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牙周病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1:“老掉牙”是正常现象,不可避免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目标是“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可见,老掉牙并不是正常现象.事实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西方人有个好习惯:定期到牙诊所,牙齿没病也看医生。尽可能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其实是一笔比较划算的经济账,因为即使你三个月看一次牙医,但在牙齿上花钱的总量,加起来也会比得了大病再找牙医便宜,而且不用受牙痛之苦。
从医生的角度讲,我们也希望大家早一点来,防范未然。如果小病小忍,大病大忍,实在忍不住了才来看医生的话,那问题往往已经比较严重,花费增加不说,治疗效果也很难理想了。
误区2:我一天刷两次牙,已经足够清洁口腔了
即使刷牙方法正确,通常也只能清除50%的牙菌斑。因为有一些牙菌斑躲藏在牙间隙里面,牙刷是无法刷到的。所以,西方人喜欢用牙线、漱口水,增加清洁牙齿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更要把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用于牙龈萎缩的患者)做为我们日常护理口腔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清洁口腔的目的。
误区3:我的牙齿和牙肉没有发炎,因为一点儿也不痛啊
口腔的许多慢性病,如常见的慢性牙周炎,慢性根尖周炎等,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疼痛的感觉的。这类疾病,正如糖尿病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一样,到你感觉到不适的时候,已经处于比较晚期或者严重的阶段了。正如跳进开水的青蛙因为难以忍受高温一跃而出拯救了自己,而在凉水锅里的青蛙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慢性的过程,同样值得大家重视。
关于佝偻病有哪些认识误区
预防佝偻病是在小儿未患佝偻病前,给预防性投药,维持小儿每日生理需要,防止佝偻病发生。一旦患了佝偻病就需要治疗了,治疗佝偻病与预防性使用V-D和钙剂的量差异很大,治疗后病情稳定,仍需要使用预防性给药。
对佝偻病的认识误区还存在于,很多人认为佝偻病的骨骼后遗畸形可通过治疗消失。专家表示,通过治疗,骨骺的X线改变可逐渐消失,但出现的骨骼后遗畸形,如X型腿,O型腿,鸡胸等不能恢复,可随着下肢骨的生长延长,胸大肌的发达,畸形部分被掩盖,畸形严重者需要手术矫形,因此,预防佝偻病是很重要的。
佝偻病是不是只影响小儿骨骼的生长?很多人认识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专家表示,这也是佝偻病的认识误区之一。
佝偻病对小儿后期的生长发育危害很大,其主要是引起婴儿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等症状。
比较严重的佝偻病的患儿中,还会出现其他的骨骼变形,如鸡胸、漏斗胸、X型腿、O型腿、肋串珠、手镯和脚镯等。由此可见佝偻病的危害范围之广。
佝偻病认识上有哪些误区呢?在日常生活上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把这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这种疾病的恶化。以免病入膏肓,引起治疗难。
皮肤病认识误区多
皮肤是身体的一面镜子,很多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皮肤反映出来。在大医院里门诊量最多的是皮肤科,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许多皮肤病患者在思想观念上和生活习惯存在模糊认识和误区。
误区一 洗浴次数越多越好
许多人经常光顾洗浴中心、足疗场所,即使在家里,每天洗澡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临床医生发,到医院诊治湿疹皮炎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洗浴不当或洗浴过度造成的。比如许多足部真菌感染患者,病情总是反复发作,医生一问才知道,他洗完脚从不擦干。有时,卫生条件不过关的足疗场所也可能成为传播足部真菌的地方。有些湿疹患者,往往以为洗的次数越多越好,在温泉或热水里泡的时间越长越好,而且喜欢使用一些去油效果强的化学洗涤剂。而事实上相当多的湿疹患者的病情加重都与洗浴过度有关。
误区二 湿疹患者要忌口
很多人因为怕过敏而忌口,其实真正由食物过敏引起的湿疹皮炎是很少的。有人过敏一次以后,就一辈子都不敢吃那一类的东西了,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从现在了解的情况看,大部分人忌口是没有必要的。
一般来讲,患者自己的体会非常重要。很多医生鼓励荨麻疹或湿疹病人回忆自己近期都吃过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去了,比如是否去过建材市场,是否养宠物等。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过敏的因素。现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过敏原检测,其实都只是一个参考,它永远不能代替病人的体会。为什么?比如鱼就有成百上千种,你对这个鱼过敏,并不代表你对另一种鱼也过敏。目前能检测出来的过敏原也就40多个种类。所以,患者自己的观察是相当重要的。
误区三 自行买药能治皮肤病
很多患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治疗很不规范,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大部分人都回答自己患了湿疹等皮肤病感到皮肤瘙痒时,首选到药店买药膏涂抹。很多人因用药不当,导致皮肤病由轻变重,从局部发展到全身。
提醒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者,在治疗皮肤时能用外用药治疗的尽量不用口服药。因为口服药物之间存在相当复杂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加重原发疾病。此外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内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专科医师的建议,谨慎选择使用,同时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减药和停,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风湿的认识误区都有哪些呢
1.未经医生诊断,自己乱吃药,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也是风湿病的认识误区。
2.早期不在乎,认为自己会好。有的人早期只有一个手指、足趾或腰、背、髋关节疼痛,但却不在乎,等到病重了才去医院,结果容易失去最佳治疗时机。这是风湿病的认识误区之一。
3.为图省钱或方便,看街头小广告到非正规诊疗机构吃所谓的“祖传秘方”。由于不知道“秘方”中含有的药物成分,吃药后症状看似缓解了,病人就认为有“疗效”,其实往往会掩盖病情。
4.“见好就收”,治疗不彻底也是风湿病的认识误区。有的病人治疗效果很好,但是一见病痛减轻,就停止治疗,等再犯病时再治疗,结果使病情不断发展,越来越重。
鸡眼认识误区有哪些
鸡眼认识误区
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要及时治疗。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但严重者,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牙周病的四大认识误区
误区1:“老掉牙”是正常现象,不可避免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目标是“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可见,老掉牙并不是正常现象.事实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西方人有个好习惯:定期到牙诊所,牙齿没病也看医生。尽可能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其实是一笔比较划算的经济账,因为即使你三个月看一次牙医,但在牙齿上花钱的总量,加起来也会比得了大病再找牙医便宜,而且不用受牙痛之苦。从医生的角度讲,我们也希望大家早一点来,防范未然。如果小病小忍,大病大忍,实在忍不住了才来看医生的话,那问题往往已经比较严重,花费增加不说,治疗效果也很难理想了。
误区2:我一天刷两次牙,已经足够清洁口腔了
即使刷牙方法正确,通常也只能清除50%的牙菌斑。因为有一些牙菌斑躲藏在牙间隙里面,牙刷是无法刷到的。所以,西方人喜欢用牙线、漱口水,增加清洁牙齿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更要把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用于牙龈萎缩的患者)做为我们日常护理口腔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清洁口腔的目的。
误区3:我的牙齿和牙肉没有发炎,因为一点儿也不痛啊
口腔的许多慢性病,如常见的慢性牙周炎,慢性根尖周炎等,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疼痛的感觉的。这类疾病,正如糖尿病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一样,到你感觉到不适的时候,已经处于比较晚期或者严重的阶段了。正如跳进开水的青蛙因为难以忍受高温一跃而出拯救了自己,而在凉水锅里的青蛙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慢性的过程,同样值得大家重视。
误区4:牙齿和牙肉发炎了,吃点消炎药就好了
消炎药在治疗口腔常见疾病比如龋病、牙髓炎、根尖周炎中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作辅助治疗。要想彻底治疗这些疾病,必须到医院找口腔科医生。如果只用消炎药来治疗这些疾病时,不仅浪费金钱,同时又没有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还会反复出现,甚至因为消炎药的的使用而可能暂时掩盖疾病的严重程度。
风湿病认识误区
误区一:有些人认为关节、腰腿疼痛不影响吃、不影响穿。不是什么大病,疼痛厉害了,吃些止痛片即可,只能止住疼痛就算了,这种想法更是要不得,风湿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疾病,得风湿病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使病情发生迁延。最后使风湿病一步一步恶化、发展而导致残疾。
误区二:风湿病虽然难治,但并不是无药可治,有一部分患者道昕途说,认为风湿病是不治之症,往往背上了“死不了,活不旺”、“轻了是懒汉,重了是瘫痪”等思想包袱,产生悲观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到了谈风湿而色变的地步,不是积极的配合治疗,结果只是耽误治疗而错过最佳、有效的冶疗时期。致使疾病更进一步恶化、发展,增加残疾的程度。
误区三:激素治疗是有严格适应症的。一般而言只有不足5%的风湿病病人才需要使用激素治疗。但在实际治疗中大部分病人曾经用过激素治疗。病人用药后,表面上疼痛、僵直稍减轻些,活动稍有改善,病情看似有一些缓解。而实际上。激素服用后有诸多毒副作用,如发胖等。长期应用激素,还会产生赖药性和抗药性等,一旦停药。风湿病的症状会璧新出现并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病人不要滥用澈紊。
鸡眼认识误区有哪些
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要及时治疗。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但严重者,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纠正九个肾病认识误区
肾功能正常就代表着没有肾病。人体的肾脏具有很强的储备能力,轻微的病变是不会表现出来的,只有当肾脏损害超过了50%以上才表现出肾功能衰竭的症状。
肾炎是绝症。肾炎是属于难治性疾病,但这不代表着治不好该病,要知道,很多肾炎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疗法缓解或控制住了该病。肾炎治疗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治疗是否及时、合理以及自身的保健工作。
禁盐禁水。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分不同情况来对待。如果患者没有水肿、高血压以及尿量减少症状,建议限盐不限水,饮食方面多为清淡为主,像咸菜、腌制品的食物最好不要食用,每日的食盐的摄入量为5克。如果出现了水肿、高血压、尿量减少的情况,就应该严格限制水和盐的摄入量,食盐每日摄入量为3克。
尿中的蛋白、红细胞增多就说明肾病严重。专家提示:蛋白质、红细胞多不一定就是病情严重。这种情况要注意不要使用大量药物过渡治疗,尤其是肾毒性药物。
肾炎患者要少进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必不缺少的营养素。一般情况下,像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只要病情稳定,就应该摄入一些对人体利用度较高而又排泄要求较低的蛋白质,比如:牛奶、鸡蛋、鱼等。
吃肾补肾。很多人都认为吃动物的肾脏会滋补自身的肾脏,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动物的肾脏虽然蛋白质较高,但是这类食物除了胆固醇高外,嘌呤成分也高,它们不但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滥用肾毒性药物。人体中从心脏流出的血液大约有25%会流向肾脏,再加上肾脏的毛细血管丰富且耗氧量大,药物通过血液流进肾脏后反而容易造成肾脏损害。从而造成毒性反应或诱发免疫反应,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中药补肾可以任意服用。现在中草药肾毒性已经得到了证实,这些中草药常见的有木通、防己以及中成药制剂。另外,肾病患者还应该禁用中药偏方,而且像中药汤剂也不宜长期使用。肾病患者禁用的中草药有:关木通、朱砂、雄黄、鱼蛋、蜈蚣、雷公藤。禁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排石冲剂、妇科分清丸、安宫牛黄丸等。
相信偏方。专家解释:有病乱投医是病人求医心切的一种表现。但是像肾炎这类病,从临床及病理方面看,可以分为数百种。要知道,不同种类的肾炎,其病因、病情轻重是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用一种偏方来治疗所有的肾脏显然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