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前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前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除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前纵韧带骨化症外,绝大多数病例是由于椎体间关节的退行性变所致;此外,颈椎及腰椎的超限运动或外伤为其继发因素。由于椎节的退变从脱水、松动开始渐而引起前纵韧带的松弛,渐而出现韧带-骨膜下出血及髓核前移(或突出)在形成椎节前方骨刺的同时局部的韧带亦随之钙化并渐而骨化。此病理过程常持续多年最后引起椎节活动度的减少,甚至椎节完全骨化而呈融合状此种现象亦可视为人类机体自我防御保护性反应的一种形式,以减缓病变椎节病理过程的继续发展。[1]

4临床表现

前纵韧带骨化症1.主诉 发病早期主要呈现椎节局部窦椎神经反射所引起的颈部不适活动欠灵活及有局部痛感(均较轻)伴有椎节前缘巨大骨刺者在颈段可引起吞咽障碍及咽喉部的异物感,并形成食管压迫型颈椎病;而在腰段症状则较轻微,或无症状。

2.体征 单纯前纵韧带骨化者少有阳性体征所见范围广泛者,颈椎及腰椎活动度可有轻至中度受限主要影响伸、屈功能

3.其他 除少数病例可伴有其他部位骨化或钙化外一般多无阳性所见。

并发症: 在颈椎可并发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赖特综合征的骨科表现

常发生于肠道感染后,主要有尿道炎,结肠炎,和多发性关节炎三大主症,三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可单一或全部出现。

X线表现:

1. 多累及胸腰椎交界处,椎体边缘及间盘韧带和椎旁组织骨化,多位于侧方或偏后,呈节段性分布,双侧不对称。前纵韧带骨化和椎间新骨形成少见。

2. 骶髂关节 20%~76%的赖特综合症病人有骶髂关节异常,较脊柱受累更为常见。骶髂关节单侧或双侧受侵,对称或不对称。关节面下方骨质侵蚀破坏、模糊不规整,继而硬化,最后发生骨性强直。关节前或上缘增生,骨质形成。

3. 四肢关节 急性期膝、髁和足部小关节肿胀,邻关节骨骨质疏松,可伴有跟腱或髌腱炎。跖骨、近节趾骨干、跟骨跖面及胫腓骨近关节处骨膜增生。骨赘被认为具有特征性。半数病人有关节间隙变窄。慢性期,跟骨在跟腱或跖筋膜附着处有糜烂和骨赘形成,常为双侧性,足部小关节和膝、髁关节可出现小的关节边缘侵蚀和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关节强直。

CT表现

1 CT可更号地显示低髂关节受累的部对称性和关节面边缘骨赘

鉴别诊断:

1 牛皮癣关节炎 有牛皮癣病史。主要侵犯远端指(趾)骨和指(趾)间关节。可有指(趾)骨末端骨吸收。无尿道炎和结肠炎。缺少跟骨下缘的绒毛样骨赘和骨质疏松。

2 强直性脊柱炎 少数赖特综合症病人出现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同的韧带骨化时,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四肢关节改变进行鉴别。

前纵韧带骨化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 颈椎的试验检查

.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

二、颈椎病的X线检查: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温馨提示:颈椎病的CT检查:CT业已用于诊断椎弓闭合不全、骨质增生、椎体暴破性骨折、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肿瘤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横断层图象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

颈椎病的朋友们应该注意尽量的不要久站或者是久坐,另外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尽量的食物多元化不要单一的吃一样事物,要及时的补充身体的蛋白质以及矿物质和维生素,最后要注意多运动,可以适当的多做一些颈部的转圈运动。

颈椎后纵轫带骨化症分几增

颈椎后纵靭带骨化症根据X线、CT等影像学表现,有多种分型。 Hirabayashi根据后纵初带骨化的矢状位影像描述了 4种类型,即连续型、节段型、混合型、局限型。1933年,Epstein补充后纵韧带骨化的第五种类型:萌芽型。其特点是肥大的后纵韧带在椎间盘及邻近的终板范围内有标点样骨化,偶有延伸至椎体后方。董方春等也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分为4型:连续型、间断型、混合型、孤立型。张长江等将本病分为6型:连续型、间断型、乳头型、钩型、桥型、混合型。Epstein根据后纵韧带骨化的轴位影像将其分为矩形、椭圆型、三角型和花梗型。宋兆祺在CT影像上描述后纵韧带骨化横切面可呈小圆块型、横条型、厚横条、半圆型、卵圆型、椭圆型、飞鸟型、三角型、两半卷发型等。在CT扫描图像上,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分为4型,即平板型、覃伞形、山丘型、花束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缓解方法:

·20:00

晚餐补肾加分

作为一位忙碌的白领,可能没有足够时间,准备健康营养的早餐和午餐,那晚餐的时候可以,吃一些营养骨髓的食物。中医认为生地、黑芝麻、胡桃、山萸肉、牛骨等,具有补肾髓功能,可以把这些材料加入到晚餐中,以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脊柱蜕变的效果。

·21:00

学习大鹏展翅

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学一学大鹏展翅:轻轻弯腰至90度,两个手臂模仿,大鹏飞行一样伸展开,但可不要将头抬起来,越高越好,坚持5分钟。这个动作可以帮助,增加颈椎部肌肉的韧性。

·22:00

中药热敷

将小茴香些许、盐半斤一起炒热,装入布袋,放在颈背部热敷30分钟。每日1次。可改善颈背部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注意,别让温度太高或时间过久。

·23:00

选择枕头

枕头和床也是颈椎的亲密伴侣,枕头过高或者过低,床垫过于柔软都会连累颈椎。枕头宽度应达肩部,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的枕头,对颈椎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可以让颈椎得到很好的休息;对于颈椎不好的人来说,木板床、棕绷床是上选,而那种过分柔软的床肯定不利于颈椎。

颈椎病如何吃才能更健康

颈椎病的饮食,其实没有什么很大的要求。总体讲究,合理搭配,不可单一偏食。不要经常吃生冷和过热的食物,同时,也要避免油腻、油炸食物。颈椎病饮食的总体原则我们需要把握好。

颈椎病如何吃才能更健康。颈椎病的主食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因此,粗细要同时吃,不可单一偏食。这样的全面营养,才可满足人体需要。从而促进颈椎病人的康复,以及维持正常人体的需要。

颈椎病的饮食,我们也要从颈椎病的病因着手。颈椎病是椎体增生,以及骨质退化疏松等引起的。因此,颈椎病人,要补充钙、蛋白质、维生素族等。颈椎病属湿热阻滞的人,应多吃些葛根、苦瓜等,清热解肌通络的果菜。颈椎病补钙,可多吃牛奶、鱼、猪尾骨等。蛋白质,也是形成韧带,以及骨骼,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因此,颈椎病的饮食一定要丰富全面。

在生活中,患者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加强锻炼身体。

以上就是关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该怎么办的介绍。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工作方式虽然是不能改变,但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可以预防的,也就是说为了防止患颈椎病,最好是养成不要就做的习惯,做到每一个小时起身运动一下的习惯。

韧带骨化病因学

后纵韧带位于推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个老年性疾病,好发于50~60岁,在60岁以上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0%,在一般成人门诊中,约占1%~3%。后纵韧带骨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的常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蛋白、血觉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

但在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隐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见葡萄糖代谢与韧带骨化倾向之间有一个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东亚地区以稻谷为主食的民族中,韧带骨化症的发病率特别高。由于韧带骨化症患者常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性佝偻病,提示钙磷代谢异常可以导致韧带骨化。

虽然血液化学测定常为正常,但钙摄入量试验显示: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肠腔钙吸收有降低的趋势。创伤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后纵韧带和椎体后缘静脉丛之间关系紧密,当外伤或椎间盘后突时,静脉易遭创伤作用发生出血,并进入后纵韧带引起钙化、骨化。

此外,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还有全身性增生的倾向,除合并脊柱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之外,还常伴有前纵韧带、黄韧带骨化。故有人认为,后纵韧带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的局部表现。

病理改变

后纵韧带骨化在沿着纵轴方向生长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也同时扩大,形成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使椎管容积变小、椎管狭窄,造成脊髓、神经根受压,脊髓被挤压呈月牙形状,并被推向椎管后要由板层骨构成,由椎体后缘至板层骨之间依次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钙化软骨。骨化灶与硬脊膜粘连,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变薄甚至消失,有时硬脊膜也发生骨化。由于骨化块不断增大,脊髓受压发生严重变形,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脊髓前角细胞数量减少,形态缩小。脊髓臼质有广泛的脱髓鞘变。

怎么治疗胸椎狭窄

1、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揭盖法”椎体后壁切除术

对于这类最常见的胸椎管狭窄症类型,因为压迫主要来源于脊髓的后方,手术方法以后方减压为佳,传统的“蚕食法”椎板切除方法因器械不断的与脊髓接触极易造成脊髓受损,有学者报道术后致瘫率高达30%以上,我院自80年代开始采用“揭盖法”治疗胸椎管狭窄,顾名思义,揭盖法指的是将胸椎后方结构(椎板、椎板间黄韧带、小关节的内侧1/2)整块的切除,但一定要注意减压范围,一般要减压到没有脊髓压迫的节段,而且在切除的过程中使用高速磨钻代替骨刀和咬骨钳,这样避免了切除过程中对胸脊髓的压迫和震荡,大大降低了胸椎手术的致瘫率。

2、中下 胸椎间盘突出 (TSH)或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OPLL)-侧前方减压手术

这两种情况下压迫主要来自于脊髓腹侧,我们采用侧前方入路经胸腔切除突出的间盘和/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3、上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合并黄韧带骨化(OFL)- “涵洞塌陷法”360度脊髓环形减压术

这种类型的压迫特点是360度环形压迫,上胸椎具有生理性后凸,单纯行后方减压,前方压迫依然存在, 且脊髓前大根动脉不能延伸至上胸椎,因而此段属缺血区,术中易发生脊髓缺血,导致脊髓功能损害,前方减压方法国内外文献报道多采用劈开胸骨或锁骨,从大血管间隙人路,手术操作复杂,风险度大,国内外文献报告术后脊髓损害即刻加重接近30%,也有学者通过后路做一期的全脊椎切除,但是需从后方进行椎体间植骨,操作复杂,出血多,易损伤椎体节段动脉,增加即刻脊髓损害加重的风险,我们从07年开始创新性的提出了“涵洞塌陷法”3600脊髓环形减压术。首先进行的椎体后壁的“揭盖法”切除,采用B超探测后方减压后从前方依然明显压迫脊髓的OPLL节段,之后在OPLL节段去除遗留的关节突,分离并保护肋间神经,沿椎弓根至椎体用高速磨钻、刮匙磨刮,至椎体后壁水平后,探查硬脊膜的粘连情况,用高速磨钻、刮匙从椎体后壁两侧深层斜向内60°挖去椎体后1/4~113的松质骨,形成一个左右贯通的“涵洞”。根据硬膜与OPLL粘连的程度采用自制钩刀锐性或钝性分离,严重者可以切除部分硬脊膜,使OPLL与脊髓硬膜分离,于OPLL的顶端将未骨化的后纵韧带切开,用剥离器压塌OPLL构成的“涵洞”壁,从侧后方取出OPLL块,完成脊髓前方的减压。B超再次探测,确保脊髓前方充分减压。从07年至今已完成该类手术71例,尚无一例瘫痪病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胸椎管狭窄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选择

如果病变部位局限或与颈椎接近,可以一期同时手术,如果病变部位广泛,可以分期手术,或先解决对脊髓损害重的胸椎或颈椎的问题,二期再解决另外部位的问题,这时我们需要仔细评估引发症状的主要责任节段。

5、胸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选择

原则上应该先解决胸椎管得狭窄。

如何诊断检查胸椎管狭窄

诊断:本病的诊断并不很困难,在接诊下肢截瘫患者时,应想到胸椎椎管狭窄症。诊断本症主要依据下列各点:

1.一般症状 患者多为中年人,发病前无明确原因逐渐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僵硬不灵活等早期瘫痪症状,呈慢性进行性,可因轻度外伤而加重。

2.清晰的X 线片 显示胸椎退变、增生。应特别注意侧位片上有无关节突起增生、肥大、突入椎管,侧位断层片上有无胸椎黄韧带骨化(OYL)和(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并排除脊椎的外伤及破坏性病变。

3.CT 检查 可见关节突关节肥大向椎管内突出,椎弓根短,OYL 或OPLL 致椎管狭窄。

4.MRI 检查 显示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征。

5.脊髓造影 呈不完全梗阻或完全梗阻。不完全梗阻者呈节段性狭窄改变,压迫来自后方肥大的关节突和(或)OYL,或前方骨化的后纵韧带。

实验室检查:其他如血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氟化物检查正常,这些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因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有时合并糖尿病,未经治疗会增加手术的危险性。

其他辅助检查:

1.胸椎X 线检查 X 线平片上可显示不同程度的退变性征象,其范围大小不一。椎体骨质增生可以很广泛,亦可仅1~2 节;椎弓根短而厚;后关节大多显示增生肥大、内聚、上关节突前倾;椎板增厚,椎板间隙变窄。有时后关节间隙及椎板间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部分平片显示椎间隙变窄,少数病例有前纵韧带骨化、椎间盘钙化、椎管内钙化影或椎管内游离体。其中侧位片上可发现肥大增生的关节突突入椎管,这是诊断本症的重要依据。

X 线平片上较为突出的另一征象为黄韧带骨化和后纵韧带骨化。在正位片上显示椎板间隙变窄或模糊不清、密度增加。侧位片,特别是断层片可显示椎板间隙平面由椎管后壁形成向椎管内占位的三角形骨影,轻者呈钝角,由上、下椎板向中间骨化,中间密度较低;重者近似等边三角形,密度高,接近关节的密度。数节段黄韧带骨化时,椎管后壁呈大锯齿状,“锯齿”尖端与椎间隙相对,椎管在此处狭窄严重。约半数患者的X 线平片有后纵韧带骨化征象,椎间隙与椎体后缘有纵行带影突入椎管。黄韧带和后纵韧带骨化可发生于各节段胸椎,但越向下,其发生率越高,且病变程度也越重。

此外,个别患者的X 线片上可显示脊椎畸形,包括圆背畸形、脊髓分节不全、脊椎隐裂、棘突分叉及侧弯畸形等。颈椎及腰椎X 线片上有时也有退行性变征象,以及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或前纵韧带等的骨化征。

2.CT 检查 CT 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与定位至关重要,但定位要准确,范围要适当,否则易漏诊。CT 检查可清晰显示胸椎椎管狭窄的程度和椎管各壁的改变。椎体后壁增生、后纵韧带骨化、椎弓根变短、椎板增厚、黄韧带增厚及骨化等,均可使椎管矢状径变小;椎弓根增厚内聚使横径变短;后关节突增生肥大及关节囊增厚、骨化使椎管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但在检查中应避免造成假象,CT 扫描应与椎管长轴成垂直角度,尤其是对多节段扫描时,如与椎管长轴不成垂直而稍有倾斜,则显示的椎管矢状径较实际情况更为狭窄。

3.其他检查

(1)奎肯试验及化验检查:腰椎穿刺时可先做奎氏试验,多数呈不完全性梗阻或完全梗阻,小部分患者无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多数升高,细胞计数偶有增多,葡萄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细胞学检查无异常。本项检查大多与脊髓造影同时进行。

(2)脊髓造影:脊髓造影可确定狭窄的部位及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比较可靠的资料。常选用腰椎穿刺逆行造影,头低足高位观察造影剂的流动情况。完全梗阻时只能显示椎管狭窄的下界,正位片上常呈毛刷状,或造影剂从一侧或两侧上升短距离后完全梗阻;侧位片上呈鸟嘴状,常能显示主要压迫来自后方或前方。不完全梗阻时可显示狭窄的全程,受压部位呈节段状性充盈缺损。症状较轻或一侧下肢症状重者,正、侧位观察或摄片难以发现病变时,从左、右前斜位或左、右后斜位水平观察或投照可显示后外侧或前外侧充盈缺损,即病变部位。小脑延髓池穿刺亦可酌情选用。

(3)磁共振检查:这是一种无损害性检查,现有取代脊髓造影的趋势。其显示脊髓信号清晰,可观察脊髓是否受压及有无内部改变,以便与脊髓内部病变或肿瘤相鉴别。胸椎椎管狭窄在MRI 上的改变为:纵切面成像可见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以及脊髓前后间隙缩小甚至消失,在有椎间盘突出者,还可显示突出部位压迫脊髓;横切面成像则可见关节突起肥大增生与黄韧带增厚等,但不如CT 检查清晰。

(4)大脑皮质诱发电位(CEP)检查:采用刺激双下肢胫后神经或腓总神经,头皮接收。在不完全截瘫或完全截瘫病例,CEP 均有改变,波幅峰值下降以至消失,潜伏期延长。椎板减压术后,CEP 出现波峰的恢复,截瘫明显好转。因此,CEP不但可以用于术前检查脊髓损害情况,且术后CEP 波峰的出现,预示脊髓能较好恢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见并发

脱水、瘫痪

一、并发病症

1、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变累及椎间盘、椎体、椎板、小关节、韧带等各个部位,如椎间盘脱水变性、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小关节增生、椎板增厚、韧带肥厚等。颈椎退行性改变与后纵韧带骨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尽管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确,但退行性改变是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的因素之一已为大家所公认。另一方面,当颈椎某一节段发生后纵韧带骨化而使活动受到限制时,该部位的上、下椎间隙和小关节承受的负荷活动将增加,可逐渐出现并加速退行性改变。

2、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 : 此病又称Forestier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患,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脊柱连续数个椎体前、外侧钙化和骨化,伴有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外周骨与肌腱和韧带附着处通常也发生钙化和骨增生。DISH多见于下胸段和腰段,典型X线片表现为脊柱前外侧连贯性、宽大的骨化带,受累区域椎间隙正常。临床上发现相当多的OPLL伴发DISH,或者说DISH伴发OPLL,有作者认为OPLL是DISH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但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DISH与OPLL两者间存在着差异,不应视为同一种疾病。

3、还可并发小便失禁及排便功能低下。可出现间歇性、慢性、进引性、痉挛性四肢瘫痪。

什么是韧带钙化

了解什么是前纵韧带钙化,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前纵韧带。前纵韧带是人体中最长的韧带,位于人体脊柱前面。上起 枕骨大孔前缘的枕骨咽结节,下至第1或第2骶椎前面,但并不进入椎体。前纵韧带整个看来是一条长而宽的纤维带,非常坚强,其纤维束与椎体前缘和椎间盘相连有限制脊柱过伸的作用在尸体上试验,在600~700磅压力下并不致折裂,它的功能是限制脊椎过伸。 钙化:

有机体的组织钙盐的沉着而变硬,例如儿童的 骨骼经过钙化变成成人的骨骼,又如肺结核的病灶经过钙化而痊愈。

病理学上指局部组织中的钙盐沉积,常见于 骨骼成长的早期阶段,亦见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结核病干酪样坏死病灶中的钙化).

​颈椎性高血压如何辨认

1.血压升高和降低与颈椎疾病发作症状同步。当病人出现颈后部疼痛、头痛或头晕等颈椎病症状时,血压升高;头颈部症状缓解后,血压亦随之下降。这一特点在发病早期尤为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此现象逐步减低。

2.在高血压发生之前,相当长时间内会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波动的情况。病人表现出头昏、头晕、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等症状。

3.自身高血压对于降压药多不敏感,而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随着颈椎病情况的改善,血压基本趋于稳定。

4.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中,在牵引、手法治疗颈椎病时,患者血压可下降20~30mmhg,治疗间歇期血压又会有所升高。

5.高血压与椎体不稳或脱位程度有关,即椎体脱位越大,高血压越严重,但与骨质增生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骨质增生或前纵韧带骨化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减轻了机体异常增生物对于局部神经血管的影响。

出现胸椎痛是怎么回事

胸椎病是脊柱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胸椎退行性增生造成,以下位胸椎居多见。其为一系列疾病,包含了胸椎管狭窄,胸椎间盘突出,胸椎压缩性骨折,胸椎关节紊乱,胸椎肌肉劳损,胸椎骨质增生,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胸椎错位,侧弯,筋膜嵌顿等。

1.其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胸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微陷使椎间隙和椎间孔狭窄、假性椎体滑脱、椎体边缘和关节骨质增生,以及黄韧带肥厚等。其中最常见的为椎间隙和椎间孔狭窄。

2.年龄的增长和代谢功能紊乱与减退,是其发病的基础因素。绝大部分有劳损或受凉病史,有外伤病史,术后复发或手术后遗留后遗症,部分患者同时患有颈椎、胸椎、腰椎病。

相关推荐

颈部都有哪些韧带

颈部都有哪些韧带?研究这个问题肯定是和颈椎病有关系的。为了颈部的健康,我们必须得了解颈部都有哪些韧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颈部都有哪些韧带?以及颈部的韧带和颈椎病有何关系。(1)前纵韧带起于枕骨,向下经环椎及推体的前面,止于骶骨前面,由许多组纤维构成,是人体最长最宽厚的韧带,和推体及椎间盘边线紧密相连。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过度后伸活动,位于颈椎的部分能对抗头颅的重量,增强颈椎的稳定性。(2)后纵韧带

牵引治疗颈椎病不当有什么危害

一被诊断颈椎病,不少病人就会问医生:是不是要牵引?的确,牵引是保守治疗中的一项措施。但是不是所有颈椎病都适合牵引治疗。据介绍,牵引治疗仅适用于以下情况: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不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等症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等,使用牵引疗效较明显。而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特别是脊髓受压较明显者或颈椎不稳定者不宜采用牵引治疗,力量不当甚至会加重症状。另外,从理论上来说,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及仅有软组织炎症和骨

导致椎管狭窄发病的病因

脊椎退变(25%):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 而使椎板增厚, 椎体骨赘增生等, 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 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医源性因素(20%):该症是因手术而引起,主要原因:(1)手术创伤及出血疤痕组织形成,与硬膜囊粘连并造成脊髓压迫。(2)椎板切除过多或范围过大,未行骨性融合导致颈椎不稳,引起继发性创伤性和纤维结构增生性改变。(3)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后,骨块突入椎管内

颈椎管狭窄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重者大、小便失禁。正侧位X 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

颈椎病主要是因为什么引起的

【病理改变】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

颈椎骨刺很严重吗

老年人颈椎长骨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有人统计,40岁以上的人群60%有颈椎骨质增生,到 60岁几乎100%有骨质增生。有了 骨刺,既可以发生症状,也有稳定的作用,这与骨质增生的部位有关,关键在于是否压迫或刺激了脊髓、血管或韧带。当然,向前增生的骨刺也可以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临床上要消除2个误区:一是防止将颈椎长骨刺等同于颈椎病。颈椎长骨刺可以说是一种维持颈椎稳定的反应。出现颈椎长 骨刺并不一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化,然后这个退化继发其他的一些病理性的改变,比如说骨赘的形成,后纵韧带的骨化,从而造成了对脊椎的压迫,然后引起脊髓缺血,出现了一系列的临床表现。所以说它的病因第一点就是颈椎间盘的退化,第二点颈椎周围骨赘形成,第三点后纵韧带的骨化引起椎管狭窄。最主要的病因就是脊髓缺血,然后引起的症状是肢体的感觉或者运动异常。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哪些

颈椎手术方式可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手术和后路手术三种。前路手术:具有减压和固定两种作用。所谓减压,是指摘除突向椎管或根管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软性或硬性突出物,以及增厚或骨化的后纵韧带等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物。减压后在椎体间植骨,待植骨融合后可以起到稳定颈椎的作用,并保持原有的椎管矢状径,使病根节段的异常活动消除。前路手术的缺点:是不能在直视下看到病变的真实现象。前外侧手术途径同前路手术,但其显露范围应

颈椎病的发病病因是什么

颈椎间盘变性(25%):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

颈椎病可能是什么病因造成的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