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流脑的传染源
流脑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流脑的传染源
人是流脑唯一的传染源,流脑病人和带菌者能散布传染,但带菌者是散布传染的最主要因素。这是因为病原菌隐藏于带菌者鼻咽部黏膜而不引起症状,因此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比病人更大。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分类
一、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种类
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以呼吸道传染病为常见,主要有: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感等。
二、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大多为发病期患者;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即患者讲话,咳嗽,喷嚏时的唾液飞沫)传染。
三、在春季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传染病的发生
发热或不发热,伴无诱因的头痛,呕吐,水疱,腮腺肿大,皮疹等应警惕传染病的发生。发病后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四、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凡未患过麻疹且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均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潜伏期为10天左右,最长可达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 眼结膜充血, 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咳嗽和皮肤斑丘疹疫苗为一类疫苗。
流脑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正确区分流脑与感冒
流脑的全称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冬、春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只有少数成人发病。脑膜炎双球菌通常寄生在病人和健康带菌者的鼻咽部,当这些人说话、咳嗽、呼吸、打喷嚏时,病菌随着飞沫飘散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在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会感染发病。
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见病,冬、春二季发病率也很高。发热、畏寒、头痛、咽痛、流涕、咳嗽是其主要症状。
流脑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流涕、咳嗽等,很像感冒,因此,往往不被人重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严重的流脑,其症状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头颈强直,皮肤有出血点,大、小便失禁,昏迷,抽搐等。因此,流脑发生季节,有感冒表现应该及时就医,特别关注。
据介绍,流脑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流脑具有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终身免疫,故发病多为儿童。流感多呈散发性,有时也可小流行。不过,自从疫苗接种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见。
禽流感传播途径 禽流感的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但不排除其他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流脑的主要传播途径
流脑是喉咙带菌,因此咳嗽、打喷嚏、接吻、说话,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在空气不流通处两三米内,接触者均可能被感染。
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是人,其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流脑的流行期间,人群的带菌率可达50%以上,而一旦人群的带菌率超过20%就有可能出现流脑的流行。
另外,由于病原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来说,很容易被传染。人口稠密、居室拥挤、空气不流通、阳光缺少、人口流动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对儿童,成人的抵抗力更高,因此不容易发病。而小于6个月的婴儿,因体内有母亲的抗体,也不易得传染病。所以,6个月至15岁儿童青少年最应注意。
居家隔离每天测几次体温 为什么要居家隔离14天
居家隔离是控制传染源最有效的手法,控制感染源是指将感染源控制在流行范围内,不使其传染到其他区域,传染源包括患传染病的病人、无临床症状但携带病原体的人和被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这样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若是疑似患者或是携带病原体的人与易感人群接触后,也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易感人群,所以居家隔离也是对易感人群的一种保护。
流脑应该如何预防
首先要切断流脑传播途径,这时健康人少与患者接触,更不要带小孩去病家串门。流脑是通过流脑患者或带菌者口鼻喷出来的飞沫经空气传染的,在流脑流行季节,要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剧场、商场、集市等,必要时外出要带口罩。家里要经常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衣服,晒被褥,人晒太阳,开窗通风换气,这对预防流脑有重要作用。因为脑膜炎双球菌非常娇气,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细菌易于死亡,疾病不易传播。
另外,要报告地段保健医生和防疫站,劝患者早期隔离、早期治疗以预防流脑扩大蔓延。必要时对患者居住过的房间进行空气消毒,常用方法有2种,一种为紫外线辐射消毒,国产消毒灯管有30瓦、20瓦、15瓦等几种规格皆可使用,其波长范围在3280一2100人(埃),有效消毒范围直径1.5米。另一种是用过氧乙酸,可用蒸汽熏蒸法:先行测量房间体积,按0.75—2克/立方米计算用药量。将药液倒入耐酸塘瓷盆内,用电炉加热,待其蒸发后密闭60分钟即可。对密切接触者,可服用磺胺药物预防,但不要盲目地、大面积地投药预防,以免增加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的耐药性。
流脑有哪些传播途径
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是人,其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流脑的流行期间,人群的带菌率可达50%以上,而一旦人群的带菌率超过20%就有可能出现流脑的流行。一般来说,在本病的非流行期间,人们所带的菌群多以B群为主,而流行期间则多以A群所占的比例较高。其中病后带菌者约占1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2年。
流脑的病原菌通过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因流脑的病原菌在体外的存活能力极弱,故除2岁以下的婴幼儿外,人们一般不会通过日常用品的间接接触而被传染。
所以说,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被传染。
流脑怎么传播途径 流脑的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被传染上流脑,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1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较低。
关于传染病的流行途径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 体、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 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相互传染或流行,必须要有三个环 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不妨从这部影片 出发,剖析一下达三大环节。
环节一:传染源。通过影片,我们知道传染源可以是 人,也可以是动物(如影片中的白脸猴)。患者无疑是重要 的传染源,但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 (即出现症状的 患者)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好比海上冰山露出 水面的一个小尖峰。只有少数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感染 者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隐性感染者与病原携带者在一 些传染病中,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环节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 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或方式。影片向我们展示了 传染病的两种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开始阶段)和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播(病毒变异之后)。除此 之外,常见的传播途径还有经水、食物的消化道传播,经 蚊、虫叮咬的虫媒传播,以及血液、体液传播等。
环节三:人群易感性。有了传染源及适宜的传播途径, 没有易感者的存在,仍然不可能发生传染病的流行和传 播。因此易感者的存在是发生新病例的必要条件之一。所 谓易感性,即人体对该传染病免疫力低下或缺乏,不能抵 御病原体的入侵而染病。某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占总体人 群的比例越高,则这种传染病越易于发生和传播,该病流 行的可能性越大。在《恐怖地带》里,人群普遍对那可怕的 疾病缺乏免疫力,当存在传染源、而且传播途径较容易实 现时(如呼吸道的传播方式较一般的密切接触影响更大), 便爆发流行。
居家隔离14天如何隔离 为什么要居家隔离14天
控制感染源是指将感染源控制在流行范围内,不然其传染到其他区域,传染源一般包括患传染病的病人、无临床症状但携带病原体的人和被感染的动物。一般情况下,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但由于携带病原体的人或感染动物不易被察觉,其危害性不低于患者。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这样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若是疑似患者或是携带病原体的人与易感人群接触后,也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易感人群,所以居家隔离也是对易感人群的一种保护。
流脑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流脑的流行特征
流脑好发于冬春季,一般入冬即有发病,春季3-4月达到高峰,夏初则下降。此病常呈周期性大流行,大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大流行。
流脑在城市和农村的发病特点也不同,在城市中,人口密集感染机会多,免疫人群亦多,所以发病分散,15岁以内免疫水平较低的人群患病率较高。在农村由于感染机会少,常缺乏免疫力,如有感染源存在,则易引起暴发而且成年人患病率可占半熟以上。
流脑是怎么传播途径 如何预防流脑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不随地吐痰,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注意保暖,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
3、做好个人防护。儿童尽量避免与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接触。流行季节在人多的场所应带口罩。如果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4、接种流脑疫苗。流脑为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易感人群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应适时接种流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