更多正面的肯定,父母可以尽量引导孩子去发挥其专长或优点,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表现自己。
多一份关心和体谅
当孩子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或人群时,例如,上幼儿园、参加聚会,父母应该先帮助孩子做一些心理准备工作,让孩子提前熟悉新生活,才不会产生担忧、紧张的情绪。在孩子开始接触新的环境或人群后,父母也应该主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
脸皮薄容易脸红怎么回事
1.遗传
有些小孩从出生以后,就显得比别人害羞一些,这类孩童在小时候即很容易恐惧而且被抑制,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
2.身体残障
若孩童在身体方面有残障或缺陷,往往容易造成小孩害羞。例如:在外表明显与众不同,或器官上有了障碍(如听觉、视觉),通常会使这类小孩变得敏感和容易害羞。
3.缺乏安全感
孩童若缺乏安全感,必然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信赖。因此有关社交活动的参与,对他们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事,结果导致自己孤立。更由于对社交活动的害怕,失去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愈来愈缺乏别人的正向回馈,变得愈来愈害羞。
4.过度处罚
任何过度处罚都可能造成孩子害羞。尤其是公开申斥与羞辱,等于将孩子推上害羞的不归路。
5.不当偏见
偏见会造成害羞。因为家中的偏见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是他们所爱的人也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别人做负面评估。结果使孩子误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别人来评判他们的场所,因而变得更敏感、甚至恐惧评判他们的人。
青春期为什么会发胖 缺乏运动
研究发现,诱发青春期长胖的另一主要因素就是身体活动急剧下降,青春期的孩子害羞腼腆,怕出头露面,不爱锻炼,和儿童期相比,运动活动量大大降低,缺乏运动,机体新陈代谢缓慢,脂肪不能代谢燃烧,从而引起长胖。
怎样安慰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也如同成人一样,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情绪体验,如受委屈、生病、被惊吓、学习成绩不如伙伴等等。此时,孩子非常希望能得到成人的同情与安慰。成人应及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给予一定的安慰。安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了解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要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并应表现出同情和理解,用一些温柔的言语安慰孩子。这样,孩子感到你是理解他的,心中的委屈也就自然减少了许多。
2、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伙伴,学习中产生困难而出现焦虑、急躁、自卑时,家长一定不要过高地要求孩子,不要说刺激他的话,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说一些安慰他的话,并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本领的方法、技巧,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战胜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3、要宽容和帮助孩子。
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孩子受挫后,会产生不良的心理表现,家长切不可一味训斥孩子,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安慰、帮助孩子。应抓住孩子受挫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认识到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不会什么事情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应多检查自己的不足,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
4、坚持正面引导与教育,并教会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天空突然打雷闪电,孩子十分害怕,急忙躲在成人背后。这时家长不要用“胆小鬼”之类的话语去斥责孩子,要表现出十分镇静的样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正确地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并告诉孩子要注意的方面,教给孩子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既消除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又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安慰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它会使孩子心理矛盾产生缓冲,它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它会扬起孩子鼓足勇气、奋勇前进的风帆,它会使孩子的心理活动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