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三刀的典故
蜜三刀的典故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往从甚密,常常诗酒相会。一天苏东坡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连砍三刀,在大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苏东坡十分高兴。正在这时,侍从送来茶食糕点,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只是尚无名称,众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名,他见糕点表面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蜜三刀是也。”
后来,经苏东坡亲自起名的“蜜三刀”名噪一时,徐州城里的茶食店,糕点坊争相制作,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徐州蜜三刀的配方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大约徐州人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的缘故吧,因而对徐州蜜三刀也情有独钟,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过徐州的时候,指名徐州府衙派人到百年老店“泰康”号即今天的徐州市泰康回民食品店制的御膳蜜三刀,传说乾隆皇帝吃过蜜三刀后,“龙颜大悦”御笔手书“徐州一绝,钦定贡”。在山东青州、博山等地区又被称为“蜜食”,以老字号“隆盛”、“景德东”所制最受欢迎。
金糕的典故
金糕始于清代,原叫山楂糕。在百多年前的一天,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突然心血来潮点名要吃此物解馋,宫人急忙找来京城做山楂糕最出名的张掌柜连夜赶制。由于精选原料、细致加工,做出的山楂糕色泽红润且透着丝丝金黄,慈禧品尝后极为喜爱,不仅对这爽滑细腻、酸甜可口的滋味赞赏有加,更是爱极了这为皇家所专用的金色,于是金口一开、御赐亲封其名为“金糕”。之后王公贵胄纷纷跟风购买,以至于一时间金糕竟供不应求,名震北京城。
慢慢的人们便将所有不论什么颜色的山楂糕都叫做金糕,并且一直叫到今天。
羊肠的典故
用羊肠制作琴弦的传说是这样的:在意大利,靠近佩斯卡拉的阿布鲁齐山下的萨勒村中,有一位名为伊拉斯谟的马鞍师傅,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风吹过几段干羊肠的声音,于是就突发奇想——用羊肠做琴弦可能也会不错。就这样,用羊肠做琴弦的历史就开始了。从此,萨勒村就成了小提琴琴弦的制造中心,伊拉斯谟也被誉为羊肠琴弦生产商的守护神。
萨勒村德钦县制造业存在长达600年之久,直到1905——1933年发生一系列地震,该行业才逐渐消亡。然而,由萨勒人创立的达达里奥公司和玛瑞公司依然继续运作。
吹空调对眼睛的危害
一般空调除了调节温度之外,也起到了不少的抽湿作用,把空气中的水分蒸发掉。人们长期在室内,再加上长时间专注于一些事情,减少眼睛眨动次数,对眼球的滋润也变少了。而随着眼泪的蒸发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呈现眼睛发干、发涩的不适感觉,长时间下去可能会引发干眼症。
如果空调长时间没有清洁就使用,空调里会残留螨虫、细菌、粉尘,启动空调时这些螨虫、细菌、粉尘就会蜜三刀空气中,在加上空调房中相对密闭,
室内通风不畅,人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空调房中很容易导致眼睛过敏,出现眼睛疼痛、发痒、发红等过敏性结膜炎症状。
吃蜜三刀有什么好处
蜜三刀是江苏徐州地区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之一,起源于北宋徐州知州苏东坡,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过徐州,吃过蜜三刀后龙颜大悦,御笔手书“徐州一绝,钦定贡”,至此蜜三刀就正式成为宫廷御点,并加以改良,成为现在的徐州名小吃。具有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北京蜜制小吃品种很多。蜜是饴糖,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在山东青州、博山等地区又被称为“蜜食”,以老字号“隆盛”、“景德东”所制最受欢迎。徐州蜜三刀是江苏徐州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当地特产八大样之首。具有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徐州蜜制小吃品种很多。蜜是饴糖,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在山东青州、博山等地区又被称为“蜜食”,徐州所制蜜三刀最受欢迎。
牛舌的典故
相传北宋皇祐五年(1053)八月,吉安县永和一带,发生种瘟疫,当地人因受盛暑湿热,泄泻不止,个个脸色腊黄。请来九十九名医术高明的大夫都束手无策。无奈,只有到乡下去寻找偏方,适逢一位土郎中献上束草药,没想到一剂服下,泄泻即止。再服一剂,疾病痊愈。众人大为惊讶。第二天,群众去向土郎中道谢并求其再赐神药仙草,郎中听了哈哈大笑说:“什么神药仙草!那只不过是一指扎路边野草而已。”众人忙问“此草何名,生于何方路旁?”郎中便娓娓讲道:“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数万将士众多患“血尿病”,生命危在旦夕。惟有三匹战马因常啃路上车辙的无名小草,而幸免此疫。细心的车夫发现此况,便挣扎着往车道中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不料所患痢疾竟然好了。他高兴异常,忙将此事禀告马武,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痊愈,终于杀出重围。后来马武想到这次死里逃生,无限感慨地说:“全军死而复生,全仗路旁车前之仙草也!”从此,人们管这种野草叫车前草。尽管车前草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泻清肺之功效,可是,官家医生见其生长在卑贱的山野,混迹于牛、马粪中,而嫌弃它,不用它[1] 。
当时正遇欧阳修护送其父灵柩回乡安葬,路经永和镇,听了这些话顿脚叹道:“治世之人不分贵贱,治学之人不分贵贱。此为古人常理。而治病之药还分贵贱,真是无稽之谈,庸医迂腐,害人不浅!”群众见欧阳修如此厚爱车前草,从此,就收集车前草的种籽,播种栽植,代代相传,成为吉安县传统的出口药材,名扬海内外。
猪尾的典故
满族发型,后来蒙古族(不包括厄鲁特蒙古)、汉族(包括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被强制剃发。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不断发展,有许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他们同时也耳濡目染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当时,由于中国的落后,中国人脑后的辫子被西方人蔑称为“pigtail”(猪尾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些留学生把辫子盘起来,胆大的比如陈独秀、邹容把辫子剪掉了。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进呈奏折,以辫子不利于打仗、不便用于机器、不利于卫生,且为外人耻笑,主张剪辫断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主思想的勃兴,留辫成了效忠清朝的标志之一,剪辫子就成了革命党人的标志,表示要与清政府彻底决裂。[3]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剪去辫子成为一种时尚,它象征着人们告别旧时代,迎接新社会的到来。但是,当时敢于剪除辫子的是一些年轻人,许多人特别是老人害怕清朝会卷土重来,于是就把辫子盘起来,戴上帽子。辫子在中国社会不仅是一束头发,“它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之间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断发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选择了”。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大总统令中规定中华国民的公民必须剪除辫子。在此之后,剪辫不再是一种新风尚,而是一种正当的必须执行的命令。在这些被剪除的辫子中,最值钱的是两江总督瑞方的儿子的辫子花去了8000元。可笑的是,不是说剪去辫子用了这笔钱,而是他和在英国读书的儿子为剪辫子与否的争论花去了8000元的电报费。后来,儿子仍然剪去了辫子。1919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外国老师的劝说下,也剪除了象征大清国的辫子。虽然剪辫与否本身并不能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特定的环境下,它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变革。
烧麦的典故
烧麦一词的来历,另有有多种说法。另有一种说法是针对羊肉大葱烧麦的。据说烧麦起源在清朝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回民区和玉泉区)。明末清初时,在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但这,已经与名称来历关系不大了。 烧麦之所以顶部不封口,是由于茶客所带的小菜品种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葱,有的是萝卜青菜豆腐干……为区别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当一笼蒸好后,店小二便会把蒸笼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说:“各位茶客的小菜捎来了,劳驾自选。”这时茶客各自点了自己的“薄饼包菜”边吃边饮。 另有一说是烧卖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主要区别除了使用未发酵面制皮外,还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 最早的史料记载:在十四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 时至今日,现时各地烧卖的品种更为丰富,制作出更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馅烧卖,河北大葱猪肉烧卖,安徽有鸭油烧卖,杭州有牛肉烧卖,江西有蛋肉烧卖,山东临清有羊肉烧卖,苏州有三鲜烧卖;湖南长沙有菊花烧卖;广州有干蒸烧卖、鲜虾烧卖、蟹肉烧卖、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蜜三刀怎么做
中筋面粉80克 、色拉油40克、水24克 将面皮材料混合,揉成团,醒20分钟;还要做一个面团,将中筋面粉490克、蜂蜜300克、色拉油50克、水50克、白芝麻少许将面心材料混合,揉成团,醒15分钟。
将醒好的面皮材料,擀成约2-3毫米厚的长方形面皮,将面心材料相应的擀成与面皮大小一致的面皮,约1CM的厚度。
擀好的面皮材料上刷一层水,将擀好的面心材料放上,用手轻轻压平,压实,在面心上刷一层水。
翻面,将面皮朝上,切成约2.5CM宽的长条。
再切成2CM宽的长方块(不要切太大,因为油炸的时候会膨胀一些)。
翻面,在面心的一面用刀割三下,约2/3的深度,小心不要切断啊。
将糖浆材料用小锅中火煮至糖份材料全部融化,稍稍黏稠即可关火,我熬了大约5-6分钟吧。
油锅加热到7分热时,将小面团放入油锅,如果慢慢浮上来就可以了,油温不要太热啊,将生面块放入油锅,小火炸至深棕黄色。捞出后直接放入糖浆里,大约2分钟吃透糖浆后,即可捞出,平放,不要压在一起,表面干爽一些即可。
鸭梨的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律,喜爱歌舞,常在都城光华门禁苑中一处广植梨树的果园里进行表演。后世称戏剧界为“梨园界”或“梨园行”。
梨原产我国,《诗经》《晨见篇》即有"山有苞棣"的记载,可见我国梨树栽培,至省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梨树长期栽培中,选育了很多优良的品种,在《史记》、《广志》、《秦记》、《西京杂记》、《洛阳花木记》及《花镜》等古籍中,记载梨的许多品种,如蜜梨、红梨、白梨、 鹅梨、哀家梨等品种名,至今沿用。
实际“鸭梨”原名为“雅梨”,由于古人的通假字原因与顺口关系等各种因素,才成为了今天的鸭梨。
蜜三刀的辨别
选购蜜三刀时,首先应在较大的商场或超市购买有一定包装或覆盖保鲜膜销售的。因这些单位一般进货都有检验合格报告。另外销售地点的环境条件也应注意,尤其对一些现场制作糕点更应注意操作环境和操作人员的卫生,现场制作往往更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优质的蜜三刀色泽鲜黄,表面有芝麻,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次品则色泽暗黄,有异味。
蜜三刀的生产过程
1.将面发成老发面,对上碱,和成面团。 2.干面750克,饴糖750克,和成饴糖面。发面团一分为二,擀成片状,饴糖面也擀成片状。两层发面夹一层饴糖面成三层用刀切成小块,顺切三刀连刀。 3.油锅烧至六成熟,下生蜜三刀炸至浮起捞出,下入蜜锅中过蜜,捞出晾凉即可。
蜜三刀的制作
1.将红面面粉过筛后开窝,倒入米稀,加入化水小苏打拌匀。加入色拉油拌匀,搓至无颗粒状,充分乳化拌匀后和四周面粉揉匀,醒发20-30分钟。
2.把皮面三种料拌匀,揉透成筋性面团,稍醒。
3.把皮面和红面擀成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在皮面上刷上冷水刷毛放红面底下粘合,把红面表面刷毛,撒满芝麻,擀成0.7厘米厚的长方形,用刀切成4cm宽长条,再把长条切成3cm的小块。小块上面切三刀,前两刀深度为2/3,第三刀切开,(称三刀),稍凉待炸。
4、浆的熬制:把水烧开,放入糖,熬化至110摄氏度,放入米稀,继续熬至110摄氏度,加入南桂(提味),拌匀,停火冷却至90摄氏度,待用。
5.三刀排如漏勺中,加入170摄氏度,炸至金黄色捞出,放入90摄氏度的浆中,待三刀下沉时,捞出凉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