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外生殖细胞瘤
新生儿颅外生殖细胞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将生殖细胞瘤分为以下7类:无性细胞瘤、卵黄囊瘤、胚胎癌、多胚瘤、绒毛膜癌、畸胎瘤、性腺母细胞瘤,但由于很多类型在儿童中罕见,因此目前国际上通常将儿童的GCTs分为成熟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和恶性生殖细胞瘤三类。
成熟畸胎瘤是最常见的组织亚型,肿瘤内可以见到来自内、中、外三个胚层分化良好的组织,属良性肿瘤。
未成熟畸胎瘤同样来自三个胚层组织,但可以见到未成熟组织、原始神经上皮,根据组织分化程度分为0-3级。未成熟畸胎瘤多发生于幼儿的性腺外和接近于青春期女孩的卵巢,但组织学分级和患儿的年龄无关[5,6]。在临床治疗中,通常将未成熟畸胎瘤归为恶性生殖细胞瘤。
恶性生殖细胞瘤大多数是生殖细胞来源,但有报道罕见病例存在体细胞来源的恶性组织。
新生儿GCTs绝大多数是发生于骶尾部、腹膜后、纵膈和颈部等中线部位的畸胎瘤(成熟畸胎瘤和未成熟畸胎瘤),Isaacs报道在新生儿期GCTs的发病顺序是畸胎瘤、卵黄囊瘤、绒毛膜癌和性腺母细胞瘤,约有5.8%的患儿含有卵黄囊瘤成分[3]。恶性生殖细胞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未成熟畸胎瘤合并发生[7],但目前尚没有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畸胎瘤中合并绒毛膜癌或胚胎癌的报道 [3]。
卵黄囊瘤可以分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无性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特别是绒毛膜癌可以产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ß-HCG),对于包含上述成分的GCTs是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可以用于对肿瘤治疗后的连续性随访。
临床分期和危险度分级
临床分期直接影响GCTs的预后,与成人生殖细胞瘤不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Brodeur临床外科分期系统[8]:
Ⅰ期:完全切除,切缘及区域淋巴结无镜下残留
Ⅱ期:肉眼切除,镜下残留,包膜受累或淋巴结阳性
Ⅲ期:肿瘤肉眼残留,受累淋巴结>2cm或胸腹水中瘤细胞阳性
Ⅳ期:肺、肝、脑、骨、远处淋巴结的转移
大量实验证实,影响儿童颅外GCTs的主要预后因素包括组织学类型、年龄、原发部位、分期和化疗方案等 [9,10],为了使GCTs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生存率的同时尽量减轻治疗相关后遗症, POG(Pediatic Oncology Group)和CCG(Children Cancer Group) 两大国际儿童肿瘤组织结合原发部位和Brodeur分期制定了更加详细的危险度分级计划,治疗中根据上述危险度分级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和疗程[11,12]:
低危组,Ⅰ期性腺和性腺外恶性生殖细胞瘤;任何部位的成熟和未成熟畸胎瘤;
中危组,Ⅱ-Ⅳ期性腺和Ⅱ期性腺外生殖细胞瘤;
高危组,Ⅲ-Ⅳ期性腺外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突出临床表现是内分泌紊乱/8/,表现为上视障碍和性早熟,同时可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如尿崩、烦渴、嗜睡及肥胖。其他症状与肿瘤部位有关,松果体区肿瘤可阻塞中脑导水管,造成颅内高压。鞍区肿瘤则首先表现出视力障碍,然后出现头痛、呕吐、多饮多尿及垂体功能低下。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①肿瘤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位于鞍上区肿块常累及漏斗;②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无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可分叶,但境界清楚;瘤体本身钙化少见,典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常见肿瘤包埋松果体钙化灶。③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明显的均匀强化。④室管膜下转移可表现为沿脑室壁线状或条片状强化,沿脑脊液向蛛网膜下腔播散表现为脑表面、脑池的线状或结节状强化。
2、MR表现:①最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同时或单独存在。②T1加权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常呈等信号或高信号。③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
生殖细胞瘤西医治疗
1.肿瘤切除术
近年来普遍应用了CT 及显微外科技术,彻底切除生殖细胞瘤已成为可能。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及其选择原则为:
(1)经顶枕部经胼胝体入路:适用于第叁脑室后部的生殖细胞瘤。一般做右侧顶枕较大的骨瓣,内缘达矢状窦旁。
(2)经幕下小脑上入路:适用于肿瘤位于四迭体池或其下方者。病人可采坐位、侧卧或俯卧位。行颅后窝正中切口。
(3)经枕部小脑幕入路:肿瘤位于四迭体上方时可采用此入路。术中骨窗要能暴露矢状窦及横窦的边缘。
(4)经侧脑室叁角区入路:主要用于肿瘤向一侧大脑半球生长时。术后常有同向偏盲。
(5)经额部侧脑室入路:可行冠状切口,右额骨瓣成型开颅。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入路均应注意保护好大脑深静脉,肿瘤应分块切除,术中应避免损伤瘤周的脑组织。目前生殖细胞瘤的手术原则是尽可能地彻底切除,术后放射治疗,或先行分流手术,然后再行肿瘤部分切除(一概要求完全切除,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是否适于全切除,首先取决于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其次是肿瘤扩展部位。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生殖细胞瘤有时可以全切,术后死亡率较高。
2.脑脊液分流术
鉴于肿瘤全切除困难,术后死亡率高,即使肿瘤全切除后,仍难免复发。因此,有人主张采用脑脊液分流术加术后放疗。以往多采用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或第叁脑室造瘘术。近年来多采用带活瓣装置行脑室-心房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术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性脑积水,术后辅以放疗。有人主张所有病人不管是否行全切术,如有颅内压增高,肿瘤切除前2 周,尤其是肿瘤部分切除者均应行脑脊液分流术。由于生殖细胞瘤极易脱落沿脑脊液播散,故已有分流术后发生腹腔或全身转移的报道。
3.立体定向活检术
可在CT 导向下行立体定向活检术,明确病理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资料。
怎么会得睾丸癌
发病机制:睾丸肿瘤根据其组织起源分为4大类:
①生殖细胞肿瘤;
②间质肿瘤;
③生殖细胞和间质混合性肿瘤;
④睾丸网肿瘤。
其中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组织发生一直存有争议,近年来有一些新的认识,认为各类型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除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外,均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前体,即睾丸原位癌,这类肿瘤在病理上称之为不能分类的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这些IGCNU的细胞和精原细胞瘤在形态和DNA组成等均相同,是发生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的前体,即纯的精原细胞瘤可分化出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
发病原因:肿瘤的病因仍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环境污染、内分泌异常、损伤及遗传等有关。目前有关资料已证明有5个因素可促使睾丸肿瘤的发生:隐睾、以前患过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家族史、真两性畸形和不育症患者。隐睾恶变的发生率比正常下降至阴囊内的睾丸要高30~50倍。据文献报道每20只腹腔型隐睾或每80只腹股沟型隐睾中就有1例发生睾丸肿瘤。
什么是卵巢肿瘤呢
1、性索间质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6%,该类肿瘤较为复杂,各种细胞可单独组成相应的肿瘤,卵巢型或睾丸型的两种细胞可出现在同一肿瘤内,甚至有4种细胞类型同时在同一肿瘤内见到。
2、类固醇细胞瘤:由类似于黄体细胞、间质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大圆形或大多边形细胞组成,以往称脂质细胞瘤或类脂细胞瘤。
3、生殖细胞瘤:来自生殖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包括无性细胞瘤、畸胎瘤、内胚窦瘤、绒毛膜上皮癌等。
4、性腺母细胞瘤。
5、卵巢非特殊间质来源的肿瘤。
6、在临床中最常见的卵巢肿瘤为上皮肿瘤和生殖细胞瘤。其中又以上皮肿瘤中的黏液性和浆液性肿瘤,生殖细胞瘤中的绒毛膜上皮癌、内胚窦和胚胎的肿瘤最为常见。对卵巢的平性肿瘤一般统称为卵巢癌。
7.纤维瘤Fibroma 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5%,并非少见肿瘤,单侧居多,仅约10%为双侧。大小不等,小者化为卵巢表面一小结节,大者可充满腹腔,出现压迫症状,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由于肿瘤质地硬,中等大小时易扭转。内分泌功能症状较泡膜细胞瘤低,但有时可混有泡膜细胞瘤成分。瘤表面光滑,或多数结节状,切面白色或灰白色,有似平滑肌瘤的编织结构。
什么是卵巢无性细胞瘤
卵巢无性细胞瘤是一种反映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来源于男性的睾丸精原细胞瘤相似,因此卵巢无性细胞瘤和睾丸精原细胞瘤并称为生殖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来源于尚未分化的原始生殖细胞,因此叫做无性细胞瘤。患卵巢无性细胞瘤以青少年和年轻的妇女为主,该病的平均发病年龄只有21岁。……
卵巢无性细胞瘤是一种反映原始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来源于男性的睾丸精原细胞瘤相似,因此卵巢无性细胞瘤和睾丸精原细胞瘤并称为生殖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来源于尚未分化的原始生殖细胞,因此叫做无性细胞瘤。患卵巢无性细胞瘤以青少年和年轻的妇女为主,该病的平均发病年龄只有21岁。
卵巢无性细胞瘤多是单侧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很快,所以病程比较短。临床的症状是出现盆腔包块,患者会有涨腹感。如果肿瘤发生扭转破裂,会有出血和急性腹痛的情况。卵巢无性细胞瘤的患者大多会伴有生殖器畸形,如女性假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及性腺发育不全等。有的患者会出现月经异常,大多会表现为月经过量、阴道不规则出血、青少年出现性早熟等症状。
治疗卵巢无性细胞瘤,大都需要手术切除,在切除后还需要进行放射治疗和化疗。一般来说,治疗的效果会比较好。初次进行手术,并在手术之后给予正确的放疗和化疗,复发的几率低。如果出现复发,病情肿瘤对放疗和化疗都高度敏感,治疗效果同样会比较好。
以往有统计称卵巢无性细胞瘤的存活率是72%-100%,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大都是对手术之后的化疗和放疗不重视。随着医学科技的进补,近几年治疗一般都会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存活率提升至92%-100%。因为卵巢无性细胞瘤具有单侧性的特点,所以一般是单侧附件切除,治疗之后,大部分女性月经情况良好,能够正常地受孕和生育。
进行手术之后,患者一般可在1-7天后离开病床活动,在离床活动前,可以在床上做肢体运动和翻身动作,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何为生殖细胞瘤及其病因病理
生殖细胞瘤由原始的生殖细胞衍生而来,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池。肿瘤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位于鞍上生殖细胞瘤则以女性多见。生殖细胞瘤对放射线非常敏感。该瘤通常无包膜、无钙化、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属低度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常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转移,易向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种植、播散。组织学上,肿瘤主要含有两种细胞成分:上皮样细胞和淋巴样细胞。
生殖细胞瘤由原始的生殖细胞衍生而来,生殖细胞瘤少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生殖细胞瘤年,男性多于女性。该肿瘤对放射治疗敏感。好发部位为松果体区(最常见),其次为第三脑室、鞍区、基底节区和额、颞叶深部。
病因病理生殖细胞瘤由原始的生殖细胞衍生而来,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池。肿瘤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位于鞍上生殖细胞瘤则以女性多见。生殖细胞瘤对放射线非常敏感
生殖细胞瘤。该瘤通常无包膜、无钙化、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属低度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常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转移,易向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种植、播散。组织学上,肿瘤主要含有两种细胞成分:上皮样细胞和淋巴样细胞。
睾丸癌分为哪几种
1.曲细精管内生殖细胞肿瘤(原位癌)。(1)一种组织类型的肿瘤:①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②变异型:伴有肉瘤样成分。③精原细胞瘤(可伴有合体滋养层细胞)。④胚胎癌。⑤卵黄囊瘤(内胚窦瘤)。⑥绒毛膜上皮癌。⑦畸胎瘤:A.成熟畸胎瘤。B.皮样囊肿。C.不成熟畸胎瘤。D.畸胎瘤伴明显恶性成分。E.类癌(纯的类癌或伴有畸胎瘤成分)。F.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多于一种组织类型的肿瘤:①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②多胚瘤。
2.性索间质肿瘤(1)性索间质细胞瘤(Leydig细胞)。(2)支持细胞瘤(Sertoli细胞):①典型型。②硬化型。③大细胞钙化型。(3)颗粒细胞瘤(成人C型、幼年型)。(4)混合性性索间质细胞肿瘤。(5)未分化类的性索间质肿瘤。
3.生殖细胞和性索间质混合肿瘤(1)睾丸母细胞瘤。
4.睾丸网肿瘤(1)腺瘤。(2)腺癌。(3)腺瘤样增生。
5.其他睾丸组织来源肿瘤(1)表皮样囊肿。(2)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
6.转移性肿瘤 造血系统来源的。(1)淋巴瘤。(2)浆细胞瘤。(3)白血病。
睾丸癌的分类,根据其肿瘤成分、组织学表现、肿瘤成分与治疗关系来分,据临床统计,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占90%-95%,根据组织学分为5种基本形态,即精原细胞癌、胚胎癌、畸胎癌、绒毛状癌及卵黄瘤等。非肿瘤细胞肿瘤占5%-10%,包括间质细胞(Leydig cell)和支持细胞(sertoil cell)两种。因此,正因为睾丸癌的分类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
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与检查
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肿瘤、非生殖细胞肿瘤和睾丸继发性肿瘤,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最多见,占90%~95%。生殖细胞肿瘤分为精原细胞瘤(35%)、非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等)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非生殖细胞瘤分为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性腺间质瘤、混合瘤。
临床表现
最常见症状为睾丸渐进的、无痛性的增大,并有沉重感。精原细胞瘤肿大的睾丸往往保持睾丸的轮廓,质地一致,而畸胎瘤则呈结节性肿大,软硬不一致。约有10%的患者因睾丸内出血或梗死而感觉疼痛,10%的患者可能出现转移症状,如腹膜后淋巴转移块较大,压迫神经根出现背痛。肺部转移可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十二指肠转移可出现厌食、恶心和呕吐,骨转移可引起骨痛等。儿童有睾丸肿块,同时有早熟症状,或成人同时有女性型乳房及性欲减退时应考虑睾丸间质细胞瘤。
检查
体检可触及患侧睾丸肿大,质韧,有沉重感,透光试验阴性。睾丸肿瘤标记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甲胎蛋白(AFP)浓度分别可能在精原细胞瘤、绒毛膜细胞癌、胚胎癌或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的血清中增高。B超显示睾丸均匀性增大,回声增强而不均,血流信号强。CT检查主要观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