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想亲密绕开五误区
孕期想亲密绕开五误区
误区一:“过深的进入会伤害宝宝。”
真相: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你知道在你进行性交时你的阴道会有多么惊人的延伸吗?它会自然的在阴茎和子宫之间创建几厘米的差距来保证宝宝的安全。
另外,在做爱时子宫颈是闭合的,子宫还会用厚厚的粘液塞保护着婴儿。宝宝会在你子宫中的羊膜囊内活动,这能够完全保证宝宝的安全和舒适。
误区二:“高潮中的收缩会导致流产。”
真相:在你做爱之后出现轻微的抽筋现象是完全正常的。这只是你子宫中的肌肉收紧了一些,只要你不是高危妊娠,这种收缩不会引起任何危险。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收缩,那些你在高潮期间和之后感觉到的收缩不会导致流产。不要混淆这种收缩与妊娠收缩,妊娠收缩是非常痛苦的,它是一种定期的收缩(每三到五分钟)。因为高潮产生的收缩是轻微的,很快就会慢慢消失。
误区三:“性生活会引起妊娠。”
真相: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但是你可能会在做爱过后因为精液中的激素而出现子宫收缩的现象。专家认为,如果你即将临盆,性交后的这种收缩现象可能会把你逼到崩溃的边缘。但是你并不是因为性交而妊娠。确实,同样的激素(前列腺素)被医院用于引产设备中,但是人造的该种激素的浓度是远远高于精液中的浓度的。
误区四:“性事过后的出血是受到损害的现象。”
真相:如果你在怀孕期间见血了可能是一种反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是在性爱期间或者之后发现出血的现象,那就不用太过担心。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专家认为,怀孕期间,女性的宫颈变得非常柔韧、柔软,对于任何接触也都变得非常敏感,因此会容易出现出血的现象。但是,这些都是不用太过担心的。除非你出现大出血的现象或者是毫无预兆的突然出血,那你就要尽快联系你的妇产科医生了。
误区五:“宝宝会知道。”
真相:当你还是胎儿的时候,你的父母可能也会做爱,而你还记得吗?你的宝宝也不会知道的。当然,宝宝能够察觉到你在移动,但是他无法知道你在干什么。专家认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在孕期做爱会在身体或者是心理上伤害你的宝宝。但是宝宝在子宫中是能够分辨声音和运动的,只是他是无法理解这种现象的。
艾叶泡脚注意事项 艾叶泡脚不宜过量
艾叶泡脚的好处的很多,但是使用过量的艾叶对身体造成危害,例如身体亏虚、眼睛干涩、乏力、等不良症状。所以一周使用艾叶泡脚的次数应该控制在2~3次。任何好东西,要适量、适当的使用才会对我们的身体真正有益。与此同时,艾叶泡脚一次的使用量也不宜过多。
在健康养生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陷入误区,只有避开误区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效果。
瘦腰避开误区
误区一:仰卧起坐可以减掉肚腩
减肥是以全身有氧运动为主,很多人腹部肥胖,每天做仰卧起坐以减少腹部脂肪,这种方法并不科学。肥胖是因为多余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减肥需要脂肪分解成脂肪酸进入血液,供全身运动时的能量消耗,而仰卧起坐并不是只以腹部脂肪为能量的,这样消耗能量少,还易疲劳,不能持久。
所以,用局部锻炼来减少局部脂肪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多人坐仰卧起坐时动作常常不到位,通常是背部和肩部使足了劲儿,而腹部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正确方法:要安全地完成一个完整的仰卧起坐,提腿屈伸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仰卧止坐,还是提腿屈伸,动作力度都不要太大,但需要到达的幅度和主数不能匪农减料。例如仰卧起坐,需要将身体提到简直是直坐的姿势。真如颈部感到疼痛,可以在颈先搁一只枕尾做收持。
误区二:在运动过程中挺直脊柱,能够对腹肌的形成起到辅助作用
当健身教练说:“平躺在垫子上,把你的后背挺直!”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用力地将脊柱绷得非常直?可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脊柱过于用力,很容易受伤。
正确方法:不要将脊柱绷得太直,而是应当放松脊柱,让颈椎与腰椎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你只需要收紧腹部,下意识地感觉你的肚脐与脊柱“垂直”,就表明你的背已经挺直了,训练中所做的动作也就能够基本到位了。
误区三:腹肌练习需要在倾斜的器械上练习
在倾斜的器械上的确可以令腹肌受到更大的压力,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的练习者,尤其是初练者,一般初练者的腹部都比较柔软,没有强度和柔韧性,容易伤到背部肌肉甚至脊柱。
正确方法:先在无角度或小角度器械上练习,然后再选择倾斜角度器械进行练习。
误区四:高密度锻炼才能收到加倍的效果
把一个动作重复做几十遍就比十几遍的效果好吗?其实健身不是量的累计,而应该重视质的变化,很多MM锻炼时直到大汗淋漓才停下来,其实动作不到位,做再多也是白费。
正确方法:腹肌的训练关键是动作要到位,而且需要适当的停顿,最好以15个动作为1组,每次做2—3组就可以了。
误区五:健腹=收腰
很多人都把健腹运动与减腰部脂肪的运动混淆起来,以为一个动作就能瘦腰也能美腹,可往往是瘦了腰,胖了腹,减掉腰部脂肪要比塑造腹部肌肉容易得多。
正确方法:健腹运动需要配合饮食,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坚持相应的训练才能塑造小蛮腰。
误区六:选择低脂食品就能减少摄入脂肪和热量
减肥的要点是降低热量的摄入,但是低脂的食品并不一定等于低热量,而且许多低脂的食品都会在热美容整形量及营养均衡间找寻平衡。
正确方法:低脂肪不等于低热量,瘦腰需要坚持运动和建立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
荨麻疹治疗的误区
任何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一定会存在着误区,此时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到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够避开误区。同样的,对于荨麻疹的治疗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那么我们此时应该注意什么呢,以此来避开误区呢?最近,我就此咨询了相关医生,医生也给予了回答。我现在就我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1对于荨麻疹,我们应该避免过量搔抓瘙痒,因为过量搔抓会加重患病程度,很多病人承受不了痒感而用力地搔抓,结果越抓越痒,越痒越抓,时间久了就形成恶性循环。
2我们在平时应该不能滥用药物,要对症下药。因为如果用药不当的话,那么就会导致病症的加重。荨麻疹犯病的原因有很多种,也很复杂,所以我们应该必须要快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
3我们还要避免去食用具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而是应该清淡为主,我们在平时应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以此来补充多种维生素加强营养。
女人需绕开月经期保健6大误区
青春期
误区1:十八九岁没来月经期很正常
纠正:专家说,门诊中有好几个女孩十八九岁甚至二十多岁了还没来月经期,由于妈妈年轻时也这样,所以一直以为没题目。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初潮的年龄也较以条件早。正常来讲,女孩一般16岁以前就应该来潮了,假如18岁未见月经期来潮,就叫“原发性闭经”。可能存在生殖器官的先天发育异常,如先天性无子宫或者幼稚子宫、先天性无阴道、先天卵巢发育异常等,建议尽早到医院就诊。假如是子宫或卵巢发育不良,早期通过正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发育,从而能够有正常的月经期。
误区2:刚来月经期的头2-3年,半年来一次月经期很正常
纠正:青春期的少女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固然已经来月经期了,但卵巢以及整个机体的调节能力还不是特别好,故在来月经期的头两年,假如月经期周期不太准,不是提前就是错后,有时两三个月才来一次,还是正常现象。但若停经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或超过自身月经期周期的三个周期以上,则应该请医生找原因。专家表示,年轻女孩常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就会表现为月经期稀发,假如同时伴有多毛、肥胖等特征,则要考虑这类疾病,要尽早治疗,由于排卵障碍,不但对将来的生养有影响,也会由于长期不来月经期而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进步。
对于月经期,你真的很了解吗?今天小编来跟大家说说,女性一生中最需要关注月经期的三个时期,应该避开哪些有关月经期的误区。
育龄期
误区1:有月经期就表示一定能生养
纠正:来月经期意味可以生孩子,这是自古以来网传承下来的观念。研究发现:有月经期并不代表就一定能生养。专家表示,月经期也有排卵型和无排卵月经期之分,排不排卵,才是受孕的先决条件。
误区2:痛经腹痛不用治,结婚成亲后就没事了
纠正:老人们常说痛经腹痛是“不通”的表现,等到结婚成亲后气血畅通了,自然会不治而愈。但专家指出,痛经腹痛要不要及早治,还得看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像老人们说的那种结婚成亲、生养后能自愈的痛经腹痛,往往是原发性痛经腹痛的一部分。比如:有些女性由于宫颈口狭窄,使经血流出不畅产生的痛经腹痛,在分娩后,宫颈口松弛就会轻易排出,痛经腹痛现象就会消失,可以毋须着急治。
可是,若由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痛经腹痛,如子宫过度后倾后屈、子宫发育不良或畸形、阴道畸形、盆腔肿块、附件炎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等,就不能只是等待结婚成亲和生养来解决题目,应该及早往医院查明痛经腹痛的真实原因,以免延误治疗。
围尽经期
误区1:更年期月经期紊乱不用管
纠正:更年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调节能力下降,很轻易导致内分泌紊乱,月经期也会随着失调。很多女性把它当成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不予理会,到了出现严重的贫血或合并腹胀腹痛等相关症状才就诊,往往耽误了病情。
专家提醒,从她的临床经验来看,更年期月经期紊乱可能是一些不良病变的表现,常见的如子宫内膜癌,千万不能忽视,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如妇科B超、性激素6项等,必要时进行分段诊刮术或宫腔镜检查,只有排除了相关的器质性病变,才能以为是单纯的更年期月经期失调。另外,假如尽经时间超过一年后又见阴道出血,也很可能是不良病变的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误区2:尽经后不必做妇检
纠正:很多妇女以为尽经了,生殖系统的题目已不存在,没有必要再往进行妇科检查,甚至嫌麻烦而不愿往。但专家指出,女性生殖道的炎症、退行性病变,特别是恶性肿瘤,如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高发年龄多在更年期及其后的岁月,阴道癌和外阴癌更晚。其中,有些肿瘤如卵巢癌,既不怎么出血,早期又触摸不到,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到出现腹痛腹胀等明显的不适时才往就诊,往往为时已晚。因此,尽经后更应该定期做妇科检查、宫颈涂片筛查、妇科B超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进步妇科恶性肿瘤生存率的关键。
教你如何绕开避孕的九误区
避孕误会TOP5——药物流产也是避孕妙招
真实情况
真正的避孕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的手段,正所谓“避免怀孕”,而药物流产只是以外怀孕后亡羊补牢的办法,因此绝对不是避孕的正规途径,也不值得推荐。现在为了保护女性的健康和安全,药物流产被要求必须在正规的医疗单位内进行,且使用药物前必须经过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方可进行。
避孕误会TOP4——宫内避孕器会伤害子宫
真实情况
宫内避孕器属于长效的避孕方法,它被放置在已生育且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的子宫腔里,附着在子宫内膜处以阻碍受精卵的运输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因为它经常处于活动的状态,因此只要做到安置恰当、定期检查,它不仅不会伤害身体,某些活性宫内避孕器甚至对子宫内膜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呢。
避孕误会TOP3——避孕药会影响将来要宝宝
真实情况
短效避孕药高效、低毒、可靠性极高,因为一般是含有雌孕激素的复方药物,在停止使用几天之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大多就会被排出到体外了,所以此时的身体已经恢复了正常的孕育能力,只是为了达到身心最佳的状态,建议想要宝宝的女性按照说明书或遵照医嘱停用避孕药物一段时间之后再选择从容地怀孕。
避孕误会TOP2——口服避孕药含有影响体重和身体健康的激素真实情况
口服避孕药所含有的激素是性激素,并非我们经常听说的那些长期使用会造成人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的糖皮质激素,因此服用口服避孕药不仅不会损害健康,从某种方面讲它对健康还会有良性的影响。有时候某些避孕药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导致体重的略微增加,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很快就会消失。
避孕误会TOP1——口服避孕药会增加癌症的发病机会
真实情况
事实上恰恰相反,口服避孕药不仅能发挥避孕的功效,使用得当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只要不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高危人群,本身没有
乳腺癌、
宫颈癌的家族史,口服避孕药并不会增加这些肿瘤的发生率,而对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避孕药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以降低盆腔炎的发生几率。
想瘦肚子要避开这些误区
误区一:不注意摄入食物的质量
减肥期间,少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应该选择一些低脂低热量的食物。但是,在低脂事物的选择上,一定要多注意,低脂不等于低热量,因为想要保证口感需要添加更多的糖来弥补。所以购买之前,一定要看看食物的营养含量。
误区二:以为所有蔬菜一样好
对于严格素食者来说,蔬菜的营养意义更为重要,不仅要担负供应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重任,还要在铁、钙、叶酸、维生素B2等方面有所贡献,所以,应当尽量选择富含这些营养素的蔬菜品种,绿叶蔬菜是其中的佼佼者,例如芥蓝、绿菜花、苋菜、菠菜、小油菜、茼蒿菜等。为了增加蛋白质的供应,菇类蔬菜和鲜豆类蔬菜都是上佳选择,如各种蘑菇、毛豆、鲜豌豆等。如果只喜欢黄瓜、番茄、冬瓜、苦瓜等少数几种所谓的“减肥蔬菜”,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误区三:“素油”比动物油好
不少素食者以为,只要不含动物食品原料,就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实际上,不少加工食品都是以植物性原料制成,但是其中大多用精白米和精白面粉制作,除去了其中的膳食纤维,并添加了大量的油、糖或盐,并不能替代新鲜天然食品的健康作用。针对人们对素食和植物性食品的青睐,一些产品甚至以使用“植物奶油”等为宣传卖点,而就对血脂的影响而言,这类“素油”比动物油更糟糕。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这些产品中所含的“氢化植物油”成份会引入“反式脂肪酸”,而它会大大增加人们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危害大脑的健康。
误区四:素食就一定要以生冷食物为主
一些素食者认为蔬菜只有生吃才有健康价值,因而很少吃熟的菜肴,热衷于凉拌和沙拉。实际上,蔬菜中的很多营养成份需要添加油脂才能很好地吸收,加热后细胞壁完整性破坏,吸收率大幅度提高。例如,维生素K、胡萝卜素、番茄红素都属于烹调后更易吸收的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K对骨骼健康是必需的,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而番茄红素是抗氧化和预防癌症的重要健康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沙拉酱的脂肪含量高达60%以上,用它进行凉拌,并不比放油脂烹调热量更低。
绕开补钙误区 教你给孩子正确补钙
第一,吃钙片不如平衡膳食均衡营养。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不少孩子爱上吃零食喝饮料,更可怕的是家长经常会选择惯着孩子,顺着他们的心意购买零食给他们吃。孩子往往在吃了零食以后,就无法再吃下正餐,或者导致吃饭时偏食、挑食,不吃蔬菜不吃豆类等,长期以往,食物中的钙质孩子无法吸收,孩子缺钙导致个子长不高,家长就忙着买钙片给孩子补钙。实际上,吃钙片的补钙效果并不如平衡膳食的补钙效果好。家长们忙着给孩子补钙,但普遍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钙吃了进去,孩子能不能吸收?如果孩子不能吸收,吃钙片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那么,怎样才能良好补钙?这首先需要知道钙质如何进入骨质中,要知道其他因素如何帮助补钙。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老师曾经撰文表示:“要想实现提高骨骼健康的作用,还需要很多因素的帮助: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维生素C帮助骨胶原的合成,维生素K帮助钙沉积在骨胶原上。”“食物中的钾和镁都可以减少钙的流失;食物中的蛋白质和其它含磷、硫元素的物质则会增加钙的排泄。如果吃肉类、鱼类、蛋类和精白米精白面等食物过多,摄入蔬菜、水果、薯类、粗粮、豆类过少,那么尿钙的流失量较大,即便摄入了很多钙元素,却未必能用在骨骼建设上。反过来,如果摄入动物性食品少,蔬菜、水果、粗粮、薯类、豆类较多,那么钙的排出会减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达到补钙的效果,还需要其他的营养素共同作用。这些营养素单从钙片里是无法摄取的,想要将钙质摄入还良好吸收,必须依靠平衡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
第二,不要迷信高钙奶的补钙效果。
不少家长听说牛奶含钙高,能够良好达到补钙的效果,因此开始疯狂地让孩子喝牛奶。聪明的商家由此动了脑筋,捣鼓出诸多品种的牛奶如“高钙奶” “健骨奶”等,名字称呼千奇百怪层出不穷,将功效吹嘘得极为离谱。实际上,范志红老师在博客中认为:“高钙奶里真的含有高钙吗,这些钙人体能充分吸收吗?不一定。奶本身已经含钙很多,人为再加入钙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所以国外几乎见不到什么高钙奶。因为很多中国消费者不懂得牛奶本身富含钙这个事实,商家便打出高钙奶的牌子来吸引人们购买。”另外,营养师王雷军曾经谈及:“钙质是食物本身含有的营养,它与食物中的其他营养素相互融合,易于人吸收。如果人为地将钙质加入到牛奶当中,人为加入的钙质是无法同食物本身含有的钙质融合的,也不利于人吸收,即使加进去,也没什么用。高钙奶这种说法,其实就只是一种噱头而已,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数据,学龄前儿童钙的适宜摄入量为800mg/d。奶及奶制品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是儿童最理想的钙的来源。每日饮用300ml~600ml牛奶,可以保证学龄前儿童钙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因此,只要摄入正常的牛奶,加上摄入适当的豆制品、芝麻、虾皮小鱼等食品,就能够摄入充分的钙质,不用再去依靠所谓“高钙奶”中的钙,因为从其他食物中摄入的钙已经比加入的钙更多,且更易于吸收。
第三,重视户外运动对补钙的效果。
很多家长认为吃了钙片就应当有效果,但是家长完全忽视了运动对于补钙效果的辅助作用。如今我国青少年和儿童的运动量远远达不到规定量,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范志红老师在博客中谈到:“运动能促进机体活动和肌肉收缩,促进骨的生长和钙在骨内的沉着,减少骨钙的丢失;运动时晒太阳有效增加维生素D,更有利于钙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另外,多晒太阳能够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而维生素D有利于骨骼对于钙质的吸收,因此,重视孩子的户外运动,会比单纯吃了钙片就窝在家中不动,补钙效果更好。
第四,补钙不是越多越好。
需要强调一点的就是,如果孩子在均衡营养、运动充足的状况下,依然存在缺钙情况,判断需要用钙片补钙的话,不妨配上适当的鱼肝油补充维生素A和D,配合钙质的吸收。另外范志红老师提醒:“需要强调的是,补钙不是越多越好,每日400-600mg即可,最好每天适时适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