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日常注意
2型糖尿病日常注意
我们都知道如果成人患了糖尿病基本上是治疗不好的,只能通过药物来维持平衡,那么如果小儿患了糖尿病能彻底根治吗?
糖尿病其实是富贵病哟,这个基本上是不能治疗好的,只能通过平时的饮食来调节,好多食物都不能吃的,并发症也有些多。I型糖尿病需要使用胰岛素,终身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这个是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因此首先要控制好血糖。
小儿糖尿病的治疗1、胰岛素替代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终身需用胰岛素治疗。
2、饮食治疗:饮食治疗具体要求:
(1)热卡供给。
(2)饮食成分组成 蛋白质提供热卡占总热卡15%—20%,以动物蛋白为主;脂肪占30%左右,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余下全部热卡由碳水化合物供给。
(3)三餐分配 一般以少量多餐适宜,餐间可加2次点心,避免低血糖发作。多吃纤维素性食物,使糖的吸收缓慢而均匀,从而改善糖的代谢。
3、运动治疗
运动是儿童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生活内容,运动对于糖尿病儿童更有重要意义。运动使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而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运动时肌肉所需能量主要是由脂肪酸代谢提供并动员肌糖原的分解,运动时能量的消耗比安静时增加数倍(7—40倍)。运动能促进心血管的功能,改变血浆中脂蛋白的成分,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但是,糖尿病儿童应在血糖控制良好后(血糖<11.1mmol/L)才能开始运动。运动的种类和激烈的程度因年龄和能力及兴趣不同。患有视网膜病变时应避免头部的剧烈运动。腿部感觉功能减低时应注意防止碰伤,以徒步运动为好。
4、加强保护防止感染。
5、加强对儿童的心理教育。
儿童糖尿病主要是饮食惹的祸。由于孩子大多喜欢喝甜饮料、吃油炸食物,这恰好是诱发糖尿病的不良生活方式中最突出的一点。加之现代社会肥胖儿的普遍增多,也加大了儿童患糖尿病的概率。特别是肥胖会导致体内的血糖浓度增高,脂肪代谢加强,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对胰岛素的需要增加,久而久之胰岛细胞功能发生紊乱,诱发糖尿病。儿童发生肥胖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增加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
为婴儿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患糖尿病危险。宝宝补充维生素D能够防佝偻病,亦有报道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患糖尿病的危险。
糖尿病为什么要补铬 糖尿病患者怎么补铬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而引起,这一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天补充铬200~300毫克;2型虽然是体内胰岛素足够,但体内不能利用这些胰岛素,这一类型不同于1型,所需要铬的量要比1型多,应每天补充铬500毫克。
那么如何分辨自己患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呢,现在教你自己分辨2型糖尿病。
一般情况下,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不经常运动或近亲中患有糖尿病的人。除此之外,年龄超过45岁的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或甘油三酯含量高等现象,都有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由于体内脂肪过多,细胞对胰岛素抵抗力很大,这样也会使体重超标或肥胖的人患有2型糖尿病。曾经得过妊娠期糖尿病,或分娩的婴儿体重超过9磅的妇女也易患有2型糖尿病。
了解了铬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补充,这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来防止铬的进一步流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铬的主要食物来源有胚芽米、米糠、苹果皮、海产品、坚果等。白糖中铬的含量仅是红糖中的1∕6;大米中铬的含量是胚芽米的1∕10。另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食用精米白面,尽可能以糙米、胚芽米、标准粉等为主食。由于在粮食的精加工过程中,不仅丢失了必需的微量元素铬,还丢失了很多维生素,流失最严重的就要算B族维生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不仅仅缺乏元素铬,还缺乏其他很多元素。由于铬元素的吸收也要多种元素相互配合,所以在补铬的同时,也要注意补充锌、硒、钙、镁、碘等元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在补充铬时,最好选择复合元素制剂。
除了补铬,钙对糖尿病患者也非常重要。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还会使骨质流失、造成体内钙质不足,因此,一定要注意补充钙质。一般的糖尿病人每天至少要吃600毫克的钙片,才能满足需要。对于五十岁以上的女性糖尿病患者,这个标准还远远不够,要提高到1000毫克左右,并加服适当的维生素D,每天400~800毫克,这样能有效地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补钙时最好选择溶解度高、不刺激胃的钙片。
最佳补铬食物排行榜(以每100克可食部计)
2型糖尿病的护理方法
2型糖尿病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糖尿病,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占糖尿病总人数的绝大部分比例。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必不可少,糖尿病人在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一起来往下看。
饮食护理:糖尿病饮食疗法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疗法,也是糖尿病的常规护理方法。糖尿病人日常生活中对于饮食的要求颇多,需要明确的了解糖尿病人吃什么好、糖尿病人不能吃什么,才能有效的避免由于饮食不当带来的高血糖、肥胖、低血糖等现象的产生。
运动护理:糖尿病运动疗法对糖尿病病情护理很有帮助,定期开展糖尿病运动治疗能够有效的帮助糖尿病人缓解并发症、促进血液循环、控制血糖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人可以定期开展糖尿病运动治疗,这对糖尿病患者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运动治疗期间,需要了解运动治疗方面的相关注意事项。
平时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保护我们健康的方法,但是也有很多可以危害我们的因素,我们要避开这些致病因素,找出保护我们健康的方法。任何疾病都有保健的方法,能够使患者在治疗后有一个恢复的过程,患者必须知道这种方法,不然治疗效果就会打折扣。这种疾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威胁已经很大,所以我们要做好疾病的保健与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怎么会得糖尿病
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肥胖症患者都患有糖尿病,那么,糖尿病究竟与肥胖症有没有关系呢,相信很多人都很想知道。那么,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认真阅读一下专家对糖尿病病因的病因的介绍吧。希望您认真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常见病因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 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通过上述专家对糖尿病病因的一番介绍,相信大家一定对糖尿病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希望大家一定在生活中多加注意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做到有效预防,尤其肥胖患者一定注意合理的饮食习惯,有效控制体重。相信在您的注意下,一定会成功远离糖尿病的。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2型糖尿病的控制与治疗
糖尿病日常生活目标
●短期问题,如防止血糖过低或过高。
●长期的健康问题,如防止心脏病、神经损害、肾病、眼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坚持你的兴趣,如锻炼、工作和社交。
食物和体育锻炼
对很多人来说,治疗2型糖尿病就是健康合理的膳食和运动。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被建议控制饮食、减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指数就可以很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的进展。
2型糖尿病用药及胰岛素使用指导
●一般来说,糖尿病口服药是为糖尿病患者开具的处方药。
●不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药物治疗,这些药物更多的是给患病时间长、血糖水平居高不下的患者使用的。
●药物对于那些饮食健康和能够分泌胰岛素的患者效果更理想。
●向医生咨询胰岛素使用说明、注射方式和使用计划。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有哪些区别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 年龄的区别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 起病时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 临床症状的区别
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 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
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 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糖尿病日常注意事项
1.不要食用高糖量的食物,尽量选择无糖食品、高纤维食物,如粗粮、含纤维高的蔬菜,大豆及其豆制品也是很好的选择,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等。苦瓜、冻干桑叶、洋葱、香菇、柚子、南瓜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
2.缺乏锻炼也会引起人体内血糖升高,因此要适量的进行些运动,比如慢跑、打太极、骑自行车,这些运动都可以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保持较好的代谢。
3.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换药,保证赴医院检查周期。
预防糖尿病要“管住嘴、迈开腿”
对于1型糖尿病的预防,目前可以说尚无办法。幸而,如今成十多倍增长的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是因不良的生活行为所引起。所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是: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
健康的生活行为涉及的面很广,有学者提出预防2型糖尿病主要是“管住嘴、迈开腿”,倒也简洁明了。“管住嘴”是指控制饮食,控制饮食的关键是控制摄入的总量。需知我们吃的米饭、馒头、面条其实也都是属于“糖”的淀粉,即使吃进去的蛋白质和脂肪在人体内也可以转化为糖。所以在保证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应控制进食的总量,而不在于它是不是甜食。“迈开腿”是指运动。如今生产劳动乃至日常生活都已经机械化、电子化了,人们体力活动大减,而饮食却又极大地丰富,入大于出,怎么能不胖?一旦胖了起来,胰岛素抵抗发生,2型糖尿病相随而至。所以,还得“迈开腿”,运动消耗掉多余的能量,以避免肥胖,减少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晚近的研究还证明肌肉中有许多胰岛素“受体力,即接受胰岛素作用之处。肌肉发达者此种受体便多。不是说,2型糖尿病者体内的胰岛素“英雄无用武之地”吗?这下可好,不是有了“用武之地”了吗?
如今我国糖尿病猛增,预防糖尿病已经刻不容缓。“管住嘴、迈开腿”,全靠人们自己了。
1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