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临床表现
白线疝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
白线疝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数病人仅表现为上腹局限性隐痛而少数表现为较严重的深部疼痛。腹痛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疝块压迫通过白线的肋间神经纤维导致局限性疼痛,大网膜、肝圆韧带受到牵扯引起深部疼痛。腹痛可放射到下胸部及背部。疼痛程度与体位、进食及重体力劳动有关体位改变,尤其是平卧时疼痛常减轻或消失而进食后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加重腹痛的严重程度与疝的大小不成正比,往往疝很小而临床症状很重。
2.恶心、呕吐
少数白线疝病人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机制为:①脱出的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牵拉可引起深部疼痛,并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②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的牵扯可导致幽门痉挛,进而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二)体征
1.腹壁肿块
腹壁肿块是白线疝的主要体征。由于白线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因此,疝块多位于脐上剑突与脐之间的白线上,可偏于中线一侧,站立或饭后疝块更为明显。疝块直径一般在2~4cm左右,有学者报道疝块最大者直径达 15cm,少数病人疝块很小,只是皮下一个柔软的圆形突起,不易察觉,肥胖病人则更难发现。当疝内容物回纳后可触及白线处有筋膜性疝环孔的边缘。
2.Litten征阳性
体格检查时将手指放在病人怀疑疝的部位,嘱其在立位时用力咳嗽,往往在咳嗽的同时,手指可感到有碎裂声,即为Litten征阳性。
3.诱发疼痛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向外牵拉,常因牵扯了肝圆韧带、腹膜或大网膜而诱发患者腹部疼痛。
腹外疝临床表现是什么
(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白线疝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小的腹白线疝多无大碍,如无症状,不必治疗,但应注意,腹白线上的小肿块并非都是疝,患者和医者均应警惕之。注意保避,免增加腹内压的一切不利因素一免病情发展。
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创伤、妊娠、肥胖、大量腹水等均可成为白线疝发生的诱因。当膈肌和上腹部发生不协调的、强有力的同时收缩,如剧烈咳嗽或屏气时,由于向上牵拉膈肌和向侧面牵拉腱状交叉产生的力量在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最大,故此处为白线疝最常见发生的部位。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腹股沟疝类型,当腹压增强,腹腔脏器被挤入未闭鞘状突时,易形成腹股沟疝。小儿腹股沟疝的块物一般只是在哭闹或用力时才在外环部突出。
婴儿的腹股沟疝可于出生后第一次剧烈哭声中就出现,特别是早产儿,因其鞘状突尚未完全闭塞,疝的发生率较高。但一般都是在2~3个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发现。块物只是在哭闹或用力时才在外环部突出,如予以喂奶或安静后,块物即消失。
幼儿或较大儿童的腹股沟疝,随着腹股沟疝发作次数的增加,膨出的块物向阴囊上极伸展增大,部分病例块物进入阴囊内,甚至阴囊底,在腹腔外停留时间也延长,平卧后肿块消失。没有并发症的腹股沟疝除有坠胀外,一般不觉痛苦。生长发育也和正常小儿无差别。
白线疝的手术风险大吗
无症状的白线疝,因为其虽可继续增大但发生嵌顿的机会不大,可以不予治疗。有明显临床症状而无特殊手术禁忌者,则应施行手术治疗为宜。不同病理类型可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
1.无疝囊型白线疝 高位结扎切断突出脂肪组织,使脂肪回缩至白线后方,再修补疝环。
2.有疝囊型白线疝 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如果疝块较大可以切除多余的疝囊以及与其粘连的大网膜,高位结扎疝囊后修补疝环
3.白线孔隙的修补 修补孔隙时,采用横行缝合白线为宜,以防止由于肌肉侧方牵拉而撕裂。孔隙小者,用丝线间断缝合即可;孔隙大者,则需重叠缝合,将孔隙分上下两叶,彼此重叠 1~2cm,用丝线间断褥式缝合;如白线有多处缺损,可采用Berman手术,即在缝补腹横筋膜后于两侧腹直肌前鞘各作一相等的垂直切口,将两侧前鞘的内叶重叠缝合以修补薄弱或有缺损的白线
什么是白线疝
临床表现
在脐上中线处出现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平卧腹直肌放松,疝块回纳后可扪及腹白线缺损即疝环。网膜或肠管疝出后可有隐痛和牵拉感。少数白线疝可发生嵌顿,疼痛较剧或半有恶心和呕吐。较小的白线疝实无疝囊,仅有腹膜外脂肪自白线薄弱或缺损处钻出,肿块较小需注意检查方可扪及。
辅助检查
1.无合并其他器官病变者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如病情需要和其他病鉴别时包括检查专案“A”和“B”。
症状体症
1.脐上正中可发现小肿块。平卧还纳后可在白线区扪及空隙。
2.可因腹膜受牵拉而出现腹上部疼痛、嗳气、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
白线疝的症状有哪些?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朋友们是否了解了白线疝这种疾病了呢?白线疝是一种可以引发身体其他不适的疾病,所以当出现了此病症,一定要采取及时治疗措施,不要等到引发其他病症并非的时候再去治疗,到那时就晚了。
白线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国外文献报道白线疝约占所有腹外疝的0.4%~3%,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男性患者,男女之比约为5∶1。本病常伴有腹内脏器疾病和其他部位的腹外疝,Hoffman报道76例中,24例同时并存腹内脏器疾病。赵伯蝠(1985)报道在刚果工作期间收治54例白线疝,占同期各种腹外疝的9.5%,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脐上白线疝53例,脐下仅1例;男女发病率无太大差异,男女相比为5∶4;32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腹外疝,其中伴发腹股沟疝17例、脐疝7例、腰疝5例、股疝3例、1例同时存在2处白线疝,他认为可能与刚果人的先天性“疝素质”有关。
1,保守疗法保守治疗主要有药物疗法和疝气带疗法两类
(1)药物疗法: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
(2)疝气带疗法: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从而能有效阻止疝气发展,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疝气带治疗型可以治愈根治.缺点是只能治疗可复性小肠疝,无法治疗水疝.
白线疝是怎么引起的
白线位于剑突和耻骨联合之间,是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腱膜纤维在左,右侧腹直肌之间相互穿插,交错编织形成的腱性条带,上宽下窄,脐上白线宽达1.25~2.5cm,脐下狭窄而坚厚,宽度多数仅0.1cm(图2,3),白线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上,极少见于脐下可能与此有重要关系。
腹白线的内,外表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在外表面,交叉的腹膜纤维粗细均匀,交织紧密,除供细小血管,神经支穿出的小孔以外,罕见大的孔隙,而内表面腱膜纤维束粗细不均,常形成粗束或板状,而且走向不甚规则,交叉纤维间有神经,血管支贯穿其中的孔,陷窝或裂隙,使白线内层存在缺陷,这类缺陷是腹白线的薄弱部,若腹内压增加,腹膜外脂肪及腹膜在腹压的推动下进入较大的缺陷处,即形成白线疝,Rizk认为,所有腹前外侧壁肌的腹膜纤维都斜向交叉在腹白线形成小的“菱形间隙”,此间隙可扩大为疝环。
脐下4cm处,半环线边缘是白线上的一个弱点,脐下白线疝多发生于此。
可见,白线疝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加两大因素有关。
1,壁强度减弱:属于解剖结构原因,是疝发生的基础,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情况,先天性的如腹膜鞘状突未闭,腹内斜肌下缘高位,宽大的腹股沟(黑塞尔巴赫)三角,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等,有些正常的解剖现象,如精索或子宫园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区,也可造成该处腹壁强度减弱,后天获得性原因有手术切口,引流口愈合不良,外伤,炎症,感染,手术切断腹壁神经,肥胖者过多的脂肪浸润,老龄的肌肉退化萎缩,以及胶原代谢异常,致坚实的筋膜组织为疏松而有微孔的结缔组织层或脂肪所代替的解剖方面原因。
2,内压增加:是一种诱发因素,原因很多,如慢性咳嗽(如吸烟者和老年人支气管炎),慢性便秘,晚期妊娠,腹水,排尿困难(前列腺肥大,包茎),婴儿经常嚎哭,举重,经常呕吐,以及腹内肿瘤等。
白线疝应该做哪些检查
1.病史: 一般无特殊症状,病人自述腹部疼痛,尤其用力时疼痛出现或加重,或腹部中线可复性肿块史。较小的白线疝往往疼痛明显,且易嵌顿。
2.临床特点 :腹部中线处肿块,平卧、腹直肌放松时疝块回纳并可触及腹白线缺损(疝环),Litten征阳性,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向外牵拉诱发疼痛等。对腹壁突出疝块小而又肥胖病人要仔细检查以免漏诊。
肚脐以上出现包块,用手挤压后消失,这是怎么回事
可能是白线疝,具体需要到普外科就诊。
白线疝是指发生在腹壁正中线处的疝,较小无症状的可不予处理,如果白线疝逐渐增大,并出现疼痛等不适时可行修补手术。
线状苔藓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本组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9.3岁(2~23岁),其中<5岁1例,5~10岁7例,
10~15岁3例,>15岁1例。发病前有外伤1例,局部受压1例,带状疱疹愈后1例,其余9例无明显诱因。合并白色糠疹3例,轻度异位性皮炎1例,甲营养不良1例,家庭中无类似疾病。 发病部位及分布:上肢6例(46.2%),下肢3例(23.1%),多为内侧;躯干1例(15.4%),颈部一侧1例(7.7%),右上肢及左下肢1例。单侧性分布10例,双侧性分布2例。多沿着血管或神经,分布于四肢、颈部一侧,或围着躯干分布。
临床特点
早期损害为针尖至栗粒大扁平多角形活圆形苔藓样丘疹,表面略有光泽,附有少量灰白色鳞屑,多数簇集,逐渐发展呈燕尾服状增多,并相互融合,形成长短、宽窄不一的连续或断续的条纹状或带状,线条宽为0.2~0.3cm,有时可延伸与整个肢体等长。皮损为灰白色,部分为淡红色。一般无自觉症状,伴有轻度瘙痒2例。起病急,9例在3~6个月内自行消退,3例迁延时间较长,超过6个月,其中1例达3年。