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百步究竟该怎么走
饭后百步究竟该怎么走
什么人饭后应该走?
无论是祖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认为饭后散步是身体健康的秘诀。在美国,人们通常把饭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称为“couch potato。”,指的就是那些长期缺乏运动、中段肥胖,像是生长在沙发上的土豆一般的角色。遗憾的是,这种“生长在沙发上的土豆”近年来大有“增产”的趋势。与此同时,那些和肥胖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悄悄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活。事实上,肥胖已经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号致病因素。如果能坚持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散步,不仅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过程,也能减少把自己“种”在沙发上的时间。因此,对大多数健康人而言,饭后百步走依然是有益于保健的好习惯。
饭后应该什么时候走?
一般来说,放下筷子就走的习惯并不可取。因为,吃进去的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从容地与帮助消化吸收的胃液相混合。然后,再缓缓地从胃里排出,进入十二指肠。进食后马上站起来走路,无疑会给胃凭空增加许多紧张因素,破坏正常的工作程序。这样说来,饭后坐在原地休息10-15分钟后再开始散步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除此之外,气候、季节直接决定着散步的环境。比如说,寒冬腊月显然不适合饭后到户外“百步走”。这种情况下,在居住环境里走动走动,效果会更好。
请问走路锻炼身体吗
百练不如一走,走为百练之祖,走路是完全能够锻炼身体的。步行可分为散步、健走、竞走等形式,这可以根据个人自身体质来选择步行方式。推荐您试试健步走。健步走是一项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讲究姿势、速度和时间的一项步行运动。通俗地讲,就是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一种健身运动。其突出的特点是:方法易于掌握,不易发生运动伤害;不受年龄、时间和场地限制,不同年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锻炼;运动装备简单,只需一双舒适合脚的鞋,费用少;健步走速度的快慢是决定锻炼效果的关键因素,通常人为地划分为慢步走、中速走、快步走和极快速走。慢步走每分钟约70~90步,相当于每小时3~4公里,适合作为快步走之前的热身活动,或年龄大、体力差的锻炼者初期锻炼的内容。
中速走每分钟约90~120步,快步走120~140步,适合大多数人;极快速走每分钟140步以上,适合有一定体育锻炼基础的人。一般来说,每天健步走的时间应该坚持30~60分钟,约3公~5里,5000到8000步的健步走为宜,对大多数人而言,高于每分钟120步的健步走对身体才有明显的锻炼效果。通过3~6个月的健步走锻炼,身体运动能力很好的人要争取达到每天1小时10000万步,每周至少4~5次。健步走锻炼的目的是使身体获得良好的运动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只有持之以恒,才可以获得并保持良好的运动效果。
竞走技术的基本要求
1、步幅自然、宽大、频率快、身体重心轨迹波动小,移动速度快,实效性高。
2、动作自然、协调、节奏感强、轻松省力、经济性好。
3、双脚不能同时离地。
普通走步的速度,每小时约五公里左右,而竞走的速度则快得多,即使用中等速度走,也要比普通走快一倍以上。竞走规则要求,支撑腿必须伸直,从单脚支撑过渡到双脚支撑,在摆动腿的脚跟接触地面前,后蹬腿的脚尖不得离开地面,这样就能保证用双脚支撑,不会出现腾空现象,这是走和跑的根本区别。
竞走的速度取决于步频和步长。普通走男子竞走 每分钟约为一百到一百二十步,而竞走可达一百八十到二百步,优秀的竞走运动员每分钟超过二百步。普通走的步长一般是七十到八十厘米,竞走的步长可达九十到一百一十厘米,身材高大的运动员的一步是一百二十厘米左右。
普通走,每步一般需要0.50—0.55秒,而竞走每步只需要0.27—0.32秒,甚至还要少一些。因此,这就加大了肌肉紧张和放松交替工作的困难程度,需要在训练中很好地解决。
步长和步频是相互制约的。加大步长相对地会影响步频,加快步频也会影响步长。一般应 保证一定步长的前提下提高步频。过分加大步长,会给有关肌肉加重负担和增加紧张程度,过多消耗体力,容易引起疲劳,而且也不利于步频的加快。加快步频是依靠腿部肌肉的力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其潜在力是比较大的。
竞走的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是不一样的,单脚支撑要比双脚支撑时间长得多。要想加快竞走速度,必须缩短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的时间,但缩短双脚支撑时间是主要的,而缩短单脚支撑时间其效果是不明显的。
饭后百步走的坏处
饭后百步走的坏处
如果餐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再说,胃里的消化液是由吃进食物的条件反射而产生的,胃部饱满,胃液才能分泌旺盛。如餐后散步,胃部在活动中快速蠕动,把没有经充分消化的食物过早地推入小肠,使食物的营养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有些人的“吃饱”,不过是胃感觉到了胀满,而营养却没有吸收进体内,身体仍然处于“饥饿”状态。这个时候匆忙起身而走,势必会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运动系统去,这样就延缓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坏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有些人是饭后“不能走”的,如患有胃下垂的病人。这些人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可以选择在饭后平卧10分钟。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再进行直立性活动,就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最忌饭后运动。因为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胃肠部的血流增加,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从而加重病情。
另外,餐后散步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慢性食道病以及进行过胃部手术的病人也很不利。它有可能导致心绞痛,加重头晕,上腹饱胀不适,体位性低血压、早搏、心动过速,以及阵发性房颤等。
饭后百不走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有一句古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它被当做老年的健身格言。从近代医学观点看,不宜提倡饭后百步走。因为饭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进行紧张的“工作”。若在这时步行,会造成消化道缺血,不但胃肠的蠕动减弱,而且消化液的分泌也会显著减少,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此外,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饭后会增加一些身体的负荷,对老年来说更是如此。科学研究证明,在餐后的60分钟,血压会下降,而心率会上升15次/分钟。有些人进行中度运动后,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说明餐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负作用。因此,老年应该避免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两个小时内进行锻炼。
通过专家讲解,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饭后百步走的危害了,希望大家在平时能够改掉这种不良的习惯,吃完饭之后,不要急着运动,要适当的休息一下才可以再进行运动,这样才不会引起消化不良。
饭后半小时才能百步走
饭后半小时后百步走才有助消化
进食后,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于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食后缓缓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这就是“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但专家也指出,这个“饭后”我们的理解应当是在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而并非指饭后立即缓步散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食饱不得急行”。饭后百步并不提倡饭后急行,而是缓行,不宜缓行者也可摆摆手足。还有,部分人是不宜饭后百步的,如肝病患者,有冠心病的人等。
饭后立即走动透支体能,不利消化
饭后匆忙走动所消耗的能量(能量食品),实际上是透支了进餐前的体能,人体内的血液就会更多地分布于躯干、四肢等活动部位,使胃肠道血液供应量相应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也随之减少。此时要是紧跟着再做一些对灵敏性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活动,比如驾驶,很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饭后百步走真的正确吗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这种说法似乎我们从小就听上一辈儿的人说过,可是又有一种新兴的说法是“要想活到九十九,请你饭后不要走”。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肯定会让一些“天秤座”的朋友们纠结了吧?其实这“饭后百步走”还真是一门学问呢!到底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且让今天的文章给您答案!
饭后行走是否健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另一种说法是要想活到九十九,请你饭后不要走。
这两种互相对立的说法,使人们无所适从。其实饭后走与不走应因人而异,不应一概而论。
从消化功能而言,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这时必须保证胃肠道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以便进行初步的食物消化。
若饭后马上外出行走,甚至进行比较剧烈的活动,势必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运动系统,这样就会延缓消化液的分泌,阻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学认为,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进食是“胃主纳谷”阶段;消化是“脾主运化”阶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消化、吸收、敷布气血精华的作用。
“饭后百步走”对“脾主运化”并非有利。也就是说,“饭后百步走”并不适宜所有的人,只适宜那些平时活动少、整日伏案工作、脾的运化功能较差的人,也适宜形体肥胖的人。这些人如果饭后散步30分钟左右,有助于胃肠道的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应在饭后20分钟才可以外出行走,不可一吃完饭就外出散步。
提倡“饭后不要走”也不是没有道理。有些人饭后是不能走的,如体质虚弱、患有慢性胃溃疡或胃肠术后的病人,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的人,这些人饭后不宜散步。
竞走减肥技术要求
竞走技术的基本要求:1、步幅自然、宽大、频率快、身体重心轨迹波动小,移动速度快,实效性高。2、动作自然、协调、节奏感强、轻松省力、经济性好。3、双脚不能同时离地。普通走步的速度,每小时约五公里左右,而竞走的速度则快得多,即使用中等速度走,也要比普通走快一倍以上。竞走规则要求,支撑腿必须伸直,从单脚支撑过渡到双脚支撑,在摆动腿的脚跟接触地面前,后蹬腿的脚尖不得离开地面,这样就能保证用双脚支撑,不会出现腾空现象,这是走和跑的根本区别。竞走的速度取决于步频和步长。普通走每分钟约为一百到一百二十步,而竞走可达一百八十到二百步,优秀的竞走运动员每分钟超过二百步。普通走的步长一般是七十到八十厘米,竞走的步长可达九十到一百一十厘米,身材高大的运动员的一步是一百二十厘米左右。普通走,每步一般需要0.50—0.55秒,而竞走每步只需要0.27—0.32秒,甚至还要少一些。因此,这就加大了肌肉紧张和放松交替工作的困难程度,需要在训练中很好地解决。步长和步频是相互制约的。加大步长相对地会影响步频,加快步频也会影响步长。一般应 保证一定步长的前提下提高步频。过分加大步长,会给有关肌肉加重负担和增加紧张程度,过多消耗体力,容易引起疲劳,而且也不利于步频的加
竞走技术的基本要求:
1、步幅自然、宽大、频率快、身体重心轨迹波动小,移动速度快,实效性高。
2、动作自然、协调、节奏感强、轻松省力、经济性好。
3、双脚不能同时离地。
普通走步的速度,每小时约五公里左右,而竞走的速度则快得多,即使用中等速度走,也要比普通走快一倍以上。竞走规则要求,支撑腿必须伸直,从单脚支撑过渡到双脚支撑,在摆动腿的脚跟接触地面前,后蹬腿的脚尖不得离开地面,这样就能保证用双脚支撑,不会出现腾空现象,这是走和跑的根本区别。
竞走的速度取决于步频和步长。普通走每分钟约为一百到一百二十步,而竞走可达一百八十到二百步,优秀的竞走运动员每分钟超过二百步。普通走的步长一般是七十到八十厘米,竞走的步长可达九十到一百一十厘米,身材高大的运动员的一步是一百二十厘米左右。
普通走,每步一般需要0.50—0.55秒,而竞走每步只需要0.27—0.32秒,甚至还要少一些。因此,这就加大了肌肉紧张和放松交替工作的困难程度,需要在训练中很好地解决。
步长和步频是相互制约的。加大步长相对地会影响步频,加快步频也会影响步长。一般应 保证一定步长的前提下提高步频。过分加大步长,会给有关肌肉加重负担和增加紧张程度,过多消耗体力,容易引起疲劳,而且也不利于步频的加快。加快步频是依靠腿部肌肉的力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其潜在力是比较大的。
竞走的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是不一样的,单脚支撑要比双脚支撑时间长得多。要想加快竞走速度,必须缩短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的时间,但缩短双脚支撑时间是主要的,而缩短单脚支撑时间其效果是不明显的。
快。加快步频是依靠腿部肌肉的力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其潜在力是比较大的。竞走的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是不一样的,单脚支撑要比双脚支撑时间长得多。要想加快竞走速度,必须缩短单脚支撑和双脚支撑的时间,但缩短双脚支撑时间是主要的,而缩短单脚支撑时间其效果是不明显的。
饭后百步走怎么走才健康
1、缓步前行,养脾养胃。饭后走路不可过急,因为吃完饭以后,血液集中在胃部进行消化,这个时候如果走的很急,就会伤及脾胃,而缓行则有利于养护脾,中医认为脾主四肢,所以,双腿的运动最有利于脾的健康。
2、饭后半小时散步最佳。不要吃完晚饭立即就去散步,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饭后匆忙走动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血液就会更多地分布于躯干、四肢等活动部位,用于消化的胃肠的血液就会供应不足,导致消化酶的分泌也随之减少。不仅对健康不利,还容易损害我们的胃肠,一般来讲,饭后半小时后是散步的最佳选择。
3、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饭后散步。对于一些患有重大疾病的人,饭后最好还是卧床休息,这样可以减轻症状,不能强行的要求他们散步,所谓的饭后百步走,是健康人的一种养生运动,一旦罹患疾病,百步走是不适合的,尤其是身体虚弱或者是严重的肝胆疾病,都不适合。
老年人有哪些饮食恶习
一、吃饱就动。
很多老人对“饭后百步走”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理解为“饭后立刻百步走”,实际应该是“饭后半小时百步走”。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进行初步消化。如果吃饱就动,一部分血液会供应运动系统,破坏胃的正常消化。
二、饭后喝茶。
饭后一杯浓茶是很多老人多年的习惯,此举同样伤胃。饭后立刻喝茶,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茶叶的茶碱,会干扰蛋白质、微量元素的吸收。
三、饭前服药。
对需要长期服药的老人来说,要留心服药时间。一些常用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对胃肠有明显的刺激,长期饭前服用会损伤胃粘膜;有些药物,如胃酶片、淀粉酶等需要和食物一起服,才可及时且最大地发挥助消化作用,也不易在饭前服用。
温馨提示:适合饭前服用的大多是,对胃无刺激性的药物、助消化药物如食母生、胃蛋白酶等;或者是需要在胃肠道局部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收敛药、吸附药、利胆药等;有些降糖药也适宜饭前15分钟左右服用。
竞走技术的基本要求
1、步幅自然、宽大、频率快、身体重心轨迹波动小,移动速度快,实效性高。
2、动作自然、协调、节奏感强、轻松省力、经济性好。
普通走步的速度,每小时约五公里左右,而竞走的速度则快得多,即使用中等速度走,也要比普通走快一倍以上。竞走规则要求,支撑腿必须伸直,从单脚支撑过渡到双脚支撑,在摆动腿的脚跟接触地面前,后蹬腿的脚尖不得离开地面,这样就能保证用双脚支撑,不会出现腾空现象,这是走和跑的根本区别。
竞走的速度取决于步频和步长。普通走每分钟约为一百到一百二十步,而竞走可达一百八十到二百步,优秀的竞走运动员每分钟超过二百步。普通走的步长一般是七十到八十厘米,竞走的步长可达九十到一百一十厘米,身材高大的运动员的一步是一百二十厘米左右。
普通走,每步一般需要0.50—0.55秒,而竞走每步只需要0.27—0.32秒,甚至还要少一些。因此,这就加大了肌肉紧张和放松交替工作的困难程度,需要在训练中很好地解决。
女性更年期更该快步走
由于雌激素的关系,女性在更年期前患心脏病、突发中风的几率低于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能改善血管弹性、降血压,使血管不易硬化和阻塞。
不过有一篇文章指出,女性在更年期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也大幅减少。失去了雌激素这把保护伞,胆固醇会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因此女性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停经后的女性患心脏病的几率会明显上升。美国心脏病协会指出,美国2/3的女性猝死就是因为冠状动脉疾病。同时,过了更年期,女性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几率也会逐渐超过男性。
此时,如果女性能多参加运动,那上述不良情况就可以避免。《美国医药学会季刊》指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所有运动中,快走是更年期女性最应坚持、效果最佳的运动。所谓快走,即在12分钟内走完1公里。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72488名40—65岁的女性进行了长达26年的追踪研究。他们发现,每天坚持快走的女性,没有一人突发中风或患上心脏病等。
研究人员指出,中老年女性每天快走45分钟到1小时,那么其中风的几率可以减少40%。每天快走30—60分钟,其预防中风的效果与慢跑、打网球、骑脚踏车等较激烈的快节奏运动是相同的。另外,这对预防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某些癌症,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快走对女性的体能要求较低,人们更容易坚持。
饭后散步好不好 饭后散步
饭后“百步走”,非但不能活到“九十九”,还会因为运动量的增加,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尤其是老年人,心脏功能减退、血管硬化,餐后散步多会出现血压下降等现象。
正确做法:
饭后应该静坐休息半小时,等胃内食物初步吸收后再行运动。
养生新说:饭后到底该不该百步走? 饭后到底该不该百步走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有标准答案。这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养生建议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概而论、一刀切的绝对禁忌。
对于严重消化不良,身体特别虚弱的人,即便吃一餐正常的饭菜,也感觉消化系统比较疲劳,胃堵,胃胀。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消化吸收这件事情,对体弱者而言,它还是有点累人的。柔软的胃肠平滑肌,要千百次地收缩、蠕动,胃、胰腺和小肠要分泌大量的消化液,这可是非常非常辛苦的事情,也是要消耗能量的事情。所以在饭后,消化系统的供血量会大幅度增加。
体弱者的消化系统,就好比是一个生产能力很差的工厂,人力物力都不足,突然来了很多原料要加工,自然就感觉不堪重负。比如说,那些胃下垂的人,餐后的胃重量增大,就更容易感觉不适。所以,饭后躺下休息一会儿,能够让他们集中精力用于消化吸收工作。这时候,如果再让这些体弱消化不良者去走长路,身体就要再分一部分能量用于移动身体,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减少,本来下垂的胃更加疲劳,有可能会不利于消化吸收功能。
但是,消化能力基本正常的人,就没必要遵循这个禁忌了。因为,仅仅是饭后散步,活动强度还非常小,耗费的体力和血液供应也不多,并不至于影响到消化功能。相反,很多人会感觉,饭后散散步,血液循环改善,吸入的氧气增加,胃肠甚至更加舒服。所以,只要不是剧烈运动,饭后心情轻松的散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有利健康的生活习惯。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糖尿病人和减肥者,他们非常需要在餐后及时活动。有研究比较证明,和饭后静坐30分钟相比,餐后马上进行散步等轻微活动的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控制程度更好。也就是说,如果餐后马上进行活动,肌肉的活动会及时消耗一部分血糖,使餐后血糖及时得到利用,上升幅度比不活动时较小。同时,对正常人来说,餐后血糖上升减少、餐后胰岛素水平下降,能减少血脂上升幅度,也有利于减少脂肪合成,从而帮助控制体重。
我经常推荐朋友们,除了日常健身之外,餐后要马上起来做家务活动,或者出门散步,作为预防发胖的重要措施,很多人都告诉我,确实是有效的防肥措施。当然,这里说的活动,只是一些擦桌子刷碗、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照顾花草、散步之类的轻松活动,并不是跑步、跳绳之类的较高强度运动,不必担心有妨碍消化和引起胃肠痉挛之类的不良后果。遵循这个建议的意外收获,是家庭气氛更加和谐了。有男士告诉我,太太听了我的建议之后,每天餐后洗锅刷碗不再劳动老公,收拾屋子也再无怨言,甚至是一边哼着歌曲一边工作,让男士大感意外,受宠若惊,觉得太太格外温柔勤快。当然,看到太太的腰线逐渐显现,先生的心情也非常愉快。
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对某些疾病患者、年老者和体弱者的忠告,不应该成为所有人的禁忌。我看到有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遵循“起床要分三步走,不能直接下床,要先躺1分钟、靠1分钟、坐1分钟再起身下床...”“上楼伤膝盖,要坐电梯;慢跑伤膝盖,只能走路”之类的老年养生忠告。我很想问问,是不是军营里的战士们也要遵循这种起床法则和走路法则呢?至少我一直到现在为止,只要睡眠充足精神饱满,起床时都是一跃而起的;上楼也都是两个台阶那样爬上去的。
人还没有老呢,就把自己当老人;身体还很正常,就把自己当弱者。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恐怕结果不是把身体养得更好,而是用进废退,提前衰老。
相比走路而言,餐后马上做脑力工作的习惯更有可能影响消化。大脑的活动会影响人对饥饱的感觉,而且分流血液供应;压力和应激更是能直接降低消化液的分泌,对本来消化不良的人来说,有可能会不堪重负。一位女士告诉我,她平素肠胃特别虚弱,餐后散散步还不妨碍,但只要有人马上来和她谈工作,就觉得影响消化;特别是谈到一些压力很大的项目,立刻就感觉胃里发堵。紧张、愤怒、忧虑之类情绪,更是非常有害消化功能的,所谓“添堵”这个词汇,正是形容吃饭时或刚吃完饭时,感受到不良情绪之后的感受……
所以,与其担心轻松的散步影响消化,不如在进餐前后都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饭后半小时以后再开始集中精力的工作。实在拿不准各种说法的时候,不如认真倾听身体的声音,让自己的身体感觉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