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家长切勿这样做
小儿发烧家长切勿这样做
误区1:烧退病愈
涛涛因高烧、咳嗽而被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收住入院。打了3天点滴,涛涛没有再发烧,咳嗽明显减轻,涛涛妈认为孩子已不发烧了,疾病应该基本痊愈,嚷着要出院。尽管医生一再解释孩子的病并没有好,但她仍然带着涛涛出院了。
没想到出院后第二天,涛涛就再次发烧,咳嗽更加重了。
医生的话:
在生活中误以为烧退了病就好了的家长大有人在,往往导致孩子再次发烧或原有疾病加重而延误治疗。发烧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烧退只表明机体产烧与散烧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只有祛除病因,从根本上纠正疾病的发病基础,才意味着疾病治愈。
误区2:洗澡会让孩子着凉
冬冬白天有点发烧,医生说是感冒,开了一些药。服药后冬冬的烧基本退了。可是到了晚上,冬冬又发烧了,38.5℃,服药又不见效。冬冬妈赶紧给医生打电话。医生详细询问了冬冬的情况,基本确定没有其他疾病,建议冬冬妈给孩子用温水洗一次澡。可冬冬妈死活不干,说那样会让孩子着凉,病上加病。
医生的话:
给孩子用温水洗澡,实际上也是一种降温措施,医学上称为物理降温。类似的做法还有用湿毛巾敷头、枕冰袋、用酒精擦身等,目的是利用水的导烧作用,或冰溶化及酒精蒸发时的吸烧作用来降低体温。此外,洗澡还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具体做法是,用低于体温2℃的温水浸泡20分钟,每天2~3次。只要不是在室温很低的房间内,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是不会着凉的。
误区3:发烧就是病
乐乐妈给乐乐喂完奶,发现乐乐面色红润,一摸脑门似乎发烫了,赶紧拿来体温表一量——37.5℃!连忙翻出家中的小儿感冒冲剂,准备冲给乐乐喝。恰好这时,乐乐当护士的小姨过来探望,及时阻止了她。小姨说乐乐发烧只是暂时的,是由于穿得过多,加上吃奶用力导致的。经过松解衣被、温水擦脸,乐乐的体温很快恢复了正常。
医生的话:
孩子患病容易发烧,但发烧未必就是有病,因为孩子体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吃奶、运动、哭闹、穿得过多等原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偶而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以上条件影响。另外,测体温的方法和时间也影响所测体温的真实数值,如腋表、口表、肛表所测数值依次相差约0.5℃,即腋表最低、肛表最高。测腋温的时间应以10分钟为佳。因此,孩子体温暂时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认为正常。但当孩子体温高于38.5℃时,则应引起重视。
误区4:用肉汤补充营养
豆豆感冒发烧几天了,一直在打点滴。豆豆妈看着豆豆日渐消瘦的面庞,心疼极了,特地去菜场买了些新鲜的猪肉回来煲了汤。豆豆尽管不愿吃,但还是在妈妈的软硬兼施下喝了一大碗。夜里,豆豆又发起了高烧,上呕下泻,哭闹不安。
医生的话:
高烧也可以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是对的。但用给孩子喝肉汤的方法补充营养的做法却是错误的。因为高烧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此时吃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这时应给孩子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另外,还要给孩子充足的水喝,最好是糖盐水。这样做一方面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小儿发烧多少度去医院
小儿发烧是很常见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在38.5℃以下可不上医院,只需家庭护理即可。当小孩发烧体温并在39度以上时,此时属于高烧,家长应立刻带孩子去看医生,并须及时进行退烧处理。有些时候,更严重的疾病也许只有38度左右,因此,在孩子发烧时家长应观察孩子的脸色、精神状况,以及有无惊厥症状等。发烧只是疾病的的症状之一,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导致发烧的病因。
当孩子的体温达到以下度数,请立刻上医院就医:
1、3个月(或更小):37.9℃。
2、3到6个月:38.3℃。
3、6到24个月:39.4℃。
4、2岁:40℃。
由于小孩的身体对温度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达40℃,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只有38.3℃。孩子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一个体温为38.3℃却脸色灰白、安静得有点反常的孩子,也许比一个体温为39.4℃但仍能满屋子乱窜乱闹的孩子病得重。如果发烧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不管体温如何,都应请医生诊断。
夏季儿童怎么预防发烧
夏季小孩容易发烧,家长决不可掉以轻心。由于天气很热,许多小孩子常常是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别以为都是暑热造成的。只要孩子不想吃饭,懒得动弹,就要怀疑是否发烧,用体温计测一测,一旦发烧就应引起注意,及时查找原因。
小儿夏季发烧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会出现打喷嚏、怕冷、咳嗽、头痛等症状,如果热度不高,在39摄氏度以下,家里还可以对付。让孩子多睡觉,多喝水,吃点感冒药,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不必太紧张。孩子高烧在39摄氏度以上则应怀疑是小儿肺炎,剧烈的咳嗽、高烧持续不退,严重者还会出现抽风,应立即送医院求治。许多人以为肺炎是发烧“烧”出来的,这种看法不对,因果关系颠倒。最值得警惕的还有一种由细菌性痢疾引起的发烧,热度很高,一旦出现昏迷,则可能是菌毒血症的表现,应及时送院抢救,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对付小儿发烧,目前一般家庭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服用退烧药物,二是采取外部降温。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值得提倡。发烧是人体与病菌抗争的一种免疫反应,病菌在相对高温下容易被杀灭。许多人有“发热恐怖症”,对肌体有保护作用,但家长往往怕儿童烧出什么毛病来,不时地给孩子服退烧药,结果。即使暂时降了下来,一会儿也会再度上升。正确的方法是应及时给孩子补充一定的营养和充足的水份。如果确实需要给孩子服用退烧药,也要按医生的处方严格执行。
如何判断新生儿发烧
新生儿发烧的情况很普遍,但家长也要注意几个“假发烧”。家长判断新生儿发烧的方法主要是测量宝宝的体温,但是家长不要忘记,人的体温是可以调节的,新生儿的体温也不会非常固定。在宝宝哭闹和喝完奶之后,体温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妈妈不要错将这种暂时性升温当成发烧。一般,医学上认为,新生儿体温超过37。4℃应视为发烧,伴随面红、烦躁、呼吸急促、吃奶时口鼻出气热、手脚发烫等症状表明是发烧
新生宝宝正常体温以宝宝的腋温测量为准:低热是37.4—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超过40℃,会引起惊厥发作,甚至造成脑损伤,爸妈要高度重视。
小儿发烧家庭处理
虽然发热本身无害,但是宝宝发热时还是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口渴,甚至脱水。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减轻宝宝不适感和补充水分。
1.物理降温:包括降低环境温度和水浴擦身等。
(1).降低环境温度:让室内通风或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左右,可以开空调和风扇。松解宝宝衣物及包被。
(2).水浴:采用温水浴,水温30-36℃左右。不用冷水或冰水,容易引起寒战反而增加机体产热使体温更高。水浴时最好采用坐式,让宝宝坐在浴盆中,腹部以下浸泡在温水中,腹部以上用海绵或毛巾打湿轻轻擦拭,保持皮肤一定湿度,又可以再空气中慢慢挥发散热。水浴要持续至少30-40分钟才能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
如果宝宝手足冰凉,这是由于生病发热时末梢血管收缩导致血供循环不好引起,这时除了皮温高的地方要温水降温以外,冰凉的手足末端需要保暖,可以热水浸手足、热毛巾包裹手足、用双手揉搓手足等办法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保暖的效果。千万要紧记绝不能用酒精擦浴,因为宝宝皮肤通透性高,酒精易从皮肤吸收,可能会造成酒精中毒。
如果宝宝抗拒温水擦浴,可以诱导宝宝坐在浴盆中玩水,达到一定效果。
2.补充液体防止脱水:多喝水、稀释的果汁、电解质液。宝宝喜欢的一些稀释的软饮料都可以。
3.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小儿发热最常用的退热药,都十分安全,不同规格参照说明书或咨询医生。
照顾感冒宝宝太认真办坏事
错误做法:孩子一发烧就去医院,而孩子反复发烧,家长也不停地跑医院,最后弄得孩子和大人都身心俱疲。甚至认为是医院技术不行。
专家观点:小儿感冒发烧,体温高达39~40℃,90%以上是病毒感染引起,病程有自限性,也就是说感冒到了一定的时间会自愈。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
而家长反复带孩子进出,在外面受凉反而会加重宝宝的感冒,进而高烧不易退。
病毒性感冒退热要有一个过程,大多2~3天,一般1周左右痊愈;如为细菌感染,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后,热程可缩短。如果宝宝高烧超过3天仍不退,必须看医生。
38.5℃以下可以物理降温
错误做法: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发烧,不管烧几度,都给他吃退烧药。
专家观点:药物对孩子有副作用,最好是物理降温。冰敷或酒精等会使孩子血管突然冷缩,会导致血液循环迟缓,而由于孩子的皮肤比较细嫩,酒精降温会给孩子皮肤造成伤害,甚至还可引起酒精中毒。
孩子发烧在38.5℃以下的建议采取物理降温,比如说,用温水给孩子的四肢、腹股沟和腋窝擦一擦,直到孩子皮肤发红为止,这个方法可以加快孩子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
38.5℃以上及时服退烧药
错误做法:发现孩子高烧,超过38.5℃,很多家长不想一下子就给孩子吃药,认为药物对小孩有副作用,或者推迟给孩子服用。
专家观点:如果孩子的体温达到38.5℃以上,我们建议给孩子服用一些退烧药物。因为这个体温超过小孩的承受能力,会影响脑细胞的生存环境,此时家长应及时给孩子服用一些小儿退烧药物。
此外,对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可根据每次发作时的体温情况,适当提前服用退烧药。
孩子精神差就赶紧送医院
错误做法:通常孩子发烧拉肚子,家长一般先在家给宝宝吃些退烧药,吃完去睡最好,却很少去关心孩子精神是不是很好。而且不少家长认为低烧可以不用去医院,只有高烧才要去看医生。
专家观点:宝宝体温的高低不是就诊的依据,因为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体温较高,但如果宝宝的精神状态好,食欲较好,就不必太担心;吃了退热药后热能退,精神好,基本和平时差不多,爱动、爱笑,没有呕吐、哭闹,就可在家继续观察。如果宝宝精神萎靡不振、烦躁或出现呕吐、气喘等情况,即使体温不高,也应立即去医院。
感冒退烧不要总想着“挂水”
错误做法:“要不挂点水吧。”这是很多家长遇到孩子感冒发烧后想的最多的事。他们认为挂水退烧快。
专家观点:在门诊中,确实经常被家长要求给孩子挂水。其实,挂水在临床上运用于高烧超过40℃的患儿,发烧40℃下,又没有肺炎就没有必要挂水。一开始就给他用这种方法,不利于宝宝自身抵抗力的形成,也会引起副作用,况且挂水本身就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
小儿发高烧不能裹太紧
错误做法:现在带小孩的年轻爸妈们没经验,而长辈们在处理小孩发烧时都是老办法,认为发烧就应该多穿衣服,把孩子裹得紧紧的,结果不仅退不了烧还加重病情。
专家观点:小孩发烧不应该裹这么紧,这与老一辈的做法恰恰相反。孩子出现发烧不是把他里三层外三层包裹起来,而要稍微解松衣服,让宝宝充分散热。
如果宝宝因为发烧而全身冰冷,也不该热捂,而应该用手搓暖孩子的四肢,做力道适当的四肢按摩,帮助宝宝回暖。
宝宝发烧出汗可以洗澡
错误做法:有些小孩一发烧家长就不敢给小孩子洗澡,甚至在农村还流传小儿发烧不要吃饭。
专家观点:其实用温水洗澡可以暂时降低孩子的体表温度,对退烧有利,孩子也会舒服些;洗澡还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
不过,要注意的是,给小孩洗澡时要保证室温不能过高或过低,洗澡水的温度应该比孩子的体温低一点(一般低于体温2℃),洗完后及时用大毛巾给宝宝擦干,穿好衣服,避免风吹,这样是不会着凉的。
还有孩子本身生病的时候抵抗力比较差,如果不是因为腹泻等原因,家长应该给孩子补充营养。
感冒发高烧补水很重要
错误做法:一般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感冒发烧后喝一点水是没问题的,但对于一两岁,甚至周岁以内的孩子来说,让他喝水就比较困难了。于是,孩子不喝水,家长更是束手无策,不喝就不喂了。
专家观点:发烧会加强消耗体内的水分,而此时补水很重要,如果小孩发烧两三天却补水很少,容易造成体内缺水,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
所以在周岁以内的孩子,可以勤喂母乳,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抵抗力,还能及时补充水分,以免脱水。而大一点的小孩不肯喝水,可以在温水中加一些葡萄糖,这种有点淡甜味的水,孩子都爱喝。
孩子感冒发烧不要着急挂水
孩子发烧家长怕烧坏脑子
据阮为勇介绍,小儿由于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冒进而出现发烧症状。因为婴幼儿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所以发烧是小儿感冒最常见的体表症状。“很多家长担心发烧会烧坏脑子,这是一种主观想象,对儿童发烧的过分担心其实是一种‘恐热症’。”阮为勇表示,感冒发烧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能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杀灭病菌。当然,孩子发烧超过39℃或者曾有过高热惊厥、低热引发癫痫史的孩子,要及时退烧。但不要孩子一发烧到39℃、40℃家长就慌了手脚,一般只在超高热(肛温大于41.5℃或口温大于41℃)时或者本身患有脑炎脑膜炎时才可能损及神经系统。
不主张多用打针退烧
对于小儿感冒发烧,如果在38.5℃以下,属于低烧,可以采用退热贴、凉袋、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也可以选用一些中药退烧药,如瓜霜退热灵、羚羊角口服液等。如果超过39℃,则可选择西药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近年来已不主张多用臀肌打针退烧。退烧药往往只能使孩子短期内退烧,药效周期一过,又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化学退烧药只是针对发烧症状,并不能消除引起小儿发烧的感染因素。
阮为勇表示,这个季节小儿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病毒感冒其实没有特效药,而且,患感冒其实是自身免疫能力的锻炼过程,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要靠自身免疫系统防御的调节,一般感冒的病程需要3-7天,所以家长在感冒发烧用药上不必过于着急,一般建议家长在家对症治疗观察两三天,如果还不退烧或发烧较顽固,再上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诊治。
挂水不应该成治疗首选
孩子一感冒发烧家长就用上抗生素,阮为勇指出,这是很不可取的。普通感冒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感冒不但无效,用多了反而会干扰机体免疫或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有部分患儿存在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口服或静脉抗生素治疗。阮为勇表示,现在有不少患儿家长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患儿家长往往主动要求“吊针”,甚至错误地把葡萄糖当作“补药”,其实,十瓶点滴液,不如一碗热稀饭加生姜、冰糖的营养。而且,专家提醒,不管何种疾病,治疗时肯定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挂水。
小儿发烧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
孩子发烧时一定要保护眼睛
孩子在高热时,体内消耗很大,如维生素A供应不足,加上细菌感染,白眼球就会因营养障碍而发生干燥,继续发展,黑眼球就会变白而混浊,甚至软化穿孔失明。
所以,孩子在发高热时,家长要经常用干净毛巾擦眼屎,滴些眼药水,以免角膜引起感染。同时,给小孩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来增加眼睛的营养,如鸡蛋、牛奶、猪肝、胡萝卜、鱼等。并随时注意孩子的眼睛,发现有不正常的变化,应尽快送医院诊治,千万不要耽误治疗时机,防止角膜软化穿孔而致失明的不良后果。
小贴士高烧和低烧的区别:
低烧:体温在38.5℃以下为低热,如果为低烧且孩子的胃口好、精神好、脸色红,照常玩乐,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家长就不必太过紧张。可以让其多喝白开水,并采取一些物理方法降温。
高烧:体温在39.5℃以上为高烧。孩子发高烧,体温超过了39℃,且表情呆滞,或者脸色发白,不想饮水或吐奶,身上出现红点,便可能代表病情严重,家长应先给孩子吃点退烧药(以防高烧伤及大脑神经),然后立即带孩子上医院就诊。尤其是三个月以下的婴儿,身体情况较为脆弱,不管是低烧还是高烧都不要随便处理,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