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是什么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是什么
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所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导致白细胞减少。本病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白细胞减少症。一般轻度减少的患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疾病简介
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所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导致白细胞减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时,在儿童≥10岁低于1.8×10^9/L或﹤10岁低于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严重者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发病原因
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过程看,在骨髓中可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干细胞—粒系定向祖细胞)、分裂池(原始粒细胞—中幼粒细胞)、贮存池(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入血。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一半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半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复杂,可以是单一因素,但更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一)生成减少
1.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可直接作用于干细胞池和分裂池,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祖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某些药物可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一些药物的作用与剂量无关,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免疫因素引起。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见表6-7-1。
2.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而引起减少。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3.异常免疫和感染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通过综合性机制起作用的,异常免疫因素(如抗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体)及感染时产生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
4.某些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表6-7-1 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常用药物
白细胞减少症病人的饮食保健
羊肉;为温补性食物,能益气补虚,有补益强壮作用。元代医家李杲曾说:“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尤其是白细胞减少症兼有阳虚怕冷者,食之尤宜。
狗肉: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唐代食医孟诜认为狗肉“补血脉,填精髓”。白细胞减少症可属中医“虚劳”范畴,狗肉有补脾气,益肾气的作用,因此,对白细胞减少之人兼有脾肾两虚,无力腿软,四肢欠温者,食之最宜
紫河车:有很好的补益强壮作用,能补气,养血,益精。《本草蒙筌》说它“疗诸虚百损。”《白细胞减少症是属传统医学中的“虚损”症范畴,常食紫河车,对提高白细胞数,颇有效益。可用新鲜紫河车1个,去膜洗净,慢火烘干,研末后装入空心胶囊,早晚饭前空腹吃3~5粒。
羊骨髓:羊的脊髓或骨髓,能补阴补髓,对虚劳羸弱之人可以起到食疗食养的作用。现代还有用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者。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生羊胫骨(即羊四肢的长骨)1~2根,敲碎,加红枣10~20个,糯米适量,同煮稀粥,1日 2~3次分服,15天为1疗程。
综上所述,可以让人们更好的调节白细胞减少症,而且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还要选择合适的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女性白细胞低的原因是什么
当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以下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由于白细胞中的成分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1.8)×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状群,是由于原因不明和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认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伴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获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细胞减少等。
其病因病机按细胞动力学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① 白细胞生成障碍,包括由干细胞的增殖减低或再生障碍。
②白细胞破坏过多,由于感染、免疫学因素而使白细胞破坏过多,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
③粒细胞分布异常,由于各种原因而使边缘池中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亦形成可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自觉症状不多,常以疲乏,头晕为最常见,此外还有食欲减退,四肢痠软,失眠多梦,低热,畏寒,腰痠,心慌等症,常被医生和患者忽视,诊为其他疾病,此时须反复检查白细胞总数,如持续低于4.0×109/时,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除治疗病因外,应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原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女性白细胞低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女性白细胞低的一些情况,已经给大家进行了很多的介绍,对此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白细胞低的原因是很多的,需要采取科学的诊断方法来查清病因,然后就要采取比较科学的办法来进行积极的治疗。
白细胞低血小板低4种情况需要警惕
因为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比较复杂,所以,对以下情况要高度重视:
1、合并有其他血细胞的异常,例如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血液中出现异常的血细胞,如幼稚细胞或原始细胞。
3、中性粒细胞少于1.5×10^9/升或合并有感染。
4、白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超过4周。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进一步做相关检查,如血液涂片细胞分类、骨髓检查和其他的血液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自身抗体、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等,以明确相关病因。对于中性粒细胞少于0。5x10^9/升的患者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会建议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以提高白细胞数目,减少或减轻感染。
但是,在临床上,仍有相当多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检查后仍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我们建议此类患者在血液科门诊长期随诊(3个月左右随诊1次),以便观察并及时发现疾病的演变,及时治疗。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知道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了吧。白细胞减少可以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疾病,要尽快确诊病因,及时治疗。
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
应首先分析病因,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机理采用的治疗方案。西医治疗多予防治感染,激素,维生素B4,
、、鲨肝醇,利血生,氨肽素等。病情严重的给予造血刺激因子,到目前为止这些升白细胞的药物疗效都是暂时的,如病因未去除或原因不明,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故我们一般选择1-2种升白细胞药物即可,观察3-4周,如无效可换用其他组药物,造血刺激因子和成分输血虽见效快但价格昂贵和显效一时,不是根本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本病,侧重于整体调节,故可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中医认为本病初期多是气血两虚脾气亏损为主,晚期伤及肝肾,导致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两虚,总以脾胃肝肾虚损为本。
临床以补脾益肾,益气补肾活血等方法治疗白细胞减少,一般1-2周即可见效,而且有药效持久,无不良 反应及副作用的优点,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有些中药具有明显的升提白细胞的作用。如党参、黄芪、虎杖、茜草根、紫河车、山甲、石苇、鹿角霜、五味子等。选用这些药物,结合中医辨证,对于治疗血液病之白细胞减少症,肿瘤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及各种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均有明显提升白细胞作用。血液病专家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成药物,经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
治疗进行关键是去除病因而对原因未明的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症可口服~种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生、鲨肝醇、碳酸锂、维生素B等,但对粒细胞缺乏症病人,住院应按急诊立即主治住院抢救,否则会危及生命,应给无菌隔离控制感染,血白细胞成分输注对症处理,必要时应给粒或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GM-CSF)病因已明确,除去病因为治疗的根本;药物引起者,立即停药;感染引起者,积极控制感染。继发于其他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有反复感染者应及时控制感染,并注意预防感染。对病程较长,症状不明显,白细胞减少不明显,且多次骨髓检查无明显粒细胞生成受抑者,主要是定期随诊,解除思想顾虑,不必过多依赖药物。
多数患者呈良性过程。碳酸锂有刺激骨髓粒细胞生成作用。剂量为0.6-0.9g/d,分3次口服,显效后改为0.4g/d,分2次口服,维持2-4周为一疗程。其副作用有轻度胃灼热感、恶心、乏力,停药后很快消失。但肾病者慎用。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脱氧核糖核酸等药物也可应用,但疗效都不肯定。当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以下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由于白细胞中的成分主要是中性粒细胸胞及淋巴细胞,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1.8)×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状群,是由于原因不明和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认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伴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获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细胞减少等。其病因病机按细胞动力学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白细胞生成障碍,包括由干细胞的增殖减低或再生障碍。②白细胞破坏过多,由于感染、免疫学因素而使白细胞破坏过多,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③粒细胞分布异常,由于各种原因而使边缘池中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亦形成可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自觉症状不多,常以疲乏,头晕为最常见,此外还有食欲减退,四肢痠软,失眠多梦,低热,畏寒,腰痠,心慌等症,常被医生和患者忽视,诊为其他疾病,此时须反复检查白细胞总数,如持续低于4.0×109/时,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除治疗病因外,应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原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白细胞减少症治疗
病因治疗
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接触。继发性减少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经过治疗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可以恢复正常。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防治感染
轻度减少者不需特别的预防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并注意保持皮肤和口腔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病灶。粒细胞缺乏者,应考虑采取无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感染者应行血、尿、痰及感染病灶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影象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类型和部位。在致病菌尚未明确之前,可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待病原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若3~5天后无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疗。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药物。
升粒细胞药物
造血生长因子,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粒缺患者疗效明确,可使中性粒细胞迅速增多,并增强其吞噬杀菌及趋化功能。常用剂量为2~10ug/(kg·d),常见的副作用有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
碳酸锂有刺激骨髓生成粒细胞的作用,常用量为:0.6~0.9g/d,副作用为轻度胃灼热感、恶心乏力等,肾脏疾患者慎用。
免疫抑制剂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则不宜采用。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
众所周知,白细胞减少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是很大的,可是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状况,大多数人却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日常生活中能够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是很多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导致的。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
当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以下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由于白细胞中的成分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尤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1.8)×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
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
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适当应用生白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锂、茜草双酯、多抗甲素等。
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其病因病机按细胞动力学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①白细胞生成障碍,包括由干细胞的增殖减低或再生障碍。
②白细胞破坏过多,由于感染、免疫学因素而使白细胞破坏过多,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
③粒细胞分布异常,由于各种原因而使边缘池中白细胞增多,循环池中白细胞减少,亦形成可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自觉症状不多,常以疲乏,头晕为最常见,此外还有食欲减退,四肢痠软,失眠多梦,低热,畏寒,腰痠,心慌等症。
常被医生和患者忽视,诊为其他疾病,此时须反复检查白细胞总数,如持续低于4.0×109/时,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
除治疗病因外,应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原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白细胞减少症的定义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
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
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
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采用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健脾养胃诸法。
白细胞减少症
介绍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μ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采用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健脾养胃诸法。
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适当应用生白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锂、茜草双酯、多抗甲素等。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白细胞减少的缘由
白细胞具有重要防卫功能的,如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在身体某一部位有炎症,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会升高。而如果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00/立方毫米,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都正常的,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专家根据临床经验以及实验研究把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感染⑴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的败血症等。⑵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⑶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⑷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什么是白细胞减少症
化疗后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白细胞减少症。由于目前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不够强,它就如同治疗肿瘤的双刃剑,既对疯狂倍增的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也对体内增殖迅速的正常细胞也有毒害作用,比如体内快速增殖的口腔黏膜细胞、头皮细胞、白细胞等,导致口腔溃疡,脱发以及白细胞减少症。在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升称为白细胞减少症,临床上表现为乏力、肌肉酸胀、低热、食欲下降、嗜睡等症状。白细胞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免疫细胞,可以直接消灭外界入侵的病原菌,一般情况下,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会升高,机体会调动免疫系统防御病菌的侵害,如果白细胞低于正常值,当外界病菌进入人体,就很容易造成感染后果,轻者出现感冒、肺炎,重者导致败血症。
白血球低的症状是什么
临床表现应注意有无感染史,白细胞减少症物理、化学因素接触史,有无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过敏性疾病病史,有无伴脾肿大的疾病,有无遗传因素等病史。白细胞减少症病因虽不同,但其临床症状相似。单纯粒细胞减少者,起病多缓慢,症状较轻,常见乏力、心悸、头晕、低热、咽炎或粘膜溃疡等;若白细胞减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则见高热,恶寒,周身酸痛;若为粒细胞缺乏症,则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痛,极度乏力,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谵语或昏迷,可在数日内死亡。体检早期示扁桃体红肿,咽部粘膜溃疡,稍后可见坏死、水肿,粘膜潮红充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因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是什么
发病原因
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过程看,在骨髓中可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干细胞—粒系定向祖细胞)、分裂池(原始粒细胞—中幼粒细胞)、贮存池(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入血。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一半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半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复杂,可以是单一因素,但更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一)生成减少
1.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可直接作用于干细胞池和分裂池,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祖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某些药物可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一些药物的作用与剂量无关,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免疫因素引起。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见表6-7-1。
2.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而引起减少。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3.异常免疫和感染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通过综合性机制起作用的,异常免疫因素(如抗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体)及感染时产生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
4.某些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